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西湖水域管理處和都市快報一起,做了一個非正式的「人口普查」,西湖里到底有哪些「常住居民」?一起潛入水裡看看!把手機橫過來喲。
目前,從西湖採樣調查到的水生植物,至少72種,隸屬30個科;其中挺水植物最多,有54種。動物方面,僅魚類就有56種,除了「原住民」野雜魚等自然繁殖的魚類,最多的還是每年放養的魚苗。僅去年冬天,西湖里就投放了近十萬尾,以花鰱、白鰱為主,他們吃浮遊植物,可以淨化水質;另外還零星放了鯿魚、鯽魚、青魚、黃尾密鯝(黃尾巴)等魚苗,它們主要吃螺螄、小魚、小蝦。
浮葉植物:根可以比挺水植物扎得更深。西湖多見荷花、睡蓮、野菱、萍蓬草。根長在底泥裡,但葉子完全浮在水面上,或略微高出湖面。除了淨化水質,它們還負責西湖的顏值,開出美麗的花。
漂浮植物:比如浮萍、水鱉、滿江紅,幾乎沒有根,或者根系就直接漂在湖面上,葉片也完全浮在湖面上,在水面的位置不固定,隨波逐流。漂浮植物不但葉子好看,還可以吸收水裡的營養物質,抑制水藻生長。另外還可以減浪和消浪。
草魚:它可能是西湖水域管理處最「頭疼」的魚。西湖目前有26塊荷區,每年春天花藕剛冒出的小嫩芽,草魚最愛吃了。
鰟鮍(páng pí):身子小小的,很活潑,有紅有綠,很多人都把它當金魚一樣養在家裡。
餐鰷:也叫鰷魚,很小很小的野雜魚,喜歡一群群遊來遊去。
鱅魚:6-9月比較活躍,容易看到。
翹嘴鮊魚:細長身子,像柳葉形,行動迅猛,善於跳躍,性情「暴躁」,容易受驚。
鱖魚:在西湖的食物鏈裡,它是高級攝食者,鱖魚吃野雜魚,野雜魚吃浮遊動物,浮遊動物吃浮遊植物。
青魚:愛吃螺螄,杭州人叫它「螺螄青」,個頭很大,是西湖里最大的魚。
黃顙(sǎng )魚:也叫汪刺魚。它很「精」,到了冬天都沉到西湖底,貼著底趴著。等到5-7月天熱了,才慢悠悠遊上來。
貝類:河蜆,杭州人叫「黃蜆兒」。三角帆蚌,身體潛入泥裡的深度隨季節變化而不同,冬天水溫低,它的身子大部分都潛入泥沙中;到了夏天,就大部分露在泥沙外了。
蝦:現在西湖清淺的水草叢中常能偶遇這些「駝背佬兒」,採樣時發現過我們餐桌上的常客——日本沼蝦。
螺:主要有銅鏽環稜螺(螺殼厚,一般有一圈圈環稜)和中華圓田螺(也就是我們常吃的螺螄)。為了躲避像青魚這類天敵,螺一般長在水草裡。水草既能救命,也是「飯碗」。水草上很多微小生物,都是螺最愛吃的美餐。
日本沙蠶:白天多潛伏,喜歡晚上出來覓食。它是西湖水質好的「證據」之一,因為對生活條件要求高,它只存活在乾淨的水裡。
水絲蚓:也叫水蚯蚓,是「汙染指示種」,它越多就說明水越髒,西湖里已經越來越少見到。
搖蚊幼蟲:它的幼蟲小時候長在泥裡,等長大了,才會羽化,飛到陸地上。它們不咬人,春夏秋都很多。
製圖/高薇
西湖水底的常住「居民」你能認識幾個?漲姿勢的點個z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