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體-橄欖巖反應導致地幔Zn同位素組成的不均一:義大利阿爾卑斯IVZ橄欖巖的證據

2021-01-19 燕山期重大地質事件

鋅(Zn)是第四周期ⅡB族的過渡族金屬元素,有0和+2兩個價態,在自然界礦物中主要以Zn+2存在。Zn共有5個穩定同位素,分別為64Zn(48.63%)、66Zn(27.90%)、67Zn(4.10%)、68Zn(18.75%)、70Zn(0.62%)(括號內數字表示同位素的自然豐度)。Zn是中等揮發性元素(50%凝聚溫度T50= 726K),中等不相容性元素,流體活動性元素,成礦元素(例如Zn-Pb礦床)和生命必須元素。在核-幔分異過程中,Zn長期被認為是親石元素,得到了後期高溫高壓實驗的證實。Zn同位素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宇宙化學、地球化學、環境科學、礦床學和醫學等領域。

地幔是Zn的主要儲庫,Zn同位素在地幔地球化學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地幔礦物的Zn含量可以從幾十到幾千ppm,其中矽酸鹽礦物和尖晶石是Zn的主要寄主礦物,而硫化物(~99%為Cu-Fe-Ni-S)幾乎不含Zn。因此,地幔中Zn同位素的地球化學行為主要受控於矽酸鹽礦物和尖晶石。清楚掌握地幔過程中Zn同位素的分餾行為和分餾機制是利用Zn同位素解決地幔問題的前提條件。前人通過對橄欖巖包體的Zn同位素研究,獲得兩種截然相反的結論:(1)部分熔融(高達50%)不會導致橄欖巖Zn同位素組成的變化(≤0.06‰δ66Zn);(2)部分熔融(>30%)能夠導致橄欖巖顯著的Zn同位素組成的變化(~0.16‰δ66Zn)。除了部分熔融,地幔交代作用也是導致地幔化學成分變化的主要因素,但尚無研究詳細探討地幔交代過程中Zn同位素的分餾行為和分餾機理。為此,我們測定了義大利南阿爾卑斯造山帶IVZ地區(圖1)地體橄欖巖(~3平方公裡)的稀土元素含量和Zn同位素組成。橄欖巖樣品包括二輝橄欖巖、方輝橄欖巖和純橄巖,記錄了地幔部分熔融和交代作用過程。相比火山巖中橄欖巖包體,地體橄欖巖的優點在於(1)元素和同位素信息不會受到火山熔巖-橄欖巖反應的影響;(2)可以原位觀察地幔過程和不同巖性的結構關係。

 稀土元素結果和計算模擬顯示,二輝橄欖巖可以由原始地幔成分的橄欖巖經過小於15%的分離熔融形成(圖2);而方輝橄欖巖和純橄巖具有比二輝橄欖巖高的(La/Sm)PM和(La/Yb)PM比值(圖2),說明它們不是「純」的部分熔融的產物。同時,方輝橄欖巖和純橄欖巖具有與虧損洋中脊玄武巖一致的Sr-Nd-O同位素組成以及極低的稀土元素含量(稀土元素總含量為0.10‒1.43ppm),說明它們受到了來自深部石榴子石相地幔熔體的交代作用。在深部熔體交代過程中,輕稀土元素發生了重新分配,導致方輝橄欖巖和純橄巖的輕稀土含量相對中-重稀土含量的升高,從而解釋它們偏高的(La/Sm)PM和(La/Yb)PM比值(圖2)。

義大利南阿爾卑斯Ivrea-Verano Zone地質簡圖和採樣地點

橄欖巖的稀土元素的原始地幔標準化圖解。灰色線條表示起始成分為原始地幔(a)和虧損地幔(b)分離熔融模型計算的結果

二輝橄欖巖具有相對均一的Zn同位素組成,且δ66Zn與地幔熔融指標Al2O3,Mg#以及(La/Nd)PM不存在明顯的相關性(圖3),說明<15%的地幔熔融不會導致地幔橄欖巖Zn同位素組成的明顯變化。相反,受到矽酸鹽熔體交代的方輝橄欖巖和純橄巖具有顯著升高的δ66Zn(圖3),說明在熔體-橄欖巖反應過程中,Zn同位素發生了顯著的分餾。模擬結果顯示,深部熔體和二輝橄欖巖的混合作用解釋不了方輝橄欖巖和純橄巖偏重的Zn同位素組成(圖3)。

橄欖巖δ66Zn與元素含量和比值相關圖解。Avg. Lhz 代表二輝橄欖巖平均;BM CpBM Web代表深部石榴子石相地幔熔體;MORB代表洋中脊玄武質熔體。黑色線條代表混合軌跡,說明方輝橄欖巖和純橄巖的重Zn同位素組成不是熔體混合的結果

因此,我們提出方輝橄欖巖和純橄巖高δ66Zn是由於在熔體-橄欖巖反應過程中,Zn同位素的動力學擴散分餾所致。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橄欖巖的Zn含量高於深部熔體的Zn含量(圖3),Zn順著化學勢由橄欖巖向熔體擴散。輕Zn同位素(64Zn)比重Zn同位素(66Zn)擴散速率快,更多的64Zn擴散進入了熔體相,導致固相方輝橄欖巖和純橄巖具有偏重的Zn同位素組成和偏低的Zn含量(圖4)。根據擴散模型和利用Matlab軟體,我們計算獲得了橄欖石的βZn(動力學分餾係數)為0.05‒0.06(圖5)。

模擬結果顯示方輝橄欖巖和純橄欖發生了Zn擴散丟失

模擬計算顯示,當橄欖石的βZn0.05‒0.06可以很好地解釋方輝橄欖和純橄巖偏高的δ66Zn

該成果於2018年4月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第一和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黃建特任副研究員,黃方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本研究成果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燕山期重大地質事件的深部過程與資源效應」(2016YFC06004)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773002,41573018,41325011)聯合資助。

 

論文信息:

Huang, J*., Chen, S., Zhang, X.C.,Huang, F*., 2018. Effects of Melt Percolation on Zn Isotope Heterogeneity inthe Mantle: Constraints From Peridotite Massifs in Ivrea‐VerbanoZone, Italian Alp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2017JB015287

相關焦點

  • 部分熔融和熔體滲濾過程中Cu同位素分餾:以Alps造山帶Baldissero和Balmuccia地體橄欖巖為例
    Cu有兩種同位素,63Cu(30.83%)和65Cu(69.17%)。Cu同位素分餾已經被用於研究一系列重要的科學問題,例如:太陽系早期演化、地球核-幔分異、殼慢相互作用、大陸風化、生命演化、熱液活動和斑巖銅礦成因。近期研究揭示,上地幔的Cu同位素組成非常不均一,δ65Cu(相對於國際標樣NIST976)可以從‒0.68‰變化到1.82‰。前人認為如此巨大的Cu同位素組成是由陸殼物質再循環導致。
  • 橄欖巖熔體反應對巖石圈地幔有改造作用
    然而,大陸巖石圈地幔由於受到熔體(如軟流圈來源的熔體)的改造而變得飽滿和「年輕」,強烈的改造作用甚至能夠造成克拉通的破壞,華北克拉通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雖然大家對華北克拉通破壞過程及其動力學的認識尚有一些分歧,但是,熔體-橄欖巖反應在巖石圈地幔演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儘管不同學者對熔體來源和作用機制持不同看法。
  • 【研究進展】GCA: 熔體與橄欖巖反應的高溫高壓實驗研究揭示華北克拉通地幔交代機制
    針對上述問題,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許文良教授科研團隊中的王春光副教授與美國布朗大學梁焱教授合作,使用活塞圓筒式高溫高壓裝置,以玄武質和玄武安山質熔體模擬再循環榴輝巖部分熔融熔體,以尖晶石二輝橄欖巖模擬克拉通巖石圈地幔,開展了一系列熔體-橄欖巖反應的實驗。
  • 中國東北軟流圈地幔中的原始橄欖巖質地幔:來自大興安嶺地區新生代玄武巖的地球化學證據
    要:為了進一步了解中國東北新生代玄武巖地幔源區的物質屬性,報導了大興安嶺哈拉哈河-柴河地區新生代玄武巖的全巖主量、微量元素和Sr、Nd、Pb、Hf同位素組成.哈拉哈河-柴河玄武巖屬鈉質鹼性系列,具有與洋島玄武巖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徵,如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LILEs)、明顯的Nb、Ta正異常等.它們具有中等虧損的Sr-Nd-Hf同位素組成(87Sr/86Sr=0.703 5~0.703
  • Minerals:俯衝帶地幔古熔融虧損及交代歷史:來自西太平洋Yap海溝橄欖巖的Re-Os同位素證據
    ,隨後俯衝流體的加入使地幔熔融程度進一步增加,最終形成高度虧損的地幔橄欖巖。在37航次的樣品和研究基礎之上,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唐立梅等新申請了由大洋38航次採集的來自Yap海溝南部的橄欖巖樣品,對兩批樣品進行了Re-Os元素和同位素分析。
  • 地幔橄欖巖捕虜體研究獲新進展
    造山帶之下的巖石圈地幔性質、結構和演化是俯衝-碰撞造山-造山後伸展等地質過程的重要記錄。
  • 科學網—大洋橄欖巖強親鐵元素研究進展
    強親鐵元素(HSEs:highly siderophile elements)由Os, Ir, Ru, Rh, Pt, Pd, Re和Au八個元素組成,具有很高的金屬
  • 李曙光院士:地幔組成的不均一性及其成因
    這是因為:①在地幔發生部分熔融生成玄武巖漿的過程中同位素不會發生分異,因此未遭受陸殼混染的玄武巖漿的同位素組成可直接代表其地幔源區的同位素組成;②在地幔發生部分熔融生成玄武巖漿時,它會損失一些親石元素,如Rb、U、Th、輕稀土元素(LREE)進入熔體,並最終轉移到地殼。
  • 來自於地幔的橄欖巖
    橄欖巖天然金剛石產於金伯利巖中,而金伯利巖則是由橄欖巖變成的,所以說橄欖巖是天然金剛石的基本來源。新鮮的橄欖巖呈橄欖綠色,它在潮溼、溫暖的環境中會被風化而變成土壤。中文名:橄欖巖性 質:超基性巖的一種性 狀:深色粗粒且比較重特 點,富含鐵、鎂等礦  超基性侵入巖的一種。
  • 海洋所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中取得進展,對理解俯衝環境中玻安巖巖漿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方輝橄欖巖的主要礦物為橄欖石和斜方輝石,此前研究認為方輝橄欖巖的巖石成因主要是地幔熔融殘餘和層狀侵入體的堆晶。
  • 海洋所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方面獲新進展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Lithos在線發表了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玻安巖巖漿演化成因的方輝橄欖巖的最新成果,對理解方輝橄欖巖的巖石成因以及俯衝環境玻安巖巖漿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 石榴石橄欖巖地化性質與其產出環境相關
    圖2 全球克拉通和非克拉通石榴石橄欖巖捕虜體與造山帶石榴石橄欖巖塊體分布圖 石榴石橄欖巖作為來自地球深部的直接樣品,主要以兩種形式產出:克拉通/非克拉通火山巖中的捕虜體和造山帶塊體石榴石橄欖巖不僅可以提供地幔物質的組成信息,還可以通過溫壓計算和年代學研究提供地幔不同深度上的熱狀態和演化歷史,因此一直被作為研究地幔物質組成、性質和演化的重要對象。
  • 巖石篇—火成巖—橄欖巖
    顏色呈深綠色,具粒狀結構、反應邊結構、包含結構、海綿隕鐵結構。按輝石種類和含量,可進一步劃分為斜方輝石(主要由橄欖石和斜方輝石組成)、單斜輝純石(主要由橄欖石和單斜輝石組成)、二輝(單斜輝石和斜方輝石兩者含量近於相等)。在一定溫度、壓力下,受熱液影響,發生蝕變,如經水化作用後橄欖石變成蛇紋石和水鎂石;矽化作用後橄欖石變成蛇紋石;碳酸鹽化作用下鎂橄欖石變成蛇紋石和菱鎂礦等。
  • Science Advances:洋中脊玄武巖地幔源區中存在再循環洋殼的元素地球化學證據
    一個經典的地幔模型把這種混入俯衝物質的地幔比喻成大理石蛋糕(Marble-cake) (Allègre and Turcotte, 1986),俯衝的洋殼就像緩慢倒入蛋糕糊中的巧克力,而地幔就像是內部不均勻得分布著巧克力的蛋糕。這些「巧克力」的一部分可能會隨著地幔對流上升,在洋中脊處重新熔融,進入到新生的大洋地殼中。長期以來,地質學家們都在嘗試用各種手段示蹤地幔裡的「巧克力」,揭示地幔的不均一性。
  • Nature:利用熔融包裹體的元素和同位素示蹤俯衝帶流體來源
    但是,識別不同流體的來源(沉積物,地殼還是巖石圈地幔)具有很大的挑戰性(Hacker, 2008; Cooper et al., 2020)。大西洋俯衝帶是研究深部流體循環的絕佳區域,因為緩慢擴張形成的大西洋巖石圈水化作用高度不均一,可能受到了俯衝板片不同端元流體(如沉積物、蝕變洋殼、蛇紋石化巖石圈地幔)的交代。
  • Nature:利用熔融包裹體的元素和同位素示蹤俯衝帶流體來源
    大西洋俯衝帶是研究深部流體循環的絕佳區域,因為緩慢擴張形成的大西洋巖石圈水化作用高度不均一,可能受到了俯衝板片不同端元流體(如沉積物、蝕變洋殼、蛇紋石化巖石圈地幔)的交代。流體來源和流體量的差異會引起受交代巖石圈地幔性質的不均一,從而沿島弧會產出不同性質的巖漿。
  • 橄欖巖
    橄欖巖peridotite  [1]超基性侵入巖的一種。主要由橄欖石和輝石組成。有時含少量角閃石、黑雲母或鉻鐵礦。顏色呈深綠色,具粒狀結構、反應邊結構、包含結構、海綿隕鐵結構。按輝石種類和含量,可進一步劃分為斜方輝石橄欖巖(主要由橄欖石和斜方輝石組成)、單斜輝純橄欖巖石橄欖巖(主要由橄欖石和單斜輝石組成)、二輝橄欖巖(單斜輝石和斜方輝石兩者含量近於相等)。
  • 研究揭示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鐵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對大洋中脊玄武巖(MORB)的研究表明,上地幔在元素和放射性成因同位素均存在較大尺度的不均一性。Fe是地幔巖中的主要元素,目前對Fe同位素在MORB源區地幔中是否均一仍有爭議。研究通過對1988年Raitt 02航次拖網獲得的東太平洋洋隆5-15°N兩側海山玄武巖的Fe同位素進行分析,揭示了大洋中脊之下軟流圈地幔中Fe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 橄欖巖背後的地球秘密
    正是這些一般人看來很普通的橄欖巖,幫助周懷陽和他的合作者,挑戰了學界沿用40多年的「地幔羽」假說,從而有望幫助人類釐清地球各大板塊邊界隆起之謎。隆起是「熱」出來的?上世紀50~60年代確立的「板塊構造學」理論,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地球內部運動的認識。
  • GCA: 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鐵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揭示了太平洋洋隆之下的軟流圈地幔中Fe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對大洋中脊玄武巖(MORB)的研究表明,上地幔在元素和放射性成因同位素均存在較大尺度的不均一性。Fe是地幔巖中的主要元素,目前對Fe同位素在MORB源區地幔中是否均一仍有爭議。本研究通過對1988年Raitt 02航次拖網獲得的東太平洋洋隆5-15°N兩側海山玄武巖的Fe同位素進行分析,揭示了大洋中脊之下軟流圈地幔中Fe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