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在青海鑽獲200攝氏度乾熱巖勘大突破

2020-12-04 股城網

記者從青海省國土資源廳獲悉,近日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院在共和盆地鑽獲溫度達到236攝氏度以上的乾熱巖。中國地質調查局專家認為,這是我國首次發現溫度超過200攝氏度的高溫優質乾熱巖體,實現了乾熱巖勘查重大突破。

青海省環境地質勘查局

新華社31日消息,乾熱巖通常埋藏在地下3至10千米深度範圍內,溫度在150攝氏度以上,是沒有水或蒸汽、緻密不滲透的熱巖體。作為一種可用於高溫發電的清潔資源,乾熱巖具有資源量大、零汙染排放、安全性好、熱能連續性不受季節制約、利用率高、成本低等特點。

據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院的項目負責人介紹,自2014年該院在共和盆地地下2230米處成功鑽獲溫度高達153攝氏度的乾熱巖之後,此次在地下3705米深處的鑽探成果再次刷新了乾熱巖溫度的記錄,也是青海繼2009年在全國首次發現陸地可燃冰之後,在能源領域的又一重大發現。

中國地質調查局等科研院所專家分析認為,共和盆地乾熱巖資源具有規模大、埋藏適中、厚度大、易利用等特點。現已基本查明重點勘查區乾熱巖體的空間分布、地質結構和熱源機制,提出了以共和盆地為代表的青藏高原東北緣乾熱巖形成的地質成因模式。

據介紹,工程人員利用1:5萬高精度航磁測量數據,結合地熱地質、綜合地球物理勘查鑽探等,在共和盆地圈定出18處乾熱巖遠景區,總面積達3092平方公裡。

業內專家表示,共和盆地乾熱巖勘查評價成果對我國乾熱巖勘查開發利用工作具有重要示範引領作用,對青海能源結構的優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相關焦點

  • 我國首次在青海鑽獲200攝氏度以上優質乾熱巖體
    近日,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院在共和盆地鑽獲溫度達到236攝氏度以上的乾熱巖體。這是我國首次發現溫度超過200攝氏度的高溫優質乾熱巖體,實現了乾熱巖勘查重大突破。這也是青海繼2009年在全國首次發現陸地可燃冰之後,在新能源領域的又一重大發現。
  • 乾熱巖後期開發存在技術瓶頸
    來源:經濟參考報國內乾熱巖勘查在青海共和盆地取得重大突破,2017年8月首次鑽獲溫度超過200攝氏度的高溫優質乾熱巖體。業內專家認為,乾熱巖作為清潔能源,資源儲量巨大且可再生,未來或有望參與推進國家能源結構調整。
  • 青海發現大規模可利用乾熱巖資源 可用於發電
    [提要]青海地勘人員在共和盆地成功鑽獲溫度高達153℃的乾熱巖。這是我國首次發現大規模可利用乾熱巖資源。該資源屬清潔能源,可用於地熱發電。[網友有話說][更多精彩內容]  原標題:青海發現可利用乾熱巖資源  屬清潔能源 可用於發電  本報西寧4月13日電(張志鋒、康維海)記者日前從青海省國土廳獲悉:青海地勘人員在共和盆地成功鑽獲溫度高達153℃的乾熱巖。這是我國首次發現大規模可利用乾熱巖資源。
  • 可燃冰之後來了乾熱巖,能源結構大變,真的嗎?
    作者:薛晗 發布時間:2017-09-12   來源:無所不能   可燃冰之後,又發生一件可能改變能源版圖的大事情,就是乾熱巖的鑽獲。
  • 青海又出什麼大事?發現大量新能源,美國人:怎麼又是中國?
    但青海又出什麼大事?發現大量新能源,更有美國人直言:怎麼又是中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原來,這次在青海所發現的新能源,名叫「乾熱巖而我國這次在青島所發現的乾熱巖,溫度居然高達236度,比起上一次發現的乾熱巖153度,足足高出了83度,可見這次鑽獲的乾熱巖體有多麼珍貴了
  • 青海發現新資源,可供我國使用4000年,將成為新能源領導者!
    我們國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對資源需求更多,我們在這方面也更加重視,這些年一直在尋找、勘探資源,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發展的新資源,青海發現新資源,可供我國使用4000年,將成為新能源領導者!前段時間,在我國工作人員努力下,中國在青海發現了乾熱巖。
  • 青海再一次震動世界?多國目光都集中在這裡,將成為新能源領導者
    每一天的我們或許都處在一個安樂窩當中,不會去在意也不會去關注我國的能源方面有什麼新的突破,又面臨什麼樣的危機,但總會有一些人對於我國的各個方面都比較關注他們也知道我國的人口基數比較大,所以要在短時間發展的更好,那麼我們就要從能源上入手,青海再一次震動世界?國目光都集中在這裡,或將成為新能源的領導者!
  • 中國又發現一巨大寶藏,價值一萬億,夠用3900年,美日稱不可思議
    而不久之後又傳來了好消息,中國國土資源部地質調查局在我國青海市宣布,我國科研人員在青海共和盆地3705米深處,鑽獲了236℃高溫的乾熱巖,這是我國首次鑽獲溫度如此之高的乾熱巖體,是我國勘察乾熱巖的首次重大突破。
  • 「一口井」讓乾熱巖取熱不再難
    好消息是,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蔣方明團隊在乾熱巖超長重力熱管取熱研究方面獲得突破。研究人員將一根獨特的重力熱管安裝在數千米深度的地熱單井中,成功實現從乾熱巖中持續取熱,並將熱能傳輸至地面。
  • 國土資源部:我國首次在陸域凍土帶鑽獲"可燃冰"
    國土資源部於9月25日上午召開新聞發布會稱,我國先後於2008年11月和2009年6月,在青海省天峻縣木裡鎮永久凍土帶多次成功鑽獲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實物樣品。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在中低緯度凍土區發現「可燃冰」的國家,是繼加拿大、美國之後第三個在陸域鑽獲「可燃冰」的國家。部總工程師張洪濤代表國土資源部向外界發布了這一消息。
  • 中國在青藏高原發現凍土層可燃冰
    網易財經9月22日訊 近日,由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下屬青海煤炭地質局105勘探隊、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勘探技術研究所聯合承擔的「祁連山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DK-1科學鑽探試驗孔」取得重大突破,
  • 中國地質學會2019年度「雙十」評選揭曉
    2019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分別是:松遼盆地陸相頁巖油調查取得重大突破、我國首眼乾熱巖試驗開發井(青海共和盆地)完井並成功試壓裂、埃迪卡拉紀新化石揭示動物的早期演化、中國大型鋰礦成礦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準噶爾盆地砂巖型鈾礦預測技術新進展、鎢礦稀土礦等礦產成礦理論新認識與找礦突破、國內首套深海井口吸力錨技術裝備研製成功、國內首套小型化高精度ZAG-E型冷原子絕對重力儀研製成功、全國煤制油氣用煤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取得新進展
  • 乾熱巖開發利用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啟動
    日前,「青海共和>盆地乾熱巖勘查與試驗性開發科技攻堅戰」配套攻關項目乾熱巖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啟動。專家一致認為,項目設置合理、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技術路線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建議項目按照設計快速推進,助力我國早日實現乾熱巖資源的商業性開發。
  • 乾熱巖地熱能的山西初探
    「乾熱巖是指一種沒有水或蒸汽的熱巖體,主要是各種變質巖或結晶巖類巖體。它可以代替煤炭和天然氣採暖,綠色清潔。這種新興地熱資源溫度在200攝氏度以上,在所有的地熱資源當中,最具潛力的要屬乾熱巖型地熱。」米光明稱乾熱巖的環保價值十分明顯,「乾熱巖供熱屬於分布式能源,不需要建設熱源廠和開挖、鋪設大量的熱力管網,場地選擇靈活。」
  • 中國頁巖油儲量全球第三 2030年產量目標可實現
    「目前中國頁巖油地質儲量7643億立方米,成為僅次於美國、加拿大後的第三大頁巖油國。」據了解,截至10月11日,中石化旗下涪陵頁巖氣田中國首口實現商業開發的頁巖氣井——焦頁1HF井累計安全生產頁巖氣1770天,累計產氣突破1億方,是國內生產時間最長的頁巖氣井,也是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加拿大後的第三大頁巖油國的重要成果。但張大偉坦言,在石油央企快速發展的同時,地方企業和民企在頁巖油氣方面的發展令人擔心,「有些區塊經濟性不高,很多項目處於虧損狀態。」
  • 我國剛鑽獲的天然氣水合物礦藏離商業開發至少有10年時間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26日報導:2008年11月,國土資源部在青海省祁連山南緣永久凍土帶(青海省天峻縣木裡鎮,海拔4062米)成功鑽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2009年6月繼續鑽探,獲得寶貴的實物樣品,並對樣品進行了室內鑑定,獲得一系列原始數據。
  • 中深層地熱資源「無泵式」開採獲突破_綜合新聞_唐山環渤海新聞網
    中深層地熱資源「無泵式」開採獲突破  經濟日報河北唐山4月29日消息 (記者宋美倩、通訊員施疑)從河北唐山召開的「超長重力熱管開採乾熱巖熱能關鍵技術突破及應用示範項目」工作會議上獲悉: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與河北省煤田地質局合作,在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馬頭營幹熱巖地熱深井內開展超長重力熱管取熱試驗
  • 世界將目光再次投向中國,中國即將正式開採比頁巖油清潔的新能源
    ,「天然氣水合物國家重點實驗室」也將在近日開建,這就意味著可燃冰開採又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作邁上新臺階;不僅於此,中國的可燃冰勘採科研基地選址南沙港區,計劃2021年建成,對此,《南方日報》評論稱,為實現中國可燃冰能源「從鑽臺走到灶臺」的願景,廣州南沙未來將承擔起重要勘察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