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井」讓乾熱巖取熱不再難

2020-09-14 閩地熱能

地熱資源是一種極具競爭力的戰略接替能源,按載熱介質可分為水熱型和乾熱巖型。乾熱巖熱能開發儘管概念出眾、潛力巨大,但國際開發經驗表明,深層乾熱巖中的熱能難以取出,開發項目大多入不敷出。

好消息是,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蔣方明團隊在乾熱巖超長重力熱管取熱研究方面獲得突破。研究人員將一根獨特的重力熱管安裝在數千米深度的地熱單井中,成功實現從乾熱巖中持續取熱,並將熱能傳輸至地面。

冷卻塔正在釋放經由重力熱管傳導至地面的熱量

蔣方明認為,該進展不僅為乾熱巖熱能的開採找到了一種全新的技術途徑,也為水熱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了一種「只採熱、不採水」的解決方案。並且,該技術具有高效、穩定、運行成本低的特點,有望實現較好的經濟效益。

只要一口井的「地下鍋爐」

「簡單來說,熱管就是在一個真空管體內部注入一定量的液態工質。而重力熱管是熱管的一種,它依靠重力實現流體工質的循環流動。」蔣方明告訴《中國科學報》,「液態工質在熱管底部蒸發並流向熱管頂部,冷凝放熱之後液體再在重力作用下回流至熱管底部,從而持續將熱量從熱管底部傳輸至頂部。」

雖然熱管技術在航空航天、化工、電力等領域已經有廣泛的應用,但通常來說熱管的長度一般都在10米以內,若長度超過10米,熱管的傳熱性能就可能會大幅下降,難以維持良好的均溫性。

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重力熱管技術的主要難題是如何在長距離、高傳熱量的運行工況下實現管底工質的高效蒸發相變,減少溼蒸汽的流動阻力,避免氣液卷攜效應,提高系統高效穩定性。

也就是說,蒸汽和液體在狹窄的管道中可能會「撞車」。

「這個難題在我們開展的取熱試驗的設計實施過程中,已經通過熱管結構設計和工質優選等方式實現技術突破。」蔣方明介紹稱,他們依據具體的地熱井地溫參數和水文條件優化結構設計及優選工質,使管內外傳熱物質充分耦合,達到更佳的採熱效果。

「我們研發的新型超長重力熱管技術,將熱管的有效傳輸距離提升至3千米以上,從而可以實現對埋藏數千米深的地熱能的開採。」蔣方明說,他們在近期進行的現場試驗中,在地下取熱段巖石平均溫度為119℃的地熱條件下,地面獲得了溫度最高達90℃的飽和水蒸氣,持續採熱功率接近200千瓦。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所博士後黃文博告訴記者,重力熱管採熱系統類似在地下數千米深處建設了一個「超級鍋爐」,「鍋爐」的「燃料」即是乾熱巖中的熱能。「鍋爐」產生的蒸汽通過數千米的管道自發地流向地面,此後利用蒸汽所包含的內能(主要是潛熱)進行發電、供暖,甚至驅動熱泵製冷。

此外,記者了解到,該技術並不僅限於乾熱巖型地熱資源的開採。作為一種「只採熱不採水」「無泵驅」的高效單井地熱開採技術,其也能夠在地熱水開採受限的區域開採水熱型地熱資源,其應用範圍寬廣,並有形成標準化產品的應用前景。

有望解決應用中的工程問題

蔣方明告訴記者,相對於水熱型地熱資源,乾熱巖的優點可以歸結為三點。

一是質好,即品位高。其原因在於乾熱巖的高熱儲溫度。數據顯示,在10千米深度,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的乾熱巖熱儲溫度可達450℃,其它地區可達250~300℃,高於75℃的佔98%。

高品位的熱能決定了乾熱巖地熱能的利用模式不局限於供暖,還具有極大的發電製冷等綜合利用的潛力。與太陽能、風能等其他可再生資源相比,地熱能的能量輸出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不受氣候、晝夜交替影響,可用作基礎負荷。地熱發電係數高達72%~80%,是風能的3~4倍、太陽能的4~5倍。

(網絡配圖)

二是量大。在地熱能中,水熱型的地熱能僅佔不到10%,而超過90%的都為乾熱巖型地熱能。計算結果表明,中國大陸(3~10千米深度)乾熱巖地熱資源總量為20.9×1024焦耳,合714.9×1012噸標準煤,當量相當於目前全球已探明可採石油儲量的50倍。若按2%的可開採資源量計算,則是傳統水熱型地熱資源量的168倍,相當於中國2019年能源消耗總量的近3000倍。

三是分布廣。在中國境內,乾熱巖型地熱分布廣泛,除了青藏高原等溫度高、儲量大的乾熱巖靶區以外,京津冀環渤海地區、華南地區等能源需求緊張的地區,也分布有乾熱巖型地熱資源。

既然乾熱巖資源綠色環保、質優量大,那麼目前的應用狀況如何呢?

據黃文博介紹,增強型地熱系統(EGS)是一種工程實踐較多的乾熱巖型地熱開採方案。該系統通過水力壓裂在兩井或多井間形成連通的裂隙網絡,再通過抽注流體工質的方式,讓工質在地下巖體中循環流動,從而持續開採地熱能。這種方式的出水溫度與採熱量都很高,具有規模化發電潛力,是長期以來開採乾熱巖熱能的主流發展方向。

但就目前來看,該技術仍存在井下連通困難、工質損失嚴重、投資過高、技術風險大等問題。在世界範圍內,迄今僅有極少數工程項目能夠實現持續的商業化運行。

「這種技術概念看起來很好,但國際地熱界四五十年的實踐證明,該技術一次性投入太大,投入產出比太低。」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暘告訴《中國科學報》,「比如法國的蘇爾士地熱項目總計投入近百億歐元,但現在發出的電僅2000千瓦,電站本身還要用掉至少200千瓦電,最後能拿到手的也只有1000多千瓦電。」

而重力熱管技術相對於EGS的優勢在於結構簡單,不需要或很少需要水力壓裂,投資較小,且管內工質不與地下巖體直接接觸,取熱工質僅在封閉腔體內流動,沒有腐蝕、結垢、工質損失等問題。此外,熱管系統產出氣體工質,氣體工質熱利用的方式比高溫水更加多樣化,發電、製冷和供熱都可以直接使用,無需進行閃蒸就可以直接驅動汽輪機進行發電,大幅簡化了地面設備結構。

蔣方明認為,在我國北方地區,該技術能夠高效地與地源熱泵技術相結合進行供暖,可以獲得更高的能量轉化效率。

乾熱巖依然不失為潛力股

2012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展開了全國範圍的乾熱巖資源調查評價。2017年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國土資源部聯合公布了《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其中提到乾熱巖的勘探評價重點區域為:藏滇高溫地熱帶、東南沿海、華北、松嫩平原等地。

其中,青藏高原南部佔中國大陸地區乾熱巖總資源量的20.5%,溫度也最高。青海共和盆地圈定了乾熱巖體並成功鑽探,在其中一個3705米勘探孔,測得孔底溫度達到236℃,已構成圈定乾熱巖資源靶區十字剖面的基礎條件,表明我國具有國際認定標準的優質乾熱巖資源。

其次是華北和東南沿海中生代巖漿活動區(浙江、福建、廣東),分別佔總資源量的8.6%和8.2%;東北(松遼盆地)佔5.2%;雲南西部乾熱巖溫度較高,但面積有限,佔總資源量的3.8%。近年來,在華北平原的河北唐山,東南沿海的廣東陽江、惠州,福建漳州,海南福山等多個地區均發現優質的乾熱巖資源,證明上述地區具有較大的乾熱巖資源潛力。

據蔣方明介紹,該團隊自主研發的3000米長度重力熱管,近期已在河北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馬頭營一口乾熱巖地熱深井內成功開展了取熱試驗。試驗結果顯示,在地下取熱段巖石平均溫度為119℃的地熱條件且不經過人工壓裂的情況下,地面獲得了溫度最高達90℃的飽和水蒸氣,持續採熱功率接近200千瓦。

「這是世界範圍內首次實現乾熱巖地熱資源的重力熱管技術『無泵式』開採,取得了乾熱巖地熱資源開採技術的重大突破。後期我們將在雄安新區等地開展進一步的應用示範。」 蔣方明說。

汪集暘認為,地熱資源是一個聚寶盆,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重力熱管單井長距離取熱技術的突破,不僅能讓乾熱巖資源更接近實用,對於水熱型地熱資源的可持續開發,以及眾多老油田的水、熱資源再利用也有很多潛在價值。(文/池涵)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中科院乾熱巖熱儲改造技術研發取得進展
    我國中深層地熱開發的兩類基本熱儲包括傳統的水熱型和乾熱巖型。乾熱巖與天然氣水合物被並稱為具有重要意義的未來能源,但高效開發乾熱巖中的能源具有挑戰性。水力壓裂改造前乾熱巖儲層中裂縫系統分布和地溫場的合理表徵,影響熱儲激發中裂縫的擴展和裂縫網絡的構建,
  • 武漢巖土所在乾熱巖熱儲改造技術研發中取得進展
    我國中深層地熱開發的兩類基本熱儲包括傳統的水熱型和乾熱巖型。傳統的水熱型地熱能開發相關技術已經成熟,目前的技術難題在於砂巖熱儲的自然回灌效率較低。乾熱巖與天然氣水合物被並稱為具有重要意義的未來能源,但高效開發乾熱巖中的能源具有挑戰性,國際上已開展30多項示範工程項目,儘管已逐漸積累乾熱巖熱儲建造和開發經驗,但由於地質條件的複雜性和差異性等,單個項目的技術經驗無法直接複製應用到下一個項目中,且乾熱巖工程項目初期投資大,而目前的經濟性較低,導致乾熱巖的開發進展緩慢。
  • 乾熱巖後期開發存在技術瓶頸
    但是目前乾熱巖在後期的開發利用上存在較大技術瓶頸,建議匯聚多方力量,集中攻破技術難關,並探索在共和盆地推進建設國家乾熱巖開發示範基地。國內首次鑽獲高溫優質乾熱巖「地球是一個龐大的熱庫,內部蘊藏著巨大的熱能,我們稱之為地熱資源,它與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都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
  • 乾熱巖地熱能的山西初探
    「乾熱巖是指一種沒有水或蒸汽的熱巖體,主要是各種變質巖或結晶巖類巖體。它可以代替煤炭和天然氣採暖,綠色清潔。這種新興地熱資源溫度在200攝氏度以上,在所有的地熱資源當中,最具潛力的要屬乾熱巖型地熱。」米光明稱乾熱巖的環保價值十分明顯,「乾熱巖供熱屬於分布式能源,不需要建設熱源廠和開挖、鋪設大量的熱力管網,場地選擇靈活。」
  • 可燃冰之後來了乾熱巖,能源結構大變,真的嗎?
    這是我國首次鑽獲溫度最高的乾熱巖體,實現了我國乾熱巖勘查的重大突破。  專家認為,地熱資源已成為新能源中的佼佼者,而乾熱巖又是其中最具應用價值和利用潛力的清潔能源。乾熱巖的應用將可能改變能源利用的版圖,以及助力能源結構的清潔化。  央視報導中稱,乾熱巖發電技術不受季節、氣候約束,發電成本是風力發電的1/2,太陽能發電的1/10。
  • 2018年中國地熱能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乾熱巖地熱能源將...
    1、中國地熱能資源潛力巨大,分布廣泛地熱能是蘊藏在地球內部的熱能,是一種清潔低碳、分布廣泛、資源豐富、安全優質的可再生能源,可以分為淺層地熱能、水熱型地熱能和乾熱巖型地熱能。
  • 青海發現大規模可利用乾熱巖資源 可用於發電
    [提要]青海地勘人員在共和盆地成功鑽獲溫度高達153℃的乾熱巖。這是我國首次發現大規模可利用乾熱巖資源。該資源屬清潔能源,可用於地熱發電。[網友有話說][更多精彩內容]  原標題:青海發現可利用乾熱巖資源  屬清潔能源 可用於發電  本報西寧4月13日電(張志鋒、康維海)記者日前從青海省國土廳獲悉:青海地勘人員在共和盆地成功鑽獲溫度高達153℃的乾熱巖。這是我國首次發現大規模可利用乾熱巖資源。
  • 中國首次在青海鑽獲200攝氏度乾熱巖勘大突破
    記者從青海省國土資源廳獲悉,近日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院在共和盆地鑽獲溫度達到236攝氏度以上的乾熱巖。中國地質調查局專家認為,這是我國首次發現溫度超過200攝氏度的高溫優質乾熱巖體,實現了乾熱巖勘查重大突破。
  • 乾熱巖開發利用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啟動
    日前,「青海共和盆地乾熱巖勘查與試驗性開發科技攻堅戰專家一致認為,項目設置合理、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技術路線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建議項目按照設計快速推進,助力我國早日實現乾熱巖資源的商業性開發。此前,中國地質調查局、青海省政府與中國石化在2019年1月正式啟動青海共和乾熱巖科技攻堅項目,同年9月該項目GR1井試壓裂作業取得重要成果,成功實現國內第一口高溫乾熱巖井的測井、固井、壓裂,以及運用多種方式對壓裂過程的監測,全面深入實踐乾熱巖開發典型流程,為我國乾熱巖開發積累了寶貴經驗。(毛 翔)
  • 我國東部第一口乾熱巖鑽井獲得成功
    從中國地質大學和國家地熱能中心等多單位共同舉辦的「乾熱巖選區、勘探和開發學術研討會」上獲悉,經過66天的鑽探,我國東部第一口乾熱巖參數井日前在瓊北圓滿完鑽,鑽井在深度4387米處鑽獲超過185℃乾熱巖,表明中國東部沿海存在乾熱巖,對我國乾熱巖地熱能的開發利用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主持編制的《乾熱巖鑽探技術規程(內審稿...
    11月28日,《乾熱巖鑽探技術規程(內審稿)》評審會在濟南舉行,該規程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省魯北地質工程勘察院、長城鑽探工程院等單位共同編寫。評審會邀請了國內知名探礦工程專家,經規程編寫小組匯報研究過程、研究結果、編制說明、規程文本,專家質詢、討論、修正後,規程順利通過了專家團的評審。魯南院院長譚現鋒出席評審會議。
  • 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主持編制的《乾熱巖鑽探技術規程(內審稿...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1日訊 11月28日,《乾熱巖鑽探技術規程(內審稿)》評審會在濟南舉行,該規程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省魯北地質工程勘察院、長城鑽探工程院等單位共同編寫。規程在編寫過程中總結汲取了國內外乾熱巖鑽探的成果經驗,廣泛徵求了國內乾熱巖鑽探專家的建議,圓滿完成編制工作,規程內審稿修訂完善後將送外審。該規程的實施對推動我國乾熱巖鑽探技術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將為乾熱巖鑽探設計、施工、管理等各項工作提供技術標準支撐。
  • 魯南院主持編制《乾熱巖鑽探技術規程(內審稿)》通過專家評審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影 濟寧報導  近日,《乾熱巖鑽探技術規程(內審稿)》評審會在濟南舉行,該規程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省魯北地質工程勘察院、長城鑽探工程院等單位共同編寫
  • 山東發現清潔能源乾熱巖"金礦" 發電成本遠低於火電
    記者從山東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了解到,日前該院在威海市文登區施工測溫孔時,於孔深1240米處測得巖石溫度110℃,是我國東部目前發現的賦存條件最好的乾熱巖。專家預測,將來有很大概率可「注入涼水,湧出蒸汽」,可支持當地建設地熱蒸汽發電廠。
  • 中國石化:沒有乾熱巖和可燃冰開發方面的業務
    截至目前,公司沒有乾熱巖和可燃冰開發方面的業務。 ......
  • 黃海波不再做演員什麼情況 屢次登上熱搜
    黃海波不再做演員什麼情況 屢次登上熱搜時間:2019-10-25 15:53   來源:昕薇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黃海波不再做演員什麼情況 屢次登上熱搜 近段時間以來,黃海波屢次登上熱搜,從黃海波靠父親養老金過活,再到黃海波回應賣慘傳聞,最後到今天的黃海波不再做演員,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