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勘人員在共和盆地成功鑽獲溫度高達153℃的乾熱巖。這是我國首次發現大規模可利用乾熱巖資源。該資源屬清潔能源,可用於地熱發電。[
網友有話說][
更多精彩內容]
原標題:青海發現可利用乾熱巖資源
屬清潔能源 可用於發電
本報西寧4月13日電(張志鋒、康維海)記者日前從青海省國土廳獲悉:青海地勘人員在共和盆地成功鑽獲溫度高達153℃的乾熱巖。這是我國首次發現大規模可利用乾熱巖資源。該資源屬清潔能源,可用於地熱發電。
共和盆地位於青藏高原腹地,這次鑽獲的乾熱巖資源具有埋藏淺、溫度高、分布範圍廣的特點,填補了我國一直沒有勘查發現乾熱巖資源的空白。據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院專家介紹,在共和盆地鑽獲的乾熱巖緻密不透水,1600米以下無地下水分布跡象,符合乾熱巖的特徵條件。該巖體在共和盆地底部廣泛分布,鑽孔控制乾熱巖面積達150平方公裡以上,乾熱巖資源潛力巨大。有關專家稱,青藏高原在隆升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地熱資源,從乾熱巖地熱資源區域分布看,青藏高原南部約佔我國大陸地區乾熱巖總資源量的1/5,資源量巨大。
【推薦閱讀】:
中國首次發現大規模可利用乾熱巖資源
乾熱巖通常埋藏在地表3000至10000米以下,是沒有水或蒸汽的、緻密不滲透的熱巖體,溫度在150℃至650℃之間,是一種可用於高溫發電的清潔資源。
"乾熱巖發電技術可大幅降低溫室效應和酸雨對環境的影響,且不受季節、氣候制約,"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院長嚴維德說,"利用乾熱巖發電的成本僅為風力發電的一半,只有太陽能發電的十分之一。"
2011年,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海省國土資源廳的部署下,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院、青海省水文地質地熱地質重點試驗室聯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中新生代盆地——青海共和盆地中北部確定了乾熱巖尋找靶區,2013年最終在2230米深度揭露到溫度達153℃的乾熱巖,隨著深度增加,溫度按6.8℃/100米的梯度穩定升高,且勘探表明該地1600米以下無地下水分布跡象。
"該巖體在共和盆地底部廣泛分布,僅鑽孔控制乾熱巖面積已達150平方公裡,潛力巨大。"嚴維德說,"由於黃河橫穿共和盆地,同時盆地內地下水資源豐富,僅每天洩入黃河的地下水達20萬立方米以上,豐富的水源保障了乾熱巖資源廣闊的開發利用前景。"
"該地熱資源的發現,不僅對我國開展乾熱巖資源的深入研究,爭奪新一輪能源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改變地區能源結構和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局長吳庭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