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能量不平衡(EEI)持續增長,在過去近十年間(2010-2018年)相比1971年至2018年均值翻了一番。
不平衡的熱量只有大約1%駐留在大氣中,89%被海洋吸收。
近日,由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國際科學理事會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發起的全球氣候觀測系統,正式發布了關於地球多餘熱量積聚之處的首份綜合評估。
30多位來自全球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小組,追蹤並量化了1960年至2018年的全球儲熱情況,回答了「熱量流向何方」的問題。
地球能量不平衡(The Earth EnergyImbalance,簡稱EEI)是太陽到達地球的能量與返回空間的能量之間的差值,它是一項基本指標,可供科學界和公眾評估地球對控制氣候變化的反應如何。
這項新的研究代表了迄今為止最準確、最先進的熱量研究——地球能量不平衡持續增長,在過去近十年間(2010-2018年)相比1971年至2018年均值翻了一番。
不平衡的熱量只有大約1%駐留在大氣中。絕大多數多餘的熱量(89%)都會被海洋吸收。鑽孔測量表明,陸地吸收了6%的熱量。大約4%的多餘熱量導致了陸冰和浮冰的融化。
人類活動將熱量釋放到大氣中,引起了這種熱量變化。其影響包括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以及海洋、陸地和大氣的變暖。研究結果還顯示,EEI仍在持續增長,2010年至2018年期間,EEI達到0.87+0.12瓦/平方米。
要穩定氣候變化形勢,就需要將EEI降低到大約為零,以恢復地球系統的準平衡狀態。
這項研究計算得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必須從目前的大約41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的濃度減少到約350ppm,才能使地球恢復能量平衡。
研究人員表示,EEI是評估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最好的單一指標。只有通過持續的國際多學科合作,增強全球氣候觀測能力,擴大氣候觀測對深海和冰凍圈等重要地帶的覆蓋,才能提高EEI的定量水平並減少不確定性。
編輯 | 蓬羽
來源 |中國氣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