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巖土所在乾熱巖熱儲改造技術研發中取得進展

2020-09-28 中國能源報

【精品能源內容,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我國為地熱能產業發展提供有利支持,使地熱能產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我國中深層地熱開發的兩類基本熱儲包括傳統的水熱型和乾熱巖型。傳統的水熱型地熱能開發相關技術已經成熟,目前的技術難題在於砂巖熱儲的自然回灌效率較低。乾熱巖與天然氣水合物被並稱為具有重要意義的未來能源,但高效開發乾熱巖中的能源具有挑戰性,國際上已開展30多項示範工程項目,儘管已逐漸積累乾熱巖熱儲建造和開發經驗,但由於地質條件的複雜性和差異性等,單個項目的技術經驗無法直接複製應用到下一個項目中,且乾熱巖工程項目初期投資大,而目前的經濟性較低,導致乾熱巖的開發進展緩慢。

能否開發乾熱巖取決於建立大體積人工熱儲(>1km3)的能力,其需要產生大規模的裂隙網絡,既保證有大面積的換熱通道進行長期的熱能提取,又避免採熱井發生過早的熱突破而導致採熱效率降低。在深井(約>5000米)、高溫(>150°C)和高地應力的硬巖(即花崗巖)中建造複雜的裂縫網絡,取決於壓裂前地層中天然裂縫分布、地溫場、應力場和巖石物性等特徵和熱儲激發技術和激發方案。

水力壓裂改造前乾熱巖儲層中裂縫系統分布和地溫場的合理表徵,影響熱儲激發中裂縫的擴展和裂縫網絡的構建,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結合基於多源數據(包括地震、測井、鑽井等)融合的地質建模和參數隨機反演,提出強邊界約束的區塊尺度熱儲預測方法(圖1),為熱儲的水力壓裂改造提供地質模型。

針對現有水力壓裂商業軟體大多無法實現複雜不同級別天然裂縫存在情況下的水力壓裂縫扭轉、相交和穿越等的模擬,基於擬連續介質理論,考慮複雜縫網擴展、井-縫-孔多重介質多相滲流、傳熱傳質和熱-流-固多場耦合響應等物理過程,研究人員與重慶大學合作開發出基於FLAC3D平臺的裂隙巖體多物理場耦合的水力裂縫擴展三維數值仿真模擬程序,可實現在不同級別天然裂縫和非均質性地層中水力裂縫的扭轉、相交和穿越等的數值模擬;開發的基於CPU和GPU異構的並行計算程序,可實現多物理場強耦合條件下百萬級自由度數值仿真計算的高效和精確求解,已應用於複雜天然裂縫存在條件下乾熱巖和頁巖等的水力壓裂儲層改造二維和三維數值模擬研究中(圖2、圖3),實現乾熱巖水力壓裂儲層改造效果快速產能評價的仿真模擬(圖4)。

針對傳統單一水力壓裂技術難以在乾熱巖內建立有效裂縫網絡的難題,研究人員提出冷水交替熱刺激-基質化學刺激-水力壓裂聯合的複合熱儲體積改造技術,揭示熱刺激、化學刺激對乾熱巖微觀損傷的破壞機理,熱刺激和基質化學刺激可使乾熱巖的滲透能力提高5個數量級以上,且力學強度具有不同程度損傷(圖5)。在複合刺激工藝流程方面,可先冷水交替循環注入刺激使壓裂井段周圍產生熱破裂,低溫下注入土酸進行酸化刺激以擴大微破裂的區域,繼而開展高壓水力壓裂改造形成主裂縫和次級裂縫區,進一步開展長時間的低壓水力壓裂,以增大刺激裂縫和微裂縫通道。目前,乾熱巖複合熱儲刺激工藝處於實驗室研發階段,下一步研究人員將在場地開展實驗研究。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Geothermal Energy和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等上,武漢巖土所副研究員劉賀娟為論文第一作者。

圖1.不同底邊界約束條件下區塊尺度含複雜裂縫的熱儲層熱模擬與實測數據的比較

圖2.不同水力壓裂改造方式在含天然裂縫巖體中產生的二維裂縫網絡

圖3.含天然裂縫巖體中地應力對水力壓裂改造形成的三維裂縫網絡形態的影響

圖4.不同水力壓裂改造形成的裂縫網絡系統的地熱開採溫度場變化

圖5.熱刺激和化學刺激引起的乾熱巖滲透性能變化和力學強度損傷特徵

*凡本網註明來源為「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屬於中國能源報社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凡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作品,版權歸原創者所有,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科院乾熱巖熱儲改造技術研發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官網、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聲」發布了中科院武漢巖土所在乾熱巖熱儲改造技術研發中取得進展的消息水力壓裂改造前乾熱巖儲層中裂縫系統分布和地溫場的合理表徵,影響熱儲激發中裂縫的擴展和裂縫網絡的構建,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2 星期二
    科研進展1、金屬所聚合物基固態電池研究取得進展聲學所提出新型水聲網絡移動節點接入協議4、地質地球所等提出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5、遺傳發育所在脫落酸受體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7、海洋所在內陸架沉積動力演化特徵研究中獲進展8、昆明植物所解析核心十字花科植物的系統發育關係
  • 「一口井」讓乾熱巖取熱不再難
    好消息是,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蔣方明團隊在乾熱巖超長重力熱管取熱研究方面獲得突破。研究人員將一根獨特的重力熱管安裝在數千米深度的地熱單井中,成功實現從乾熱巖中持續取熱,並將熱能傳輸至地面。
  • 武漢巖土所在節理巖石剪切過程中滲透演化規律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節理廣泛存在於巖體中,是流體在巖石中的主要滲流通道,影響著巖體的力學特性和水力特徵。節理剪切過程中的滲透率變化會影響流體在節理巖體中的流動。研究不同應力條件下,節理剪切過程中巖體節理滲透率演化規律及其機理,對石油、天然氣和地熱資源的開採以及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等地質工程都具有重要意義。
  • 武漢巖土所在天然氣水合物沉積物相平衡理論上取得進展
    武漢巖土所科研人員考慮沉積物與孔隙水的物理化學作用,得到孔隙水化學勢的準確表達形式,依據相平衡條件下水與水合物晶格化學勢相等的條件得到了適用於水合物沉積物的廣義相平衡方程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是一種開發潛力巨大的新型能源,廣泛分布於海底沉積物中。水合物的相平衡條件指水合物與水穩定共存時的溫度、壓力條件,是水合物資源儲量評估和開採工藝設計的依據。
  • 乾熱巖後期開發存在技術瓶頸
    但是目前乾熱巖在後期的開發利用上存在較大技術瓶頸,建議匯聚多方力量,集中攻破技術難關,並探索在共和盆地推進建設國家乾熱巖開發示範基地。國內首次鑽獲高溫優質乾熱巖「地球是一個龐大的熱庫,內部蘊藏著巨大的熱能,我們稱之為地熱資源,它與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都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
  • 武漢巖土所基於土水密度的黏土吸附水確定方法取得進展
    在黏土或膨脹土中,毛細作用和吸附作用是土顆粒與水相互作用的主要組成部分。毛細作用由氣液界面的表面張力控制,主要取決於孔隙的幾何尺寸進而依賴於邊界條件。吸附作用主要由短程範德華力和長程庫侖力控制,依賴於礦物的表面特性如比表面積和陽離子交換能力等。如何科學的定義及定量確定吸附水的含量是巖土工程及水文地質多個領域中的難點問題。
  • 我國深層含水層地下儲熱研究取得新進展
    文章介紹了中科院深層含水層地下儲熱技術研究進展的情況以及該團隊提出的地下儲熱相關設想及展望。「深層含水層地下儲熱技術研究」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這項技術研究的重點和難點是什麼?深層含水層儲熱技術發展潛力及市場前景如何?日前,《地源熱泵》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龐忠和。
  • 熔鹽儲熱技術應用前景廣闊!國家電投「六大」儲能技術已來!
    但有了水儲熱技術冷水、熱水就能在一個杯子裡同時共存這一切都歸功於一個類似於「大花灑」的東東布水器、靈活性改造,收益槓槓的!03儲能「多面手」熔鹽儲熱技術號稱熱儲能應用裡的「多面手」溫度極高、能量密度高、能量品質高「三高」品質帶來的高效儲熱、儲冷性能不局限於常見的光熱發電用途通過中央研究院的自主創新它還能夠供熱、供蒸汽
  • 斜溫層儲水靈活性改造技術介紹
    「十三五」期間,力爭完成2.2億千瓦火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含燃料靈活性改造),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4600萬千瓦。推進各類靈活調節電源建設;推動新型儲能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全面鋪開火電靈活性改造,機組深度調峰。制定了強化監督管理的評級考核目標;完善了電力輔助服務補償(市場)機制,並且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提升工程,參與火電靈活性改造。當前,電力裝機結構和電力消費結構正在發生著重大變革。
  • 武漢巖土所煤中多組分氣體擴散的分子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氣體在緻密儲層中的運移是地下氣體能源(如煤層氣和頁巖氣)開採的關鍵問題,大量吸附態氣體經歷解吸、擴散進入裂隙後經滲流得以開採。擴散是氣體從緻密儲層微孔中進入裂隙的主要方式。氣體在緻密儲層中的運移是地下氣體能源(如煤層氣和頁巖氣)開採的關鍵問題,大量吸附態氣體經歷解吸、擴散進入裂隙後經滲流得以開採。擴散是氣體從緻密儲層微孔中進入裂隙的主要方式。
  • 科學網—儲熱技術:提升熱能綜合利用效率
    但是,無論是太陽能還是工業餘熱資源,都存在間歇性和不穩定性的問題,嚴重阻礙了有關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急需中高溫潛熱儲熱技術 採用儲熱技術可緩解熱能供求在時間上、強度上和空間上不匹配的矛盾,是熱能系統優化運行的重要手段。儲熱主要包括顯熱儲熱、潛熱儲熱和化學反應儲熱三種形式。
  • 微生物所在微滴數字PCR技術研製方面取得進展
    該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人、畜傳染性疾病預防監控技術」等項目的支持。  杜文斌團隊一直致力於國產化數字PCR技術的研製,探索低成本差異化創新策略。其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一代高通量數字PCR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項目自2016年立項以來,自主開發了低成本界面振動乳化(Interfacial Emulsification)技術(Analytical Chemistry, 2017, 89, 745-750;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6, 88, 3171-3177),完成了一體化全自動數字PCR原理樣機研發,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 乾熱巖地熱能的山西初探
    「乾熱巖是指一種沒有水或蒸汽的熱巖體,主要是各種變質巖或結晶巖類巖體。它可以代替煤炭和天然氣採暖,綠色清潔。這種新興地熱資源溫度在200攝氏度以上,在所有的地熱資源當中,最具潛力的要屬乾熱巖型地熱。」米光明稱乾熱巖的環保價值十分明顯,「乾熱巖供熱屬於分布式能源,不需要建設熱源廠和開挖、鋪設大量的熱力管網,場地選擇靈活。」
  • 冀中坳陷深部碳酸鹽巖熱儲調查評價進展順利
    ◎李建華/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冀中坳陷深部碳酸鹽巖熱儲調查評價(物化探所)」項目組近日採用自主研發的可控源電磁探測技術,在河北順平和博野開展了地熱成藏有利區查證工作,並通過了專家的檢查驗收。
  • 武漢物數所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方面獲進展
    武漢物數所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方面獲進展 2016-12-27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動態學研究組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發展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 武漢巖土所巖石動態開裂快速連續到非連續分析方法研究獲進展
    武漢巖土所巖石動態開裂快速連續到非連續分析方法研究獲進展 2019-07-09 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武漢巖土所榮獲「專巖杯」第四屆全國青年巖石力學與巖土工程創新...
    2019年11月18—21日,China Rock 2019第十六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年會在北京九華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會上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博士生薑玥榮獲「專巖杯」第四屆全國青年巖石力學與巖土工程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
  • 武漢巖土所酸氣回注研究取得新進展
    塔裡木盆地油氣藏開發過程中產生大量含硫化氫(H2S)、二氧化碳(CO2)的酸氣,直接排放會造成巨大的環境壓力。
  • 乾熱巖開發利用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啟動
    日前,「青海共和盆地乾熱巖勘查與試驗性開發科技攻堅戰」配套攻關項目乾熱巖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啟動。專家一致認為,項目設置合理、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技術路線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建議項目按照設計快速推進,助力我國早日實現乾熱巖資源的商業性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