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天府怡心湖將面向全球首發。
這個以新加坡濱海灣為設計藍本,按國際化視野、高標準規劃的項目,其一舉一動都深受社會各界關注。
天府怡心湖現在的建設進度怎麼樣?
備受關注的水體、水質、水生態系統又運用了什麼樣的先進理念處理?
帶著一系列疑問,記者11月25日下午,走進天府怡心湖主湖區建設一線,實地探秘湖域水生系統——「慢工出細活,用匠人情懷造湖」是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同時,該項目還引入了全球最先進的水生系統,完全完工後將呈現湖面碧波蕩漾,水下魚兒嬉戲,水面鮮花點綴並與色彩斑斕的湖岸構成一副和諧、生動的水墨畫情景。
A·取水江安河
水系天然
「整個怡心湖,取水江安河,水系天然。」在項目現場,成都空港城市發展集團負責人告訴記者,天府怡心湖整個主湖區水面面積約450畝。
目前,長約2800米的駁岸及3000米的環湖路步道已基本成型,沿湖區的大壩溝已經完成引入長約1800米的行洪暗渠,以保證水體不被汙染。
主湖區約150萬方的土石方工程均已完成,約30萬平米的防水毯鋪設也即將完成。
「在正式開展建設之前,我們在現場選取多處試驗段,長時間動態監測研究怡心湖的水生態系統演變,才最終確定了怡心湖的水下生態系統構建體系。」這位負責人說。
據介紹,整個湖域運用「控、改、提、增、維」等技術手段,來構建一個健康完整的生態系統,「通過沉水植物吸收+食藻蟲吞噬和抑制+微生物生化+食物鏈物質循環與轉移,削減水體富營養物質,從而實現怡心湖水體自淨化,構建出水清、氣淨、景美、魚遊的自然生態湖泊。」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為全面研究怡心湖的水生態系統構建,主管部門及設計團隊曾經多次考察學習國內外優秀生態治理項目,專門對日本琵琶湖流域治理項目、新加坡碧山宏茂橋公園等項目進行研究分析,借鑑先進理念與經驗,再結合成都獨特的氣候、水體、土質等特點,優中選優,才確定天府怡心湖的水生態系統設計方案。
B·引用全球先進的水生系統
水域透明度達3米以上
從一開始,天府怡心湖就致力於要打造一個可持續的湖區,引入全球最先進的水生系統,保證水清魚遊水墨畫般長效場景。
「當水生系統穩定後,水下植被覆蓋率將達60%以上,水生植物將保持四季常綠。」怡心湖建設施工方有關負責人介紹,
水生系統也可用「一蟲」、「一草」、「一調控」這幾個詞來進行概括和總結:「一蟲」指食藻蟲提高水體透明度,沉水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提升水體溶解氧濃度,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條件;「一草」則是以四季常綠矮型苦草為核心的沉水植物群落,同時保證沉水植物種群多樣性,兼具「水下草皮」和「水下森林」的景觀效果。「一調控」,則是指調控水生動物種群結構及規模,形成完整、穩定的食物鏈,實現富營養物質向能量持續恆定轉換。
引用全球先進的水生系統造湖,不只是技術實現領先,對於水生植物的選擇也是要求幾乎苛刻。根據介紹,整個湖域的植物就專門根據怡心湖的分區及水深分部情況及特點來選擇品種和布置。
如在水深≤3m區域主要配置四季常綠矮型苦草、改良刺苦草、水蘭等,在水深>3m深水區則配置小茨藻、輪葉黑藻、光葉眼子菜、馬來眼子菜等。
「我們要求透明度至少達到3米以上,水下大面積覆蓋水草,且保持四季常綠,水下魚兒嬉戲,水面鮮花點綴,與色彩斑斕的濱岸帶景觀協調統一,構成一幅生動、活力的水墨畫。」放眼天府怡心湖未來效果,這位負責人透露說。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王鴻明 記者 陳方耀 攝影 陳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