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份城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報告發布

2021-01-08 瀟湘晨報

我國首份城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報告發布

深圳「曬出」生態家底

圖為深圳南山區大沙河兩岸景觀新華社記者 梁旭攝

本報記者 李 禾

陸域生態系統保持了282萬噸土壤,緩解了熱島效應1.99℃,減少了6.62億噸的暴雨徑流,固定了30萬噸二氧化氮,釋放22萬噸氧氣,減少了3萬噸空氣灰塵,保護了38%的海岸線……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11月1日在北京公布了《深圳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綜合報告》及系列專題報告,這是我國首份城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報告,「曬出」了深圳市的生態家底,以及生態系統服務供給狀況。

摸清家底、識別問題、找到對策

「深圳開展城市陸域生態系統調查和評估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也是城市實施生態精細化管理的需要。」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亞立說,深圳建市40年來,人口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了深刻影響。深圳開展生態系統調查與評估是為摸清家底、識別問題、找到對策,為未來發展和管理奠定基礎。同時,也為探索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制度奠定基礎。

按照生態環境部對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與評估要求,2017年,深圳率先在全國城市尺度啟動陸域生態調查評估項目研究。該項目開展了六大子項目22個專題研究,國家與地方近20家科研單位、超過1000名科研人員參與其中。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歐陽志雲說,項目基於「社會—經濟—自然」城市複合生態系統理論,針對深圳快速城市化的特徵,開展了大量的遙感和生態調查,結合深圳生態監測數據和統計數據對深圳生態系統進行全面評估。

調查評估最終形成了「六個一」的成果,即繪製一張生態狀況圖,顯示深圳從1979年以來的陸域生態變化;建立一套針對快速城市化地區的城市生態系統評估方法與技術規範;剖析深圳城市生態保護面臨的問題,形成一張問題清單;回顧評估總結深圳40年來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實施效果,形成一套管理政策;建設一個生態資料庫和評估管理決策分析平臺;依託城市生態信息化平臺,建立「天地一體」城市生態監測監控網絡。

城市發展從「增量擴張」向「存量優化」轉變

歐陽志雲表示,研究結果揭示了深圳生態系統格局特徵與演變情況。深圳生態系統以城鎮和森林為主導。建市以來,城鎮生態系統持續快速擴張,森林、農田和溼地等自然生態系統持續減少。但是最近幾年,城鎮生態系統擴張明顯減速,生態系統總體格局趨於穩定,城市發展從「增量擴張」向「存量優化」轉變。生態基本控制線對生態空間保護成效顯著,城市人居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在生物多樣性方面,深圳野生維管植物共計199科858屬1916種,約佔廣東省野生植物5933種的32.3%。發現國家「三有」保護動物(有益、有重要經濟價值、有科學研究價值)豹貓、赤麂等;納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極危物種的唐魚,發現了原生性野生種群。不過,城區植物生物多樣性顯著低於自然生態系統,深圳自然生態系統動物559種,城區動物282種。

調查評估還揭示了深圳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深圳經濟增長能源依賴性降低,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率低於GDP增長率,能源效率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構建區域生態一體化保護

「通過4年的調查與評估,理清了存在的主要生態問題及其原因。」歐陽志雲說,概括而言,較突出的問題包括城市發展空間與生態空間保護矛盾依然突出,生態空間保護壓力大;老舊建成區人口密度高、生態空間少,內澇等風險相對較高,人居環境較差。隨著城市不斷發展,城市居民對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不斷提升,但城市發展對城市生態空間產生較嚴重的侵佔,造成城市優質生態產品需求與供給空間不匹配的問題,集中表現為城市公園綠地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與優化。

基於深圳存在的問題,評估報告從城市總體發展與區域協作、城市生態保護能力建設和典型生態環境問題改善3方面提出了相應對策與建議。其中,針對發展空間與生態空間矛盾突出問題,提出城市生態保護與區域協作方案,推動深圳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構建區域生態一體化保護的實現路徑和具體措施等。加強城市生態保護與監管的規劃與能力建設,開展精細的生態功能區劃,逐步形成規範化的城市生態監管網絡體系。通過優化城市內部生態格局、提升城市承載力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監管、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和預防生態風險等,保障深圳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與可持續性。

【來源:科技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深圳發布全國首份城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報告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在北京公布了《深圳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綜合報告》及系列專題報告,這是我國首份城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報告,「曬出」了深圳市的生態家底,以及生態系統服務供給狀況。
  • 普陀區啟動陸域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工作
    普陀區是全省生物多樣性調查29個重點區域之一,在全省生物多樣性中佔有重要地位。為了守護好大自然給予的這份饋贈,普陀區近日全面啟動陸域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工作。陸域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工作主要分為2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年內完成樣線勘探、形成工作方案、梳理匯總現有成果;第二階段為2021年完成野外調查和數據整理分析。
  •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發布:2015年總體趨勢樂觀
    新華網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邢靜)29日在北京發布的《2015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列入研究範圍的35個城市在生態投入指標上的表現均比2014年有所改善,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趨勢樂觀。  該報告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共同發布。
  • 《2015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正式發布
    北京2015年12月29日電 /美通社/ -- 「2015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今日在京舉辦,論壇上發布了《2015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衡量生態投入與人類發展》,全方位對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進行調研和展示,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城市發展難題進行開創性的探索。
  • 深圳「曬出」生態狀況圖:生態系統擴張減速 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11月1日,深圳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項目專家驗收評審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介紹評審結果。 阮煜琳 攝中新網北京11月2日電 (記者 阮煜琳)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在北京公布《深圳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綜合報告》及系列專題報告,首次「曬出」深圳市生態資源的家底,表明最近幾年,該市城鎮生態系統擴張明顯減速,生態系統總體格局趨於穩定,城市發展正從「增量擴張」向「存量優化」轉變。
  • 首份地球儲熱綜合評估報告發布,哪些要點值得關注?
    近日,由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國際科學理事會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發起的全球氣候觀測系統,正式發布了關於地球多餘熱量積聚之處的首份綜合評估。30多位來自全球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小組,追蹤並量化了1960年至2018年的全球儲熱情況,回答了「熱量流向何方」的問題。
  • 江西完善溼地生態環境損害調查評估制度
    近日,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批准發布了江西省《溼地生態環境損害鑑定評估技術導則》省地方標準,進一步完善了江西省溼地生態環境損害調查評估制度,對於指導開展受損溼地生態環境損害鑑定評估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導則》明確了溼地生態環境損害鑑定評估的範圍、一般性原則、工作程序、內容、方法和報告編寫要求。一是明確了溼地生態環境損害鑑定評估的原則,規定了鑑定評估的流程和主要內容。二是提出了溼地生態環境損害調查要求,從損害行為、生態狀況、社會經濟三個方向明確了調查內容和主要調查方法。三是從溼地生態系統特徵出發,規定了損害確定的內容、方法和標準;並明確了損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相互關聯的確定方法。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5年度報告》聚焦一帶一路
    原標題:《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5年度報告》聚焦「一帶一路」   科技日報北京6月6日電 (記者操秀英)科技部6日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5年度報告》。報告建議,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需重點關注相關海域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 中廣核發布首份核電生態報告:核電站已成動植物生態圈
    中廣核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或許可以讓某些人更了解核電站的生態安全問題,這份名為《大亞灣核電基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的報告是全國核電行業首份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獲得了公益組織深圳市紅樹林溼地保護基金會、深圳市大鵬新區珊瑚保育志願聯合會(潛愛)支持。
  • 中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中新網北京11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本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從作物產量來看,2019-2020年大宗糧油作物生產總體形勢良好」「近20年全球城市土地擴展面積為28.08萬平方公裡」……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27日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
  • 雲南省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報告正式發布
    12月13日,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對外發布雲南省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報告。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人類能夠直接或間接從生態系統中獲得利益的功能,將為揭示生態系統服務的重要性和價值,科學評判保護成效,把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觀念融入決策體系,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提供重要的依據。
  • 五部門發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期評估報告 7項約束性指標提前完成...
    生態環境部等五部門在近日發布的中期評估報告中指出,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明顯,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率為79.3%,較2015年上升2.6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濃度為43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24.6%。 但是,評估報告也指出,部分約束性指標完成存在風險。
  • 細蟌現身白琵鷺安家 深圳生態資源「家底」喜人
    漫步廣東深圳華僑城國家溼地公園,河畔兩邊綠樹成蔭,蟲鳴鳥啼此起彼伏,白鷺在灘涂閒庭信步……這是深圳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處剪影。 近日,深圳市生態環境局開展深圳生態文明建設採風活動。深晚記者採訪獲悉,深圳在全國已率先實現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全市域創建,生態文明建設喜結碩果。11月1日,深圳在全國城市層面啟動的陸域生態調查評估項目通過專家驗收。
  • 《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生態環境部近期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 城市體檢評估成果交流:深圳專篇——深度與溫度耦合的生態空間監測...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從各城市體檢評估成果中選出一批工作紮實、創新突出、特色明顯的報告予以刊載,供各地交流參考。深圳市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指示精神,在自然資源部部署的評估先行先試工作中,將生態空間監測貫穿於城市體檢評估的全過程,探索形成了生態空間「基礎調查-監測評估-決策支持」工作框架和技術體系,為支撐深圳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更精細化和更高品質的全域生態空間管理提供了堅實保障,努力打造兼顧深度預控和溫度關懷的城市生態空間體檢
  • 《中國雪豹調查與保護報告2018》發布
    本報訊  記者楊晶報導  10月23日是世界雪豹日,北京大學、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19家保護組織、科研機構在北京聯合發布了《中國雪豹調查與保護報告2018》。《報告》指出,全球雪豹60%的棲息地位於中國,而目前全國的雪豹數量調查覆蓋面積僅佔雪豹棲息地的1.7%。
  •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在京發布
    中國園林網12月14日消息: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天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指出,可持續消費逐漸成為中國綠色經濟轉型的關鍵,更多措施可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每兩年發布一次,記錄中國對自然資源的需求。
  • WWF發布「生態足跡」報告
    本報北京4月20日電(記者張可佳)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前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公布了《亞太區2005生態足跡與自然財富報告》。該報告顯示,亞太區人民耗損資源的速度接近該地區自然資源復原速度的兩倍,而居住在該地區的人類所需的地球資源,即「生態足跡」,比該地區生態系統可提供的資源量高出1.7倍。    「生態足跡」是計量人類對生態系統需求的指標。
  •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人類發展指數廣州居首位
    12月1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北京發布了《2016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衡量生態投入與人類發展》,公布了一套針對中國城市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評估系統,衡量每個城市在收入、健康、教育、環境汙染、資源消耗等方面的表現。  其中,在35個大中城市的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中,廣州、北京、南京、瀋陽和深圳排名前五位。
  • 綠色經濟政策評估報告—海南省生態補償政策
    綠色經濟政策評估報告—海南省生態補償政策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背景2008年,面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出「綠色經濟倡議」,引入包容性綠色經濟概念,同時尊重地球邊界,改善人類福祉和建立社會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