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巖土所在節理巖石剪切過程中滲透演化規律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12-05 巖土在線

節理廣泛存在於巖體中,是流體在巖石中的主要滲流通道,影響著巖體的力學特性和水力特徵。節理剪切過程中的滲透率變化會影響流體在節理巖體中的流動。研究不同應力條件下,節理剪切過程中巖體節理滲透率演化規律及其機理,對石油、天然氣和地熱資源的開採以及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等地質工程都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以上問題,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通過室內試驗和數值模擬,對含節理花崗巖剪切過程中的滲透率變化進行研究。室內實驗中,對6個含天然節理花崗巖試樣分別在1.9-20 MPa的法向應力條件下進行剪切(圖1),獲得不同應力條件下花崗巖節理滲透率演化規律。隨後基於離散單元法對該實驗過程進行數值模擬(圖2),分析不同應力條件下微裂紋演化過程,揭示滲透率演化機理。

研究結果表明,法向應力對節理剪切過程中滲透率演化有著重要影響(圖3)。在較低的法向應力下,剪切過程中節理的滲透率先上升後減小。而在較高的法向應力條件下,節理的滲透率在剪切過程中不斷降低。結合數值模擬分析發現,該變化規律與不同法向應力造成的不同剪切機制有關(圖4)。在低法向應力條件下,在剪切初期,節理上部巖塊主要以沿節理面滑移為主,由於節理面凹凸不平,滑移使節理上部與下部的巖塊由咬合變為非咬合,接觸面接減小,有利於滲流通道的建立,因此滲透率增加。隨著剪切應力的增大,剪切破壞影響增強,接觸面增加,因此滲透率降低。而在高法向應力條件下,剪切破壞機制貫穿了整個剪切過程,隨著剪切位移的增加生成大量磨損產物,堵塞滲流通道,節理滲透性不斷減小。該研究結果可為相關實際工程設計和施工提供技術參考。

本研究相關成果已經在線發表於巖石力學業界老刊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第一作者為武漢巖土所直博生申海萌,指導老師為李琦研究員和李小春研究員。該研究成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巖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共同資助。

論文信息:Shen, H., Zhang, Q., Li, Q.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Dynamic Permeability Evolution of a Fracture in Granite During Shearing Under Different Normal Stress Conditions.

論文連結:1

圖1 剪切滲流實驗裝置

圖2 離散元數值模型

圖3 不同應力條件下剪切過程中滲透率演化

圖4 剪切過程中微裂紋,相對接觸面積和SJ接觸數的變化

相關焦點

  • 巖石節理滲流-剪切耦合電液伺服試驗系統
    西安力創材料檢測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巖石節理滲流-剪切耦合電液伺服試驗系統是三向加載電液伺服模型試驗設備。用於進行大比例平面應力應變巖石節理滲流-剪切耦合伺服試驗、地下地表工程三維試驗及軟巖試樣力學特性研究。
  • 地球環境所在黃土垂直節理髮育與演化規律方面取得進展
    地球環境所在黃土垂直節理髮育與演化規律方面取得進展 2020-03-09 地球環境研究所 【長期以來,黃土垂直節理在黃土高原微地貌演化、水土流失、地質災害的形成與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定量描述和理解黃土垂直節理的成因和演化模式一直是黃土環境地質、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研究中的重要內容。
  • 武漢巖土所在含單裂隙巖體凍結過程中凍脹力計算模型研究方面獲進展
    裂隙巖體的凍脹破壞是寒區巖土工程建設中不可迴避的難點問題。本成果以含單裂隙巖體為研究對象,在若干假設條件下,通過理論推導,提出了含單裂隙巖體凍結過程凍脹力計算模型,得到的主要結論如下 裂隙巖體的凍脹破壞是寒區巖土工程建設中不可迴避的難點問題。主要原因是低溫及凍融循環條件下水→冰相變與水分遷移產生的凍脹力引起巖體內微裂隙與貫通,從而導致災難性破壞。
  • 武漢巖土所在乾熱巖熱儲改造技術研發中取得進展
    乾熱巖與天然氣水合物被並稱為具有重要意義的未來能源,但高效開發乾熱巖中的能源具有挑戰性,國際上已開展30多項示範工程項目,儘管已逐漸積累乾熱巖熱儲建造和開發經驗,但由於地質條件的複雜性和差異性等,單個項目的技術經驗無法直接複製應用到下一個項目中,且乾熱巖工程項目初期投資大,而目前的經濟性較低,導致乾熱巖的開發進展緩慢。
  • 力學所在異構金屬動態力學行為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先進材料力學行為研究團隊在異構動態力學行為和極端環境下使役行為等方面取得進展。  研究人員針對芯部為馬氏體鋼與表層為奧氏體不鏽鋼組成的三明治宏觀多層異構,利用應變精細控制的動態剪切試驗與微結構演化觀察,發現相比於傳統均質微結構,異構的動態力學性能匹配顯著提升 (圖1a);提出了相應動態剪切變形的微觀力學機制,即異構延緩了剪切帶在脆性區的萌生,限制了剪切帶從脆性區到韌性區的傳播 (圖1b)。
  • 武漢巖土所巖石動態開裂快速連續到非連續分析方法研究獲進展
    武漢巖土所巖石動態開裂快速連續到非連續分析方法研究獲進展 2019-07-09 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武漢巖土所在天然氣水合物沉積物相平衡理論上取得進展
    武漢巖土所科研人員考慮沉積物與孔隙水的物理化學作用,得到孔隙水化學勢的準確表達形式,依據相平衡條件下水與水合物晶格化學勢相等的條件得到了適用於水合物沉積物的廣義相平衡方程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是一種開發潛力巨大的新型能源,廣泛分布於海底沉積物中。水合物的相平衡條件指水合物與水穩定共存時的溫度、壓力條件,是水合物資源儲量評估和開採工藝設計的依據。
  • 武漢巖土所深部開挖誘發斷層滑移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深部能源開採及地下工程(如隧道、巷道等)開挖過程中,圍巖應力場擾動誘發工程區臨近斷層/結構面失穩滑動,從而導致誘發地震或結構面巖爆的情況屢有發生。研究地下工程開挖誘發斷層滑動地震機理一方面有益於該類型突發災害的預測及防控,另一面能夠驗證實驗室觀測到的地震模式、並建立實驗室地震與自然界地震之間的聯繫。
  • 動物所在隨機環境中演化博弈的進化穩定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動物所在隨機環境中演化博弈的進化穩定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7-10-09 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海洋所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中取得進展,對理解俯衝環境中玻安巖巖漿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方輝橄欖巖的主要礦物為橄欖石和斜方輝石,此前研究認為方輝橄欖巖的巖石成因主要是地幔熔融殘餘和層狀侵入體的堆晶。
  • 巖土工程師——巖土地質與巖土工程專業
    巖土工程(Geotechnical Engineering)是土木工程中涉及巖石和土的利用、處理或改良的科學技術(國家標準《巖土工程基本術語標準》)。巖土工程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工程地質學、巖石力學和土力學;研究內容涉及巖土體作為工程的承載體、作為工程荷載、作為工程材料、作為傳導介質或環境介質等諸多方面;包括巖土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檢測和監測等等。
  • 武漢物數所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方面獲進展
    武漢物數所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方面獲進展 2016-12-27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動態學研究組在蛋白質動態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發展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 地質地球所研究發現東準噶爾巖漿弧構造屬性與演化過程
    關於東準噶爾乃至準噶爾地區的地殼基底,有前寒武紀結晶基底和晚古生代洋殼或島弧兩種截然不同的認識,爭論的原因是缺乏巖石學與年代學的證據。關於巖漿弧的時代與俯衝極性,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其為晚古生代的大洋島弧,形成於以卡拉麥裡蛇綠巖為代表的準噶爾洋的北向俯衝,也有研究人員認為其形成於以額爾齊斯蛇綠巖帶為代表的古亞洲洋的南向俯衝。
  • 川南龍馬溪組頁巖脆性破壞特徵研究獲進展
    1985年起,水力壓裂開始廣泛應用於頁巖氣的開採,但壓裂過程中裂縫的擴展規律及裂縫動態擴展的監測與控制仍是研究難點。國內外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頁巖氣高效開採必須重視頁巖的破裂和損傷演化機制研究。  基於以上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基於室內試驗和數值模擬,研究了川南龍馬溪組頁巖不同應力條件下的脆性破壞特徵。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中科院乾熱巖熱儲改造技術研發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官網、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聲」發布了中科院武漢巖土所在乾熱巖熱儲改造技術研發中取得進展的消息在深井(約>5000米)、高溫(>150°C)和高地應力的硬巖(即花崗巖)中建造複雜的裂縫網絡,取決於壓裂前地層中天然裂縫分布、地溫場、應力場和巖石物性等特徵和熱儲激發技術和激發方案。
  • 中國科大在流體力學界面不穩定性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教授羅喜勝、陸夕雲等在匯聚激波誘導的流體力學界面不穩定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實驗得到了匯聚激波管中界面擾動的演化規律,發現在反射激波再次作用之前界面擾動會出現衰減,證明了在匯聚激波作用下存在輕重界面減速引起的Rayleigh-Taylor穩定性。
  • 《巖石力學與巖土工程學報》英文版順利啟航
    《巖石力學與巖土工程學報》英文版是我國巖石力學與巖土工程領域第一家英文版期刊,《學報》由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武漢大學共同主辦。主要反映國內外,特別是中國巖石力學與巖土工程的新成就、新理論、新方法、新經驗和新動向,《學報》以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為宗旨,以介紹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國家重大基礎項目研究等重大科研成果為重點。
  • 海洋所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方面獲新進展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Lithos在線發表了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玻安巖巖漿演化成因的方輝橄欖巖的最新成果,對理解方輝橄欖巖的巖石成因以及俯衝環境玻安巖巖漿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