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清澈,湖底的水草、遊魚看得清清楚楚——很多到過浙江杭州西湖的人都對西湖的水印象深刻。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西湖水固然「天生麗質」,人為努力也必不可少。西湖治水的秘訣何在?
水質好,首先與岸上治理有關。
上世紀90年代,西湖周邊農村養殖場很多,許多河段的水質一度為劣Ⅴ類。為治理岸上面源汙染,當地對生活汙水進行了全方位管控。汙水從農戶家排出後,收集到終端設施,經過技術處理,再集中到人工溼地,進行沉澱和植被吸附處理。
「處理後的水基本上可以排到河道,剩餘的淤泥及廢棄物,我們也充分利用。」杭州市西湖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西湖區首個專門針對淤泥的處理中心已建成,處理後的固態物質可用作綠化肥料。
在緊鄰西湖靈山景區的湖埠村,村民符莉芳開了一家民宿。談到這些年的變化,符莉芳感慨地說:「這麼好的山水如果被汙水拉低了印象分,那才冤!現在環境越來越好,遊客也越來越多。」目前,西湖區的31個村(社)有了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平均處理規模為40.23噸/天,1.2萬餘戶農戶受益。
岸上治理的同時,西湖周邊區域還採取生物治水措施。
西湖三面環山,周圍溪流泥沙不斷注入,勢必影響湖水的清潔。相關部門嘗試著在水底種草。淺一些的地方,人可以站到湖裡,將草一棵棵種下去。但深水處怎麼辦?通過反覆摸索,工作人員找到了訣竅——先摶土成塊,把種子包在土裡,再連土塊一起拋向預定位置。
據統計,從2011年至今,西湖已培植「水下草原」31.7萬平方米。幾十種水草在湖底爭相「搶地盤」,這些草年年開花、結籽,籽順著水流到處安家,長勢一年比一年好。水生植物不但固定了淤泥,而且淨化了水質。
在西湖周邊最大的水域西溪溼地,每年都會投放魚苗。魚苗將水中富營養化物質當作餌料,水質便可得到淨化。同時,西溪溼地還在主航道以及與河道連通的水域種植蘆葦、茭白等典型溼地植物。現在,流出溼地的水,水質均達到Ⅱ類標準。
此外,西湖區還引進了外來入侵生物福壽螺的天敵——本地魚類螺螄青,幫助曾被福壽螺攪渾的河流恢復清澈。
這種系統生態治理方法在西湖治理中被廣泛推廣。在小紫金港河,河裡有生產者:水底是沉水植物苦草,漂浮在水中的是狐尾藻和景觀睡蓮,它們分工合作,淨化不同部位的水體;河裡也有消費者:引入青蝦和肉食性的黑魚,魚吃蝦,魚蝦的排洩物又給植物提供肥料,形成一個循環系統;河裡還有分解者:微生物擔負起分解氨氮、淨化水體的職責。(作者 顧春 陳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