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如何影響環境中砷的遷移?浙大學者找到新途徑

2020-12-03 科技金融時報

甲烷是第二大溫室氣體,其廣泛存在於溼地、海洋等自然生境以及水稻田、厭氧消化池等人工系統。同時,甲烷也是一種有效的生物碳源和能源,能夠維持微生物的生長和代謝,並驅動如碳、氮、硫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推動生物圈的進化與發展。

近日,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科研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和德國圖賓根大學應用地球科學中心,率先揭示了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提出了可能的代謝機理,並進一步闡明了該途徑對環境汙染、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的潛在影響,對於理解甲烷厭氧氧化的生物學機制和防控環境重金屬汙染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這一研究於近日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趙和平教授團隊長期從事水汙染控制相關研究。硝態氮是城市汙水及地下水中的一種重要汙染物,微生物可利用汙水中COD為碳源通過反硝化作用將之還原為氮氣從而實現汙染物去除。當碳源不足時,則需要為微生物添加外源碳源以實現反硝化過程,這既增加了成本,也帶來了二次汙染風險。

2013年,國外科學家偶然發現,有些微生物可以利用溫室氣體甲烷為唯一碳源和電子供體實現反硝化。「這一發現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甲烷作為汙水處理的中間產物,同時又是自然環境中大量存在的物質。」趙和平介紹,「如果能找到更多這類微生物,既能利用導致溫室效應的第二大危害物甲烷,又能去除水體中硝氮等一系列氧化態汙染物,就兩全其美了。」

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的化學計量學關係

沿著這個思路,趙和平團隊在富含甲烷的溼地實地取樣,並結合同位素示蹤的異位培養,試圖富集培養更多此類功能微生物。實驗中他們發現了甲烷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在這個轉化過程中,甲烷被氧化成為二氧化碳,同時環境中常見的重金屬砷,從五價結合態轉變成了更易遷移、更易溶解也更具毒性的三價砷。

「與其它氧化態汙染物還原不同,這種價態轉變並不是好事。」趙和平說,「甲烷可能會帶來砷的還原,這種現象大家沒關注過。環境中大量水溶性砷的生成,會因為流動性和遷移性增加從而增加生態毒性風險。比如在水稻田中大量存在會被作物吸收,長出砷超標的水稻,引發食品安全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在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的過程中,研究發現存在一類微生物能夠代謝甲烷,並為共生的砷還原菌提供電子。科研人員對不同微生物的種間電子傳播方式知之甚少。浙大研究人員利用比較定量PCR技術和宏基因組學分析,定位了甲烷氧化和砷還原的活性基因,揭示了參與耦合反應的功能微生物,並重構了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的生物學代謝通路。結果表明甲烷氧化古菌首先通過逆向產甲烷途徑活化甲烷並獲得電子,隨後電子被傳遞到細胞周質中的砷還原酶或者共生的砷還原菌中,實現進一步的砷還原(圖2)。

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的生物學代謝機理

也就是說,電子從一個細胞跑到另一個細胞,而多血紅素色素蛋白就扮演了運送電子的「擺渡車」角色。趙和平認為,多血紅素色素蛋白是實現微生物種間協作的充分條件,未來可以利用含有這類蛋白的微生物,為研發環境汙染高效修復的生物技術提供方案。

利用同位素標記的模擬原位實驗,研究人員發現在自然環境中甲烷厭氧氧化會促進土壤結合態砷酸鹽向水溶性更高的亞砷酸鹽轉化,從而溶解在水環境中更易被生物利用。其中,甲烷厭氧氧化貢獻了26.4~49.2%的砷釋放,對生態健康以及作物安全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圖3)。進一步對全球環境樣本進行分析,團隊成員發現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廣泛分布於各種生境中,可能會極大推動環境砷汙染的遷移轉化,從而影響後續的糧食生產和人類活動,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的生態影響和全球分布

趙和平介紹,團隊下一步研究將致力於富集功能微生物,從基因、酶學等多維度多層次進一步揭示生物學機理,並更系統更全面地評估該生物代謝途徑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以期為科學問題的解決和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豐富的理論和實驗支撐,也為相應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發提供理論依據。

來源:科技金融時報(記者 林潔 通訊員 柯溢能)
編輯:王姝

相關焦點

  • 甲烷如何影響環境中砷的遷移?浙大學者找到一條新的轉化途徑
    環境中砷遷移轉化的新途徑趙和平教授團隊長期從事水汙染控制相關研究。實驗中他們發現了甲烷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在這個轉化過程中,甲烷被氧化成為二氧化碳,同時環境中常見的重金屬砷,從五價結合態轉變成了更易遷移、更易溶解也更具毒性的三價砷(圖1)。「與其它氧化態汙染物還原不同,這種價態轉變並不是好事。」
  • 中外研究團隊揭示甲烷影響砷遷移新途徑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近日,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和德國圖賓根大學應用地球科學中心等機構研究人員,揭示了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提出了可能的代謝機理,並進一步闡明了該途徑對環境汙染、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的潛在影響。該成果對於理解甲烷厭氧氧化的生物學機制和防控環境重金屬汙染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地球科學》。
  • 浙大學者《科學》發文:天然氣變甲醇身價成倍增長
    原標題:浙大學者《科學》發文:天然氣變甲醇身價成倍增長   浙江大學研究者新近發明了一種在溫和條件下把甲烷高效率轉化為甲醇的方法,憑
  • ...砷,磷酸鹽,植物,食物鏈,化學性質,重金屬,外皮層,遷移,液泡...
    東方網12月5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近年來,我國重金屬汙染問題日益突出,耕地和灌溉用水的汙染導致砷等重金屬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嚴重威脅食品安全和公眾健康。如何阻止流向餐桌的砷?本報昨日從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態所獲悉,其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晁代印研究組與英國阿伯丁大學及南京農業大學等研究團隊合作,在植物身上找到了突破口。  據了解,砷是一級致癌性(類)重金屬。當前,隨著工農業現代化的擴張,砷等重金屬大量流入農田。土壤中的砷經由植物進入食物鏈,最終被端上餐桌。人類攝取後可能導致皮膚癌、肺癌以及其它臟器重大疾病。
  • 甲烷如何從海底冰障中「突圍」?
    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也是最清潔的化石燃料之一。不過,當它被排放到大氣中時,造成的溫室效應甚至比二氧化碳更加嚴重。數據顯示,大陸邊緣凍結層中蘊含的海底甲烷總量,可能大於等於全球儲層中煤、石油和天然氣的總量。甲烷泡沫大多出現在凍層附近,然而,在深海的高壓、低溫環境中,凍層就像堅固的壓頂石一般。那麼,甲烷氣體又是如何「突出重圍」的呢?
  • 甲烷是如何從海底冰障中「突出重圍」的?
    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也是最清潔的化石燃料之一。不過,當它被排放到大氣中時,造成的溫室效應甚至比二氧化碳更加嚴重。數據顯示,大陸邊緣凍結層中蘊含的海底甲烷總量,可能大於等於全球儲層中煤、石油和天然氣的總量。
  • 我國科學家找到室溫條件下轉化甲烷新途徑
    甲烷,有機化學中最難被轉化的「頑固分子」。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左智偉團隊破解了這一難題,他們找到了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催化劑組合,室溫條件下,就可實現甲烷轉化。這為甲烷轉化為火箭推進劑燃料等高附加值化工產品提供了新方案,為我國高效利用特有稀土金屬資源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獲進展
    生命從出現到進化需要不斷適應有害的物理化學環境,包括重金屬的毒害。砷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劇毒類金屬,其氧化還原轉化及環境行為影響著生命的演化進程。在地球演變歷史中,砷的形態及其毒性隨地表氧化還原狀態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元古代早期(24.5–23.5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GOE)是地球大氣首次大規模充氧事件,對砷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碳基生命未必是宇宙的唯一,來了解一下砷基生命
    宇宙中到底有沒有外星人,一直困擾著所有的人。不論我們是否相信外星人的存在,目前我們沒有發現他們任何痕跡總是不爭的事實。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找到了越來越多的「超級地球」。它們溫度和地球類似、也有它們的大氣層、也有水,似乎都符合生命存在的條件。然而,我們要問一句:我們憑什麼認為外星生物也和我們一樣需要這些條件呢?
  • Science:全球高砷地下水分布及其危害
    >砷是一種有毒元素,礦物中的砷會通過水文地球化學和生物地球化學作用進入到地下水中,導致一些地區出現原生的高砷地下水,其砷含量遠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指定的飲用水標準(10 μg/L)。為了確定未知的砷汙染地區,更清楚地明確這個全球問題的分布範圍等,首先需要明確高砷地下水的分布,其次,人類大量開採地下水資源的行為如何影響高砷地下水向周邊或鄰近沒有砷汙染的含水層遷移,也非常值得探索。已有研究表明,可以利用實測砷濃度資料庫和相關地質參數(如氣候、土壤、地質、地形相關參數),採用統計學習方法預測高砷地下水的分布。
  • 城市環境所在富營養化影響淺水湖泊沉積物-水界面
    湖泊富營養化不但加速水體藍綠藻的繁殖,提升水體中的細菌活性,並使得水體pH、氧化還原電位、溶解氧量、溶解性有機質等多種水質條件發生變化。砷(As)是一種在地殼中廣泛分布的高毒性致癌物質,隨著人為和自然活動的增加,湖泊沉積物As逐年積累,相當一部分淡水水體面臨著水體富營養化和砷汙染的雙重威脅。目前國內外對於富營養化湖泊對砷分布的影響及其機制的報導相對較少。
  • 宇宙中可能存在的生命形態是怎樣的?矽基、甲烷、非有機生命
    它有潛力在適當的環境下有機地形成自己的DNA。此外,地球上也有生物在生物結構中使用矽的例子,特別是以硅藻這種藻類的形式。它們每年在地球的海洋中消耗超過60億噸的矽,並產生了地球上20%的氧氣。因此,矽很可能作為其他行星早期生命的一個階段而存在,將它們的大氣層轉化為氧氣,並為之做好準備.
  • 電極療法:給砷汙染的土壤,來一次深度SPA
    上期筆者給大家介紹了客土法是如何對砷汙染土壤進行修復。那麼在本期筆者將帶來另外一種修復砷汙染土壤的方法——電動修復法。電動修復法是近年興起的具有極大土壤修復潛力的土壤修復技術,其原理是在汙染土壤中直接通以直流電壓,使得電解質溶液在電場中發生定向移動從而去除或稀釋土壤中的汙染物。
  • 城市環境研究所在附生菌群對沉水植物砷吸收與代謝的影響機制方面...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近日,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城市水環境過程與生態風險研究組(顏昌宙團隊)報導了該組最新研究成果:附生菌群對沉水植物黑藻砷吸收累積、形態轉化和外排具有顯著影響。
  • 環境DNA或成生物多樣性調查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告別拖網 2017年夏天,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東北部漁業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劉媛在紐約州和康乃狄克州之間的長島灣採集了近30份海水樣品。這裡是有名的牡蠣產地,不少漁民將裝有牡蠣的籠子放在海水中養殖,這些籠子會引來許多魚類。同時,附近還有巖石或冷水珊瑚等天然的海底結構,為附近的魚類提供棲息場所。
  •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生命從出現到進化需要不斷適應有害的物理化學環境,包括重金屬的毒害。砷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劇毒類金屬,其氧化還原轉化及環境行為影響著生命的演化進程。在地球演變歷史中,砷的形態及其毒性隨地表氧化還原狀態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元古代早期(24.5–23.5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GOE)是地球大氣首次大規模充氧事件,對砷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土壤中鉻的遷移轉化及影響因素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自然土壤中以Cr(III)和Cr(VI)形式存在的鉻,一定條件下可通過絡合、溶解沉澱、氧化還原、吸附解吸等過程發生遷移轉化。研究表明土壤中Cr(III)被錳的氧化物氧化成Cr(VI)和Cr(VI)被土壤中有機碳化合物還原成Cr(III)均為熱力學自發反應。
  • 美國東海岸海底多處發現甲烷逸出
    包括密西西比州立大學的亞當·斯嘉克(Adam Skarke)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卡羅琳·拉佩爾(Carolyn Ruppel)在內的科學家們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網絡版上發表的這篇論文指出,這種甲烷逸出已經持續了1000年。 他們表示,逸出點的深度表明,在大多數情況下,甲烷並沒有釋放到大氣中,而是溶解在了海洋裡,這可能至少會局部地影響到水的酸度。
  • 稻田鎘砷汙染阻控原理與技術應用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根據2014  年原環境保護部與原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全國土壤汙染公報顯示,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其中輕中度汙染佔超標點位的94.3%。耕地土壤重金屬汙染帶來了較為嚴重的農產品重金屬汙染風險。農產品中主要超標元素為重金屬鎘與類金屬砷。所有糧食作物中,稻米的鎘與砷超標率最高。稻田鎘砷汙染治理是我國農田重金屬汙染治理的重點與難點。
  • 甲烷室溫一步轉化液態產品成真
    ,為甲烷轉化成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提供了嶄新的解決方案。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科技大學副校長丁奎嶺這樣評價這項研究成果:「由於甲烷分子碳氫鍵的高度穩定性和弱極性,它的轉化極具挑戰性,通常需要高溫高壓等苛刻的反應條件,因此如何在溫和條件下實現甲烷分子碳氫鍵的官能團化,被認為是化學中的『聖杯』。左智偉科研團隊通過精妙的催化反應設計,利用光的促進作用,在室溫下實現了甲烷分子的轉化,為甲烷的資源化和高值化利用開闢了一條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