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檢測監測水平 保障飲用水安全——「飲用水非國控水質指標監測項目」評審會召開
我們常說,一個城市飲用水水質的優劣,決定了城市綜合管理水平的高低。近年來,上海不斷提升原水水質,加強水質監測檢測,《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GB 5749—2006)、《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DB31/T 1091—2018)等標準中都對飲用水指標做了嚴格規定。
但是,對於上海2035規劃提出的龍頭直飲目標,現有的指標體系是否已經滿足要求了呢?為了全面掌握上海市水源水和飲用水中新型汙染物的濃度水平及分布情況,形成原水、水廠各工藝出水、管網水、二次供水的非國控水質指標的常規監測機制。上海城投水務(集團)有限公司組織開展「飲用水非國控水質指標監測項目」,對供水全過程中原水的嗅味物質、抗生素、內分泌幹擾物、亞硝胺類消毒副產物、微生物指標等未列入國家或地方標準中的各項新型汙染物指標開展監測工作,以期進一步提升上海飲用水的標準和品質。
8月28日,「飲用水非國控水質指標監測項目」專家評審會在上海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國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水質檢測中心舉行。會議邀請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楚文海教授,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監督所毛潔所長,上海市供水管理處張立尖副處長,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檢測室徐非主任,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上海監測站施儉副站長對課題的開展情況進行了評估。會上,項目組具體介紹了幾大新型汙染物和健康有益元素的情況:
1、飲用水中的隱患一:含氮消毒副產物——二甲基亞硝胺(NDMA)
氯、氯胺等消毒劑在水處理中的應用廣泛,它們可以快速地滅活水體中的致病微生物,並能夠保持一段時間持續的消毒能力,抑制後續水體中致病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大量的研究發現,氯消毒劑在消毒過程中會與天然有機物(NOM)或無機物反應生成多種有害的滷代消毒副產物,現行的GB 5749—2006中對此類消毒副產物做出了規定,如三氯甲烷的檢出限值是0.06 mg/L、二氯乙酸的限值是0.05 mg/L等。
N-二甲基亞硝胺(NDMA)是一種新興的含氮消毒副產物,其前體物主要來源可大致分為藥品與個人護理品(PPCPs)、NOM、藻源有機物(AOM)、水處理藥劑與材料。儘管這類消毒副產物在飲用水中的檢出濃度通常低於三滷甲烷(THMs)和滷乙酸(HAAs),但其生物毒性大,致癌風險在10-6飲用水中的當量濃度僅為0.7 ng/L。在美國環境保護局的綜合風險信息系統(IRIS)分類為可能的人類致癌(B2),並被世界衛生組織歸類為2A。(推薦閱讀:淨水技術第8期,N-二甲基亞硝胺前體物來源及其控制技術研究進展)
為了確保飲用水的安全,許多國家或地區已建立了飲用水的NDMA標準,如美國加州衛生部及加拿大將NDMA的限值定為10 ng/L,美國環境健康危害評估辦公室(OEHHA)將NDMA的限值定為3 ng/L,世界衛生物質(WHO)將NDMA的限值定為100 ng/L。上海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率先將NDMA納入地方標準DB31/T 1091—2018的非常規指標中,其限值為100 ng/L。
上海市飲用水中NDMA現狀
2019年,上海從水源到飲用水中檢出的亞硝胺類物質主要是以NDMA為主,在4.0~33.4 ng/L;其他亞硝胺類物質僅N-亞硝基二正丙胺(NDPA)檢出(南市和閔行制水工藝過程中檢出),在2.0~2.7 ng/L。
NDMA在供水系統中均有檢出,部分樣點濃度超過10 ng/L(美國加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標準),但遠低於WHO的限值100 ng/L。通過飲用水進入人體的亞硝胺遠低於其他攝入途徑,目前來看,飲用水並不是亞硝胺類物質的主要健康風險來源,但NDMA的存在水平、風險評估、生成機理、影響因素等仍需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2、飲用水中的隱患二:致嗅物質
嗅味是飲用水感官指標中研究較多的一個指標,主要來源於天然無機和有機化學汙染物、生物(藻)以及合成化學物質的汙染等,可分為土黴味、氯味/臭氧味、草/乾草/木材味、沼氣味/腐敗味/硫味、魚腥味等。水體種嗅味物質的來源,一種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內源性嗅味物質,一種是人為因素的外源性嗅味物質,此外,飲用水氯消毒時生成氯酚類消毒副產物,導致飲用水問題的發生。GB 5749—2006中規定了飲用水中2-甲基異莰醇(2-MIB)和土臭素(GSM)的限值為10 ng/L,其嗅閾值均為10 ng/L(土黴味)。2018啟動的GB 5749—2006及《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 5750—2006)的修訂中也包含了對嗅味指標及其方法的研製及修訂。
上海市飲用水中致嗅物質現狀
飲用水的感官指標是公眾判定水質安全性最直觀的指標,包括嗅、味和口感,目前的研究多以嗅為主,對味和口感的研究則較少。高品質飲用水更是提出了對飲用水口感的要求,因此,飲用水中感官指標信息亟待進一步探索和分析。(推薦閱讀:淨水技術第8期,飲用水味感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3、飲用水中的隱患三:微生物
GB 5749—2006中,涉及的微生物指標: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大腸埃希氏菌均不得檢出,菌落總數限值為100 CFU/mL,賈第鞭毛蟲<1個/(10 L),隱孢子蟲<1個/(10 L);參考指標中列出了腸球菌、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現行的水質標準對微生物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僅檢測菌落總數和總大腸菌群不能完全表現水質的整體情況,腸球菌亦可作為水源的汙染指示菌。銅綠假單胞菌則是在桶裝水中檢出較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包裝飲用水》),原水、居民存水或水龍頭、水管材質有問題,也會滋生。
飲用水水質標準的修訂中,控制微生物的汙染是極端重要的,且可通過汙染飲用水傳播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原生動物、細菌、病毒)多種多樣。因此,介水傳播的疾病風險不容忽視,對微生物指標的監測也至關重要。
4、飲用水中的健康有益元素
三大水庫4種元素鉀、鉬、鈣、鎂含量無明顯差異;從原水到二次供水,含量無顯著變化;全年變化無差異;泰和水廠12月鉀濃度明顯上升,推測與12月陳行水庫鹹潮來臨密切有關。三大水庫區域鈣、鎂含量均未達到WHO規定的飲用水適宜水平40~80、20~30 mg/L。
上海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國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水質檢測中心具體承擔「飲用水非國控水質指標監測項目」已約2年,已完成2018年的監測任務,形成了新型汙染物監控清單,並制定了一個團體標準《飲用水中四種醚類物質的測定方法》,在此基礎上進行2019年部分非國控指標的連續監測,提出了2020年的監測計劃(全氟化合物、含氮消毒副產物、異氧菌、軍團菌等)。
專家們在非國控指標的選擇、檢測的連續性、檢測的質量控制、健康風險評估等各個方面對項目提出了多項建設性意見。該項工作對標國際先進標準和2035上海總體規劃要求,支撐了上海市生活飲用水地方標準的修訂、工藝管控、水質提升,具有前瞻性和引領作用。
供水水質檢測中心介紹
供水水質檢測中心是國家工程(南方)研究中心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立於2012年12月,承擔了上海城投水務(集團)有限公司供水水質檢測中心職能,是由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和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認可評定的,具備CNAS和CMA雙資質認證的第三方檢測實驗室,承擔國家、地方科研和社會委託任務,是目前國內供水行業專業化、高水準的第三方檢測服務機構。
供水水質檢測中心設質量室、綜合室、業務室、色譜分析室、光譜分析室、微生物分析室、理化分析室7個專業部門。現有檢測能力409項,包括飲用水(生活飲用水、礦泉水、包裝飲用水)及水源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國家和上海地方標準規定控制項目165項;飲用水及水源水非國家標準規定控制項目113項,包括水中新型汙染物92項;排水檢測項目8項;涉水原材料類9類123項。其中CMA資質認定檢測能力251項,涵蓋了生活飲用水標準106項、地表水標準109項,上海地區常用7種水處理劑、消毒劑:硫酸鋁、硫酸銨、次氯酸鈉、聚合氯化鋁、聚硫氯化鋁、二氧化氯、聚丙烯醯胺,2種水處理用濾料:石英砂、活性炭檢測能力全覆蓋。CNAS認可檢測能力156項,涵蓋了生活飲用水標準106項、地表水標準109項,上海市飲用水地方標準111項。
編輯:蔡立弘、魏雨晴
排版:西貝
校對:黎翔
本報導由淨水技術整理報導,轉載請聯繫lx@jsjs.net.cn。未經允許的侵權行為我社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