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陽:植物多樣性調查「摸清家底」生態系統性保護「時時在線」

2020-12-05 瀟湘晨報

大眾報業·半島記者 高勇男 黃冬梅

記者獲悉,在5月22日第20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來臨之前,城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組織並實施了系列主題生態保護宣教與行動。21日,志願者在城陽區天泰城學校鳥類科普館對部分師生開展了鳥類知識宣講,並同時錄製視頻對2000餘名學生進行線上科普,增強學生的保護和綠色發展的理念。

重視科普宣傳,讓孩子們從小樹立生態保護意識。

據了解,今年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主題重點強調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對經濟發展、消除環境隱患、水土保持和汙染控制都有助益。

植物多樣性調查「摸清家底」

21日當天,志願者還到城陽區白沙河入海口開展了護飛巡護,樹立了保護鳥類棲息地警示牌,乘舟登上生態島清除入侵植物,並做了潮間帶溼地的植物多樣性調查,為更好的保護摸清家底資源。「城陽區生物多樣性豐富,科學保護工作任重道遠,政府主導讓更多公眾認識和參與到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的保護工作,是維護綠水青山建設陽光家園的重要途徑。」現就讀於同濟大學的志願者車興儒說。

志願者在清理影響水鳥生存的地籠網具。

據悉,近期青島市城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已經開展了10餘場為鳥安家活動,種植市花耐冬、百合及睡蓮等植物一千餘棵,很好地保護了生物多樣。在嶗山西麓建設野生動植物科普長廊,對公眾開展線上線下生物多樣性科普教育宣傳。救護了戴勝、夜鷹、秧雞等保護鳥類,僅在今年五一期間協會就完成5起、18隻重點與三有保護鳥類救護。

生態系統性保護「時時在線」

記者梳理後發現,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植樹節……今年以來,城陽區時刻搶抓「逢節宣教」,製作系列主題宣傳海報數萬份用於線上線下多渠道宣傳發布,反覆倡議共同保護野生動植物,共建陽光生態家園。相關單位及志願者多次開展保護鳥類、森林、溼地、入海口的行動,堅決舉報、打擊私採濫獵、非法買賣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汛期河道清淤、城市亮化工程管理等優先考慮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在協會的影響帶動下,眾多「小小志願者」參與到生態保護、為鳥安家等行動中來。

生態系統性保護「時時在線」的背後,城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發揮了至關重要且極具影響性的作用。不久前,由協會和協會志願者主導的2020年度青島市城陽區「愛鳥周」活動和志願者護飛行動相繼在白沙河入海口啟動,數百名志願者持續參與其中,由協會參與建設的城陽區40餘所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示範學校聯動響應,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的同時,持續推動和引導著當地野生動植物保護向前、向上發展。

綠水青山的守護者。

【來源:半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水生生物多樣性家底尚未摸清,我國淡水魚類物種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圖片來源:千圖網)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20多年來,保護生物多樣性行動取得了非凡成就,但目前我國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家底尚未摸清。「我國淡水魚類約1300多種,為世界第二。4月,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水利部三部門下發《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由於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我國水生物種資源嚴重衰退,已成為影響中國生態安全的突出問題。多位專家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提出:保護的基礎是摸清家底,開展水生生物資源系統性調研迫在眉睫。
  • 看看「家底」有多厚 生態資源豐富的泰順開啟生物多樣性調查
    日前,泰順縣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啟動儀式暨《泰順縣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工作方案》評審會在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舉辦,標誌著該縣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正式啟動,也意味著溫州市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正式拉開帷幕。
  • 99位科學家聯手,摸清萬餘種植物「家底」
    作者 | 李昕茹近日,99位植物學家合作,對紐幾內亞的維管植物多樣性進行嚴格分類,建立了第一份專家驗證的紐幾內亞大陸和周圍島嶼的維管植物清單,並向全球公開。這份清單包括13634種、1742屬、264科維管植物,表明紐幾內亞是世界上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島嶼,相關論文8月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
  • 全球植物種類最豐富島嶼「家底」摸清了—新聞—科學網
    99位植物學家聯手
  • 生物多樣性保護丨為動植物「摸家底」!江蘇省連雲港市生物多樣性...
    白腰杓鷸為全面了解我市生物多樣性家底,亮出我市生態環境的「顏值」,自2017年起,連雲港市按照《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及省政府要求,分批分區域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目前東海縣的調查工作已經完成,其調查成果已於2019年底通過了省生態環境廳組織的專家評審驗收;市區及灌雲、灌南縣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也已於2019年年底啟動,預計2021年將形成全市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成果
  • 中國首份城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報告發布
    22萬噸氧氣,減少了3萬噸空氣灰塵,保護了38%的海岸線……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11月1日在北京公布了《深圳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綜合報告》及系列專題報告,這是我國首份城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報告,「曬出」了深圳市的生態家底,以及生態系統服務供給狀況。
  • 歷時八年,西藏基本摸清陸生野生動物資源「家底」
    中國西藏網訊 記者從10月14日召開的西藏自治區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成果驗收暨鑑定會上獲悉,通過歷時8年的不懈努力,西藏自治區林草局聯合調查單位基本摸清了西藏自治區陸生野生動物資源家底。生態環境和保護管理狀況等,還利用紅外相機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洛隆縣首次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金錢豹,在昌都、林芝、那曲、阿里等多地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雪豹等一大批新物種以及新分布物種。
  • 摸清生物資源家底 中國將建紅樹林基因庫
    原標題:摸清生物資源家底 我國將建紅樹林基因庫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牽頭承擔的「紅樹林生物資源調查與重要種類DNA條形碼庫構建」項目近日在廣州啟動。
  • 細蟌現身白琵鷺安家 深圳生態資源「家底」喜人
    最新調查發現,目前,深圳野生維管植物共計199科858屬1916種,其中,深圳野生植物新記錄34種。自然生態系統動物559種,新記錄的有12種。 溼地環境向好 迎來「稀客」白琵鷺 「來了,它終於來了!」2020年5月14日下午,華僑城溼地公園工作人員發現,溼地灘涂上出現了一隻從未見過的白色鳥兒,只見它時而翩飛起舞,時而在溼地灘涂覓食。
  • 雲南率先發布生態系統名錄 權威反映全省生態系統多樣性基本信息
    過去兩年,雲南在全國率先發布省級名錄—《雲南省生物物種名錄(2016版)》《雲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2017版)》基本摸清了雲南省生物物種的家底和瀕危狀況,也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得到了業內的一致認可。
  • 深圳發布全國首份城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報告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在北京公布了《深圳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綜合報告》及系列專題報告,這是我國首份城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報告,「曬出」了深圳市的生態家底,以及生態系統服務供給狀況。
  • 為了摸清生物分布的「家底」
    雖然可能少了名原子核物理專家,但貢獻了一位出色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者。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生活日益富裕的人們越發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北京百花山自然保護區、湖南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雲南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越來越多,可保護的生物到底有多少,誰也說不清。「家底兒搞不明白,有的放矢的保護也就無從談起。」
  • 植物大數據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變化監測等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的植物大數據研究成果已經應用於三峽水淹區多樣性調查、瀕危物種評估、保護區的有效性評估、入侵種預測、國家重點野生植物分布、中醫藥植物分析等多個領域,支撐著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項目、國家環保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多個項目 大數據與移動網際網路正在讓人們與「植物王國」的距離變得更近。
  • 安吉探索新清查技術——摸清森林「家底」
    在探索摸清森林「家底」過程中,安吉在省內率先形成了可執行的森林資源資產清查技術方法,通過技術團隊的攻關,不斷改進評估模型,目前已完成全縣森林生態服務價值核算,為後續編制全省清查技術規程提供了「安吉經驗」。
  • 林草科普|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瀕危植物調查-湖北篇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國家蘭科植物保護研究中心和國際竹類登錄中心的專家,對湖北省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神農架和三峽庫區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景觀多樣性,且在中國 35 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內,同時還屬於 19 個特有植物多樣性熱點之一。
  • 植物多樣性保護:尊重每一種生命
    目前,西藏自治區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溼地公園,初步形成了一個類型齊全、分布合理的生態保護網絡體系。圖為西藏林芝波密縣風光。 新華社記者 李 鑫攝中國是世界上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高等維管束植物3萬多種,佔全世界已知維管束植物種類的十分之一。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記者了解到,2011年中科院啟動「碳專項」,設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來自中科院及高校、部委所屬35個研究院所的350多名科研人員,按照項目統一的實驗設計和調查方法,系統調查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森林、草地、灌叢、農田)碳儲量及其分布,調查樣方17000多個、累計採集各類植物和土壤樣品超過60萬份。
  • 我科學家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在碳收支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比較容易測算碳排放的總量,但生態系統固碳,也就是碳吸收的能力,卻一直難以測算。北京時間18日凌晨3時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以下簡稱「碳專項」)子項目「生態系統固碳」任務群系列研究成果,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答。科研人員對群落植物進行分器官取樣。
  • 中國荒漠主要植物群落特徵調查項目在京啟動
    項目旨在通過系統調查我國上述區域荒漠主要植物群落的物種組成、地理分布、利用現狀,以期建立我國「荒漠植物群落調查技術規範」,實現我國荒漠植物群落調查技術標準化,掌握我國主要荒漠植物群落類型、種類組成、群落學特性、空間分布及利用現狀,完成「我國荒漠植物資源類型、特徵與現狀調查報告」等。為我國荒漠治理、生物資源保護與可持續性利用提供依據。
  • 這場「九年義務」調查,將對深圳海洋微生物「摸家底」
    據悉,該活動由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下屬科研團隊廣東省水生動物健康評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中科院微生物所、深圳市漁業服務與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華大基因等單位開展,志在摸清深圳海洋微生物的「家底」。 廣東省水生動物健康評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負責人魯義善表示,在國際上和國內,還沒有針對一個城市周邊海域海洋微生物如此具體的公益調查項目。儘管項目周期長、覆蓋面廣、數據多、人員少、資金捉襟見肘,但作為項目牽頭人,魯義善認為開展海洋微生物調查、摸清深圳海洋微生物家底對於海洋微生物的科研價值和產業價值是具有重要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