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廢水和飲用水除砷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2020-12-06 中國水網

日前,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國際認證機構(NSF International)在中美兩國三地同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對一項能有效消除飲水中砷汙染裝置微鼻水過濾器的認證,這項技術和材料將水砷濃度降低至美國環保署(EPA)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設定的健康標準以下。

這一技術突破,使全球含砷飲用水及含砷工業廢水中徹底消除砷成為可能。

這是25年以來,第一個通過此項認證的技術和產品。

「這是對中國醫科大學和美國夏威夷大學合作歷時十多年的研究成果的最好肯定,對於全球超過兩億還在飲用高砷水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好消息。」 中國醫科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環境與慢性病研究中心主任,聯合國兒基會砷中毒領域顧問孫貴範表示。

「NSF這種認證甚至可以說是很嚴酷。」微鼻濾料的創始人、夏威夷大學教授董良傑對《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說,NSF認證歷時一年,在各地現場測試就耗時半年。不僅經過同行評議、權威機構認證,也是各地問題的現場解決,可重複,而且能夠實地產業化。

凸顯的公共衛生問題

中國醫科大學教授鄭全美,這些年專注於地方性砷、氟中毒的發病及臨床防治工作,她在一些砷中毒病區調查時發現,由於長期飲用砷含量較高的地下水,一些村民的身體已經出現初步病狀,但他們自己並不知情。

「這已經是癌症症狀了,嚴重的,整個內臟也該有癌變了。」指著發布會現場展示的一些嚴重砷中毒患者的圖片,哈爾濱醫科大學副校長、中國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孫殿軍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但對於砷中毒,當前並沒有特效藥,他告訴記者。

上世紀90年代,孟加拉國爆發全國性因飲用地下水造成的慢性砷中毒。當消息在美國《紐約時報》報導後,引起全世界的驚駭。在印度、我國大陸和臺灣、智利和其他國家也陸續發現砷中毒病區和汙染區。

此後,砷的深度處理技術和產品研發是多年來全球科學家研究的一項重點課題。

砷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類金屬元素,主要與含硫的巖石和礦物結合。在某些特殊地質、地貌、氣候和水文條件下,含砷礦物發生溶解,將砷元素釋放進入地下含水層,導致地下飲用水的天然砷汙染。

工業生產尤其是有色金屬礦山開採和冶煉造成的砷汙染是人體暴露砷的另一主要途徑。

孫貴範介紹,幾乎所有砷汙染均來源於打井抽取地下水作為飲用水而發生。依據水砷濃度的不同,人們會在暴露短短幾個月乃至長達數年不等的時間裡出現明顯中毒症狀。損害可累及多器官和系統。

國際癌症組織(IARC)將無機砷列為人類第一類致癌物,美國毒物和疾病登記署(ATSDR)一直將砷列為危害人體健康的化學品毒物的首位。

十年磨一劍

工業對含砷廢水的處理標準是不超過0.5毫克/升,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設定公共飲用水的最高砷允許濃度每升不超過0.01毫克。

在美國幾個大型課題的支持下,2006年,砷吸附技術和材料在夏威夷大學被董良傑團隊初步研發成功,當時主要針對美國工業的砷排放。

中國有那麼多砷汙染地區,能否把材料進一步研發,用到天然地下水砷汙染造成的飲用水的除砷,而不只是針對工業。2006年,董良傑攜帶專利回國,尋找合作者,衛生部向他推薦了孫貴範,合作就此開始。

「我們倆是學科交叉。董良傑團隊研發材料,在實驗室先測試,我的團隊拿著他們研發的材料到全國砷中毒現場的老百姓家去驗證。」孫貴範對《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說。2006年做到2015年,恰恰十年。經無數次反覆修改材料的配方和製備條件,終於獲得成功。

孫貴範團隊研究全國砷中毒問題近20年,有全國50萬口井水的檢測資料,2013年美國《科學》雜誌就他在砷汙染方面的研究曾發表封面文章。

此次NSF認證的這一技術和材料,經過孫貴範團隊在我國山西、內蒙、甘肅、雲南、湖南等多省區砷中毒病區和汙染區現場驗證。

孫貴範發現,該材料克服了不同地質條件和不同水質化學元素組成的影響,在各種實際砷汙染現場均獲得高效吸附不同價態砷的效果,且不造成二次汙染。當應用於工業廢水處理時,該材料不但吸附砷,還可高效吸附鉛、汞、鎘等重金屬。

同時該材料使用簡便、實用,不耗能、不用電,也不用壓力和化學的方式。更為徹底和有效。

飲用水安全行在路上

中國是全世界關於地方病砷中毒的一個比較大的病區,孫殿軍介紹,這些年中國政府對此問題很重視,主要措施是尋找低砷水源,搞改水工程,在「十二五」期間在砷中毒地區此類改水工程基本全覆蓋,造價非常大。

「此技術對消除重金屬對我國飲用水的影響是一個有力補充,尤其是對我國偏遠地區,缺乏低砷水源的地區,不適合建集中供水的地區。它不僅除砷,也有其他作用,應該推廣。」 孫殿軍說。

NSF主任Rick Andrew提醒,如果消費者使用井水,在一個有資質的實驗室檢測水中砷濃度是非常重要的。在所在省市縣的環境質量部門或供水系統的市政部門有具有檢測資質的實驗室名單。

一方面地方老百姓需要認識到砷中毒的健康危害,另一方面,孫殿軍也希望產品價格能便宜些,以更為老百姓所接受。

微陶重金屬過濾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國蘇州納米科學城,這個匯聚國家和國際納米科技的發展基地完成了微鼻產品的商業化。同樣採用該技術和材料的美的相關產品也已經面市,此次NSF認證,就是採用了微陶公司和美的公司的相關過濾產品。

編輯:李姝樂

相關焦點

  • 我國飲用水除砷科研成果獲IWA全球創新項目獎
    第七屆世界水大會於9月19日至25日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在飲用水除砷及水體砷汙染治理方面的研究與工程應用成果
  • 燃煤電廠溼法脫硫廢水中砷的脫除技術研究進展
    ,簡要綜述氧化法、沉澱法、吸附法、生物處理法在廢水除砷中的應用。針對國內燃煤電廠脫硫廢水處理現有的工藝條件,總結了砷在整個廢水處理流程中的脫除方式,並對存在的不足提出幾點建議。關鍵詞:脫硫廢水;砷;脫除技術國內現行燃煤機組脫硫設備對砷去除率低,大部分砷會在石膏中富集,脫硫廢水中仍殘留部分未除去的砷,處理難度大。
  • 樹脂吸附技術處理工業廢水前景廣闊
    我們通過近20年的工作,認為樹脂吸附技術是實現工業廢水減排和資源化應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圍繞樹脂吸附技術處理有毒有機廢水,科研人員主要開展三方面研究。首先,通過制孔劑和樹脂骨架的調整和表面修飾合成一系列離子交換樹脂和吸附樹脂,並開展吸附動力學和熱力學的研究。第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吸附、脫附技術和分離回收有機物工藝的研究。最後,在生產上加以應用。
  • 除砷水,這次他們做到了
    納米技術突破這個飲用水過濾裝置是由中國和美國兩地的科研人員通過長達十多年對水質汙染的監測以及材料技術的攻關研製而成的,兩個團隊分別位於瀋陽的中國醫科大學以及夏威夷大學。這項被稱為微鼻(MesoNose)水過濾器的核心技術是運用特殊納米材料製成能夠實現砷吸附功能的濾料,不僅能夠去除水中的三價砷和五價砷,而且能將其吸附並鎖定於材料中,避免造成二次汙染。微鼻技術的發明人、夏威夷大學環境材料研究員董良傑博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飲用水砷汙染威脅全球的公共健康,這項技術在美國夏威夷大學和位於瀋陽的中國醫科大學歷經了12年的研究、開發和完善。
  • 中美團隊新除砷技術挑戰「頭號化學品毒物」
    據估計,全世界約有1億人的飲用水砷含量超標,受到地方性砷中毒的威脅。砷汙染及其健康危害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消除水中的砷汙染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是砷會隨氧化還原條件不同而變換形態,不少技術在實驗室條件下能很好地處理水中的砷,而一到現場遇到不同地質條件和水質化學元素,就容易導致技術失效。
  • 中國醫科大學等研發新型除砷材料—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王卉)「在山西、內蒙古、甘肅等省區砷中毒病區開展的地下砷汙染飲用水現場驗證均顯示,該材料對水砷的去除能力達到
  • 中美研究團隊展示新型除砷材料和設備
    正在北京舉行的第七屆「環境中的砷國際學術大會」上,由中國醫科大學和美國夏威夷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展示了能將水砷濃度降至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健康標準以下且不產生二次汙染的除砷材料和設備。
  • 北京建築大學王崇臣課題組在含砷廢水處理取得新進展
    該論文介紹了MIL-88A(Fe)及其負載在棉纖維上的環保製備方法,系統研究了幾種MIL-88A(Fe)材料對無機砷和有機砷的吸附性能。本文為MOF材料實現規模化處理含砷廢水的提供了新的思路。引言:砷(As)廣泛應用於木材防腐劑,殺蟲劑,藥物,顏料行業,是水環境中最危險的汙染物之一。
  • 有色冶金酸性廢水資源化利用技術
    圖 1 冶金廢水資源化工藝流程2.2 生成硫酸鋅用氧化鋅廢渣和冶金酸性廢水中的硫酸反應,生產硫酸鋅,這是冶金酸性廢水資源化利用技術的主反應,將廢水和廢渣中的主要成分充分利用,生成硫酸鋅。這一步中要嚴格控制好pH值,反應完成後,溶液的pH值在1左右,為下一步除溶液中的重金屬做準備。
  • 工業廢水多「疑難雜症」 水汙染治理仍存在缺口,廢水處理,工業汙水...
    然而,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依舊坎坷,總體形勢依然嚴峻,湖泊、河流、地下水、飲用水水源等領域的汙染情況還是不容樂觀。專家認為,「人為」是水汙染問題的主要成因,技術、標準和監管是環境治理永不過時的方向。工業廢水多「疑難雜症」 水汙染治理仍存在缺口   成效明顯總體形勢依然嚴峻   「十二五」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擺上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以大氣、水、土壤汙染治理為重點,堅決向汙染宣戰,環境保護取得積極進展
  • 10種工業廢水處理技術詳解
    3.近年來我國工業廢水處理情況  近年來,我國工業廢水處理量達到300-370億噸,處理率約為62%,雖然已取得顯著進步,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二、以下是10種最新的工業廢水處理技術介紹與分析  1.膜技術  膜分離法常用的有微濾、納濾、超濾和反滲透等技術
  • 工業廢水處理方法詳解
    農藥品種繁多,農藥廢水水質複雜.其主要特點是(1)汙染物濃度較高,化學需氧量(COD)可達每升數萬mg:(2)毒性大,廢水中除含有農藥和中間體外,還含有酚、砷、汞等有毒物質以及許多生物難以降解的物質:(3)有惡臭,對人的呼吸道和黏膜有刺激性:(4)水質、水量不穩定。因此,農藥廢水對環境的汙染非常嚴重。
  •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在新型鹼基編輯技術開發中取得重大突破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在新型鹼基編輯技術開發中取得重大突破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所官網 2020-07-22 11:38
  • 關於工業廢水處理方法
    農藥廢水的特點及其處理方法是什麼?   農藥品種繁多,農藥廢水水質複雜.其主要特點是(1)汙染物濃度較高,化學需氧量(COD)可達每升數萬mg:(2)毒性大,廢水中除含有農藥和中間體外,還含有酚、砷、汞等有毒物質以及許多生物難以降解的物質:(3)有惡臭,對人的呼吸道和黏膜有刺激性:(4)水質、水量不穩定。
  • 燃煤電廠工業廢水零排放技術研究
    本文介紹了燃煤電廠生產運行系統中所排放不同性質工業廢水的處理方法,以及處理後水資源回收利用的路徑;分析了燃煤電廠脫硫廢水零排放技術的研究進展和實際應用情況,並對燃煤電廠廢水處理和水資源回收利用的發展趨勢做了展望。
  • 工業廢水的18種主流處理技術!
    1多效蒸髮結晶技術 在工業含鹽廢水的處理過程中,工業含鹽廢水進入低溫多效濃縮結晶裝置,經過3—6效蒸發冷凝的濃縮結晶過程,分離為淡化水(淡化水可能含有微量低沸點有機物)和濃縮晶漿廢液;無機鹽和部分有機物可結晶分離出來,焚燒處理為無機鹽廢渣
  • 【技術聚焦】中美工業廢水處理對比概述
    主要採用物理、生物及化學的方法對生活汙水以及工業廢水進行處理以分離水中的固體汙染物並降低水中的有機汙染物和富營養物(主要為氮、磷化合物),從而減輕汙水對環境的汙染。工業廢水處理是處理工業廢水的一項重要措施。它在工業廢水排入下水道之前對其進行的再次回收和處理,並以此減少工業廢水中汙染物含量,使其不容易腐臭。在高度規範的發達國家,這項技術得到了廣泛運用。
  • 全球最先進10種工業廢水處理技術詳解 值得學習和收藏!
    近年來,我國工業廢水處理量達到300-370億噸,處理率約為62%,雖然已取得顯著進步,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間。膜分離法常用的有微濾、納濾、超濾和反滲透等技術。由於膜技術在處理過程中不引入其他雜質,可以實現大分子和小分子物質的分離,因此常用於各種大分子原料的回收。如利用超濾技術回收印染廢水的聚乙烯醇漿料等。目前限制膜技術工程應用推廣的主要難點是膜的造價高、壽命短、易受汙染和結垢堵塞等。伴隨著膜生產技術的發展,膜技術將在廢水處理領域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2.鐵碳微電解處理技術
  • 技術解析|18種常見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工業廢水包括生產廢水、生產汙水及冷卻水,是指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和廢液,其中含有隨水流失的工業生產用料、中間產物、副產品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汙染物。工業廢水種類繁多,成分複雜。隨著環保要求的越加嚴格,我們需要對各種廢水的處理工藝多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