顫藻屬於藍藻門藍藻綱顫藻科,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綠色植物之一。藍藻又稱藍細菌,屬於原核生物。顫藻是分布最廣、種類最多的藍藻。
顫藻形態結構
藻體常肉眼可見,為單細胞組成的無分支的單絲狀體,或由多藻絲組成的塊狀體;常漂浮水面或附在水底,常無膠質鞘,在脅迫條件下有極薄的膠質鞘。絲狀體直或扭曲,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細薄的絲狀體,藻體分泌的膠質會在水推動下顫動、滾動或滑動,因此而得名。頂端細胞多樣,末端增厚或帽狀。細胞短圓盤狀,內含物均勻或具顆粒,少數具偽空泡。無異形胞和厚壁孢子。草體一般為青綠色。
顫藻生殖方式
以段殖體進行繁殖:絲狀藍藻斷裂成短的細胞串(5~15個細胞),稱為段殖體,繼續分裂成新的絲狀體。兩個營養細胞間生出膠質隔片或間生異形孢,斷開後形成多個短的藻絲段。
顫藻分類
顫藻是種類最多的藍藻,在我國記載的約有30種。常見種類有巨顫藻、卡瓦顫藻、泥濘顫藻、兩棲顫藻、阿氏顫藻。
巨顫藻:藻體單條或多條聚積成膠塊,呈黑藍綠色;藻絲多數直,末端略細而彎曲有時擴展,著生,形成分層的墊狀或漂浮,罕見單生的或形成小的絲狀叢;藻絲橄欖綠或黑藍綠色,褐綠色或淺紅,大多數直出或略彎,硬且長,橫壁兩側無顆粒,不收縊,末端略細而彎或不彎,頂端細胞近圓形,呈頭狀,偶有薄的、明顯的鞘(通常在脅迫條件下);細胞圓盤狀,短,大多具細顆粒;略具或不具增厚的壁。細胞長為寬的0.09~0.25倍,長3.5~7 μm。
卡瓦顫藻:藻絲粗直,呈紫色、褐色、橄欖綠色到藍綠色,寬60~78 μm,橫壁不縮縊,頂端細胞鈍圓,略呈帽狀;細胞中具1~4個扁平、黑色的顆粒(可能是氣囊),螺旋狀排列。細胞長5~12 μm。
泥濘顫藻:藻體黑藍綠色、橄欖綠色到褐色,較厚,常以層狀附著於基質上,偶爾成束漂浮在水面,或單藻絲與藍藻或其他藻類混雜。藻絲黑色到亮藍綠色或褐色到褐紫色,長達4 mm,略直或稍彎曲,偶爾有鞘(脅迫條件下),橫壁不縮縊但兩側常具顆粒,中部與兩端等寬或很短處略細;細胞長為寬的1/3~1/6,長1.5~6 μm;頂端細胞鈍圓,凸出,多數外壁增厚無帽狀結構。
兩棲顫藻:藻絲頂端細胞通常不尖細或不收縮,橫壁無收縊。橫壁處兩側各具1顆粒。細胞長度為寬度的2-3倍。
阿氏顫藻:藻體單條或多條絲體聚積成束或管狀,寬4~6 μm,長2.5~4 μm。末端細胞有時為鈍圓錐形。
顫藻生態習性與分布
顫藻分布廣泛,可生長在淡水、海水、潮溼土表等處,甚至可見於水管內,在內陸水體中幾乎無處不在。海產的種類主要分布在沿海水域。顫藻生長不受季節變化影響,一年四季都可以生長。
泥濘顫藻:生長在淡水水體,在沙質或汙泥底部的基質上底棲,或在靜止水體中浮遊,直徑可達數米,常見於汙染水體。是小型富營養水庫典型的優勢種。國內分布於江蘇太湖,安徽巢湖,雲南滇池,廣東廣州,青海,西藏,黑龍江五大連池,湖南洞庭湖,湖北武昌等地。巨顫藻:生長在淡水水體如稻田,底棲,著生於靜水體、緩流、河流、池塘等水體泥土或巖石上,也可生於海洋。國內廣泛分布。阿氏顫藻:自然水體中阿氏顫藻的生長溫度較低在13~17.5℃;最適生長溫度在14~17℃,最適光照為60W,2000lx。顫藻與水產的關係
1.顫藻的生命力極強,其生長不受季節影響,能夠大量繁殖;是形成水華的主要藍藻之一。顫藻常與銅綠微囊藻和水華束絲藻等一起形成水華,很難控制。
2.營養價值高,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無機鹽,各種維生素,是水體富營養化的標誌之一。
3.有的顫藻與水體汙染密切,可作為汙染的指示生物,甚至能在水管中形成生物汙垢,造成冷卻循環水的汙染,濾池堵塞。
水華危害
爆發水華後,水體環境惡化:水體缺氧甚至無氧,水質變壞,pH過高,氨氮、亞硝酸鹽等指標不合格;容易倒藻或藻死亡,易造成泛塘的現象,導致養殖品種的慢性中毒甚至死亡。有的種類會產生藍藻毒素,特別是藍藻的次生代謝產物微囊藻毒素。防治
水體中出現顫藻極易爆發水華,尤其是在夏季高溫時。養殖水體中出現顫藻,不建議殺藻,因為有些顫藻會產生藻毒素,危害養殖品種。對於顫藻,主要以預防為主,出現顫藻時要先採用物理方法控制有害藻,如改變溫度、光照、pH,然後在培養有益藻如硅藻、綠藻。
△內容來源:範老師微藻物聯世界,作者:範秀娟,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專業水產知識,去關注可為漁業百家號!
歡迎留言評論,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