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中獲進展

2021-01-17 瀟湘晨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中取得進展,對理解俯衝環境中玻安巖巖漿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方輝橄欖巖的主要礦物為橄欖石和斜方輝石,此前研究認為方輝橄欖巖的巖石成因主要是地幔熔融殘餘和層狀侵入體的堆晶。由於橄欖石和斜方輝石也是現代俯衝環境和蛇綠巖帶中玻安巖的主要斑晶組成,因而可以推測,堆晶的方輝橄欖巖可能是玻安巖巖漿演化的產物。該研究以賽普勒斯Troodos蛇綠巖互層方輝橄欖巖(局部二輝橄欖巖)-純橄巖堆晶巖與玻安巖為例,通過野外考察採樣、巖相學、礦物學、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巖石學數值模擬以及相平衡分析,發現與方輝橄欖巖、純橄巖堆晶中尖晶石平衡的熔體主量元素組成同Troodos玻安巖相似,計算出與方輝橄欖巖堆晶中斜方輝石、單斜輝石平衡的熔體微量元素組成模式同Troodos玻安巖一致,且玻安巖熔體演化的巖石學模擬顯示出橄欖石、斜方輝石、單斜輝石、斜長石的結晶順序,這與方輝橄欖巖堆晶相同,證明Troodos蛇綠巖中超鎂鐵質的互層方輝橄欖巖(局部二輝橄欖巖)-純橄巖,是玻安巖巖漿在開放巖漿房系統中分離結晶、伴隨周期性母巖漿充注的產物。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Lithos上,論文第一作者為海洋所在讀博士生沈芳宇,論文通訊作者為研究員牛耀齡。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聯合基金、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和「111計劃」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方輝橄欖巖中單斜輝石和斜方輝石的平衡熔體微量元素組成

相平衡分析玻安巖巖漿演化及互層純橄巖-方輝橄欖巖(二輝橄欖巖)成因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海洋所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方面獲新進展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Lithos在線發表了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玻安巖巖漿演化成因的方輝橄欖巖的最新成果,對理解方輝橄欖巖的巖石成因以及俯衝環境玻安巖巖漿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0.27 星期二
    科研進展1、國家納米中心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3、遺傳發育所ABA受體調控研究獲進展6、海洋所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中獲進展8、南京土壤所在水稻土秸稈降解微生物研究中獲進展9、深圳先進院等在腫瘤亞細胞器精準治療研究中獲得進展
  • 巖石篇—火成巖—橄欖巖
    橄欖巖根據橄欖巖中輝石的種類和相對含量又可分為方輝橄欖巖、單輝橄欖巖和二輝橄欖巖。當巖石中出現原生角閃石時則過渡為角閃橄欖巖類或角閃石巖。橄欖石是劃分巖石種屬的主要依據,根據橄欖石的含量分,主要的巖石種屬有純橄欖巖、橄欖巖和輝石巖等。根據輝石的性質,橄欖巖和輝石巖可細分到種,如單輝橄欖巖,二輝橄欖巖,方輝橄欖巖和橄欖單輝輝石巖,橄欖二輝輝石巖,橄欖方輝輝石巖,單輝輝石巖,二輝輝石巖,方輝輝石巖。有時角閃石參與巖石的命名,角閃石的主要礦物成分是角閃石。
  • 科學網—大洋橄欖巖強親鐵元素研究進展
    對於地幔橄欖巖中強親鐵元素的研究可以為地球早期核幔分離及增生過程提供重要的信息和約束。通常認為地核從地幔中發生分離的時候,地幔中的強親鐵元素幾乎全部要被帶入地核。而早期的觀測發現地幔橄欖巖中的強親鐵元素的含量遠高於根據分配係數計算的結果,且配分形式和比值均與球粒隕石相似。這些特徵可以通過後增薄層假說(late-veneer accretion hypothesis)得到很好的解釋。
  • 部分熔融和熔體滲濾過程中Cu同位素分餾:以Alps造山帶Baldissero和Balmuccia地體橄欖巖為例
    Cu同位素分餾已經被用於研究一系列重要的科學問題,例如:太陽系早期演化、地球核-幔分異、殼慢相互作用、大陸風化、生命演化、熱液活動和斑巖銅礦成因。近期研究揭示,上地幔的Cu同位素組成非常不均一,δ65Cu(相對於國際標樣NIST976)可以從‒0.68‰變化到1.82‰。前人認為如此巨大的Cu同位素組成是由陸殼物質再循環導致。
  • 熔體-橄欖巖反應導致地幔Zn同位素組成的不均一:義大利阿爾卑斯IVZ橄欖巖的證據
    前人通過對橄欖巖包體的Zn同位素研究,獲得兩種截然相反的結論:(1)部分熔融(高達50%)不會導致橄欖巖Zn同位素組成的變化(≤0.06‰δ66Zn);(2)部分熔融(>30%)能夠導致橄欖巖顯著的Zn同位素組成的變化(~0.16‰δ66Zn)。除了部分熔融,地幔交代作用也是導致地幔化學成分變化的主要因素,但尚無研究詳細探討地幔交代過程中Zn同位素的分餾行為和分餾機理。
  • 地幔橄欖巖捕虜體研究獲新進展
    西秦嶺作為華北克拉通、揚子克拉通和青藏高原的交匯區,其巖石圈地幔的結構和所經歷的深部過程對研究我國中央造山帶和主要地塊的巖石圈性質及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礦產資源研究室博士生蘇本勳等人對甘肅好梯和白關新生代鉀霞橄黃長巖中的兩類地幔橄欖巖捕虜體進行了原位的礦物學分析,研究表明:type 1型橄欖巖具有強烈變形和難熔(refractory)的特徵;type 2型橄欖巖較為新鮮、變形較弱,顯示飽滿(fertile)的特徵。
  • American Mineralogist:蛇綠巖型鉻鐵礦床中的水
    蘇本勳等-AM:蛇綠巖型鉻鐵礦床中的水蛇綠巖型鉻鐵礦床是少有的形成並賦存於地幔的礦床,也是目前最具成因爭議的礦床類型之一。矽酸鹽礦物的水含量分析發現,礦石中鉻鐵礦含量越高,橄欖石的水含量越高;礦石中橄欖石水含量均高於純橄巖;方輝橄欖巖中的橄欖石水含量最低(圖2)。該定量分析進一步表明橄欖石水含量與鉻鐵礦含量呈正相關關係。基於此,他們提出了鉻鐵礦匯聚成礦過程中「溼鉻鐵礦」和「選擇性蝕變」的概念。
  • American Mineralogist:蛇綠巖型鉻鐵礦床中的水
    不同類型的鉻鐵礦石均具有非常簡單的礦物組合,主要由鉻鐵礦和橄欖石兩種礦物組成,且這兩種礦物的化學組成較為簡單,所含微量元素種類較少且含量較低,同位素示蹤方法的應用也較為局限,這為研究其母巖漿的組成、性質和來源造成了較大的難度。目前,多數學者主要是通過鉻鐵巖中的鉻鐵礦與其它巖漿巖中鉻鐵礦的主量元素成分對比,及對鉻鐵礦中礦物包裹體的研究得出形成鉻鐵礦床的母巖漿為富Mg、貧Si、富水氧化的鎂鐵質熔體。
  • 人工合成「多種、非生物成因複雜碳氫化合物」新進展
    以往實驗研究表明,無機反應可以形成某種簡單碳氫化合物,如甲烷(CH4)。最近,北京大學高溫高壓實驗室在人工合成「多種、非生物成因複雜碳氫化合物」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即利用國產六面頂大壓機成功無機合成了多種、非生物成因複雜碳氫化合物。該研究表明,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可能不是「不可再生能源」,地球內部具備無機生成大量、多種、複雜碳氫化合物的條件。
  •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古老的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是在地球演化的早期階段經過殼幔分異事件之後形成的,它們是原始地幔(主要由易熔的二輝橄欖巖組成)經過高程度的部分熔融,大量玄武質熔體被抽取之後殘餘的難熔組分(以難熔的方輝橄欖巖為主),因此,古老的克拉通巖石圈地幔具有明顯富Mg、貧Fe、高度難熔的組成特徵。
  • 研究提出高鎂閃長巖新成因模式
    高鎂閃長巖的成因在國際上主要有三種模式:(1)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用來解釋如新生代日本Setouchi島以及許多太古代綠巖帶中的sanukitoid的成因);(2)俯衝板片熔體與地幔楔發生反應;(3)加厚下地殼(榴輝巖相)發生拆沉和部分熔融
  • 橄欖巖熔體反應對巖石圈地幔有改造作用
    然而,大陸巖石圈地幔由於受到熔體(如軟流圈來源的熔體)的改造而變得飽滿和「年輕」,強烈的改造作用甚至能夠造成克拉通的破壞,華北克拉通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雖然大家對華北克拉通破壞過程及其動力學的認識尚有一些分歧,但是,熔體-橄欖巖反應在巖石圈地幔演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儘管不同學者對熔體來源和作用機制持不同看法。
  • 南大西洋深海研究有了新進展
    本報訊 南大西洋中脊與地幔柱相互作用是國際地球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質與成礦作用部重點實驗室在該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刊發於地學知名期刊《地學前緣》。在岡瓦納裂解和南大西洋打開的過程中,該地區諸多位置相對固定的著名地幔柱,如阿森松、聖赫倫那及特裡斯坦地幔柱等,可能與南大西洋中脊系統發生了複雜的洋中脊與地幔柱相互作用。
  • 【中國科學報】研究揭示25億年前大洋巖石圈形成過程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劉卉在導師張宏福指導下,通過對我國河北省赤城紅旗營子群地幔橄欖巖(純橄巖、方輝橄欖巖)、地幔堆晶巖(橄欖輝石巖)、退變榴輝巖、長英質片麻巖等巖石的巖石學、鋯石年代學和Hf-O同位素地球化學精細研究,結合前人研究成果,發現河北省赤城地區存在晚太古—早元古(25億年前—19 億年前)典型蛇綠巖剖面。
  • 【研究進展】GCA: 熔體與橄欖巖反應的高溫高壓實驗研究揭示華北克拉通地幔交代機制
    這些研究表明,拆沉作用以及再循環榴輝巖部分熔融熔體與橄欖巖相互作用造成了巖石圈地幔性質的轉變,並形成晚中生代高鎂巖漿巖。然而,對於熔體-橄欖巖反應(或地幔交代)的深部過程,尚無直接的實驗制約,從而限制人們對一些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現象的深入理解。例如,阜新和鶴壁橄欖巖捕擄體中斜方輝石的富集、魯西和太行山南段橄欖巖捕擄體中的斜方輝石巖脈、漢諾壩橄欖巖捕擄體中的石榴輝石巖脈分別代表了怎樣的地幔交代機制?
  • 深淵地幔巖中發現非生物成因有機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彭曉彤團隊與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深淵地幔橄欖巖中發現納米級非生物成因有機質。研究人員使用大深度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在水深6413米的雅浦海溝深淵區域採集蛇紋石化橄欖巖樣品,在現代俯衝帶巖石圈環境中發現非生物成因固態有機質。
  • 橄欖巖背後的地球秘密
    質地堅硬,含深色粗粒,手感厚重,這些其貌不揚的橄欖巖,採自3000多米水深的西南印度洋底。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走進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的辦公室,聽他講述這些寶貝石頭背後的地球秘密。隆起或海山代表較厚的地殼或洋殼,其中最通用的例子是在大西洋(600558,股吧)洋中脊上的冰島隆起和在太平洋(601099,股吧)板塊內部的夏威夷海山鏈。全球的地球化學對比研究似乎也支持這一假說。隆起的熱成因說在上世紀80年代晚期佔據了主導地位。
  • 中科院深海所等在深淵地幔巖中發現非生物成因有機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彭曉彤團隊與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深淵地幔橄欖巖中發現納米級非生物成因有機質。研究人員使用大深度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在水深6413米的雅浦海溝深淵區域採集蛇紋石化橄欖巖樣品,在現代俯衝帶巖石圈環境中發現非生物成因固態有機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