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引言
微生物製劑常見於富營養水體的治理工作中,它到底起到了多大作用呢?應對不同的N、P營養物質,在微生物的選取上有何不同?與水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相比,在生態修復中,到底誰的角色更重要?一起來了解下吧~
|富營養水體特徵
水體富營養化是指水體接納過量的氮、磷等營養物質,使藻類以及其他水生生物異常繁殖,水體透明度和溶解氧降低,造成水質惡化,加速水體老化,使水生生態系統和水體功能受到影響和破壞,並對人體健康構成危害的現象。
在無人為因素影響下,水體自身經過幾千年或幾萬年會逐步退化,趨向富營養。人類經濟活動的幹預則將這一進程直接壓縮到幾十年甚至幾年之內。
水體富營養的一項重要表徵是藻類大量繁殖。水體中藻類生長離不開碳、氮、磷3 種關鍵元素的存在,在受氮、磷元素影響的水體中,尤其是封閉水體,藻類會不斷繁殖,消耗水體中大量溶解氧(DO),而藻類的死亡和解體又會將從水體中所吸收的氮、磷元素釋放回水體,從而造成水體中藻類的惡性循環,並形成二次汙染。
微生物脫氮除磷
微生物修復的基本思想是在人為促進條件下,通過提供氧氣,添加氮、磷營養鹽,接種經過馴化培養的高效微生物等來去除汙染物質。與傳統的物理、化學修復技術相比,微生物修復技術具有以下優點:費用省,僅為傳統環境工程技術的30%~50%;環境影響小,遺留問題少,基本無二次汙染;修復時間較短,操作者與汙染物直接接觸機會減少,不致對人產生危害,對周圍環境幹擾也較少。
脫N微生物:脫氮過程以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最為重要。硝化作用主要分為2 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由亞硝化桿菌、亞硝化螺菌、亞硝化球菌等將 NH3 氧化為亞硝酸鹽;第二階段是硝化桿菌、硝化球菌、硝化刺菌等將亞硝酸鹽進一步氧化為硝酸鹽。而反硝化作用中芽孢桿菌、短桿菌、假單桿菌都是可以將硝酸鹽移出水體、提高水體pH的好氧菌和兼性厭氧菌[1]。
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機制
除P微生物:目前富營養化水體除磷主要用沉澱除磷,而絮凝劑(如PAC)是沉澱除磷中的重要方法。另外,具有生物絮凝作用的微生物也可用於除磷,主要有芽孢桿菌、不動桿菌、專性厭氧的脫硫弧菌、假單孢菌、產鹼桿菌、黃桿菌、無色桿菌、微球菌、動膠菌等。在水體磷循環中微生物使水中的溶解態磷被懸浮顆粒吸附形成顆粒態磷,經凝絮作用轉為沉澱,為去除水體中富集的磷元素提供有力幫助,有效地降低水體總磷含量[1]。
顯微鏡下的芽孢桿菌
|微生物 VS 水生植物,誰主導著水體淨化?
參考金樹權等[2]發表的文章,在沉水植物-微生物構建的體系中,微生物在水體N、P的削減中起著中堅力量。
不同沉水植物對N、P的直接吸收貢獻率為1.5%~13.3%和2.2%~13.2%,而植物的增效作用(以微生物群落為主發揮的作用)貢獻率為22.5%~29.9%和10.1%~20.6%。
註:沉水植物直接吸收貢獻率通過計算植物氮、 磷淨吸收量獲得;
其它作用是指不種植沉水植物條件下水體具備的自淨能力,其它作用貢獻率通過計算CK處理的氮、磷去除率獲得;
沉水植物增效作用是指通過沉水植物吸附、改善生境提高水體微生物轉化等因種植沉水植物而產生的淨水增效作用。
由表可見,雖然沉水植物通過直接吸收氮、磷佔水質TN、 TP去除率的比例不高,但通過促進植物體吸附、 改善生境提高水體微生物轉化等增效作用較為明顯,也即是微生物起到了較大的淨化作用。
|微生物的工程應用
微生物與水體汙染物去除率密切相關,對汙染物的去除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近些年興起的微生物製劑作為以改善環境狀況和強化處理系統穩定、高效為目標,在水體修復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
早在1992 年,美國一公司已研製出 Clear-Flo系列菌劑專門用於湖泊和池塘生物清淤、養殖水體淨化、河流修復及潮汛去除。近幾年,美國生態實驗室研發的液可清(ACF32) (Aqua Clean ACF32)是一種由32 種專性活菌構成的混合微生物製劑,已獲得美國環保局、衛生部和農業部的認證,在美國等國家已有許多成功應用。
國內,王麗風、鄧柳等[3]通過應用液可清製劑對受汙染的昆明城市西南部西壩河進行修復,試驗結果表明:投加液可清製劑 3 周后,修復河段內的BOD5、總氮、總磷和濁度分別下降 43.9%、46.3 %、25.5%和 43.6%。國內一些企業也推出了技術相對成熟的微生物菌劑並在市場上得到推廣。
微生物製劑雖在水生態修復中起到了較大作用,但在黑臭水體或者富營養水體治理中,因為缺少微生物適宜的生存環境和穩定的附著條件,修復效果很難持久,常作為應急或輔助措施,結合其他工程措施共同開展治理。
原標題:生態修復中微生物和沉水植物,到底誰才是主角?(微生物篇)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