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院在共和盆地鑽獲溫度達到236攝氏度以上的乾熱巖體。這是我國首次發現溫度超過200攝氏度的高溫優質乾熱巖體,實現了乾熱巖勘查重大突破。這也是青海繼2009年在全國首次發現陸地可燃冰之後,在新能源領域的又一重大發現。
據央視財經9月6日報導,日前我國科學家在青海共和盆地3705米深處鑽獲236℃的高溫乾熱巖體,為我國首次鑽獲溫度最高的乾熱巖體。據初步測算,地殼中3到10千米深處乾熱巖所蘊含的能量極其可觀,相當於全球石油、天然氣和煤炭所蘊藏能量的數十倍。
相關專家表示,地熱資源已成為新能源中的佼佼者,而乾熱巖又是其中最具應用價值和利用潛力的清潔能源。美國已初步進行了乾熱巖實驗性發電,我國乾熱巖資源量和美國約在一個數量級,是極富潛力的一種潛在的資源。
乾熱巖埋藏於地下3到10千米,是沒有水或蒸汽的、緻密不滲透的高溫巖體。這種新興地熱能源,溫度在150℃以上,可廣泛用於發電、供暖、強化石油開採等等。
這次在青海共和盆地,科研人員先後攻克了地質選址、高溫鑽井、深孔高溫高壓測溫等關鍵技術,在成功施工的五眼乾熱巖勘探孔中,均鑽獲乾熱巖體。
科研人員稱,這五口井在打到2000多米的時候都接觸到了乾熱巖,在3705米時獲取了236℃的乾熱巖。不僅取得了我國乾熱巖勘查的突破,而且按照國際品質標準找到了高品質的乾熱巖。
同時,科研人員還採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放射性調查等綜合技術手段圈定乾熱巖有利勘探區18處,面積達到3000多平方千米。
全國可採量達17萬億噸標準煤
傳統水熱型的地熱如果過量開採會出現水位下降,或者資源枯竭的情況,而乾熱巖資源穩定、均勻,來自於地球內部的供熱,無處不在,是極富潛力的潛在資源。
根據初步測算,地殼中3到10千米深處乾熱巖所蘊含的能量極其可觀,相當於全球石油、天然氣和煤炭所蘊藏能量的數十倍。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的乾熱巖資源量與美國的約在同一數量級。經過初步評價,全國陸域乾熱巖資源量為856萬億噸標準煤,根據國際標準,以其2%作為可採資源,全國陸域乾熱巖可採資源量達17萬億噸標準煤。
綜合分析研究地質構造、侵入巖體分布等地質條件,科研人員在我國東北、華北、華東和西北等地區圈定了數處乾熱巖勘查有利區。
專家表示,東南沿海地區、松遼平原、華北平原和青藏高原地區是乾熱巖將來勘察開發有潛力的地區。特別是青藏高原南部,資源量巨大且溫度最高。
應用前景廣闊亟待技術進步
乾熱巖能源是國際社會公認的高效低碳清潔能源,科研人員解釋,主要通過注入涼水,吸收巖體熱量轉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進行利用,其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幾乎不產生氮硫氧化物等汙染物,不會出現其他環境問題,也不受到過多的環境因素影響。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熱資源專家表示,如實現技術突破,規模化開發利用乾熱巖,將有效降低溫室效應和酸雨對環境的影響。特別是乾熱巖發電技術不受季節、氣候制約,發電的成本僅為風力發電的一半,為太陽能發電的十分之一。
近期我國也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地熱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的政策,將有力促進乾熱巖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
實際上,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全球多個國家一直在進行著乾熱巖的開發利用試驗研究,目前國際上美、英、澳等國已建立了多處開發利用試驗研究基地。美國已經初步在某些地區進行了乾熱巖的實驗性發電。總體來看,乾熱巖的開發特別是商業開發,尚處於探索階段。
青海共和縣恰卜恰鎮
此次在共和盆地探獲溫度達200℃以上的乾熱巖,經初步測定最高溫度可達236℃,再次刷新了探獲乾熱巖溫度的新記錄。
分析認為,青海共和盆地乾熱巖資源具有埋藏淺、溫度高、規模大、厚度大、易利用的特點。
專家組認為,此次工作基本查明了重點勘查區共和縣恰卜恰乾熱巖體的空間分布、地質結構和熱源機制,提出了以共和盆地為代表的青藏高原東北緣乾熱巖形成的地質成因模式。由4眼乾熱巖勘探井控制的乾熱巖體面積約303平方千米。在共和盆地圈定出18處乾熱巖遠景區,總面積達3092平方千米。同時,青海在乾熱巖勘查技術方法方面實現了重要創新。在高溫、高硬度、高研磨性鑽進及成井工藝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乾熱巖鑽探的技術體系。專家組建議國家加強對共和盆地乾熱巖勘查及開發利用研究,儘快推進共和盆地乾熱巖勘查開發國家示範基地建設,積極促進青海乾熱巖資源的能源化利用。
中國地質調查局等科研院所專家分析認為,現已基本查明重點勘查區乾熱巖體的空間分布、地質結構和熱源機制,提出了以共和盆地為代表的青藏高原東北緣乾熱巖形成的地質成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