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飲用水水源地被稱為「老百姓的水缸」,直接關係到百姓身體健康。
疫情防控期間,各地生態環境部門在飲用水水源地常規監測的基礎上,將增加餘氯和生物毒性等疫情防控特徵指標的監測。
生態環境部今天(31日)表示,已要求各地生態環境部門加強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預警監測。疫情防控期間,在飲用水水源地常規監測的基礎上,增加餘氯和生物毒性等疫情防控特徵指標的監測,發現異常情況時加密監測,並及時採取措施、查明原因、控制風險、消除影響,切實保障人民群眾飲水安全。
根據生態環境部今天公布的《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應急監測方案》(下稱《方案》)除因疫情防控需要導致交通出行不便的地區外,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協調做好空氣、地表水環境質量自動監測運維保障工作,充分發揮自動站監測數據的應急預警作用,確保疫情防控期間環境質量安全。
生態環境部要求,完善應急監測預案,提前謀劃應急準備工作,結合疫情防控工作實際,進一步完善肺炎疫情環境應急監測預案,同時,加強應急監測物資儲備,努力提升應對能力。發生突發環境汙染事件或因大量使用消毒用品造成環境次生災害時,經省級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批准,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開展監測。
上述《方案》要求,加強環境質量綜合分析,客觀評價環境質量狀況,科學研判環境質量變化趨勢及原因,準確評估突發環境汙染事件或環境次生災害對環境質量的影響,及時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新媒體等多種渠道,向公眾發布環境質量信息和應急監測結果,保障民眾的生態環境質量知情權。
飲用水水源地被稱為「老百姓的水缸」,直接關係到百姓身體健康。
在日前召開的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介紹,3年多來,生態環境部門持續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899個縣級水源地3626個問題整治完成3624個,累計完成2804個水源地10363個問題整改,7.7億居民的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