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最為突出的10個城市為:鐵嶺市、延安市、吉林市、四平市、哈爾濱市、昆明市、信陽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鞍山市、合肥市
一季度全國部分地區水環境質量出現反彈,達標工作滯後。5月31日,生態環境部舉行了月度例行新聞發布會,據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介紹,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有73個地級城市地表水環境質量達標滯後。其中,達標滯後情況最為突出的10個城市為:鐵嶺市、延安市、吉林市、四平市、哈爾濱市、昆明市、信陽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鞍山市、合肥市。2018年第一季度水環境形勢分析表明,全國部分地區水環境質量出現反彈,達標工作滯後,水汙染防治工作短板突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形成滾動調度管理的工作機制,上半年每季度、下半年每月召開水環境質量達標滯後地區調度會,並向社會公開發布有關情況。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據環境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介紹,2017年在水環境質量方面,全國地表水1940個國控水質斷面中,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67.9%,同比增加0.1%;劣Ⅴ類斷面比例為8.3%,同比下降0.3%,大江大河幹流水質穩步改善。地下水5100個水質監測點位中,優良級、良好級、較好級、較差級和極差級點位分別佔8.8%、23.1%、1.5%、51.8%和14.8%。地級及以上城市898個在用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測斷面(點位)中,有813個全年水質均達標,佔90.5%。全海域海水符合第一類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佔中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6%。近岸海域水質基本保持穩定,水質級別為一般,417個水質監測點位中,一類、二類、三類、四類和劣四類點位分別佔34.5%、33.3%、10.1%、6.5%和15.6%。
長江經濟帶的總體水質好於全國平均水質。據最新監測結果:2018年1月-4月,長江經濟帶總體水質良好,11個省(市)943個考核斷面中,Ⅰ類~Ⅲ類水質類別比例為72.4%,Ⅳ類~Ⅴ類比例為24.1%,劣Ⅴ類比例為3.5%。目前生態環境部正在抓緊編制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實施方案,將通過狠抓汙染治理,實施嚴格的流域空間管控,強化飲用水保護,深化汙染減排,嚴厲打擊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和傾倒,加大水產養殖汙染治理力度,嚴格執行船舶汙染物排放標準,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等措施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
下一步針對長江經濟帶水質監測工作,環境部將加強國家考核斷面水質自動站建設。2018年7月底前,環境部將完成長江經濟帶943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自動站建設工作,自動監測的指標包括9個指標,再加一些特徵性指標。自動監測的頻次是每4小時一次,數據實時發布。同時積極推進與長江經濟帶各省控、市控地表水水質自動站實現互聯互通,共享監測數據。此外,還將研究制定並出臺長江經濟帶水質監測預警辦法,紮實做好長江經濟帶排汙口和汙染源監督監測,先期在8051個規模以上入河排汙口開展監測。
劉志全介紹,監測數據表明,2017年全國1940個評價、考核、排名斷面中,Ⅰ類~Ⅲ類水質比例為67.9%,同比提高了0.1個百分點;劣Ⅴ類比例為8.3%,同比降低了0.3個百分點。全國地表水總磷的濃度同比下降11.5%,超標斷面比例為19.1%,超過化學需氧量、氨氮,成為影響全國地表水水質的主要汙染物。全國重點湖庫總氮平均濃度是1.31毫克/立方米,同比上升了4%。
為解決氮磷汙染突出的問題,下一步環境部將加強全國地表水氮磷監測,2018年7月底前將基本完成水質自動站建設工作,水質自動站基本指標為五參數、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總氮,根據不同流域汙染特點,適當增加特徵汙染物監測。總磷、總氮將作為基本指標進行監測和評價,全面反映全國地表水總磷、總氮汙染狀況及變化情況,為地表水汙染防治提供支撐;加強氮磷汙染源監督性監測,提升入河排汙口氮磷自動監測能力,建立健全入河排汙口和汙染源水質監測和信息公開制度;推進重點流域、近岸海域治理,全面推進固定汙染源氮磷達標排放,新建項目嚴格控制氮磷新增排放;全面加強農業面源汙染控制。
環境部還將及時向社會發布水質自動監測信息,「水質自動站是每4小時出一個數,我們正在組織人員研發手機APP軟體,今後大家可以在手機上很方便地查閱全國地表水水質監測信息。」劉志全說。
另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王業耀介紹,關於地下水監測,我國國土、水利、生態環境部門均組織開展地下水監測工作,各部門側重點、監測方法和技術規範有所不同,監測評價結果不具備可比性。國土部門以地下水含水系統為單元,以潛水為主的淺層地下水和承壓水為主的中深層地下水為對象;水利部門以流域為單元,地下水監測井主要分布在松遼平原、黃淮海平原、山西及西北地區盆地和平原、江漢平原重點區域,監測對象以易受地表或土壤水汙染下滲影響的淺層地下水為主;生態環境部門重點針對集中式地下水水源開展水質監測。
從三部門監測結果來看,近年來我國地下水水質總體保持穩定。從水利部門監測結果來看,2017年水利部門2145個地下水測站中,水質優良、良好及較好的比例較2016年同比略有上升(提高了0.3個百分點),較差和極差的比例同比略有下降。從生態環境部門監測結果來看,2017年生態環境部門開展監測的334個集中式地下水飲用水水源中,水質達標比例為85.1%,同比提高0.1個百分點。從國土部門監測結果來看,2017年國土部門監測的5100個地下水監測點中,水質優良級、良好級、較好級的比例同比降低6.5個百分點,較差級和極差級比例同比上升6.5個百分點。
由於參與監測統計的地下水點位數量不同,統計結果有所變化。總體來看,根據原國土和水利部門地下水監測結果,地下水水質仍然較差,其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一是地下水監測分為淺層地下水和中深層地下水,水利部門監測的淺層地下水,基本涵蓋了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較大、汙染較重的地區,淺層地下水容易受農業面源和地表水汙染的影響。二是部分地下水監測點水質受地質等天然背景值影響,如總硬度、鐵、錳等指標超標。
按照國務院機構改革要求,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統一負責全國包括地下水水質在內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環境部將進一步優化地下水監測點位布局,構建全國統一的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統一組織開展全國地下水水質監測,統一發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