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環境研究所在附生菌群對沉水植物砷吸收與代謝的影響機制方面...

2021-01-15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近日,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城市水環境過程與生態風險研究組(顏昌宙團隊)報導了該組最新研究成果:附生菌群對沉水植物黑藻砷吸收累積、形態轉化和外排具有顯著影響。研究成果以Influence of epiphytic bacteria on arsenic metabolism in Hydrilla verticillata為題發表於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577138)的支持。

砷(As)廣泛存在於自然環境中,是一種公認的全球性汙染物且無閾值的一級致癌物質。近年來,沉水植物因具備修復砷汙染水體的潛力而備受關注。然而,沉水植物莖葉表面存在大量的附生細菌,這些附生細菌較植物本身具有更為多樣化的As代謝機制,包括As(III)氧化、As(V)還原和As(III)甲基化等,因此其水質淨化功能很可能是沉水植物-附生菌群複合體系的作用。但目前關於沉水植物As吸收與代謝的研究中,植物未經滅菌處理,其研究結果與滅菌後植物本身對As的吸收代謝可能會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討附生菌群對沉水植物吸收轉化無機As的調控作用,這對全面認識沉水植物對As的吸收代謝機制及其水質淨化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本研究中,通過室內模擬實驗,對比研究有菌和無菌黑藻對不同形態無機As轉化、累積和外排的差異,探討附生菌群對沉水植物As吸收與代謝的影響,同時利用宏基因組技術表徵黑藻附生菌群砷代謝相關基因多樣性。結果表明,在黑藻附生細菌中檢測到多種As代謝基因,如與As轉運相關的基因(glpF、arsB、arsA、pst(S、-A、-B、-C)、arc3)、轉化相關的基因(arsT、aioAB、arsC、arsM)。這些As代謝基因的相對表達量與對應酶活性決定了砷的形態、積累和外排。As(III)脅迫下,有菌黑藻實驗組顯示出氧化和甲基化能力,然而無菌黑藻實驗組並未表現出類似能力,無菌黑藻體內總As平均含量為有菌黑藻體內的35.56%,有菌黑藻體內還出現少量的DMA和MMA;As(V) 脅迫下,無菌黑藻內源性地將As(V)還原為As(III),並將As(III)排洩到培養基中,然而有菌黑藻協同附生細菌表現出更高的還原能力,無菌黑藻體內總As平均濃度是有菌黑藻體內的3.31倍;此外,附生細菌還可以顯著促進植物體內As(III)的外排。

該研究揭示了沉水植物黑藻附生細菌中As代謝基因具有較高的多樣性和豐度,可能對水環境中As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產生較大的影響,其研究結果有助於我們全面認識沉水植物對As的吸收代謝機制及其水質淨化作用和生態修復功能,為有效應用沉水植物修復砷汙染水體提供理論依據。

原標題:城市環境研究所在附生菌群對沉水植物砷吸收與代謝的影響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沉水植物如何影響湖泊水體光環境?
    在可見光範圍內,紅光和藍光都是植物光合作用能夠吸收利用的波段,但是因為葉綠素a對可見光的吸收峰值主要在紅光波段,葉綠素b的吸收峰值在藍光波段,因此水體中藍光的衰減會影響沉水植物葉片的色素構成,進而影響沉水植物的物種分布。
  •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武漢植物園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4-20   今日/總瀏覽:2/1325
  • 為了光合作用,沉水植物有多努力?
    此外,CO2在水體中的擴散速率僅僅是空氣中的萬分之一,這進一步限制了沉水植物光合作用時CO2的有效供應。為了適應水體無機碳環境,沉水植物都做了哪些努力呢?為了彌補Rubisco的缺陷,減少無機碳的浪費,沉水植物C4代謝途徑應運而生。在C4代謝過程中,從外界吸收的低濃度的CO2由催化效率更高的PEPC固定為含有4個碳原子的酸(比如:草醯乙酸,蘋果酸,天冬氨酸等),然後這些酸進入葉綠體,在Rubisco附近釋放出高濃度的CO2,抑制光呼吸過程。C4代謝就起到了減少無機碳浪費,並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作用。
  • 水生所在杭州西湖生態基底改良和沉水植物修復研究中取得進展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是蘇東坡對西湖的描述,也是國人對西湖的印象,但隨著氣候環境變化,城市的擴張,西湖的生態危機愈加顯著。近年來,杭州市政府通過綜合保護等工程,開展引水、疏浚、截汙等措施,西湖水體質量有了一定提高,同時較多新的科學問題和實際需求也不斷提出,進一步改善西湖水環境質量,修復水生態系統,提高湖泊生態服務功能十分重要。
  • 甲烷如何影響環境中砷的遷移?浙大學者找到新途徑
    ,率先揭示了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提出了可能的代謝機理,並進一步闡明了該途徑對環境汙染、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的潛在影響,對於理解甲烷厭氧氧化的生物學機制和防控環境重金屬汙染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趙和平說,「甲烷可能會帶來砷的還原,這種現象大家沒關注過。環境中大量水溶性砷的生成,會因為流動性和遷移性增加從而增加生態毒性風險。比如在水稻田中大量存在會被作物吸收,長出砷超標的水稻,引發食品安全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 為光合作用,沉水植物有多努力?丨花花萬物
    此外,CO2在水體中的擴散速率僅僅是空氣中的萬分之一,這進一步限制了沉水植物光合作用時CO2的有效供應。為了適應水體無機碳環境,沉水植物都做了哪些努力呢?然而現存的沉水植物大多數都沒有(功能性的)氣孔,導致它們無法通過控制氣孔的開合來調節CO2的吸收。沉水植物的葉片通常會發育成非常薄的條形、卵圓形、絲狀或羽毛狀(圖2)。據統計,全球沉水植物的葉片平均厚度約為130 μm,也就是大約兩到三個細胞的厚度,而陸生植物葉片的平均厚度約240 μm(Maberly & Gontero,2018)。
  • 甲烷如何影響環境中砷的遷移?浙大學者找到一條新的轉化途徑
    近日,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科研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和德國圖賓根大學應用地球科學中心,率先揭示了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提出了可能的代謝機理,並進一步闡明了該途徑對環境汙染、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的潛在影響,對於理解甲烷厭氧氧化的生物學機制和防控環境重金屬汙染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 中外研究團隊揭示甲烷影響砷遷移新途徑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近日,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和德國圖賓根大學應用地球科學中心等機構研究人員,揭示了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提出了可能的代謝機理,並進一步闡明了該途徑對環境汙染、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的潛在影響。該成果對於理解甲烷厭氧氧化的生物學機制和防控環境重金屬汙染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地球科學》。
  • 生態修復中微生物和沉水植物 到底誰才是主角?(微生物篇)
    與水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相比,在生態修復中,到底誰的角色更重要?一起來了解下吧~|富營養水體特徵水體富營養化是指水體接納過量的氮、磷等營養物質,使藻類以及其他水生生物異常繁殖,水體透明度和溶解氧降低,造成水質惡化,加速水體老化,使水生生態系統和水體功能受到影響和破壞,並對人體健康構成危害的現象。
  • 植物所在甜高粱吸收重金屬鎘分子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植物所在甜高粱吸收重金屬鎘分子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7-09-18 植物研究所 【字體因此,解析甜高粱吸收鎘的生理和分子機理、促進鎘從根向地上部分的轉運是提高甜高粱吸收鎘能力的重要前提。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李銀心研究組對來自全球不同地區的96個甜高粱品系進行了篩選,發現不同品系對鎘的耐受、吸收和轉運能力具有很大差異。根據篩選結果,研究人員以鎘轉運能力強和弱的兩個甜高粱品系H18和L69(鎘轉運係數相差4倍)為材料,針對影響甜高粱吸收和轉運鎘的關鍵因素開展研究。
  • Photosynth Res:兩種大型淡水植物二氧化碳濃縮機制
    為獲得無機碳,沉水植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生化上表現一定的特性,包括薄的葉片層以及對HCO3利用的能力,擬C4型和CAM型光合代謝途徑的選擇。沉水植物C4 和CAM光合代謝是沉水植物在環境脅迫下增加CO2濃度的一種適應,具有生理可塑性。
  • 無機砷毒性機制及其緩解策略研究綜述在線發表
    導  讀該研究為水稻低砷積累種質創製與分子設計育種、低砷稻米安全生產技術集成應用等稻米安全品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 ...砷,磷酸鹽,植物,食物鏈,化學性質,重金屬,外皮層,遷移,液泡...
    東方網12月5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近年來,我國重金屬汙染問題日益突出,耕地和灌溉用水的汙染導致砷等重金屬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嚴重威脅食品安全和公眾健康。如何阻止流向餐桌的砷?本報昨日從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態所獲悉,其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晁代印研究組與英國阿伯丁大學及南京農業大學等研究團隊合作,在植物身上找到了突破口。  據了解,砷是一級致癌性(類)重金屬。當前,隨著工農業現代化的擴張,砷等重金屬大量流入農田。土壤中的砷經由植物進入食物鏈,最終被端上餐桌。人類攝取後可能導致皮膚癌、肺癌以及其它臟器重大疾病。
  • 城市環境所在富營養化影響淺水湖泊沉積物-水界面
    砷(As)是一種在地殼中廣泛分布的高毒性致癌物質,隨著人為和自然活動的增加,湖泊沉積物As逐年積累,相當一部分淡水水體面臨著水體富營養化和砷汙染的雙重威脅。目前國內外對於富營養化湖泊對砷分布的影響及其機制的報導相對較少。因此,探尋湖泊營養水平對沉積物砷分布和釋放特點的影響尤為重要,尤其在藻華爆發時,沉積物-水界面As的遷移轉化行為及機制值得深入研究。
  • 研究揭示茉莉酸抑制鐵吸收的分子機制
    儘管土壤中含有豐富的鐵,但受土壤理化特性的影響,在大多數土壤中鐵主要以難溶性的三價化合物形式存在,很難被植物吸收利用。缺鐵會導致植物葉綠素合成減少,光合速率降低,植物生長受阻甚至死亡。為了適應生存環境,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兩種高效吸收鐵的機制,即機理Ⅰ(strategy I)和機理Ⅱ(strategy II)。
  • 界面可視化技術直觀揭示水生植物根際異質性氧環境變化特徵和機制
    長期以來,利用水生植物控制湖泊汙染並重建良好水生態環境一直是湖泊領域中的研究熱點。水生植物根系生長發育和生理代謝等活動會導致其在根系附近沉積物中形成不同於非根際環境的根際微生態系統,這決定了各種汙染物質的遷移、轉化和生物的有效性,被認為是湖泊汙染的生態修復的核心區域。因此,開展根際微環境特徵研究,對揭示界面汙染過程與控制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杭州:沉水植物治癒西湖的「頭皮屑」
    沉水植物大量種植沉水植物  當漂浮在水面的顫藻絮狀物聚集成片,往往會影響人們欣賞西湖的視覺美感,有些市民遊客還誤以為是西湖受到了汙染。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西湖水域管理處嘗試過很多方法:比如用網兜手動打撈,但顫藻個體細小,一碰就散;用清衛船來回穿梭利用尾浪來打散顫藻,但這種方法「殺傷力」太低,效果不是很理想。
  • 昆明植物所在玉米抗蟲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調控機制...
    昆明植物所在玉米抗蟲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0-09 昆明植物研究所 目前,儘管植物抗蟲分子機理在某些植物,如擬南芥、野生菸草和番茄等物種中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關於玉米抗蟲機制的研究卻很少。研究表明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BXs)是玉米中重要的抗蟲物質,並且其合成途徑也被廣泛研究,但是關於該類化合物合成的調控機制仍缺乏研究。
  • 葉酸代謝如何影響植物免疫?——獨立於SA信號通路的植物免疫機制
    為應對外界生物和非生物脅迫,植物進化出多種機制提高自身的免疫,例如,加強細胞壁結構性防禦;活性氧爆發誘導HR;信號傳導如乙烯通路調節,以及其他病程相關激素調控等。鑑於高等植物複雜的代謝活動,有很多未知的途徑有待進一步挖掘,其中胺基酸代謝也是組成植物免疫系統的一部分【1】。
  • 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獲進展
    4月29日,國際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關於生命耐砷機制起源的研究論文"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 expanded the genetic repertoire of arsenic metabolism and cycling",揭示了地球砷環境演變與微生物抗砷分子機制進化的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