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中科院乾熱巖熱儲改造技術研發取得進展

2020-11-06 地熱加

地熱加APP訊:乾熱巖被認為是很有戰略潛力的替代能源,開發利用價值很高,不用擔心對環境會造成什麼問題。


那麼何為乾熱巖?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行業標準《NB/T 10097-2018 地熱能術語》指出,乾熱巖(hot dry rock),不含或僅含少量流體,溫度高於180℃,其熱能在當前技術經濟條件下可以利用的巖體。增強地熱系統(EGS,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也稱工程地熱系統,為利用工程技術手段開採乾熱巖地熱能或強化開採低孔滲性熱儲地熱能而建造的人工地熱系統。


資料顯示:中國大陸3.0-10.0千米深處乾熱巖資源量約合856萬億噸標煤,佔世界資源量的六分之一左右。資源潛力巨大,有望成為戰略性接替能源。乾熱巖資源類型較多,廣泛分布於青藏高原、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東南沿海等地。


近日,中國科學院官網、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聲」發布了中科院武漢巖土所在乾熱巖熱儲改造技術研發中取得進展的消息。我國中深層地熱開發的兩類基本熱儲包括傳統的水熱型和乾熱巖型。乾熱巖與天然氣水合物被並稱為具有重要意義的未來能源,但高效開發乾熱巖中的能源具有挑戰性。


文章指出,能否開發乾熱巖取決於建立大體積人工熱儲(>1km³)的能力,其需要產生大規模的裂隙網絡,既保證有大面積的換熱通道進行長期的熱能提取,又避免採熱井發生過早的熱突破而導致採熱效率降低。在深井(約>5000米)、高溫(>150°C)和高地應力的硬巖(即花崗巖)中建造複雜的裂縫網絡,取決於壓裂前地層中天然裂縫分布、地溫場、應力場和巖石物性等特徵和熱儲激發技術和激發方案。


水力壓裂改造前乾熱巖儲層中裂縫系統分布和地溫場的合理表徵,影響熱儲激發中裂縫的擴展和裂縫網絡的構建,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結合基於多源數據(包括地震、測井、鑽井等)融合的地質建模和參數隨機反演,提出強邊界約束的區塊尺度熱儲預測方法,為熱儲的水力壓裂改造提供地質模型。


文章指出,研究人員與重慶大學合作開發出基於FLAC3D平臺的裂隙巖體多物理場耦合的水力裂縫擴展三維數值仿真模擬程序,可實現在不同級別天然裂縫和非均質性地層中水力裂縫的扭轉、相交和穿越等的數值模擬;開發的基於CPU和GPU異構的並行計算程序,可實現多物理場強耦合條件下百萬級自由度數值仿真計算的高效和精確求解,已應用於複雜天然裂縫存在條件下乾熱巖和頁巖等的水力壓裂儲層改造二維和三維數值模擬研究中,實現乾熱巖水力壓裂儲層改造效果快速產能評價的仿真模擬。


針對傳統單一水力壓裂技術難以在乾熱巖內建立有效裂縫網絡的難題,研究人員提出冷水交替熱刺激-基質化學刺激-水力壓裂聯合的複合熱儲體積改造技術,揭示熱刺激、化學刺激對乾熱巖微觀損傷的破壞機理,熱刺激和基質化學刺激可使乾熱巖的滲透能力提高5個數量級以上,且力學強度具有不同程度損傷。在複合刺激工藝流程方面,可先冷水交替循環注入刺激使壓裂井段周圍產生熱破裂,低溫下注入土酸進行酸化刺激以擴大微破裂的區域,繼而開展高壓水力壓裂改造形成主裂縫和次級裂縫區,進一步開展長時間的低壓水力壓裂,以增大刺激裂縫和微裂縫通道。目前,乾熱巖複合熱儲刺激工藝處於實驗室研發階段,下一步研究人員將在場地開展實驗研究。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Geothermal Energy和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等上,武漢巖土所副研究員劉賀娟為論文第一作者。


圖1.不同底邊界約束條件下區塊尺度含複雜裂縫的熱儲層熱模擬與實測數據的比較


圖2.不同水力壓裂改造方式在含天然裂縫巖體中產生的二維裂縫網絡


圖3.含天然裂縫巖體中地應力對水力壓裂改造形成的三維裂縫網絡形態的影響


圖4.不同水力壓裂改造形成的裂縫網絡系統的地熱開採溫度場變化


圖5.熱刺激和化學刺激引起的乾熱巖滲透性能變化和力學強度損傷特徵


來源: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武漢巖土所在乾熱巖熱儲改造技術研發中取得進展
    我國中深層地熱開發的兩類基本熱儲包括傳統的水熱型和乾熱巖型。傳統的水熱型地熱能開發相關技術已經成熟,目前的技術難題在於砂巖熱儲的自然回灌效率較低。乾熱巖與天然氣水合物被並稱為具有重要意義的未來能源,但高效開發乾熱巖中的能源具有挑戰性,國際上已開展30多項示範工程項目,儘管已逐漸積累乾熱巖熱儲建造和開發經驗,但由於地質條件的複雜性和差異性等,單個項目的技術經驗無法直接複製應用到下一個項目中,且乾熱巖工程項目初期投資大,而目前的經濟性較低,導致乾熱巖的開發進展緩慢。
  • 「一口井」讓乾熱巖取熱不再難
    「這個難題在我們開展的取熱試驗的設計實施過程中,已經通過熱管結構設計和工質優選等方式實現技術突破。」蔣方明介紹稱,他們依據具體的地熱井地溫參數和水文條件優化結構設計及優選工質,使管內外傳熱物質充分耦合,達到更佳的採熱效果。「我們研發的新型超長重力熱管技術,將熱管的有效傳輸距離提升至3千米以上,從而可以實現對埋藏數千米深的地熱能的開採。」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2 星期二
    科研進展1、金屬所聚合物基固態電池研究取得進展2、外爾費米子與鐵磁自旋波共舞研究獲進展>所提出新型水聲網絡移動節點接入協議4、地質地球所等提出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5、遺傳發育所在脫落酸受體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 我國深層含水層地下儲熱研究取得新進展
    文章介紹了中科院深層含水層地下儲熱技術研究進展的情況以及該團隊提出的地下儲熱相關設想及展望。「深層含水層地下儲熱技術研究」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這項技術研究的重點和難點是什麼?深層含水層儲熱技術發展潛力及市場前景如何?日前,《地源熱泵》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龐忠和。
  • 乾熱巖後期開發存在技術瓶頸
    但是目前乾熱巖在後期的開發利用上存在較大技術瓶頸,建議匯聚多方力量,集中攻破技術難關,並探索在共和盆地推進建設國家乾熱巖開發示範基地。國內首次鑽獲高溫優質乾熱巖「地球是一個龐大的熱庫,內部蘊藏著巨大的熱能,我們稱之為地熱資源,它與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都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
  • 中科院納米科技研究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三年來,中國科學院納米科技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有些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本項目的總體水平處於國際前沿。經初步統計,發表論文443 篇,SCI發表約391篇;在2000年公布的SCI引文數據最有影響力的論文中,中國佔47篇,其中納米科技中心佔有3篇;在國際各類會議上做邀請報告28次;申請專利22項;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一、二等獎各1項;「納米研究取得最新成果」被評為2000年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之一。
  • 斜溫層儲水靈活性改造技術介紹
    「十三五」期間,力爭完成2.2億千瓦火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含燃料靈活性改造),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4600萬千瓦。推進各類靈活調節電源建設;推動新型儲能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全面鋪開火電靈活性改造,機組深度調峰。制定了強化監督管理的評級考核目標;完善了電力輔助服務補償(市場)機制,並且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提升工程,參與火電靈活性改造。當前,電力裝機結構和電力消費結構正在發生著重大變革。
  • 熔鹽儲熱技術應用前景廣闊!國家電投「六大」儲能技術已來!
    但有了水儲熱技術冷水、熱水就能在一個杯子裡同時共存這一切都歸功於一個類似於「大花灑」的東東布水器、靈活性改造,收益槓槓的!03儲能「多面手」熔鹽儲熱技術號稱熱儲能應用裡的「多面手」溫度極高、能量密度高、能量品質高「三高」品質帶來的高效儲熱、儲冷性能不局限於常見的光熱發電用途通過中央研究院的自主創新它還能夠供熱、供蒸汽
  • 可燃冰之後來了乾熱巖,能源結構大變,真的嗎?
    這是我國首次鑽獲溫度最高的乾熱巖體,實現了我國乾熱巖勘查的重大突破。  專家認為,地熱資源已成為新能源中的佼佼者,而乾熱巖又是其中最具應用價值和利用潛力的清潔能源。乾熱巖的應用將可能改變能源利用的版圖,以及助力能源結構的清潔化。  央視報導中稱,乾熱巖發電技術不受季節、氣候約束,發電成本是風力發電的1/2,太陽能發電的1/10。
  • 科學網—儲熱技術:提升熱能綜合利用效率
    但是,無論是太陽能還是工業餘熱資源,都存在間歇性和不穩定性的問題,嚴重阻礙了有關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急需中高溫潛熱儲熱技術 採用儲熱技術可緩解熱能供求在時間上、強度上和空間上不匹配的矛盾,是熱能系統優化運行的重要手段。儲熱主要包括顯熱儲熱、潛熱儲熱和化學反應儲熱三種形式。
  • 乾熱巖地熱能的山西初探
    「乾熱巖是指一種沒有水或蒸汽的熱巖體,主要是各種變質巖或結晶巖類巖體。它可以代替煤炭和天然氣採暖,綠色清潔。這種新興地熱資源溫度在200攝氏度以上,在所有的地熱資源當中,最具潛力的要屬乾熱巖型地熱。」米光明稱乾熱巖的環保價值十分明顯,「乾熱巖供熱屬於分布式能源,不需要建設熱源廠和開挖、鋪設大量的熱力管網,場地選擇靈活。」
  • 冀中坳陷深部碳酸鹽巖熱儲調查評價進展順利
    ◎李建華/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冀中坳陷深部碳酸鹽巖熱儲調查評價(物化探所)」項目組近日採用自主研發的可控源電磁探測技術,在河北順平和博野開展了地熱成藏有利區查證工作,並通過了專家的檢查驗收。
  • 中科院再傳好消息!中國芯又升級,光刻技術有了新突破
    引言自從中國成功製造光刻機研發晶片不再依賴國外進口後,中科院再一次傳來好消息,中國製造的晶片又一次成功升級,中國光刻技術有了新的突破。不僅是晶片,我國在科技研發上一直受到美國的壓迫和制裁,加上美國對華為在晶片上的封鎖,美國對我國自己製造晶片一直抱著不看好的態度。除了美國的不看好之外,還有荷蘭對我國的「嘲諷」,在重重困難之下,中國研製出了28nm光刻技術,但是這還不能達到我國的目標,因此,我國再接再厲,這次中科院又傳來了好消息。
  • 中科院宣布好消息後! 臺積電總裁公開發聲, 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近段時間以來,整個科技圈都被中科院的一則好消息刷屏了,在9月16日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接受採訪時就明確表示:未來我們要把美國卡脖子的清單,變成我們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這簡短的一句話透露出來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白春禮院長的用詞是「清單」兩個字,也就是說所有被美國卡脖子的技術中科院都要進行重點攻克,特別是現在這個時間點,國產高精度光刻機的研發已經迫在眉睫,而中科院此次消息的公布,就相當於在告訴世人:光刻機,我們中科院包了!
  • 乾熱巖開發利用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啟動
    日前,「青海共和盆地乾熱巖勘查與試驗性開發科技攻堅戰」配套攻關項目乾熱巖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啟動。專家一致認為,項目設置合理、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技術路線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建議項目按照設計快速推進,助力我國早日實現乾熱巖資源的商業性開發。
  • 中科院要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領域取得突破
    原標題:白春禮: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9月16日,國新辦就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一步要攻克哪些技術難關?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中科院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瞄準基礎材料、核心工藝、基礎算法、重大裝備等基礎性、戰略性的關鍵核心技術需求,在光刻機、橡膠輪胎、高端晶片等方面,我們爭取要主動揭榜,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和建制化優勢,集結精銳力量組織系統攻關,有效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 中科院宣布好消息後!臺積電總裁公開發聲,這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近段時間以來,整個科技圈都被中科院的一則好消息刷屏了,在9月16日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接受採訪時就明確表示:未來我們要把美國卡脖子的清單,變成我們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這簡短的一句話透露出來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白春禮院長的用詞是「清單」兩個字,也就是說所有被美國卡脖子的技術中科院都要進行重點攻克,特別是現在這個時間點,國產高精度光刻機的研發已經迫在眉睫,而中科院此次消息的公布,就相當於在告訴世人:光刻機,我們中科院包了!
  • 好消息!中科院正式確認,晶片設計突破2nm,但光刻機才是關鍵
    重磅好消息傳來,中科院攻克晶片,2nm晶片突破瓶頸,榮獲全球第一。:在中科院眾多院士的不懈努力下,我國自主研發的晶片技術在關鍵技術上有了重大突破,晶片設計突破2nm。對於晶片的研發我們都習慣把關注點放在了中芯國際、臺積電等企業,中科院卻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驚喜。
  • 魯南院主持編制《乾熱巖鑽探技術規程(內審稿)》通過專家評審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影 濟寧報導  近日,《乾熱巖鑽探技術規程(內審稿)》評審會在濟南舉行,該規程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省魯北地質工程勘察院、長城鑽探工程院等單位共同編寫
  • 好消息!中科院突然宣布,晶片設計突破2nm,量產卻受制於光刻機
    中科院突然宣布 隨著川普和美國政府對華為公司的制裁全面升級,國內的科技發展也到了危急時刻,我們只有不斷地突破自己,突破國外的技術封鎖才能掌握一定的主動權,並且在科技之爭中取得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