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江世界自然遺產地已被發現有100多種珍稀動植物

2021-01-10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廣西新聞網環江7月9日訊(記者 廖慶凌 覃錚)7月8日,記者從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局了解到,已持續開展近3年的環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洞穴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項目日前基本結束,共發現洞穴動物150多種,其中有70多種屬新發現。環江遺產地洞穴生物的神秘面紗逐漸揭開。

&nbsp&nbsp&nbsp&nbsp該項目於2016年底開始啟動,項目承擔單位華南農業大學洞穴生物多樣性科研團隊在田明義教授的帶領下,先後10多次組織對環江洞穴生物多樣性進行野外考察,調查範圍涉及遺產地各主要區域,包括遺產地核心區和環江周邊地區的70餘個喀斯特洞穴。

&nbsp&nbsp&nbsp&nbsp科考團隊通過深入調查,發現環江遺產地洞穴生物多種多樣,是世界洞穴生物種類集中區之一。已發現的150多種洞穴動物中,有馬陸16種、步甲和蜘蛛各13種、跳蟲10餘種、魚類10種,潮蟲6種,蟎類4種,還有螺類、蛙類、蝦類、蟹、偽蠍、蛛蛛、雙尾蟲、閻甲、龍蝨、蟻甲、斑灶馬和蝙蝠等。專家介紹,這些洞穴生物有超過80%種類為當地特有。

&nbsp&nbsp&nbsp&nbsp「此前,世界公認的洞穴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有北美、歐洲庇里牛斯—阿爾卑斯和巴爾幹3個喀斯特地區。以環江世界自然遺產地為中心的黔南-桂北一帶現已被證實為世界上第4個洞穴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且為唯一地處亞熱帶的熱點地區。」田明義教授介紹。

&nbsp&nbsp&nbsp&nbsp中國南方喀斯特環江世界自然遺產地地處北回歸線北側,北與貴州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相連,涵蓋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部範圍及其周邊部分國家級公益林地,總面積115.59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97.2%。

&nbsp&nbsp&nbsp&nbsp多年來,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也聯合中科院長沙農業生態研究所、廣西植物研究所、廣西大學、廣西師範大學等科研團隊,對保護區的動植物資源開展野外調查與科研考察活動。

&nbsp&nbsp&nbsp&nbsp截至目前,在環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內已發現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360種,屬國家一級保護3種(金錢豹、蟒蛇、林麝)、二級保護31種;新發現60種鳥類;有維管束植物207科707屬1502種,屬國家一級保護5種(單性木蘭、掌葉木、南方紅豆杉、雲南穗花杉、單座苣苔)、二級保護14種,蘭科植物分布有122種。

&nbsp&nbsp&nbsp&nbsp據統計,在環江世遺地首次發現且為當地特有植物共17種(分別是木論木蘭、單花小檗等)。所發現的被稱為「植物界熊貓」的單性木蘭面積達18.7公頃,為目前國內連片面積最大、群落結構最穩定的單性木蘭群落;所發現的越南黃金柏,在國內已發現的46株成熟個體中有31株在環江。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白鷳。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供圖 廣西新聞網環江7月9日訊(記者 廖慶凌 覃錚)7月8日,記者從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局了解到,已持續開展近3年的環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洞穴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項目日前基本結束,共發現洞穴動物150多種,其中有70多種屬新發現。環江遺產地洞穴生物的神秘面紗逐漸揭開。

&nbsp&nbsp&nbsp&nbsp該項目於2016年底開始啟動,項目承擔單位華南農業大學洞穴生物多樣性科研團隊在田明義教授的帶領下,先後10多次組織對環江洞穴生物多樣性進行野外考察,調查範圍涉及遺產地各主要區域,包括遺產地核心區和環江周邊地區的70餘個喀斯特洞穴。

&nbsp&nbsp&nbsp&nbsp科考團隊通過深入調查,發現環江遺產地洞穴生物多種多樣,是世界洞穴生物種類集中區之一。已發現的150多種洞穴動物中,有馬陸16種、步甲和蜘蛛各13種、跳蟲10餘種、魚類10種,潮蟲6種,蟎類4種,還有螺類、蛙類、蝦類、蟹、偽蠍、蛛蛛、雙尾蟲、閻甲、龍蝨、蟻甲、斑灶馬和蝙蝠等。專家介紹,這些洞穴生物有超過80%種類為當地特有。

&nbsp&nbsp&nbsp&nbsp「此前,世界公認的洞穴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有北美、歐洲庇里牛斯—阿爾卑斯和巴爾幹3個喀斯特地區。以環江世界自然遺產地為中心的黔南-桂北一帶現已被證實為世界上第4個洞穴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且為唯一地處亞熱帶的熱點地區。」田明義教授介紹。

&nbsp&nbsp&nbsp&nbsp中國南方喀斯特環江世界自然遺產地地處北回歸線北側,北與貴州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相連,涵蓋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部範圍及其周邊部分國家級公益林地,總面積115.59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97.2%。

&nbsp&nbsp&nbsp&nbsp多年來,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也聯合中科院長沙農業生態研究所、廣西植物研究所、廣西大學、廣西師範大學等科研團隊,對保護區的動植物資源開展野外調查與科研考察活動。

&nbsp&nbsp&nbsp&nbsp截至目前,在環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內已發現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360種,屬國家一級保護3種(金錢豹、蟒蛇、林麝)、二級保護31種;新發現60種鳥類;有維管束植物207科707屬1502種,屬國家一級保護5種(單性木蘭、掌葉木、南方紅豆杉、雲南穗花杉、單座苣苔)、二級保護14種,蘭科植物分布有122種。

&nbsp&nbsp&nbsp&nbsp據統計,在環江世遺地首次發現且為當地特有植物共17種(分別是木論木蘭、單花小檗等)。所發現的被稱為「植物界熊貓」的單性木蘭面積達18.7公頃,為目前國內連片面積最大、群落結構最穩定的單性木蘭群落;所發現的越南黃金柏,在國內已發現的46株成熟個體中有31株在環江。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草鴞。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供圖 廣西新聞網環江7月9日訊(記者 廖慶凌 覃錚)7月8日,記者從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局了解到,已持續開展近3年的環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洞穴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項目日前基本結束,共發現洞穴動物150多種,其中有70多種屬新發現。環江遺產地洞穴生物的神秘面紗逐漸揭開。

&nbsp&nbsp&nbsp&nbsp該項目於2016年底開始啟動,項目承擔單位華南農業大學洞穴生物多樣性科研團隊在田明義教授的帶領下,先後10多次組織對環江洞穴生物多樣性進行野外考察,調查範圍涉及遺產地各主要區域,包括遺產地核心區和環江周邊地區的70餘個喀斯特洞穴。

&nbsp&nbsp&nbsp&nbsp科考團隊通過深入調查,發現環江遺產地洞穴生物多種多樣,是世界洞穴生物種類集中區之一。已發現的150多種洞穴動物中,有馬陸16種、步甲和蜘蛛各13種、跳蟲10餘種、魚類10種,潮蟲6種,蟎類4種,還有螺類、蛙類、蝦類、蟹、偽蠍、蛛蛛、雙尾蟲、閻甲、龍蝨、蟻甲、斑灶馬和蝙蝠等。專家介紹,這些洞穴生物有超過80%種類為當地特有。

&nbsp&nbsp&nbsp&nbsp「此前,世界公認的洞穴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有北美、歐洲庇里牛斯—阿爾卑斯和巴爾幹3個喀斯特地區。以環江世界自然遺產地為中心的黔南-桂北一帶現已被證實為世界上第4個洞穴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且為唯一地處亞熱帶的熱點地區。」田明義教授介紹。

&nbsp&nbsp&nbsp&nbsp中國南方喀斯特環江世界自然遺產地地處北回歸線北側,北與貴州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相連,涵蓋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部範圍及其周邊部分國家級公益林地,總面積115.59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97.2%。

&nbsp&nbsp&nbsp&nbsp多年來,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也聯合中科院長沙農業生態研究所、廣西植物研究所、廣西大學、廣西師範大學等科研團隊,對保護區的動植物資源開展野外調查與科研考察活動。

&nbsp&nbsp&nbsp&nbsp截至目前,在環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內已發現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360種,屬國家一級保護3種(金錢豹、蟒蛇、林麝)、二級保護31種;新發現60種鳥類;有維管束植物207科707屬1502種,屬國家一級保護5種(單性木蘭、掌葉木、南方紅豆杉、雲南穗花杉、單座苣苔)、二級保護14種,蘭科植物分布有122種。

&nbsp&nbsp&nbsp&nbsp據統計,在環江世遺地首次發現且為當地特有植物共17種(分別是木論木蘭、單花小檗等)。所發現的被稱為「植物界熊貓」的單性木蘭面積達18.7公頃,為目前國內連片面積最大、群落結構最穩定的單性木蘭群落;所發現的越南黃金柏,在國內已發現的46株成熟個體中有31株在環江。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單性木蘭。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供圖 廣西新聞網環江7月9日訊(記者 廖慶凌 覃錚)7月8日,記者從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局了解到,已持續開展近3年的環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洞穴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項目日前基本結束,共發現洞穴動物150多種,其中有70多種屬新發現。環江遺產地洞穴生物的神秘面紗逐漸揭開。

&nbsp&nbsp&nbsp&nbsp該項目於2016年底開始啟動,項目承擔單位華南農業大學洞穴生物多樣性科研團隊在田明義教授的帶領下,先後10多次組織對環江洞穴生物多樣性進行野外考察,調查範圍涉及遺產地各主要區域,包括遺產地核心區和環江周邊地區的70餘個喀斯特洞穴。

&nbsp&nbsp&nbsp&nbsp科考團隊通過深入調查,發現環江遺產地洞穴生物多種多樣,是世界洞穴生物種類集中區之一。已發現的150多種洞穴動物中,有馬陸16種、步甲和蜘蛛各13種、跳蟲10餘種、魚類10種,潮蟲6種,蟎類4種,還有螺類、蛙類、蝦類、蟹、偽蠍、蛛蛛、雙尾蟲、閻甲、龍蝨、蟻甲、斑灶馬和蝙蝠等。專家介紹,這些洞穴生物有超過80%種類為當地特有。

&nbsp&nbsp&nbsp&nbsp「此前,世界公認的洞穴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有北美、歐洲庇里牛斯—阿爾卑斯和巴爾幹3個喀斯特地區。以環江世界自然遺產地為中心的黔南-桂北一帶現已被證實為世界上第4個洞穴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且為唯一地處亞熱帶的熱點地區。」田明義教授介紹。

&nbsp&nbsp&nbsp&nbsp中國南方喀斯特環江世界自然遺產地地處北回歸線北側,北與貴州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相連,涵蓋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部範圍及其周邊部分國家級公益林地,總面積115.59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97.2%。

&nbsp&nbsp&nbsp&nbsp多年來,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也聯合中科院長沙農業生態研究所、廣西植物研究所、廣西大學、廣西師範大學等科研團隊,對保護區的動植物資源開展野外調查與科研考察活動。

&nbsp&nbsp&nbsp&nbsp截至目前,在環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內已發現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360種,屬國家一級保護3種(金錢豹、蟒蛇、林麝)、二級保護31種;新發現60種鳥類;有維管束植物207科707屬1502種,屬國家一級保護5種(單性木蘭、掌葉木、南方紅豆杉、雲南穗花杉、單座苣苔)、二級保護14種,蘭科植物分布有122種。

&nbsp&nbsp&nbsp&nbsp據統計,在環江世遺地首次發現且為當地特有植物共17種(分別是木論木蘭、單花小檗等)。所發現的被稱為「植物界熊貓」的單性木蘭面積達18.7公頃,為目前國內連片面積最大、群落結構最穩定的單性木蘭群落;所發現的越南黃金柏,在國內已發現的46株成熟個體中有31株在環江。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硬葉兜。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供圖 廣西新聞網環江7月9日訊(記者 廖慶凌 覃錚)7月8日,記者從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局了解到,已持續開展近3年的環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洞穴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項目日前基本結束,共發現洞穴動物150多種,其中有70多種屬新發現。環江遺產地洞穴生物的神秘面紗逐漸揭開。

&nbsp&nbsp&nbsp&nbsp該項目於2016年底開始啟動,項目承擔單位華南農業大學洞穴生物多樣性科研團隊在田明義教授的帶領下,先後10多次組織對環江洞穴生物多樣性進行野外考察,調查範圍涉及遺產地各主要區域,包括遺產地核心區和環江周邊地區的70餘個喀斯特洞穴。

&nbsp&nbsp&nbsp&nbsp科考團隊通過深入調查,發現環江遺產地洞穴生物多種多樣,是世界洞穴生物種類集中區之一。已發現的150多種洞穴動物中,有馬陸16種、步甲和蜘蛛各13種、跳蟲10餘種、魚類10種,潮蟲6種,蟎類4種,還有螺類、蛙類、蝦類、蟹、偽蠍、蛛蛛、雙尾蟲、閻甲、龍蝨、蟻甲、斑灶馬和蝙蝠等。專家介紹,這些洞穴生物有超過80%種類為當地特有。

&nbsp&nbsp&nbsp&nbsp「此前,世界公認的洞穴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有北美、歐洲庇里牛斯—阿爾卑斯和巴爾幹3個喀斯特地區。以環江世界自然遺產地為中心的黔南-桂北一帶現已被證實為世界上第4個洞穴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且為唯一地處亞熱帶的熱點地區。」田明義教授介紹。

&nbsp&nbsp&nbsp&nbsp中國南方喀斯特環江世界自然遺產地地處北回歸線北側,北與貴州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相連,涵蓋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部範圍及其周邊部分國家級公益林地,總面積115.59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97.2%。

&nbsp&nbsp&nbsp&nbsp多年來,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也聯合中科院長沙農業生態研究所、廣西植物研究所、廣西大學、廣西師範大學等科研團隊,對保護區的動植物資源開展野外調查與科研考察活動。

&nbsp&nbsp&nbsp&nbsp截至目前,在環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內已發現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360種,屬國家一級保護3種(金錢豹、蟒蛇、林麝)、二級保護31種;新發現60種鳥類;有維管束植物207科707屬1502種,屬國家一級保護5種(單性木蘭、掌葉木、南方紅豆杉、雲南穗花杉、單座苣苔)、二級保護14種,蘭科植物分布有122種。

&nbsp&nbsp&nbsp&nbsp據統計,在環江世遺地首次發現且為當地特有植物共17種(分別是木論木蘭、單花小檗等)。所發現的被稱為「植物界熊貓」的單性木蘭面積達18.7公頃,為目前國內連片面積最大、群落結構最穩定的單性木蘭群落;所發現的越南黃金柏,在國內已發現的46株成熟個體中有31株在環江。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狹葉蛛毛苣苔。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供圖 廣西新聞網環江7月9日訊(記者 廖慶凌 覃錚)7月8日,記者從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局了解到,已持續開展近3年的環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洞穴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項目日前基本結束,共發現洞穴動物150多種,其中有70多種屬新發現。環江遺產地洞穴生物的神秘面紗逐漸揭開。

&nbsp&nbsp&nbsp&nbsp該項目於2016年底開始啟動,項目承擔單位華南農業大學洞穴生物多樣性科研團隊在田明義教授的帶領下,先後10多次組織對環江洞穴生物多樣性進行野外考察,調查範圍涉及遺產地各主要區域,包括遺產地核心區和環江周邊地區的70餘個喀斯特洞穴。

&nbsp&nbsp&nbsp&nbsp科考團隊通過深入調查,發現環江遺產地洞穴生物多種多樣,是世界洞穴生物種類集中區之一。已發現的150多種洞穴動物中,有馬陸16種、步甲和蜘蛛各13種、跳蟲10餘種、魚類10種,潮蟲6種,蟎類4種,還有螺類、蛙類、蝦類、蟹、偽蠍、蛛蛛、雙尾蟲、閻甲、龍蝨、蟻甲、斑灶馬和蝙蝠等。專家介紹,這些洞穴生物有超過80%種類為當地特有。

&nbsp&nbsp&nbsp&nbsp「此前,世界公認的洞穴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有北美、歐洲庇里牛斯—阿爾卑斯和巴爾幹3個喀斯特地區。以環江世界自然遺產地為中心的黔南-桂北一帶現已被證實為世界上第4個洞穴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且為唯一地處亞熱帶的熱點地區。」田明義教授介紹。

&nbsp&nbsp&nbsp&nbsp中國南方喀斯特環江世界自然遺產地地處北回歸線北側,北與貴州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相連,涵蓋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部範圍及其周邊部分國家級公益林地,總面積115.59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97.2%。

&nbsp&nbsp&nbsp&nbsp多年來,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也聯合中科院長沙農業生態研究所、廣西植物研究所、廣西大學、廣西師範大學等科研團隊,對保護區的動植物資源開展野外調查與科研考察活動。

&nbsp&nbsp&nbsp&nbsp截至目前,在環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內已發現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360種,屬國家一級保護3種(金錢豹、蟒蛇、林麝)、二級保護31種;新發現60種鳥類;有維管束植物207科707屬1502種,屬國家一級保護5種(單性木蘭、掌葉木、南方紅豆杉、雲南穗花杉、單座苣苔)、二級保護14種,蘭科植物分布有122種。

&nbsp&nbsp&nbsp&nbsp據統計,在環江世遺地首次發現且為當地特有植物共17種(分別是木論木蘭、單花小檗等)。所發現的被稱為「植物界熊貓」的單性木蘭面積達18.7公頃,為目前國內連片面積最大、群落結構最穩定的單性木蘭群落;所發現的越南黃金柏,在國內已發現的46株成熟個體中有31株在環江。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香木蓮。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供圖 廣西新聞網環江7月9日訊(記者 廖慶凌 覃錚)7月8日,記者從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局了解到,已持續開展近3年的環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洞穴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項目日前基本結束,共發現洞穴動物150多種,其中有70多種屬新發現。環江遺產地洞穴生物的神秘面紗逐漸揭開。

&nbsp&nbsp&nbsp&nbsp該項目於2016年底開始啟動,項目承擔單位華南農業大學洞穴生物多樣性科研團隊在田明義教授的帶領下,先後10多次組織對環江洞穴生物多樣性進行野外考察,調查範圍涉及遺產地各主要區域,包括遺產地核心區和環江周邊地區的70餘個喀斯特洞穴。

&nbsp&nbsp&nbsp&nbsp科考團隊通過深入調查,發現環江遺產地洞穴生物多種多樣,是世界洞穴生物種類集中區之一。已發現的150多種洞穴動物中,有馬陸16種、步甲和蜘蛛各13種、跳蟲10餘種、魚類10種,潮蟲6種,蟎類4種,還有螺類、蛙類、蝦類、蟹、偽蠍、蛛蛛、雙尾蟲、閻甲、龍蝨、蟻甲、斑灶馬和蝙蝠等。專家介紹,這些洞穴生物有超過80%種類為當地特有。

&nbsp&nbsp&nbsp&nbsp「此前,世界公認的洞穴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有北美、歐洲庇里牛斯—阿爾卑斯和巴爾幹3個喀斯特地區。以環江世界自然遺產地為中心的黔南-桂北一帶現已被證實為世界上第4個洞穴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且為唯一地處亞熱帶的熱點地區。」田明義教授介紹。

&nbsp&nbsp&nbsp&nbsp中國南方喀斯特環江世界自然遺產地地處北回歸線北側,北與貴州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相連,涵蓋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部範圍及其周邊部分國家級公益林地,總面積115.59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97.2%。

&nbsp&nbsp&nbsp&nbsp多年來,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也聯合中科院長沙農業生態研究所、廣西植物研究所、廣西大學、廣西師範大學等科研團隊,對保護區的動植物資源開展野外調查與科研考察活動。

&nbsp&nbsp&nbsp&nbsp截至目前,在環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內已發現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360種,屬國家一級保護3種(金錢豹、蟒蛇、林麝)、二級保護31種;新發現60種鳥類;有維管束植物207科707屬1502種,屬國家一級保護5種(單性木蘭、掌葉木、南方紅豆杉、雲南穗花杉、單座苣苔)、二級保護14種,蘭科植物分布有122種。

&nbsp&nbsp&nbsp&nbsp據統計,在環江世遺地首次發現且為當地特有植物共17種(分別是木論木蘭、單花小檗等)。所發現的被稱為「植物界熊貓」的單性木蘭面積達18.7公頃,為目前國內連片面積最大、群落結構最穩定的單性木蘭群落;所發現的越南黃金柏,在國內已發現的46株成熟個體中有31株在環江。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短葉黃杉。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供圖 廣西新聞網環江7月9日訊(記者 廖慶凌 覃錚)7月8日,記者從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局了解到,已持續開展近3年的環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洞穴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項目日前基本結束,共發現洞穴動物150多種,其中有70多種屬新發現。環江遺產地洞穴生物的神秘面紗逐漸揭開。

&nbsp&nbsp&nbsp&nbsp該項目於2016年底開始啟動,項目承擔單位華南農業大學洞穴生物多樣性科研團隊在田明義教授的帶領下,先後10多次組織對環江洞穴生物多樣性進行野外考察,調查範圍涉及遺產地各主要區域,包括遺產地核心區和環江周邊地區的70餘個喀斯特洞穴。

&nbsp&nbsp&nbsp&nbsp科考團隊通過深入調查,發現環江遺產地洞穴生物多種多樣,是世界洞穴生物種類集中區之一。已發現的150多種洞穴動物中,有馬陸16種、步甲和蜘蛛各13種、跳蟲10餘種、魚類10種,潮蟲6種,蟎類4種,還有螺類、蛙類、蝦類、蟹、偽蠍、蛛蛛、雙尾蟲、閻甲、龍蝨、蟻甲、斑灶馬和蝙蝠等。專家介紹,這些洞穴生物有超過80%種類為當地特有。

&nbsp&nbsp&nbsp&nbsp「此前,世界公認的洞穴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有北美、歐洲庇里牛斯—阿爾卑斯和巴爾幹3個喀斯特地區。以環江世界自然遺產地為中心的黔南-桂北一帶現已被證實為世界上第4個洞穴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且為唯一地處亞熱帶的熱點地區。」田明義教授介紹。

&nbsp&nbsp&nbsp&nbsp中國南方喀斯特環江世界自然遺產地地處北回歸線北側,北與貴州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相連,涵蓋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部範圍及其周邊部分國家級公益林地,總面積115.59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97.2%。

&nbsp&nbsp&nbsp&nbsp多年來,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也聯合中科院長沙農業生態研究所、廣西植物研究所、廣西大學、廣西師範大學等科研團隊,對保護區的動植物資源開展野外調查與科研考察活動。

&nbsp&nbsp&nbsp&nbsp截至目前,在環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內已發現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360種,屬國家一級保護3種(金錢豹、蟒蛇、林麝)、二級保護31種;新發現60種鳥類;有維管束植物207科707屬1502種,屬國家一級保護5種(單性木蘭、掌葉木、南方紅豆杉、雲南穗花杉、單座苣苔)、二級保護14種,蘭科植物分布有122種。

&nbsp&nbsp&nbsp&nbsp據統計,在環江世遺地首次發現且為當地特有植物共17種(分別是木論木蘭、單花小檗等)。所發現的被稱為「植物界熊貓」的單性木蘭面積達18.7公頃,為目前國內連片面積最大、群落結構最穩定的單性木蘭群落;所發現的越南黃金柏,在國內已發現的46株成熟個體中有31株在環江。

相關焦點

  • 2021國考行測備考:中國的14處世界自然遺產
    今天寧夏華圖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中國的14處世界自然遺產」。   驕傲了我的國,中國自然景觀豐富,幾千年的文明史,有眾多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截止目前已有50多個項目入選世界遺產。其中,世界自然遺產14處,你都知道嗎?
  • 環江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近日,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測首次發現國家Ⅰ級重點保護珍稀雉類——白頸長尾雉,這是在廣西西部石灰巖地區首次監測到該物種。
  • 貴州的這三個世界自然遺產 你去過幾個?
    2007年6月在聯合國第31界遺產大會上被評為世界自然遺產地,成為中國第六個,貴州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  荔波喀斯特是貴州高原和廣西盆地過渡地帶錐狀喀斯特的典型代表。荔波喀斯特最醒目的景觀是錐狀喀斯特,最典型的類型是峰叢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荔波喀斯特滿足了世界自然遺產的多個標準。
  • 世界自然遺產:中國是世界第一,貴州是中國第一
    中國於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1987年中國第一批世界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到2020年,全國已有53項成為世界遺產,其中自然遺產13項,居世界第一。貴州有三項,排名全國第一。200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地,被認為是「中國南方喀斯特」的典型代表,成為貴州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
  • 世界自然遺產地添機場 重慶仙女山機場通航
    重慶武隆屬於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南方喀斯特」之一,2007年被收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2014年得到增補,現由雲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廣西桂林、貴州施秉、重慶金佛山和廣西環江七地的喀斯特地貌組成。
  • 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武夷山
    作為一種學說,朱子理學曾在東亞和東南亞國家中佔據統治地位達很多世紀,並在哲學和政治方面影響了世界很大一部分地區。  自然和文化遺產    武夷山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內容    文化遺產:    ①架壑船棺,距今3750餘年,是目前國內外發現的懸棺遺址中年代最早;    ②古漢城遺址,距今2355±70年,西漢閩越國時期的王城,面積達22萬平方米;    ③朱子理學文化,構成中國宋至清代處於統治地位的思想理論
  • 波哥帶你看世界:世界自然遺產天山,沙漠中的神聖之地
    環遊世界41個國家和地區,並用手機進行攝影創作。讓我們跟著波哥一起,欣賞全世界的美景吧。第五十三站,是世界自然遺產:新疆天山。天山天山山系位於歐亞大陸腹地,平均海拔約4000米,東起中國新疆哈密星星峽戈壁,西至烏茲別克斯坦的克孜勒庫姆沙漠,近東西向延伸,橫跨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4國,在中國新疆境內綿延約1760公裡。
  • 藏著1000多種珍稀動植物!陽江這裡有個「世外桃源」
    位於陽春市圭崗鎮的廣東陽春 百湧省級自然保護區 是1000多種珍稀動植物的樂土 20多年來, 在保護區工作人員的辛勤努力下, 大批珍稀動植物得到了有效保護, 群眾同守共護的網絡格局日益完善。
  • 日本「世界自然遺產」攻略:4個美如仙境的世界自然遺產
    我們經常在報章媒體上看到「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這幾個字,民眾對於世界自然遺產僅止於文字上的理解,其實世界遺產是由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根據國際公約條款所登錄,主要是要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價值的自然或文化,並分有「世界文化遺產」跟「世界自然遺產」兩種。
  • 世界自然遺產——新疆天山
    大家都知道截止最新,咱們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達到了55處,已經居世界第一。原來的世界第一是義大利,現在是中國。那這個世界遺產,又分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還有是文化與自然的雙重遺產。截止現在,咱們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37處,雙重遺產4處,自然遺產14處。那今天咱們先介紹一處世界自然遺產,新疆自治區的天山山脈。
  • 梵淨山珍稀動植物的「守護神」
    在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這樣一群森林保安及護林員,他們放棄節假日,數十年如一日守護國家的珍稀動植物,與大山為伴,與動植物為伍。 2月17日,恰值大年初二,梵淨山森林保安、護林員們又開啟了一年中的巡護工作。
  • 彩雲之南:珍稀動植物、生態走廊、梯田雨林,一個生生不息、萬物生長的神奇之地
    高黎貢山地界 攝圖網雲南省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也是世界自然遺產「野性中國」創始人唯一入選「國際自然保護攝影師聯盟 ILCP」的中國攝影師被英國《戶外攝影》雜誌評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自然攝影師之一高黎貢山保護區佔地四十萬畝是雲南省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位處中國西陲的高黎貢山是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併流的一部分
  • 世界遺產:中國南方喀斯特[高清組圖]
    中文名稱:中國南方喀斯特英文名稱:South China Karst「中國南方喀斯特」是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2007年被收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2014年得到了增補,現由雲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廣西桂林、貴州施秉、重慶金佛山和廣西環江七地的喀斯特地貌組成。
  • 世界遺產 自然鹽城
    在新時代發展理念推動下,鹽城黃海溼地遺產更呈現出無與倫比的原始之美、靈動之美、清新之美。大美溼地——自然生長的世界遺產鹽城擁有太平洋西海岸、亞洲大陸邊緣最大的海岸型溼地。2019年7月5日,鹽城黃海溼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江蘇唯一、中國第14個世界自然遺產,也是中國第一處濱海溼地世界自然遺產,標誌著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從陸地走向了海洋!
  • 罕見高山溼地珍貴動植物天堂
    這兩片沼澤溼地分別位於峨嵋峰自然保護區海拔約1500米的東海洋及慶雲寺腳下,四面環山,中間為廣闊平坦的山頂凹地,因長期積水,形成了高海拔東海洋沼澤溼地。溼地內有眾多微型水塘,水質清澈,溼地中遍布著密密麻麻的山地沼澤灌草叢、灌叢和草叢。  據了解,峨嵋峰自然保護區中生長著鍾萼木、南方鐵杉、黃山木蘭等珍稀植物30餘種,也是中華蟾蜍、虎紋蛙、銀環蛇、黃腹角雉等30多種珍稀動物的天然棲息地。
  • 黃渤海溼地已成世界遺產,以前卻沒聽說過它,它有啥重大生態價值
    黃渤海溼地已成世界遺產,以前卻沒聽說過它,它有啥重大生態價值,黃(渤海溼地),如果昨天世界遺產大會上沒有宣布黃渤海溼地已成為世界自然遺產,也許很多朋友都不會關注,實際上,這是世界上候鳥移動路線的重要場所,主要位於中國的黃海渤海沿岸,這裡有世界最大規模的海灘,從亞洲最危險的物種物種轉移到亞洲最重要的物種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之二 講述地球生命多樣性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
    6萬餘件珍稀化石和現生動植物標本,集中收藏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裡,採用VR、AR、OLED 柔性屏幕等現代聲光電和先進的多媒體展示技術,鮮活地講述地球生命多樣性的起源及演化,突出澄江化石的重要位置。採訪活動現場 記者 李悅春 攝據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委員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館長陳泰敏介紹,澄江化石地是中國首個、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遺產,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重要實證
  • 經歷億年保留的秘境,原始的世界自然遺產,澳洲又一處生態寶藏
    岡瓦納雨林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和昆士蘭州,是澳洲另一處世界自然遺產,與澳大利亞這片大陸的發展息息相關。地球上很少有地方擁有如此眾多的古老動植物,這些動植物與現金找到的化石中記錄中的「祖先們」相比並沒有什麼變化。
  • 雲南發現30米高珍稀巨樹,已有200年樹齡,發現之前全國只有6棵
    原始森林是陸地原始自然生態留存最好的地方,不過原始森林在我國留存下來的比較少,只在東北和西南地區有部分留存,這些地方保存著我國珍稀的動植物自然遺產。比如在雲南高黎明貢山,科考人員發現了珍稀的滇桐物種。據新華社5月23日報導,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護局對外宣布,該保護區保山段發現一個珍稀瀕危植物滇桐野生居群
  • 野生動植物保護|廣東:啟動黃嘴白鷺珍稀水鳥同步調查項目
    黃嘴白鷺是鵜形目鷺科白鷺屬鳥類中保護級別最高的一種鷺鳥,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入易危(VU)保護級別,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黃嘴白鷺全球數量約有2500-10000隻,中國約有500-1000隻,廣東省約100隻以內,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但由於數量稀少,並不易見。黃嘴白鷺等珍稀水鳥對棲息地的要求較高,是衡量一個地區生態環境是否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