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叫顫藻,恰恰表明了西湖水質清澈,打撈它的「持久戰」要進行到四五月
往年猖獗的它今年在茅家埠水域敗下陣來,多虧了湖底的沉水植物
青年時報(記者 周淳淳 通訊員 張夢思)
氣溫回升,西湖轉眼就要進入「最美時節」。但在小南湖、浴鵠灣、烏龜潭等湖西水域部分湖面上,漂著一團團黃綠色的「青苔」,特別影響顏值。
湖西水域可是出了名的水質好,為何會有「青苔」?別著急,西湖水域管理處工作人員表示,這不是髒東西,而是顫藻,恰恰是西湖水質清澈的象徵。每年春天,這些黃綠色絮狀物就會準時準點「現身」,愁壞了清衛保潔師傅。
但之前發展「猖獗」的顫藻,今年卻在茅家埠水域敗下陣來,原來是湖底長勢好的沉水植物幫了大忙。
顫藻只出現在乾淨水體
是西湖水質清澈的象徵
顫藻在顯微鏡下,可以清晰看到它細薄的絲狀構造,在水中,藻體內分泌的膠狀物質會推動絲質,做有韻律的顫動。顫藻是一種自養型生物,沒有葉綠體,但會進行光合作用,因為它的細胞裡含有光合色素。所以當水質足夠清澈,陽光直照湖底,棲息在湖底的顫藻就藉助光合作用,得以大量繁殖,並相互纏繞。顫藻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形成大量細小氣泡,它們成群聚集在顫藻形成的絮狀物之下。當氣泡達到一定數量,就可產生足夠的浮力,頂起絮狀物往湖面運動,這時顫藻就漂到了湖面上。
顫藻是一種有「潔癖」的藻,只出現在乾淨的水體中,一旦水質變髒,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2002年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啟動之前,西湖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高,湖水流動性差,水體透明度低。所以,西湖的湖面上,半點顫藻都沒有。2003年西湖引配水工程的建成投入運行,小南湖的水先清了起來,顫藻最早便「萌生」在了這裡。隨著西湖綜合保護工程的持續深入推進,湖西水域也開始出現了顫藻的身影。
沉水植物在茅家埠水域長勢好
擠掉了顫藻的生存空間
西湖水域管理處的工作人員介紹,今年受到連日降雨的影響,顫藻來遲了些,以往顫藻「猖獗」的茅家埠水域,今年卻少了。而這靠的就是湖底茂密的沉水植物。
西湖湖西開始嘗試生態修復實踐是在2010年,當時種下了11.8萬平方米的沉水植物,包括苦草、菹草、狐尾藻、金魚藻等,還能自我擴繁,目前這片水下森林面積已達到31.7萬平方米。
眼下,就數茅家埠水域水下種植面積最大,沉水植物長勢最好,小南湖、浴鵠灣以及烏龜潭水域目前的沉水植物還不夠強勢。
「沉水植物長勢好,擠掉了藻類生長的空間和養分,強勢的沉水植物搶得地盤,顫藻就落敗了。茅家埠水域沉水植物之所以長勢好,是因為這一帶水流比較溫和,而小南湖、浴鵠灣以及烏龜潭水域都有西湖引配水工程的進水口,水流快、急,加上底質硬等客觀原因,沉水植物還不夠『強壯』。」西湖水域管理處的工作人員介紹,沉水植物弱了些,顫藻就有了抱團誕生的可能。西湖生態治理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短時間內,想要顫藻在西湖里「銷聲匿跡」是不可能的。
「機械+人工」雙模式撈顫藻
「持久戰」要進行到四五月
春天以來,清衛保潔師傅又開始了忙碌的打撈工作。顫藻是絮狀的藻團,一碰就散,打撈難度極大,但經過幾年摸索實踐,現在西湖顫藻的打撈已經是「機械+人工」,雙管齊下模式。
清衛保潔師傅駕駛漂浮物收集器,這是一艘伸著兩隻長長「觸角」的「怪船」,船往前開的同時,觸角圍攏來,藻團們被攬進怪船的懷裡,「吃」進肚子,怪船食量大,戰鬥力很強,清衛小船同時上場,負責對付零星分散的顫藻團,跟在怪船後面清撈收尾,保潔師傅還要手持超細網兜,手動「撿漏」。這場跟顫藻的「持久戰」,要進行到四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