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氣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空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外界環境因素,大氣是各種氣體的混合物,大氣汙染是飄塵、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碳氫化物、氧化物以及砷、鉛、鎘等各種重金屬。人為造成的大氣汙染對人體影響最大,可以將大氣汙染的危害分為慢性中毒、致癌作用和急性中毒三種。
-
中外研究團隊揭示甲烷影響砷遷移新途徑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近日,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和德國圖賓根大學應用地球科學中心等機構研究人員,揭示了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提出了可能的代謝機理,並進一步闡明了該途徑對環境汙染、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的潛在影響。該成果對於理解甲烷厭氧氧化的生物學機制和防控環境重金屬汙染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地球科學》。
-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2020年4月29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在線發表了關於生命耐砷機制起源的研究論文"The Great
-
環境學院蔣靖坤團隊發文揭示影響城市大氣環境中新粒子生成的主要...
清華新聞網8月20日電(通訊員 鄧晨娟)近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大氣汙染與控制教研所蔣靖坤教授研究組在美國化學學會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期刊《法拉第討論》(Faraday
-
環境學院蔣靖坤團隊發文揭示影響城市大氣環境中新粒子生成的主要因素
新粒子生成是指大氣中氣態分子通過均相成核形成高濃度的納米顆粒物,之後通過冷凝等作用繼續增長的過程。增長後的新粒子可作為雲凝結核影響全球氣候,也有研究報導新粒子生成和增長會影響空氣品質。新粒子生成現象普遍存在,從清潔的森林大氣環境到汙染的城市大氣環境,均有新粒子頻繁生成現象的報導。在汙染的城市大氣環境中,背景氣溶膠濃度通常較高,使得大氣中的氣態分子和新生成的納米顆粒物容易被其去除。
-
地學系張強教授研究組發文揭示中國汙染減排可抵消全球變暖對空氣...
on Chinese air quality)的研究長文,指出我國未來汙染減排將導致氣溶膠輻射效應減弱和大氣汙染擴散條件改善,進而抵消全球變暖對我國空氣品質與人群健康的負面影響。全球氣候變暖將導致未來極端高溫事件和靜穩事件日趨頻繁,從而加劇區域空氣汙染,威脅人類健康。已有研究表明氣候變暖可能對全球空氣品質產生不利影響。然而,以往的研究通常沒有單獨評估短壽命氣溶膠變化帶來的輻射效應及其影響。實際上,氣溶膠可通過改變大氣輻射收支影響氣候系統,進而影響空氣品質。
-
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大氣二次汙染形成的化學過程及其健康影響...
2012年2月14日,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大氣二次汙染形成的化學過程及其健康影響」的項目啟動會在中關新園舉行。該項目負責人為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朱彤教授,四個課題負責人分別為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張遠航教授和朱彤教授、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教授、復旦大學陳建民教授,課題參與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化學所。
-
中美團隊新除砷技術挑戰「頭號化學品毒物」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組織將無機砷列為人類第一類致癌物,美國聯邦公共健康機構有毒物質和疾病登記局(ATSDR)一直將砷列為危害人體健康的「頭號化學品毒物」。自1990年以來,各種報告繼續披露包括中歐、南美、蒙古及美國的某些地區的地下水也受到了這種化學物質的汙染。
-
甲烷如何影響環境中砷的遷移?浙大學者找到新途徑
,率先揭示了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提出了可能的代謝機理,並進一步闡明了該途徑對環境汙染、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的潛在影響,對於理解甲烷厭氧氧化的生物學機制和防控環境重金屬汙染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趙和平教授團隊長期從事水汙染控制相關研究。硝態氮是城市汙水及地下水中的一種重要汙染物,微生物可利用汙水中COD為碳源通過反硝化作用將之還原為氮氣從而實現汙染物去除。
-
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獲進展
砷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劇毒類金屬,其氧化還原轉化及環境行為影響著生命的演化進程。在地球演變歷史中,砷的形態及其毒性隨地表氧化還原狀態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元古代早期(24.5–23.5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GOE)是地球大氣首次大規模充氧事件,對砷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甲烷如何影響環境中砷的遷移?浙大學者找到一條新的轉化途徑
近日,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科研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和德國圖賓根大學應用地球科學中心,率先揭示了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提出了可能的代謝機理,並進一步闡明了該途徑對環境汙染、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的潛在影響,對於理解甲烷厭氧氧化的生物學機制和防控環境重金屬汙染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
工業廢水和飲用水除砷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工業生產尤其是有色金屬礦山開採和冶煉造成的砷汙染是人體暴露砷的另一主要途徑。孫貴範介紹,幾乎所有砷汙染均來源於打井抽取地下水作為飲用水而發生。依據水砷濃度的不同,人們會在暴露短短幾個月乃至長達數年不等的時間裡出現明顯中毒症狀。損害可累及多器官和系統。
-
2021福建醫療招聘考試資料:大氣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021福建醫療招聘考試資料:大氣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導讀】福建衛生人才網:提供2021福建醫療衛生招考備考資料,2021福建醫療衛生招聘筆試資料匯總,包括中醫、康復、藥學、臨床、影像醫學基礎知識等衛生人才筆試備考資料。
-
...研究員林金泰在PNAS發表文章揭示國際貿易對全球大氣環境的影響
近日,北京大學林金泰研究組和清華大學賀克斌、張強研究組聯合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發表研究論文,分析了中國國際貿易相關的經濟活動對區域大氣汙染和全球汙染傳輸的影響。
-
李克強治理大氣汙染 大氣汙染對健康的危害有哪些
李克強治理大氣汙染:中央財政3年將投263億 環保部20日透露,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重要批示。為此,環保部對近年大氣汙染治理情況進行盤點。 在這一系列強硬措施實施前的2012年冬,我國1/4國土面積、約6億人受霧霾影響;2013年,平均霧霾天數創52年之最;2014年,大範圍霧霾依舊頻頻造訪。 大氣汙染對健康的危害有哪些 我們所說的大氣汙染是指進入大氣中的汙染物質超過了大氣環境的容許量,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類生活、生產和身體健康等方面產生不良影響的現象。
-
北師大賀永團隊PNAS刊文,揭示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
近日由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賀永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PNAS雜誌在線發表論文,探索了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該研究對於闡釋人腦代謝與腦連接組關係有重要價值。該研究通過探索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與腦結構連接組的關係,揭示了大腦在收益與風險之間平衡的工作機制。 人腦作為一個複雜的網絡,不同腦區之間的聯繫需要大量的結構連接作為連線成本,同時消耗大量的葡萄糖代謝作為運行成本以維持正常的功能。賀永課題組與合作者前期的工作,發現人腦功能網絡與葡萄糖代謝、腦血量量具有密切的關係,且能夠根據認知任務的需求進行調控(Liang et al 2013)。
-
飲用水水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劉文君教授認為飲用水水質對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微生物學危害,二是化學性危害,三是感官性危害。劉文君教授說,老百姓最最關心的是感官性危害。其實,感官性危害可能不是第一位真正影響人體健康的,比如說水龍頭打開以後會流出紅水,老百姓馬上會面露恐慌。對此,劉教授表示恐慌大可不必,他解釋說,「紅水是含鐵的,喝一點點是沒有關係的。」
-
科學網—揭示大氣中低濃度一氧化碳對健康有害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闞海東課題組與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周脈耕團隊合作,首次在全國水平上揭示了環境中低濃度的一氧化碳與心血管系統死亡
-
【藍天郎鳳娥】空氣汙染成為重要致病因素
【藍天郎鳳娥專欄轉】近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周脈耕教授為通訊作者兩篇研究論文在《柳葉刀》子刊發表,其中一篇文章評估了我國 31 個省區市及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1990-2017年空氣汙染和健康狀況關係。
-
北京霧霾「毒」性下降,致癌元素砷含量下降超八成
過去三年北京市出臺系列大氣汙染防治措施,使北京大氣PM2.5中砷、鉛和鎘三種致癌重金屬元素質量比分別下降了85.9%、48.9%和40.7%,其中與煤炭燃燒密切相關的砷改善最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