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4月,西湖邊遊人如織。可一些細心的遊客發現,往年西湖湖面上總會漂浮起成片的墨綠色絮狀物,就像人頭上的頭皮屑,看得人心裡毛毛的,很不舒服。
「以前每年春天都有的,就在這個時候,特別是在湖西水域和小南湖的水面上,時不時能看見。」杭州市民周大伯是西湖邊的常客,幾乎每天都要來湖邊走走,說起這些「頭皮屑」,他皺起了眉頭。
是不是因為西湖水質不好了,受到了汙染?
這些「頭皮屑」是啥東西?
原來,這些「頭皮屑」是一種叫「顫藻」的小傢伙。
顫藻,顧名思義,這種藻會「顫動」。通過顯微鏡可以看到它細薄的絲狀構造,在水中,藻體內分泌的膠狀物質會推動絲質,有韻律地顫動。顫藻是一種自養型生物,沒有葉綠體,但它的細胞裡含有光合色素,會進行光合作用。
它們一起「抱團」,不僅不是因為西湖水受到汙染,反而是西湖水質變好的表象反映。
「這只是一種自然現象,若湖水不夠清澈,棲息在湖底的顫藻就不會大量繁殖,更不會形成絮狀物漂浮在水面上。」西湖水域管理處工作人員解釋說。
經過連續多年的綜合保護治理,西湖水質得到了明顯提升。去年,西湖主湖區平均透明度已突破80釐米,比10年前大幅提高,湖西水域和小南湖的水體透明度更是大於100釐米。
於是,「淘氣鬼」顫藻就這樣來了。尤其在春季,水溫回升,清澈的湖水使明媚的陽光可以直照湖底,棲息在湖底的顫藻就會「不顧一切」地進行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會形成無數的氣泡,聚集在顫藻形成的絮狀物之下。當氣泡聚集到一定數量時,產生的浮力託起了絮狀物,顫藻便慢慢浮上水面。
如何消滅討厭的「頭皮屑」?
雖然不是髒東西,可這些調皮的小傢伙成群結隊漂浮在水面上「曬日光浴」,總是有點影響西湖美觀。
既然「頭皮屑」那麼難看,要怎麼解決呢?
西湖水域管理處嘗試了很多方法,但一場場「大戰」之後,顫藻還是「地盤」穩固,讓大家很頭疼。
2009年開始,西湖水域管理處「放大招」了:實施西湖湖西水域水生植物群落優化示範工程,在西湖湖西水域嘗試水下「種草」,用沉水植物來對抗顫藻。
5年多時間以來,一共種植了數以百萬計的苦草、菹草、狐尾藻、黑藻、金魚藻等沉水植物,總面積達11.8萬平方米。
這些沉水植物生活在水底,會吸收湖水中的營養物質,吸附水中的髒東西,增加湖水的含氧量,降低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從而進一步提升西湖的水生態及水環境質量。更重要的是,沉水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像地毯一樣鋪開,擠佔顫藻的「地盤」,與其爭搶陽光和養分。
在「霸氣」的沉水植物面前,顫藻終於漸漸敗下陣來,讓出了自己的「地盤」。
西湖水域管理處工作人員表示,今年到目前為止,湖西水域還沒發現顫藻絮狀漂浮物大片聚集的現象。通訊員 吳聯鐵 本報記者 錢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