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所在杭州西湖生態基底改良和沉水植物修復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1-01-15 中國生物技術網

杭州西湖是我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湖泊類文化遺產,也是我國城市景觀湖泊的典型代表,位於太湖流域杭嘉湖片區東部,為封閉式城中淺水湖泊。「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是蘇東坡對西湖的描述,也是國人對西湖的印象,但隨著氣候環境變化,城市的擴張,西湖的生態危機愈加顯著。近年來,杭州市政府通過綜合保護等工程,開展引水、疏浚、截汙等措施,西湖水體質量有了一定提高,同時較多新的科學問題和實際需求也不斷提出,進一步改善西湖水環境質量,修復水生態系統,提高湖泊生態服務功能十分重要。

沉水植被的恢復是西湖生態修復的關鍵,但西湖「香灰土」底質生境使沉水植物難以定植擴繁。十餘年來,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吳振斌研究員課題組為主的西湖科研團隊在國家「十一五」、「十二五」水專項、中科院、杭州市等的支持下,針對西湖特殊底質不利於沉水植物恢復的技術難題,原創性地將多種改性材料製備成環保型複合基底改良劑和沉水植物的種植載體,研發出針對不同底質生境的生態基基底改良技術和沉水植物恢復技術。基底改良材料含有多種對生物生長發育有益的常量、微量元素以及被稱作生長調節劑的稀土元素和微量胺基酸,可增加底質的空隙,加速湖底有機質或腐殖物的轉化,促進植物根系定植和生長,且具有強吸附性能,在原位修復底泥的同時為沉水植物生長初期提供營養源。基底改良材料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和沉水植物根際微生物可降解礦化有機物,改善底質生存環境,使其適合沉水植物生長,同時對底泥有機物等汙染物進行原位吸附,加快健康生態系統的恢復和構建。

在杭州市主管部門杭州市西湖水域管理處等單位支持下,水生所西湖科研團隊針對杭州西湖湖西及小南湖部分湖區高有機質、高營養鹽等不利於沉水植物生長的技術難題,應用生態基底改良材料和沉水植物種植技術,在超過一平方公裡湖區重建穩定的沉水植物複合群落,形成「水下森林」。水體透明度、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多樣性明顯提高,生態效應顯著。

相關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Water Research(論文第一作者為白國梁,通訊作者為副研究員張義、研究員吳振斌)、Environmental Pollution(論文第一作者為劉雲利、韓帆,通訊作者為副研究員張義)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論文第一作者為劉子森,通訊作者為副研究員張義)上。此外,相關系列研究論文50餘篇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湖泊科學》、《中國環境科學》等期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十一五」水專項、國家「十二五」水專項、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和青年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STS計劃)等的支持。

圖1.杭州西湖的流域土地利用與採樣點布置圖

圖2.生態基底改良材料促進沉水植物生長示意圖

圖3.杭州西湖水質和底泥對沉水植物的影響分析

圖4.杭州西湖沉水植物複合群落

相關焦點

  • 杭州:沉水植物治癒西湖的「頭皮屑」
    在淨化西湖水質上大顯身手的沉水植物,在「馴服」顫藻時,同樣身手不凡。  「頭皮屑」是如何產生的?有「潔癖」的顫藻在抱團  這種「頭皮屑」和一種藻類有關。它的大名叫顫藻,它們大量「抱團」,就變成了惱人的「頭皮屑」。  顫藻,顧名思義,這種藻會「顫動」。是不是很有意思?顯微鏡下,它會有韻律的顫動。
  •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武漢植物園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4-20   今日/總瀏覽:2/1325
  • 生態修復中微生物和沉水植物 到底誰才是主角?(微生物篇)
    生態修復中微生物和沉水植物 到底誰才是主角?(微生物篇)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引言微生物製劑常見於富營養水體的治理工作中,它到底起到了多大作用呢?應對不同的N、P營養物質,在微生物的選取上有何不同?與水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相比,在生態修復中,到底誰的角色更重要?一起來了解下吧~|富營養水體特徵水體富營養化是指水體接納過量的氮、磷等營養物質,使藻類以及其他水生生物異常繁殖,水體透明度和溶解氧降低,造成水質惡化,加速水體老化,使水生生態系統和水體功能受到影響和破壞,並對人體健康構成危害的現象。
  • 杭州:西湖浮顫藻 竟是因為水質太清澈
    人民網杭州3月23日電 (張帆)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最近幾天,杭州的氣溫逐漸回暖,西湖又迎來了一批批踏春的遊客,但在小南湖、浴鵠灣、烏龜潭等西湖西部水域遊玩的遊客卻發現,湖面上漂浮著一團團黃綠色的「青苔」一般的雜物。遊客訝然:「西湖作為杭州的『形象代言人』,怎麼水面變得不乾淨了,是水質不好?還是有不文明的遊客扔的垃圾?」
  • 城市環境研究所在附生菌群對沉水植物砷吸收與代謝的影響機制方面...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近日,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城市水環境過程與生態風險研究組(顏昌宙團隊)報導了該組最新研究成果:附生菌群對沉水植物黑藻砷吸收累積、形態轉化和外排具有顯著影響。
  • 水生植物在水汙染控制中的生態效應
    1、水生植物的生態效應  水生植物除了直接吸收、固定、分解汙染物外,通常只是間接地參與汙染物的分解,通過對土壤中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的調控來進行環境的修復,植物在水汙染控制中生態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 南京地理所在小型雜食性魚類對湖泊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中獲進展
    魚類在維持湖泊食物網結構與功能穩定中發揮重要作用。雜食性魚類是指同時以植物性餌料和動物性餌料為食的魚類,可至少從兩個營養級中獲取食物來源。例如,鯉可攝食搖蚊幼蟲、水蚯蚓和植物碎屑;鰱、鱅可攝食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因此,雜食性魚類可通過多種途徑(多個營養級)影響湖泊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 溼地水生植物應用種類很關鍵
    中國園林網5月23日消息:在溼地水生植物設計和施工中,個人認為植物種類的選擇是最大問題。這兩年各地開展溼地建設的工程多,溼地具有面積大的特點,用什麼樣的種類直接影響景觀效果和生態效應。
  • 沉水植物如何影響湖泊水體光環境?
    富營養化過程在天然環境的湖泊中,湖泊水體清澈,太陽光照能夠穿透水體到達沉水植物表面,為沉水植物(初級生產力)光合作用提供能量,而沉水植物光合作用能夠為湖泊生態系統中的其他生命體提供氧氣。因此,沉水植物在水生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功能。
  • 水生植物的作用以及如何選擇水生植物
    顧名思義,可以在水中生長的植物統稱為水生植物,那麼水生植物在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什麼?首先,我們通常可以想到的是「好看」,即所謂的景觀效果。不難解釋,如果河裡只有水,總會感覺缺點什麼。那麼如果在水中種植一些睡蓮、金魚藻這些植物,是不是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 大水域面沉水植物種植水位控制方法
    各位同行及水處理愛好者,大家好,我是一位從事水生態修復行業的一名企業職工,主要負責水生態治理工程的施工現場技術指導工作,長期致力於水域原位生態修復、水生生態系統構建及相關領域研究,所寫文章均是本人在施工現場實際遇到的問題加以分析總結的內容,歡迎各位與我切磋交流,限於本人知識水平有限,難免有寫的不對或考慮不周的地方
  • ​水生植物的作用以及如何選擇水生植物
    顧名思義,可以在水中生長的植物統稱為水生植物,那麼水生植物在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什麼?首先,我們通常可以想到的是「好看」,即所謂的景觀效果。不難解釋,如果河裡只有水,總會感覺缺點什麼。那麼如果在水中種植一些睡蓮、金魚藻這些植物,是不是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 水生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在理解植物系統發育、植物物種鑑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水生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的缺失、平移和倒位現象在水生植物中大量存在,這些現象發生的時期如何?對理解物種的系統發育的作用如何,還需要更多的證據支撐。
  • 沉水植物篇——好像小星星的狐尾藻
    水生植物按生活類型主要分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浮葉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那今天介紹的就是沉水植物的一種:狐尾藻形態特徵:多年生粗壯沉水草本。根狀莖發達,在水底泥中蔓延,節部生根。莖圓柱形,長20-40釐米,多分枝。
  • 「技術交流」湖泊水體生態修復工程技術要點
    、湖盆、水生生物三個層次的循環及其失衡機理,研究藍藻水華的生消動力學、水生植被的生態系統功能和穩態轉換作用以及湖泊-流域複合生態系統特徵與管理。在富營養化調查、面源汙染控制、湖濱帶生態修復、水華暴發機理和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治湖先控源」的理念及湖泊流域汙染治理集成技術體系。理論上,即使外源汙染能完全截除,但沉積物中營養鹽內負荷的存在與釋放,水中的營養鹽依舊存在。實際上,如降水、地表徑流等外源汙染也不可能徹底截除。
  • 種植和投放1.4億株沉水植物、17萬尾魚蝦和多種微生物菌
    其水質改善,依賴的是一臺日夜運轉的天然「淨水器」——2015年開始,1.4億株沉水植物、17萬尾魚蝦和多種微生物菌等相繼被種植、投放到湖中,以此構建的清水型生態系統,使興隆湖具備了強大的自淨能力。構建植物淨水「本底」,形成「草茂—水清—草更茂」良性循環興隆湖區面積約4500畝,東西長約2.6公裡,南北長約1.3公裡,是當地重要水源。
  • 【水生態】湖泊水體生態修復工程技術要點
    圖 1:浮床(左)或浮島(右)實景照片2.4沉水植物調控技術沉水植物是水體自淨生態系統生物鏈中重要的「生產者」,直接吸收底泥中的氮、磷等營養,利用透入水層的太陽光和水體好氧生化分解有機物過程產生的CO2進行光合作用並向水體復氧,從而促進水體好氧生化自淨作用;同時沉水植物又為水體其他生物提供生存或附著的場所,提高生物多樣性
  • 揚州:20種植物將「活化」瘦西湖水源(組圖)
    經過揚州大學農學院園林花卉研究所一年半的研究實驗,近日,此項工程將在瘦西湖活水工程水源地保障河和市區二道河的周圍種植20種水生植物,這預示著我市利用生物淨化水質工程邁出了探索性的第一步。    市涵閘河道管理處副主任劉月亮表示,保障河的周圍將建立生態水景,模擬自然生態環境,達到水體自淨的效果,水生植物的種植將大大提高瘦西湖水質。現在瘦西湖的活水工程主要是將經沉澱後的保障河水引入到瘦西湖中,達到循環淨水的目的。全部循環一次需要花費4天,在保持3天之後,再進行第二次循環。而種植水生植物後,則只需循環瘦西湖的部分湖水,大大減少了循環周期,延長了淨化周期。
  • 水生植物的概念及其應用
    水生植物根據其生活方式,可大致分為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葉植物、挺水植物、濱水植物等類型。水生植物功能保存生物多樣性水生植物資源品種多樣,類型紛繁,層次豐富,形態複雜。水生植物群落為親水的水鳥、昆蟲和其他野生動物提供食物來源和棲居場所。
  • 探秘天府怡心湖:引入全球先進水生系統,造生態之湖
    據介紹,整個湖域運用「控、改、提、增、維」等技術手段,來構建一個健康完整的生態系統,「通過沉水植物吸收+食藻蟲吞噬和抑制+微生物生化+食物鏈物質循環與轉移,削減水體富營養物質,從而實現怡心湖水體自淨化,構建出水清、氣淨、景美、魚遊的自然生態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