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和投放1.4億株沉水植物、17萬尾魚蝦和多種微生物菌

2020-11-26 四川在線

清風徐來,水草搖曳,魚群遊弋。四月的興隆湖,一片盎然生機。

興隆湖是四川省成都市最大的人工湖泊,最初蓄水時還是劣Ⅴ類水質,加上地形低洼,周邊汙染物容易匯入,許多人對興隆湖水質的前景不看好。然而,如今興隆湖「不濁反清」,不僅湖水大部分已達地表水Ⅳ類標準,部分湖區水質甚至達到Ⅲ類。

挖底泥、上工程是湖泊治理的常用手段。可興隆湖沒走這路子。其水質改善,依賴的是一臺日夜運轉的天然「淨水器」——2015年開始,1.4億株沉水植物、17萬尾魚蝦和多種微生物菌等相繼被種植、投放到湖中,以此構建的清水型生態系統,使興隆湖具備了強大的自淨能力。

構建植物淨水「本底」,形成「草茂—水清—草更茂」良性循環

興隆湖區面積約4500畝,東西長約2.6公裡,南北長約1.3公裡,是當地重要水源。「城市湖泊建成後,常面臨水質汙染,破解這樣的難題,關鍵在於提升湖泊自我淨化能力。」興隆湖的建設施工單位——成都天府新區建設投資公司總工辦副主任王琪表示,早在興隆湖開工建設之前,相關淨化實驗就已展開。

2012年開始,相關科研單位針對興隆湖未來水質修復進行系統研究,耗時3年的水力模型實驗、汙染物擴散實驗等,讓專家心裡有了底,最終確定了構建清水型生態系統的方案。這一系統以植物為淨水「本底」,將水體中大量的氮、磷等營養鹽固定在植物體內,降低水體中營養鹽。

漫步湖邊,各類細長的水草在湖水中蕩滌起舞。「這些水生植物可以穩定水體、降低沉積物氮磷釋放、吸收淨化汙染物、防止湖底淤泥懸浮,還可以抑制藻類生長。」王琪介紹,水生植物與藻類競爭生存資源,能極大地「排擠」藻類的生存空間,從而提高水體透明度,讓湖水進入「草茂—水清—草更茂」的良性循環。

興隆湖採用的是沉水植物與挺水植物結合的治理方式。顧名思義,整個植株都沉於水下的是沉水植物,紮根在水下泥土中、植株挺出水面的是挺水植物。其中,沉水植物是生態修復的主力,能夠高效吸附水裡的氮、磷等。

「水中的氮磷聚集到一定濃度就會導致藍藻暴發,沉水植物的根莖能吸收氮、磷。」王琪告訴記者,興隆湖種植的沉水植物有8種,主要是苦草、狐尾藻、黑藻等,共計1.4億株,若全部存活,每年能去除水中36噸氮、2噸磷。

興隆湖中茂盛的水草是治汙功臣,可它們在此安家來得並不容易,種植沉水植物必須帶水作業,「就像插秧一樣,最多的時候有上千名工人同時作業。」王琪告訴記者,除了沉水植物,興隆湖還栽種了15種挺水植物,主要有蘆葦、菖蒲、香蒲等,種植面積約1萬平方米,這些搖曳多姿的挺水植物是湖區的「顏值擔當」。

完整的水生動物生態鏈作用初顯,生態群落促汙染物削減、水質提升

「我們常在這兒散步,發現湖裡的魚多了,在湖畔跑步,甚至能看到魚躍出水面。仔細觀察還能看到蝦和貝殼。」市民王亞林居住在興隆湖邊,身邊的這些變化讓他很興奮。

王亞林看到的魚兒,大多來自有計劃的投放。2015年開始,興隆湖陸續投放底棲動物和魚類,構建起完整的動物生態鏈。底棲動物主要有四種,分別是梨形環稜螺、青蝦、活蚌和無齒蚌,總計數百萬隻,其中以梨形環稜螺為主,有兩百萬隻左右。

「梨形環稜螺擅長吃掉水裡的髒東西。」王琪介紹,螺類可以生活在底泥表層,以有機質等為食,起到「清道夫」作用。同時,螺類的分泌物可使水體顆粒絮凝沉降,對水質有較好的改善效果。貝類則屬於濾食收集者,它們通過鰓與纖毛的過濾作用從水中濾食食物,起到「生物過濾器」作用。

湖水淨化不能單靠底棲動物,為達到合理的生態循環,魚類群落必不可少。而在魚品種的選擇上很有講究。「為了保護沉水植物,食草的魚就不能投放,只能選擇肉食性魚類,如鱅魚、鰱魚、鯰魚等,共投放約4萬尾。」王琪介紹,興隆湖建成後,還有外來的雜魚流入,這可能打破正在構建的生態平衡,這時也需要肉食性魚類發揮作用,通過吃掉雜食性魚類,降低魚類總密度,從而減少魚類活動對沉積物的擾動以及對浮遊動物等的影響,維持生態平衡。

沉水植物+底棲動物+魚類+挺水植物,形成了大型生態群落,通過生物鏈之間的物質循環轉化,使得興隆湖中的汙染物不斷被削減,水中營養鹽的濃度不斷下降,水體富營養化導致的發黃髮臭現象基本得到控制,水體透明度不斷提高。

「水汙染治理最難的是從濁水到清水這一步,一旦變成清水了,就會形成良性循環,水質會越來越好。」王琪說,在目前的生態系統下,沉水植物不斷生長,水質越來越清,水清了,陽光穿透越來越深,沉水植物又會越長越好,形成良性循環。

生態系統「淨水器」功能雖強,卻很脆弱,多措並舉保障其持久運轉

在臨近興隆湖的科學城規劃展示廳西側山腳下,一小塊湖水清澈見底,碧波蕩漾,這裡被稱為紅梁灣。站在橋上,就能看到湖底的水草和魚蝦,這裡的水質已經達到了Ⅲ類。去年冬天,興隆湖已能看到近百種候鳥,還有黑天鵝來此棲息。

為興隆湖清水做出貢獻的,除了肉眼可見的動物和植物,還有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小世界。微生物同樣是興隆湖「淨化器」中重要的一環——為進一步提升水體透明度,複合菌、硝化菌等五六種微生物菌,也被投入到興隆湖中。

「就像為鮮湯加點鹽,可以在短時間內讓水體透明度明顯提升,陽光穿透度更好,植物存活率會更高。」王琪表示,沉水植物和動物生態鏈在湖底水深處作用還不夠,而在深水區布設的由高分材料與懸浮球填料組成的單株型微生物附著基,表面積比較大,可以吸附大量氮和磷。

生態系統形成的「淨水器」功能雖強,卻很脆弱,任何人為破壞均可能導致「淨水器」功能無法發揮。目前,針對興隆湖的立法保護工作已經開展。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規劃建設國土局相關處室負責人黃偉告訴記者,《成都市興隆湖區域生態保護條例》2017年2月開始實施,僅針對約14平方公裡的興隆湖區域,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向水體排放、傾倒廢棄物或者其他汙染物;不得垂釣、捕鳥;不得擅自捕魚、採摘水生植物等,為有效開展興隆湖區域的生態建設和規劃管控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法律遵循。

「今年我們還將修建引水工程,通過東風渠補水,消除生態破壞對主體水質的影響。」黃偉表示,年內這條引水工程就能貫通。貫通後,興隆湖一旦發生突發性生態破壞,應急保障將立即啟動,一面保護飲水安全,一面為興隆湖減壓,給它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

2013年12月至今,興隆湖生態設施建設和治理已累計投入了400多億元,主要河流沿線500米範圍內的286家養殖場被關停,「散亂汙」企業也被取締搬遷。「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全湖水域達到Ⅲ類水質,一眼望去都是一片湖藍」。黃偉表示,依照目前興隆湖的自淨能力,這個目標不久就能實現。

相關焦點

  • 大水域面沉水植物種植水位控制方法
    今天和大家聊的是在大型項目施工中水位控制的問題。1.前言水位控制是水生態系統構建尤其是水生植物種植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控制因素。水位控制貫穿整個項目種植施工期,不僅直接影響工程施工進度,同時對植物種植存活率、保證工程施工的質量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水位控制是否合理是整個項目能否按期竣工、實現建設目標的關鍵。2.控制特點靈活控制、逐漸提升。
  • 水生所在杭州西湖生態基底改良和沉水植物修復研究中取得進展
    十餘年來,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吳振斌研究員課題組為主的西湖科研團隊在國家「十一五」、「十二五」水專項、中科院、杭州市等的支持下,針對西湖特殊底質不利於沉水植物恢復的技術難題,原創性地將多種改性材料製備成環保型複合基底改良劑和沉水植物的種植載體,研發出針對不同底質生境的生態基基底改良技術和沉水植物恢復技術。
  • 杭州:沉水植物治癒西湖的「頭皮屑」
    在淨化西湖水質上大顯身手的沉水植物,在「馴服」顫藻時,同樣身手不凡。  「頭皮屑」是如何產生的?有「潔癖」的顫藻在抱團  這種「頭皮屑」和一種藻類有關。它的大名叫顫藻,它們大量「抱團」,就變成了惱人的「頭皮屑」。  顫藻,顧名思義,這種藻會「顫動」。是不是很有意思?顯微鏡下,它會有韻律的顫動。
  • 引種水生植物粉綠狐尾藻應慎重
    近年來不斷有城市在部分河道投放粉綠狐尾藻進行水體綠化,但該植物在引入水體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粉綠狐尾藻原產地為歐洲,又稱大聚藻、水聚藻、青狐尾、綠羽毛、水松。是多年生挺水或沉水草本植物,在原產地多匍匐生長在稻田、溪流和池塘,引種馴化後被作為觀賞用水生植物或養魚用水草,引入我國臺灣地區已有十年以上,引入大陸時日尚短。
  • 美舍河大樣村橋下試驗段首次投放100條烏魚
    美舍河大樣村橋下首次投放100條烏魚。桑德集團北京愛爾斯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水生態現場負責人耿仕利告訴記者,大樣村處於美舍河高鐵橋段上遊,由於水流平穩、人流少,有利於魚類投放。   愛爾斯項目負責人張宇飛介紹道,美舍河裡存在大量羅非魚,羅非魚屬於雜食性動物,以水中植物和碎物為食。「從2月份開始我們在美舍河底種植了具有耐汙能力的矮生苦草,輪葉黑藻,狐尾藻等沉水植物,經過一段時間發現,羅非魚對河底植物破壞比較大。」
  • 沉水植物|微齒眼子菜——魚蝦都愛它
    植物名片微齒眼子菜是眼子菜科眼子菜屬。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無根狀莖,效果和眼子菜相同。形態特徵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無根狀莖。莖纖細,直徑0.5-1毫米,分枝,通常匍匐近基部,在節上產生許多纖細的纖維狀根,節間長2-10釐米。
  • 為了光合作用,沉水植物有多努力?
    自然水體中無機碳的存在形式主要有CO2, HCO3-, CO32-,處於主導地位的無機碳形式由pH調控(圖1)。池塘和湖泊中,早晚的pH變化範圍為7.0-9.0, 那麼CO2在一天之中的濃度可以相差百倍。此外,CO2在水體中的擴散速率僅僅是空氣中的萬分之一,這進一步限制了沉水植物光合作用時CO2的有效供應。為了適應水體無機碳環境,沉水植物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 生態修復中微生物和沉水植物 到底誰才是主角?(微生物篇)
    與水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相比,在生態修復中,到底誰的角色更重要?一起來了解下吧~|富營養水體特徵水體富營養化是指水體接納過量的氮、磷等營養物質,使藻類以及其他水生生物異常繁殖,水體透明度和溶解氧降低,造成水質惡化,加速水體老化,使水生生態系統和水體功能受到影響和破壞,並對人體健康構成危害的現象。
  • 沉水植物篇——好像小星星的狐尾藻
    水生植物按生活類型主要分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浮葉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那今天介紹的就是沉水植物的一種:狐尾藻形態特徵:多年生粗壯沉水草本。根狀莖發達,在水底泥中蔓延,節部生根。莖圓柱形,長20-40釐米,多分枝。
  • 【每日一植】粉綠狐尾藻
    粉綠狐尾藻 [小二仙草科] [
  • 沉水植物|黑藻
    黑藻,俗稱溫絲草、燈籠薇、轉轉薇等,屬水鱉科、黑藻屬單子葉多年生沉水植物。形態特徵莖直立和纖細,50-80釐米長,葉帶狀披針形,4-8片輪生,通常4-6片,約1.5釐米長,約1.5-2釐米寬。葉邊緣有鋸齒,葉無柄。
  • 探訪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微生物菌毒種保藏中心
    5月23日,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微生物菌毒種保藏中心的工作人員在檢查病毒樣本。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微生物菌毒種保藏中心始建於1979年,目前保藏著1500多株各類病毒的分離株,各類病毒資源達11.7萬份,保藏資源涵蓋人類醫學病毒、人畜共患病毒、動物病毒、昆蟲病毒、植物病毒、噬菌體、環境微生物、病毒敏感細胞庫和病毒遺傳資源庫等,在國家安全、生命科學研究、人口健康和病毒學研究領域發揮著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
  • 阿飛說種植:狼尾蕨的種植與養護
    狼尾蕨又被稱之為龍爪蕨、兔腳蕨,是最近幾年在市面上很受歡迎的植物,它的枝葉和根莖都具有很好的觀賞性,不僅可以進行室內種植而且還可以在公園種植作為點綴。下面就讓大家看看小編是如何種植狼尾蕨的吧。種植地最好是肥沃通透且排水效果較為良好的砂性土質,炎熱的夏季最好要放置在室內,不能過多的讓強烈陽光對其照射,否則就會對其造成灼傷,平常最好保持植株周圍環境較為溫暖乾燥,這樣才會使狼尾蕨正常生長。狼尾蕨適合在隱蔽的環境下生長,承受的陽光照射要較為零散,不能進行直接照射,以免對苗株造成傷害。
  • 不長一寸莊稼的鹽鹼地,變身魚蝦翻騰的魚塘,這些地區都已嘗到甜頭
    截至目前,共建成鹽鹼地漁農綜合利用、南美白對蝦集成養殖、低碳高效池塘循環流水養殖、稻漁綜合種養、集約化溫棚對蝦養殖、鹽鹼水流水養殖等6種不同模式的養殖基地19處,投資企業28家,水產養殖面積達到1萬畝。
  • 海口美舍河段種上多種「職業水草」將提高河水自淨能力
    針對美舍河生態治理特點和水質情況,不同河段栽種著多種水草。張宇飛介紹,他們在美舍河上遊(沙坡水庫壩下至中山南路下遊閘),共種植40萬平米矮型苦草、輪葉黑藻、狐尾藻、龍鬚眼子菜等植淡水水生植物;美舍河下遊(中山南路下遊閘至長堤路)水體由於潮汐原因,鹽度較大,河道邊上溢流口多,主要選擇耐鹽能力較強的水生植物川蔓藻,種植面積24萬平米。
  • 1760萬尾魚蝦苗在文昌清瀾半島海域放流
    海南移動供圖8月5日,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在文昌清瀾半島附近海域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共計放流卵形鯧鰺90萬尾、紅笛鯛120萬尾、日本對蝦1550萬尾。據悉,該增殖放流項目已於8月1日在珠海海域增殖放流黑鯛125萬尾、黃鰭鯛75萬尾、斑節對蝦1550萬尾。
  • 為光合作用,沉水植物有多努力?丨花花萬物
    此外,CO2在水體中的擴散速率僅僅是空氣中的萬分之一,這進一步限制了沉水植物光合作用時CO2的有效供應。為了適應水體無機碳環境,沉水植物都做了哪些努力呢?,植物為了「登陸」,早在4億年前就演化出了氣孔,可以控制大氣中CO2的攝入及自身水分的散失。
  • 水生植物類型及生物量對汙水處理廠尾水淨化有何影響
    採用Excel 2016統計數據,Origin 9.0軟體繪製圖表,採用SPSS17.0軟體對實驗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採用Two-way ANOVA進行方差分析。2 結果與分析2.1 3種水生植物的生長特徵各組植物均表現出初期生物量增加較快,後期增加有所放緩。苦草和粉綠狐尾藻生物量隨時間呈不斷增加趨勢。
  • 我省啟動新植1億株珍貴樹五年行動
    永遠禁止在這裡種植玉米等山地雜糧,是碑文的核心內容。  2月25日,64歲的公園講解員潘金水,用高亢激昂、抑揚頓挫的聲調,向前來參觀的人群,敘說著這片楠木林的傳奇故事、各種楠木的經濟價值以及「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普世哲理。3萬多株楠木,樹冠雄偉,鬱鬱蔥蔥,省內獨一無二,全國也屬罕見。  就在這天,全省「新植1億株珍貴樹五年行動」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