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地球儲熱綜合評估報告發布,哪些要點值得關注?

2020-10-04 中國氣象數據

地球能量不平衡(EEI)持續增長,在過去近十年間(2010-2018年)相比1971年至2018年均值翻了一番。

不平衡的熱量只有大約1%駐留在大氣中,89%被海洋吸收。

近日,由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國際科學理事會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發起的全球氣候觀測系統正式發布了關於地球多餘熱量積聚之處的首份綜合評估。

30多位來自全球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小組,追蹤並量化了1960年至2018年的全球儲熱情況,回答了「熱量流向何方」的問題。

地球能量不平衡(The Earth EnergyImbalance,簡稱EEI)是太陽到達地球的能量與返回空間的能量之間的差值,它是一項基本指標,可供科學界和公眾評估地球對控制氣候變化的反應如何。

這項新的研究代表了迄今為止最準確、最先進的熱量研究——地球能量不平衡持續增長,在過去近十年間(2010-2018年)相比1971年至2018年均值翻了一番。

不平衡的熱量只有大約1%駐留在大氣中。絕大多數多餘的熱量(89%)都會被海洋吸收。鑽孔測量表明,陸地吸收了6%的熱量。大約4%的多餘熱量導致了陸冰和浮冰的融化。

人類活動將熱量釋放到大氣中,引起了這種熱量變化。其影響包括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以及海洋、陸地和大氣的變暖。研究結果還顯示,EEI仍在持續增長,2010年至2018年期間,EEI達到0.87+0.12瓦/平方米。

要穩定氣候變化形勢,就需要將EEI降低到大約為零,以恢復地球系統的準平衡狀態。

這項研究計算得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必須從目前的大約41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的濃度減少到約350ppm,才能使地球恢復能量平衡。

研究人員表示,EEI是評估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最好的單一指標。只有通過持續的國際多學科合作,增強全球氣候觀測能力,擴大氣候觀測對深海和冰凍圈等重要地帶的覆蓋,才能提高EEI的定量水平並減少不確定性。

編輯 | 蓬羽

來源 |中國氣象報

相關焦點

  • 中國首份城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報告發布
    我國首份城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報告發布深圳「曬出」生態家底圖為深圳南山區大沙河兩岸景觀新華社記者 梁旭攝 本報記者 李 禾陸域生態系統保持了282萬噸土壤,緩解了熱島效應1.99℃,減少了6.62億噸的暴雨徑流,固定了30萬噸二氧化氮,釋放
  • 深圳發布全國首份城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報告
    2020-11-17 17:08 來源:珠江環境報本報訊 陸域生態系統保持了282萬噸土壤,緩解了熱島效應1.99℃,減少了6.62億噸的暴雨徑流,固定了30萬噸二氧化碳,釋放了22萬噸氧氣,減少了3萬噸空氣灰塵,保護了38%的海岸線……
  • 科學網—儲熱技術:提升熱能綜合利用效率
    為此,提高能源轉換和利用率就成為各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優先考慮的重大課題,而發展儲熱技術進行熱能的綜合有效利用至關重要。 可利用資源豐富 太陽能是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且分布廣泛、無汙染,是經濟型的清潔能源。
  • 中國首份"姓名大數據報告"發布 來看看哪些名字易重名
    該報告由清華大數據產業聯合會發起之一、清華大學「幸福科技實驗室」支持項目、國內唯一以大數據和心理學為基礎進行姓名研究和起名服務的專業機構「起名通」 耗時3個月完成,抽取整理了平臺2015年540萬新生兒姓名數據、2010後2000萬姓名數據,並綜合覆蓋了11億人口的歷史數據,是國內首份關於名字的全景式報告。
  • 自治區氣象局召開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
    7月3日,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召開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發布詞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副局長  劉海波我代表自治區氣象局就2019年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的主要結論通報如下:一、氣候條件、主要氣象災害以及次生災害情況(一)總體氣候條件分析2019年全區氣候總體上為正常年景
  • 內蒙古舉行2019年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
    原標題:自治區氣象局召開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  7月3日,內蒙古舉行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請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劉海波介紹有關情況,自治區氣象局應急與減災處處長牛寶亮、自治區氣象局首席氣象服務專家張存厚、自治區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桂蓮
  • 《STEM橫向技能評估概念框架》發布
    Framework)發布。 新發布的第五份報告基於上述四份報告以及已有的10個STEM教育框架,提出了一個評估STEM橫向技能的綜合概念框架。 具體而言,該報告概述並討論了在STEM教育中設計和評估綜合STEM主題的四個基本組成部分:核心STEM能力、STEM學習設計原則、形成性評價STEM任務、數字評價工具。
  • 「科普」太陽能光熱與儲熱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太陽發出的太陽輻射是地球上所有自然能量的來源。但是,大多數的太陽輻射會反射回太空。到達地球表面的輻射只有三部分,即可見光,紫外線和紅外輻射。例如,世界上最大的光熱電站集群在摩洛哥。它的容量為500MW,可為110萬摩洛哥人供電。現有各種各樣的光熱系統可以利用太陽的熱能,常見的集熱器技術是:槽式集熱器,線性菲涅爾集熱器,太陽能塔式集熱器,碟式集熱器。儲熱(TES)系統太陽能的主要缺點是在特定時間段內的不連續性。例如,遮蔽日光的雲層抑制了太陽能的發電。
  • 我國首個踐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定量評估報告發布
    11月19日至21日,在浙江德清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期間,一項重要的官方報告引起了各方關注。11月2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在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期間舉行的「基於地理與統計信息開展德清可持續發展定量評估」分會上,我國首個踐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定量評估報告——《德清踐行 2030 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2017)》(以下簡稱《報告》)發布。
  • 日本研發固態電池 A股哪些上市公司值得關注?
    那麼,A股哪些上市公司值得關注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簡單的了解一下相關的信息,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日本正式研發固態電池 研發工作於本月正式開始,並由鋰離子電池技術與評估中心(Libtec)牽頭研究。A股哪些上市公司可關注?贛鋒鋰業(002460):贛鋒鋰業公司長期致力於深加工鋰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綜合實力位列國內深加工鋰產品領域第一。多項細分產品市場上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其中金屬鋰、丁基鋰、氟化鋰2007年、2008年的銷量均居國內第一;電池級金屬鋰和電池級碳酸鋰的銷量居國內領先行列。
  • 「文獻筆記」文獻綜述類:相變儲熱材料相關研究進展
    太陽能是地球上儲量最豐富的可再生清潔能源,也是解決世界能源危機的最好選擇之一,太陽能熱發電是利用太陽能的主要途徑之一。但是,由於太陽能來源的間歇性,太陽能熱發電離不開儲熱系統,而儲熱材料是儲熱系統的核心,一般可以分為顯熱儲熱材料,相變儲熱材料和化學反應儲熱材料。
  • DPA發布現代鑽石開採業報告 聚焦行業環境足跡
    >   中新網上海新聞6月4日電    鑽石生產商協會 (Diamond Producers Association,簡稱DPA) 近日發布其首份成員企業對當地社區
  • 熔鹽儲熱技術應用前景廣闊!國家電投「六大」儲能技術已來!
    北京寶之谷綜合智慧能源項目冷熱雙蓄水罐現實中在杯子裡倒一半開水、倒一半冷水那麼??想什麼想!肯定瞬間變成溫水了!!但有了水儲熱技術冷水、熱水就能在一個杯子裡同時共存這一切都歸功於一個類似於「大花灑」的東東布水器
  • 中科院乾熱巖熱儲改造技術研發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官網、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聲」發布了中科院武漢巖土所在乾熱巖熱儲改造技術研發中取得進展的消息水力壓裂改造前乾熱巖儲層中裂縫系統分布和地溫場的合理表徵,影響熱儲激發中裂縫的擴展和裂縫網絡的構建,
  • 能源網際網路具有哪些特點?如何理解「源-網-荷-儲」互動運行?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售電網訊:能源網際網路連接能源生產和能源消費,是源、網、荷、儲、人等各能源參與方互聯的基礎平臺,能夠實現網際網路式的雙向交互、平等共享及服務增值。其中,「源-網-荷-儲」各環節協調互動是實現能源互聯的關鍵功能之一。
  • JAMA | 2020年HIV感染治療指南發布,有哪些要點值得關注
    自2018年IAS發布的最新版本以來,在使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和預防HIV感染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此次更新由15名HIV研究人員和患者護理專家組成志願者小組,參考並評估了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包括新藥和新製劑)的新數據,將其納入先前的治療指南中,從治療啟動、檢測和改良等方面入手,為HIV風險人群的預防以及HIV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治療繼續提供最佳的管理指南。
  • 華北電力大學徐超:儲熱目前商用化程度非常高、可用於電力調峰
    華北電力大學徐超:儲熱目前商用化程度非常高、可用於電力調峰 「儲熱在能源的生產和應用領域中會起到關鍵作用,所以儲熱目前也是儲能領域研究的熱點。儲能的研究目標和其他的儲能技術一樣,也是提高儲能密度、降低成本,對儲熱的研究方向我認為相變儲熱還有非常大的前景,是一個熱點。
  • 《柳葉刀》發布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有助了解發病機制
    2月18日,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在線發布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COVID-19)逝者的病理報告。這份報告詳細講述了一名50歲男子從發病到死亡的全過程,通過患者死亡後微創病理檢查(該方法與臨床採用的組織活檢操作相同,只是操作時間在患者死亡後),在遺體上獲取活檢標本,從而研究出該逝者的病理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