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水植物
春天,西湖的湖西水域和小南湖的湖面上有時會漂浮起成片的絮狀物,好像頭皮屑,髒髒的,讓人覺得不太舒服。是不是西湖水質不好,受到了汙染?
其實,這是顫藻在搗亂。不過,今年春天,這個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決。在淨化西湖水質上大顯身手的沉水植物,在「馴服」顫藻時,同樣身手不凡。
「頭皮屑」是如何產生的?有「潔癖」的顫藻在抱團
這種「頭皮屑」和一種藻類有關。它的大名叫顫藻,它們大量「抱團」,就變成了惱人的「頭皮屑」。
顫藻,顧名思義,這種藻會「顫動」。是不是很有意思?顯微鏡下,它會有韻律的顫動。
顫藻是一種自養型生物,沒有葉綠體,但會進行光合作用,因為它的細胞裡含有光合色素。
其實,這只是一種自然現象,不是西湖水質受到了汙染,反而是西湖水質變好的反映。如果湖水不清澈,顫藻就不會大量繁殖,更不會形成絮狀物漂浮於水面之上。
經過連續多年的綜合保護治理,西湖的水質得到了顯著提升。湖西水域和小南湖的水體透明度大於100釐米,尤其是春季,明媚的陽光可以毫無阻礙地直達湖底。
這也給西湖的顫藻創造了大量繁殖的機會。
據西湖水域管理處跟蹤監測表明,西湖顫藻主要分布在湖西水域和小南湖,大量繁殖的時間集中在每年的三四月份。這個時間段水溫回升,對於顫藻的生長來說,可謂「漸入佳境」。再加上清澈見底的湖水,陽光可以直照湖底,棲息在湖底的顫藻就會「不顧一切」地進行光合作用,大量繁殖,並相互纏繞,而本身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會形成無數的氣泡,聚集在顫藻形成的絮狀物之下。當氣泡聚集到一定數量,其產生的浮力足以託起絮狀物的時候,顫藻便和底泥「脫離關係」,慢慢浮上水面。
如何消滅「頭皮屑」?大量種植沉水植物
當漂浮在水面的顫藻絮狀物聚集成片,往往會影響人們欣賞西湖的視覺美感,有些市民遊客還誤以為是西湖受到了汙染。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西湖水域管理處嘗試過很多方法:比如用網兜手動打撈,但顫藻個體細小,一碰就散;用清衛船來回穿梭利用尾浪來打散顫藻,但這種方法「殺傷力」太低,效果不是很理想。後來,西湖水域管理處又採用水槍衝射絮狀漂浮物,絮狀物被打散後便逐漸沉入水底,惹人誤會的「頭皮屑」就會不見了蹤影。
這種「打水仗」清理法,雖然成效明顯,但終歸是治標不治本。為了更好地解決困擾西湖的這一煩惱,2009年開始,西湖水域管理處在西湖湖西水域水下「種草」。這幾年,一共種下了數以百萬計的苦草、菹草、狐尾藻、黑藻、金魚藻等沉水植物,種植總面積達11.8萬平方米。
這些沉水植物生活在水底,會吸收湖水中的營養物質,吸附水中的髒東西,增加湖水的含氧量,降低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從而進一步提升西湖的水生態及水環境質量。更重要的是,沉水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像地毯一樣鋪開,擠佔顫藻「地盤」,與其爭搶陽光和養分。
經過這幾年的培育養護,西湖湖西水域已經形成菹草、苦草、狐尾藻、金魚藻、黑藻等有機組合而成的沉水植物群落。在「霸氣」的沉水植物面前,顫藻漸漸敗下陣來。「到目前為止,今年湖西水域還沒發現顫藻絮狀漂浮物大片聚集的現象。」西湖水域管理處工作人員表示。
同樣清澈見底的小南湖,由於湖底是硬泥底,且每日過水量很大,沉水植物的定植和擴繁面臨很大的技術難題。為了解決小南湖生態修復的難題,西湖水域管理處在去年已聯合相關科研單位著手研究小南湖沉水植被的修復。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小南湖也會上演沉水植物「大戰」顫藻的景象,治癒這特殊的「頭皮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