科學家發明一種可以清除汙染水中砷元素的系統

2020-09-24 參考消息

外媒稱,巴塞隆納自治大學分離技術小組和巴塞隆納Leitat技術中心的科學家們研發出了一種消除汙染水中砷元素的系統,將汙水處理系統的效率提高了600%。

據埃菲社巴塞隆納9月23日報導,巴塞隆納自治大學發表公告稱,這一系統的發展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全世界大約有6000萬人生活在被砷汙染的地區,因攝入有毒物質而中毒的患者數量則高達70萬,而且這些患者主要來自發展中國家。

根據歐盟規定,人類飲用水中砷的最高含量為0.01毫克/升,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不超過這個數字。

報導稱,在西班牙,採礦廢料導致各省和自治區發生多起水資源和土壤砷被汙染事件。

據報導,來自巴塞隆納自治大學和Leitat技術中心的科學家們正致力於研發一種具有創新性且造價較低的系統,利用濾芯過濾被砷汙染的汙水(酸性水或生活用水等)。

研究人員預計,該項目將使濾芯的處理能力達到0.5立方米/小時,運行成本在0.001至0.33歐元(1歐元約合人民幣7.93元——本網注)/立方米之間。

報導指出,據巴塞隆納自治大學介紹,到目前為止,兩家研究機構聯合進行的研究已經足以證明,與其他現有的商業產品相比,新系統的處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效率最高可提升600%。(編譯/劉麗菲)

來源:參考消息網

相關焦點

  • 食品中的砷汙染有什麼危害?
    砷,俗稱砒,是一種非金屬元素,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位於第4周期、第VA族,原子序數33,元素符號As,單質以灰砷、黑砷和黃砷這三種同素異形體的形式存在。砷元素廣泛的存在於自然界,共有數百種的砷礦物是已被發現。砷與其化合物被運用在農藥、除草劑、殺蟲劑,與許多種的合金中。 在古代,三*化*砷被稱為*霜,但是少量的砷對身體有益。
  • 什麼是砷汙染?
    在自然界中,砷主要以二硫化二砷(雄黃)、三硫化二砷(雌黃)、硫砷化鐵等形式存在。含砷礦石的開採和冶煉,以砷化合物為原料的玻璃、顏料、藥物、紙張、半導體等的生產以及煤的燃燒過程中,均可能造成砷對環境的汙染。自然界的砷多為五價化合物,汙染環境的砷多為三價化合物。
  • 我國學者研製出可清除重金屬汙染納米材料
    4489次閱讀 作者: 徐海濤   來源:新華網    2018年10月29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和砷可促進豬的生長
  • 河道中運用吸附法去除水中砷的研究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前言近年來,我國砷汙染事件頻發,對地下水以及河流造成了嚴重汙染。雖然沉澱法除砷技術應用較為廣泛,但是沉澱物含有As、Fe等元素,易發生二次汙染;膜處理法處理效果好,但存在著投資運行成本高、膜易被汙染等缺點。
  • 「砷豬」傳說 豬飼料中的「元素周期表」
    儘管「砷致死論」過於誇張,但南方周末記者採訪發現,學界和業界禁用有機砷的聲音已經喊了十餘年。批註左浮動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發現,業界一直有種觀點認為豬糞中有機砷會轉化成無機砷,汙染自然環境,繼而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類健康。在動物營養學中,砷既是必需微量元素,又是有毒有害元素。
  • 除砷水,這次他們做到了
    這項被稱為微鼻(MesoNose)水過濾器的核心技術是運用特殊納米材料製成能夠實現砷吸附功能的濾料,不僅能夠去除水中的三價砷和五價砷,而且能將其吸附並鎖定於材料中,避免造成二次汙染。微鼻技術的發明人、夏威夷大學環境材料研究員董良傑博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飲用水砷汙染威脅全球的公共健康,這項技術在美國夏威夷大學和位於瀋陽的中國醫科大學歷經了12年的研究、開發和完善。
  • 中國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專輯:鎵/鍺/砷
    科學家驚喜地發現,在液態金屬這樣一個無定形的超平滑表面上石墨烯能「非常自由地生長」,很容易就能獲得均勻的單層,而且對生長參數毫不挑剔。而這僅僅只是一個美妙的開始,液態金屬的流動性使得科學家可以操縱在其表面生長的二維材料單晶的組裝行為,獲得各種有趣的陣列結構。除此之外,科學家們還可以像用鉛筆寫字一樣,把液態金屬上生長的二維材料直接快速地「寫」到任意目標襯底上,以滿足後續的各種器件應用。
  • 科學家研製鈦納米顆粒纖維墊 可高效節能地吸附清除水中汙染物
    據外媒報導,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們發明了一種新的「纖維墊」,它的神奇之處是可以吸附並破壞水中的汙染物。
  • 稻田鎘砷汙染阻控原理與技術應用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根據2014  年原環境保護部與原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全國土壤汙染公報顯示,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其中輕中度汙染佔超標點位的94.3%。耕地土壤重金屬汙染帶來了較為嚴重的農產品重金屬汙染風險。農產品中主要超標元素為重金屬鎘與類金屬砷。所有糧食作物中,稻米的鎘與砷超標率最高。稻田鎘砷汙染治理是我國農田重金屬汙染治理的重點與難點。
  • 工業廢水和飲用水除砷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NSF這種認證甚至可以說是很嚴酷。」微鼻濾料的創始人、夏威夷大學教授董良傑對《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說,NSF認證歷時一年,在各地現場測試就耗時半年。不僅經過同行評議、權威機構認證,也是各地問題的現場解決,可重複,而且能夠實地產業化。
  • 強悍細菌原只是過濾砷元素 並非真正「砷基生命」
    電子掃描顯微鏡下的「食砷細菌」——GFAJ-1    目前,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表明,之前研究人員聲稱細菌具有「咀嚼砷」的能力,該現象之後被證實是不可能的,它們能夠進化形成一種蛋白質,選擇性地過濾有毒元素。
  • 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獲進展
    在大氧化事件之前,原始地球環境中氧氣濃度極低,砷主要以三價還原態(如亞砷酸鹽)的形式存在。隨著氧氣濃度的增加,環境中的三價砷被氧化為五價砷(如砷酸鹽),導致原始生命首次暴露於五價砷的毒害之下,並成為威脅地球生命的一個重要環境因素。然而,生命是如何應對由大氧化事件導致的砷環境毒性的劇變尚不明確。
  • 中美團隊新除砷技術挑戰「頭號化學品毒物」
    經專家調查發現,孟加拉國土壤深層自然形成的砷含量非常高,數千萬民眾因飲用受到砷汙染的水遭遇健康威脅。世界衛生組織將孟加拉國的砷汙染危機形容為「歷史上一國人口遭遇到的最大群體中毒事件。」砷在中國民間俗稱「砒霜」,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有毒類金屬元素。在某些特殊條件下含砷礦物發生溶解,導致地下飲用水的天然砷汙染。
  • 地質地球所提出一種流體包裹體水中氫同位素分析系統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分析實驗室工程師韓文念等人提出一種流體包裹體水中氫同位素分析系統,並於近日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名稱:一種流體包裹體水中氫同位素分析系統該發明提供了一種流體包裹體水中氫同位素分析系統和方法,其特點是:將包裹體在離線真空系統中爆裂釋放的水樣收集密封於石英玻璃小管,通過高溫裂解元素分析儀的固體進樣器進入高溫反應管釋放並裂解,與TC/EA-IRMS在線測定法相結合,實現流體包裹體水中氫同位素的高通量分析。
  • 美製成能清除有毒金屬的納米海綿
    據物理學組織網站11月12日報導,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歷時10年,研究出一種中孔結構自組織單層膜(SAMMS)海綿狀粒子。專家稱,SAMMS粒子在有毒金屬物質清除中作用極大,有望很快在工業排放物淨化、清除原油和飲用水中的有毒金屬等方面發揮作用。
  • 清華學生為村民過濾砷汙染地下水:免費不被在意
    很少人知道,在這些茂盛的向日葵腳下,有中國砷汙染最嚴重的地下水。  芬蘭奧盧大學在一份研究報告裡提到,砷暴露與自然流產、死胎、出生體重、新生兒和嬰兒死亡率呈正相關。  「清源」團隊中,一位牛津大學的學生凱薩琳·阿諾德走訪了梁家堡村的村醫。已經為村民看了30年病的醫生告訴她,梁家堡村很多人都會患上一種獨特的病,他們的掌心會無緣無故地起繭。
  • 檢測汞與砷 原子螢光檢測技術及其不確定性分析
    【摘 要】在日常生活中,汞與砷會以各種化學形態侵入到環境中,會汙染空氣,汙染水質及土壤,同時也會造成食品汙染,直接間接地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傷害。檢測技術中原子螢光檢測技術則可以用來檢測飲用水中汞和砷的含量,土壤中砷含量及食用大米中汞含量是否超出國家標準,用以保障人們的正常生活與身體健康。本文主要對原子螢光檢測技術及其不確定性進行分析,以期對相關人員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 水淨俠丨什麼樣的淨水器能去除鉛鎘砷等有害物質?
    重金屬汙染,是危害人身健康的隱形「殺手」,環境土壤江河湖水受化工汙染,已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市民王女士的女兒還不到一歲,她最擔心的就是,萬一飲用了含有重金屬的汙染水,孩子的智力發育受影響,後果不堪設想。「王女士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伴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高速發展,環境汙染和水源汙染的事件難免發生。重金屬導致的水汙染如砷、鉛超標等,已經成為危害孩子健康的隱形殺手。」
  •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2020年4月29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在線發表了關於生命耐砷機制起源的研究論文"The Great
  • ...教授團隊及合作者在PNAS發文揭示大氣砷汙染對人體健康重要影響
    2020年6月8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高會旺教授團隊及合作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PNAS,《美國科學院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