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將取來的水樣送到實驗室
南淝河取水樣
你可否知道,巢湖水面下隱藏著不一樣的世界?南淝河中近日漂浮的紅色物體是什麼?近日,本報聯合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學教研室,通過高精度的顯微攝影,傾力展現巢湖、環城公園、南淝河這三處合肥常見水域水中微小生命的精彩。
取樣觀測
藻類呈現串串「珍珠」
取水地點:巢湖環湖大道北段
作為大湖名城的合肥,依湖而立,巢湖也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因此這次取水地點首先選在了碧波萬頃的巢湖岸邊,為了保證清澈正常,取水點位於巢湖岸邊的環湖大道北段距岸邊100米的湖中。
當水取至瓶中時,記者看見瓶中的水基本透明,但水中隱隱約約有綠色、黑色的微小漂浮物。曾經,巢湖飽受著藍藻的困擾,但隨著環巢湖治理的工作逐步展開,藍藻得到有效的控制。這些綠色、黑色的漂浮物會不會是藍藻呢?
在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實驗室裡,在200倍顯微鏡下,這些看似較為透明的水,可以看到不一樣的生物。其中有一團團黑色絲狀物的物體格外引人矚目。一開始,站在一旁的記者以為這是水體受到汙染,由岸上排汙在水中留下的汙穢物。但隨著電子顯微鏡的放大率繼續放大到1000倍,這些黑色的絲狀物開始呈現另一番場景:原來那是一串串珠狀的綠色藻類,好像一串串用絲線串起來的綠色珍珠,有的「串珠」還首尾相連,形成一個圓形的環狀。
安徽農業大學微生物學專家介紹,這種藻類就是藍藻的一種,名叫念珠藻,屬於原核生物,藻體為多細胞的絲狀體。其種類較多,魚腥藻就是其中一個常見的品種。它的得名,源自於它在顯微鏡下呈現念珠狀的形狀。通過觀測,這取自巢湖西半湖的水體中,只發現了這一種藍藻,而且在水中微生物中佔有的比例也不大,並沒有因為藍藻的爆發,造成水體富營養化。
一滴水裡的世界
一滴水裡的世界
微小藻類像藝術品
取水地點:環城公園黑池壩段
一直以來,環城公園被譽為合肥的「珍珠項鍊」,春晚夏初,珍珠項鍊的水中也呈現一池墨綠的春水。在高倍顯微鏡下,這裡的水為什麼是綠色的答案被解開,正是那些形態各異的微生物藻類,成就了這一池池綠水。
記者將取水點位於阜南路與環城馬路交叉口附近的黑池壩,雖說水體中遠遠看起來是墨綠色的水,可取到了瓶中,卻呈現了無比的清澈透明。
隨著顯微鏡的倍數放大到了800倍,水中在低倍顯微鏡下看起來或黑或綠的點點,呈現出了美麗的一面。除了不停蠕動的草履蟲、硅藻等常見的浮遊生物外,還有一種多邊形的藻類,每一個細胞形成一個五邊形或者六邊形的邊,宛如一件美麗的藝術品。
據介紹,這種小黑點是水網藻形成的細胞體,水網藻屬於綠藻類微生物,由多數圓柱形細胞組成囊狀的網,每一網眼多為5至6邊形。這種藻類和藍藻一樣,如果大量繁殖,並佔據整個水體生態系統的話,會在水中引起水華,引起水體富營養化,造成水質變差。
但從觀測來看,現在儘管氣溫較高,但水體中水網藻的數量較少,與水體中其他藻類共生,能夠保持水體中生態平衡,也為環城公園的一池春水增添了不少綠色。
河水有紅斑,那是水溞在萌動
取水地點:南淝河蒙城路橋段
南淝河被稱為合肥的母親河,這條河的水中,富含著許許多多微小的生命。取水的地方定在了南淝河的市區段,在取水的過程中,記者在南淝河一片墨綠色的水體中,不時能夠看到水中漂浮著一片紅色塊狀,呈現出一片片鮮豔無比的紅色,難道這是水體受到汙染了?本報記者從這些紅色的水中,取出了水樣,在取樣瓶中,水樣也呈現出一片片紅色。
在200倍的顯微鏡下,這些紅色的微小顆粒開始呈現它真實的一面,顯微鏡裡,除了能夠看見此前在環城公園、巢湖中常見的一些水藻外,還有一種蟲子一樣的動物。它們在不停地移動,時而像子彈一樣飛速彈出,時而繞著水滴高速打轉,由於移動的速度遠遠大於快門能夠將其捕捉的速度,觀測人員只能使用顯微蓋玻片才將其牢牢困住。
隨後,顯微鏡倍數繼續放大到400倍,這些小生命的體徵完全展現了出來。在顯微鏡下,這些小東西目光炯炯,細長的手足俱全,有的雌性腹中帶著團團卵,身後還有一條袋鼠般的尾巴,儼然是西遊記卡通畫中呆萌的小妖怪。
安徽農業大學微生物學專家介紹,這種小怪物是幾隻水溞類的隆線溞和長刺溞。它們是江淮地區水中一種常見的水溞。水溞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鰓足亞綱。體小,長約1毫米,身體呈現淺肉紅色,生活在淡水中。身體分為頭部和軀幹部,身體上有一層背甲,軀幹部還有軀幹肢5對,水溞就是靠著這五對軀幹來運動及呼吸。
此外,由於水溞的生命特性,在短時間內能夠大量繁殖,呈一片紅色,故稱紅蟲。於次年春季氣溫較高時發育為新的雌體。因此,在近幾天氣溫較高的時節,它們在水中大量萌發,遠遠望去,在水中形成了一片片紅色的斑塊,其實這並不是水體受到汙染。
據介紹,這些紅色的水溞俗稱魚蟲,本身沒有毒性,為各種淡水水域中最常見的浮遊動物,是魚類的優良餌料。近期,這些大量出現的水溞會隨著南淝河的水順流而下,進入巢湖等水域,接下來的幾日,南淝河、巢湖裡的魚兒有口福了。
專家分析
這些小生命
從側面證明 水質變好
在環城公園黑池壩段採集的水樣中,我們還驚訝地在水中見到了草履蟲。這些小蟲就像一隻只小草鞋,緩慢地在水體中蠕動。據安徽農業大學微生物專家介紹,草履蟲喜歡生活在水溝或水不大流動的池塘中,以細菌和單細胞藻類為食。一隻草履蟲每小時大約能形成60個食物泡,每個食物泡中大約含有30個細菌,所以,一隻草履蟲每天大約能吞食四萬多個細菌,草履蟲的增多對汙水有一定的淨化作用。
在巢湖採集的水樣中,通過顯微鏡,我們還發現了一種長條形的微小藻類。由於過於微小,在1000倍放大的顯微鏡裡,只能看到它細薄的絲狀構造。據了解,這種藻類名叫顫藻,是一種自養型生物,沒有葉綠體,但會進行光合作用,因為它的細胞裡含有光合色素。據介紹,這種微小的原生生物,大量繁殖的時間集中在每年的四五月份,
「它們在水中的出現,是水質變好的一個兆頭,是水質變好的一個標誌。」安農大微生物專家介紹,因此若沒有清澈的湖水,棲息在湖中的顫藻就不會大量繁殖,更不會出現在檢測的水中。這說明近期巢湖的水能見度提高,水質好了很多。
而根據安徽省環保局最新發布的上個月環境月報中,湖體總體水質為輕度汙染、輕度富營養化,其中東半湖水質為Ⅲ類、輕度富營養化,西半湖水質為Ⅳ類、同樣也是輕度富營養化。而在去年年末的檢測中,有幾個監測點還檢測出了中度富營養化。
(本文所用微生物顯微圖片為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教研室研究生徐雲劍協助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