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水面現墨綠色漂浮物顫藻 或反映水質變好

2020-11-22 中國新聞網

  暖春4月,西湖邊遊人如織。可一些細心的遊客發現,往年西湖湖面上總會漂浮起成片的墨綠色絮狀物,就像人頭上的頭皮屑,看得人心裡毛毛的,很不舒服。

  「以前每年春天都有的,就在這個時候,特別是在湖西水域和小南湖的水面上,時不時能看見。」杭州市民周大伯是西湖邊的常客,幾乎每天都要來湖邊走走,說起這些「頭皮屑」,他皺起了眉頭。

  是不是因為西湖水質不好了,受到了汙染?

  這些「頭皮屑」是啥東西?

  原來,這些「頭皮屑」是一種叫「顫藻」的小傢伙。

  顫藻,顧名思義,這種藻會「顫動」。通過顯微鏡可以看到它細薄的絲狀構造,在水中,藻體內分泌的膠狀物質會推動絲質,有韻律地顫動。顫藻是一種自養型生物,沒有葉綠體,但它的細胞裡含有光合色素,會進行光合作用。

  它們一起「抱團」,不僅不是因為西湖水受到汙染,反而是西湖水質變好的表象反映。

  「這只是一種自然現象,若湖水不夠清澈,棲息在湖底的顫藻就不會大量繁殖,更不會形成絮狀物漂浮在水面上。」西湖水域管理處工作人員解釋說。

  經過連續多年的綜合保護治理,西湖水質得到了明顯提升。去年,西湖主湖區平均透明度已突破80釐米,比10年前大幅提高,湖西水域和小南湖的水體透明度更是大於100釐米。

  於是,「淘氣鬼」顫藻就這樣來了。尤其在春季,水溫回升,清澈的湖水使明媚的陽光可以直照湖底,棲息在湖底的顫藻就會「不顧一切」地進行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會形成無數的氣泡,聚集在顫藻形成的絮狀物之下。當氣泡聚集到一定數量時,產生的浮力託起了絮狀物,顫藻便慢慢浮上水面。

  如何消滅討厭的「頭皮屑」?

  雖然不是髒東西,可這些調皮的小傢伙成群結隊漂浮在水面上「曬日光浴」,總是有點影響西湖美觀。

  既然「頭皮屑」那麼難看,要怎麼解決呢?

  西湖水域管理處嘗試了很多方法,但一場場「大戰」之後,顫藻還是「地盤」穩固,讓大家很頭疼。

  2009年開始,西湖水域管理處「放大招」了:實施西湖湖西水域水生植物群落優化示範工程,在西湖湖西水域嘗試水下「種草」,用沉水植物來對抗顫藻。

  5年多時間以來,一共種植了數以百萬計的苦草、菹草、狐尾藻、黑藻、金魚藻等沉水植物,總面積達11.8萬平方米。

  這些沉水植物生活在水底,會吸收湖水中的營養物質,吸附水中的髒東西,增加湖水的含氧量,降低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從而進一步提升西湖的水生態及水環境質量。更重要的是,沉水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像地毯一樣鋪開,擠佔顫藻的「地盤」,與其爭搶陽光和養分。

  在「霸氣」的沉水植物面前,顫藻終於漸漸敗下陣來,讓出了自己的「地盤」。

  西湖水域管理處工作人員表示,今年到目前為止,湖西水域還沒發現顫藻絮狀漂浮物大片聚集的現象。通訊員 吳聯鐵 本報記者 錢禕

相關焦點

  • 水面出現墨綠色漂浮物,湖西水質受汙染?
    杭州網訊 西湖的4月,註定是人山人海的,如果想避開鬧猛的人群,去欣賞西湖的美景,金沙港、茅家埠、烏龜潭、浴鵠灣,去湖西水域會是個明智的選擇。可是,最近「杭州老李」走了一圈,心裡卻不太舒服。「本來蠻蠻清的湖水,為啥湖面上卻總漂著星星點點墨綠色的絮狀物,好像人頭上的頭皮屑,看得人心煩。」最讓老李揪心的是——是不是西湖水質不好,受到了汙染?
  • 杭州:沉水植物治癒西湖的「頭皮屑」
    在淨化西湖水質上大顯身手的沉水植物,在「馴服」顫藻時,同樣身手不凡。  「頭皮屑」是如何產生的?有「潔癖」的顫藻在抱團  這種「頭皮屑」和一種藻類有關。它的大名叫顫藻,它們大量「抱團」,就變成了惱人的「頭皮屑」。  顫藻,顧名思義,這種藻會「顫動」。是不是很有意思?顯微鏡下,它會有韻律的顫動。
  • 杭州:西湖浮顫藻 竟是因為水質太清澈
    最近幾天,杭州的氣溫逐漸回暖,西湖又迎來了一批批踏春的遊客,但在小南湖、浴鵠灣、烏龜潭等西湖西部水域遊玩的遊客卻發現,湖面上漂浮著一團團黃綠色的「青苔」一般的雜物。遊客訝然:「西湖作為杭州的『形象代言人』,怎麼水面變得不乾淨了,是水質不好?還是有不文明的遊客扔的垃圾?」
  • 西湖里顫藻抱團 保潔師傅面臨「幸福的煩惱」
    西湖水域管理處副主任陳琳解釋說:「近些年,一到春天,西湖的湖西水域和小南湖的湖面上會漂浮一些黃綠色絮狀物。不過,這些類似『青苔』的絮狀物並不是西湖外來的髒東西,反而是水質清澈的反映。」顫藻,顧名思義,這種藻類會「顫動」。通過顯微鏡,可以看到它細薄的絲狀構造。
  • 西湖里長「青苔」啦?有人說,這是「幸福的煩惱」!
    西湖水域管理處的工作人員說,這其實是一種自然現象,每年都會出現。「往年春天,西湖的湖西水域和小南湖的湖面上也會漂浮起黃綠色絮狀物,不過,這些類似『青苔』的絮狀物並不是西湖外來的髒東西,反而是水質清澈的反映!」為什麼這麼說?漂浮著的「青苔」,是顫藻「抱團」的結果。
  • 西湖里長「青苔」?其實是越來越清的水裡長了水藻
    杭州西湖邊也是春意滿滿。嫋嫋柳絲點春水,灼灼桃花映湖色,陽光灑下,襯著西湖碧水的柔柔蕩蕩,更是一派美好春光。但天氣一暖,西湖部分水面,尤其是湖西水域,卻漂浮起了類似「青苔」的團狀物。西湖是杭州的「寶」,一點一滴變化都牽動著市民遊客的心。有人問:難道是西湖水質不好,導致「青苔」瘋長?
  • 影響西湖顏值的「青苔」又來了 但其實這是個好現象
    它叫顫藻,恰恰表明了西湖水質清澈,打撈它的「持久戰」要進行到四五月  往年猖獗的它今年在茅家埠水域敗下陣來,多虧了湖底的沉水植物  青年時報(記者 周淳淳 通訊員 張夢思)  氣溫回升,西湖轉眼就要進入「最美時節」。
  • 「一滴水」裡看合肥水質 專家:微生物多證明水質好
    當水取至瓶中時,記者看見瓶中的水基本透明,但水中隱隱約約有綠色、黑色的微小漂浮物。曾經,巢湖飽受著藍藻的困擾,但隨著環巢湖治理的工作逐步展開,藍藻得到有效的控制。這些綠色、黑色的漂浮物會不會是藍藻呢?在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實驗室裡,在200倍顯微鏡下,這些看似較為透明的水,可以看到不一樣的生物。其中有一團團黑色絲狀物的物體格外引人矚目。
  • ...難道水質出問題了?-浮萍 水質 西湖 滿江紅 浮水植物 紅湖 湖水...
    西湖漂起大片紅浮萍,市民擔心影響水質,有關部門解釋說,這叫「滿江紅」,處理得當有利於湖水淨化尹炳炎 攝  「西湖水裡長出了一大片紅色的浮萍,好像整個水面都染紅了,難道水質出問題了?」昨天,錢報好攝之友「邊走邊拍」發現,趙公堤路與楊公堤路交叉口,杭州金溪山莊邊上的西湖水變紅了。  記者趕到了趙公堤路與楊公堤路路口。眼前的西湖水面成了一片紅色,大面積的紅色浮萍將湖水染紅,在周邊綠色的映襯下,好像在水面上蓋了一床紅彤彤的地毯。
  • 天氣暖了,顫藻來了
    這兩天,不少往小南湖、浴鵠灣、烏龜潭等一帶逛過的人會驚訝地發現:「哎,西湖里這一團團的是什麼呀?好像漂著頭屑。」西湖里長的「頭屑」,其實叫「顫藻」。顧名思義,這種藻會「顫動」,通過顯微鏡,可以看到它細薄的絲狀構造,在水中,藻體內分泌的膠狀物質會推動絲質,很有韻律地一動一動。顫藻是一種自養型生物,沒有葉綠體,但會進行光合作用。
  • 西湖上飄來一張「鱷魚嘴」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然 通訊員 張夢思最近,杭州夜晚的大風呼呼刮過,西湖的湖面蓄積了不少紅紅黃黃的落葉。快看,西湖上飄來了一張「鱷魚嘴」。小時新聞記者立即核實了一下,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西湖水域管理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神器叫做漂浮物收集器,西湖邊打撈已經用了幾年啦,以前都在裡湖收集一些漂浮物、顫藻的,不太出來。」前兩天湖裡的落葉太多,為了提高打撈效率,水域管理處才會把收集器飄到斷橋邊收集落葉,結果被網友拍了個正著。漂浮物收集器是個什麼神奇的東西,怎麼前面會分叉?
  • 自來水電解變渾濁說明水質差? 其實是正常反應
    實驗人員打開TDS水質測試儀,分別插入自來水、純淨水、白開水中,直到數值停止跳動,TDS值分別為434、0、402。    TDS值是指水中總溶解性物質的濃度,單位為ppm,即毫克/升(mg/L),主要反映的是水中鈣離子、鎂離子、鈉離子、鉀離子等離子的濃度,與水的硬度、電導率有較好的對應關係,TDS越小,電導率越小。
  • 顫藻對水產養殖上有什麼危害?
    顫藻屬於藍藻門藍藻綱顫藻科,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綠色植物之一。藍藻又稱藍細菌,屬於原核生物。顫藻是分布最廣、種類最多的藍藻。顫藻形態結構藻體常肉眼可見,為單細胞組成的無分支的單絲狀體,或由多藻絲組成的塊狀體;常漂浮水面或附在水底,常無膠質鞘,在脅迫條件下有極薄的膠質鞘。絲狀體直或扭曲,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細薄的絲狀體,藻體分泌的膠質會在水推動下顫動、滾動或滑動,因此而得名。
  • 北京亮馬河現大量綠色漂浮物 稱系水華現象(圖)
    本報訊(實習記者甘昕鑫)昨日,亮馬河被大量綠色漂浮物覆蓋,市防汛辦稱此為「水華現象」。  市民陳先生說,昨天下午他來亮馬河附近散步時,發現河道被大片綠色漂浮植物覆蓋。陳先生是附近小區的居民,他說亮馬河以前都沒有出現過綠色漂浮植物,今年是第一次出現。
  • 西湖水質是「劣五類」?評判標準遭質疑
    西湖水質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杭州的旅遊形象,杭州方面不認可「劣五類」之說  西湖是杭州的一張臉,杭州市政府對這張「臉」非常看重,杭州市園文局西湖水域管理處辦公室主任王力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幾年西湖的水質一直在改善,雖然改善的幅度不明顯,但水質肯定沒有發生惡化。」
  • 「麥圈效應」的深度開發:微小漂浮物的光控程序化組裝和重構
    這種神秘力量源自於毛細作用力,由漂浮物導致的其周圍液體界面的形變誘導產生,可以吸引或排斥周圍的漂浮物。科學家很早就發現了「麥圈效應」背後的科學原理,並利用在控制微小物體的組裝結構上。然而,以往的研究使用的組裝單元都是由非響應性材料組成,其幾何形狀固定不變。這意味著這些組裝單元一旦處於流體界面上,其組裝結構由其固有幾何形狀和表面潤溼性控制,無法主動調控組裝結構。
  • 入侵物種,廣東多地現「蛇頭魚」,或因水質變好出現?
    前段時間,有人反映,廣東多地出現「蛇頭魚」入侵的情況。大多人不認得這種外來入侵物種,而這種魚的魚頭長的尤其像蛇,所以被稱作「蛇頭魚」。光看這魚的外形,就有不少人把它誤認為黑魚(又稱七星魚),掠食魚等。雖然,它的頭比較尖長,頭型也與蛇相似,但是,黑魚大多分布於熱帶的非洲和亞洲等的淡水水域,生性兇猛,且繁殖速度快。
  • 長沙縣積極防控撈刀河局部水面藍藻水華現象
    紅網時刻8月6日訊(通訊員 彭晃)近日,有群眾反映,位於湘龍街道的萬家麗北路撈刀河大橋下有綠色固態漂浮物蔓延至河面。長沙縣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立即派工作人員赴現場調查核實處理,目前該處水面藍藻水華已清理完畢,水面恢復清潔。
  • 篔簹湖近期出現大量水螅 側面反映水質好轉了
    篔簹湖出現大量水螅 側面反映水質好轉專家認為,水螅的出現,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篔簹湖水質的好轉。  昨日下午,在篔簹湖靠近白鷺女神鵰塑的水面,一艘保潔船徐徐滑行,兩名工人站在船上不停地用漁網從水面撈起一團團髒東西。他們打撈的是一種海水中的腔腸動物——水螅。記者看到,這種奇怪的生物通體透明,像粉條一樣,與泥沙攪作一團,遠遠看去就像垃圾。
  • 按每天約4公裡的完成進度推進汙水管網建設,虎門河湧水質逐步變好...
    江門湧變清是虎門鎮治水攻堅的成效之一。虎門鎮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前期綜合治理,虎門鎮水環境綜合治理成效逐漸提升,河湧水質逐步變好變清,部分河湧水生態逐步得到恢復。昔日,該河湧一度汙染嚴重,水質不佳。如今,這裡成了「新天地」。在蠔坦湧虎門鎮路東社區寧洲橋河段,這裡河湧的水質清澈,不時可以見到魚、蝦在水中潛遊;河湧兩岸種滿了各式各樣的植物,充滿自然氣息;河湧水面偶有的漂浮物也只是河邊樹木的落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