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寒假,對很多學生來說是漫長的,甚至是乏味的。步入5月,全國各地中小學和大學才有序分批次開學,而今年25歲在上海同濟大學讀研一的車興儒,仍在家等待著開學通知。在家的這4個多月裡,車興儒走出家門,先後參加了7次野生動植物保護活動,一直沒閒著。他說,「參加這些活動,比玩遊戲、追劇有意思多了。」
半島記者 | 黃冬梅
車興儒的家在夏莊街道少山社區,他的叔叔是城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的「元老級」成員。年輕,一樣能擔當,這是車興儒萌生投身野生動植物保護想法時,叔叔和其它協會成員給他的最多鼓勵。高中時,車興儒會在學習之餘,不時跟著叔叔去參加志願服務活動,逐漸成為協會裡的骨幹。上大學後,回家的次數少了,但車興儒仍時刻牽掛、關注著協會的每一次活動。這次的「超長版」假期,讓車興儒終於有時間好好「惡補」下,植樹、護飛、清網、救助……他一項活動不落。
在這個超長假期裡,車興儒參加了為鳥安家、植樹、護飛、清網、救助等活動,他坦言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很有意義。
不久前的一天,早上不到七點,睡夢中的車興儒被電話鈴聲吵醒。「小儒,有空嗎,有空的話一塊去救鳥,人手不夠!」車興儒一下子來了精神,簡單收拾下,顧不上墊一口早餐就匆匆趕去和另外兩名隊友匯合。原來,有市民在白沙河流域附近晨練時,發現一隻不知名的小鳥在水裡掙扎,就聯繫了城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經車興儒和隊友現場認定,這是一隻震旦鴉雀,由於數量過於稀少被稱為「鳥中大熊貓」,是全球性瀕危鳥種,初步判斷是在離巢試飛途中體力透支落水。
戴手套清理傷口、纏紗布、餵涼白水,救治震旦鴉雀過程中,每一步車興儒都做得格外用心,生怕給它帶來二次傷害。車興儒說,加入協會這麼多年,參與了這麼多次鳥類救助,他早已摸索學習到了許多救治方法和注意事項。比如戴手套,既是保護自己也是防止手上有細菌感染鳥類傷口;餵涼白開則是因為鳥類受傷後處於虛弱狀態,腸道消化力和抵抗力下降等。年紀不大卻是保護動植物的一把好手,這是很多隊友對車興儒的評價。
車興儒(右)和隊友成功救助了一隻布穀鳥。一周後,康復後的布穀鳥被重新放飛大自然。
一個周后,康復後的震旦鴉雀被重新放飛大自然。「放飛了那麼多次了,但每一次的重新振翅還是會帶給我很多感悟。雙翅飛舞間,是收穫、是幸福、是希望,更多的是反思,還有無奈,生怕我們做的這些依然不夠好,不夠多,又還有多少救助沒有被我們發現。」
不時在感悟,總是在行動,這是車興儒和所有志願者的常態。
今年的國際野生動植物日、植樹節、世界水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每一個節日車興儒都沒有錯過,每一個節點他和隊友們都在積極行動著。參與組織主題生態保護宣教,為鳥安家,護飛巡護,種植耐冬、百合及睡蓮等多樣性植物,這個假期,車興儒時刻在奔波著。
年輕,一樣能擔當,如今25歲的車興儒(右二)已成長為協會裡的骨幹,成為了許多小志願者的學習榜樣。
「生態保護是一項社會事業,參與者來自於各行各業,每一個人都奉獻一份才智,就有可能推動這項事業前進一大步。」車興儒本科和碩士所學的專業都是土木工程,針對近年來全國多地頻繁出現的飛鳥撞擊玻璃幕牆死亡事件,他曾展開實地調研,嘗試論證是受玻璃中所形成的樹木等景觀映像所造成的,並提出具體建議:正對樹林的牆面儘量不使用玻璃幕牆,或者使用多種裝飾手法破壞自然景觀映像等。
「城市化不斷發展推進,讓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和影響,保護時不我待,接下來我打算發動我的同學朋友,一塊參與到這項事業中,為生態保護注入再多些的力量。」車興儒堅定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