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橄欖巖捕虜體研究獲新進展

2021-01-17 科學網

 

造山帶之下的巖石圈地幔性質、結構和演化是俯衝-碰撞造山-造山後伸展等地質過程的重要記錄。西秦嶺作為華北克拉通、揚子克拉通和青藏高原的交匯區,其巖石圈地幔的結構和所經歷的深部過程對研究我國中央造山帶和主要地塊的巖石圈性質及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礦產資源研究室博士生蘇本勳等人對甘肅好梯和白關新生代鉀霞橄黃長巖中的兩類地幔橄欖巖捕虜體進行了原位的礦物學分析,研究表明:type 1型橄欖巖具有強烈變形和難熔(refractory)的特徵;type 2型橄欖巖較為新鮮、變形較弱,顯示飽滿(fertile)的特徵。溫度壓力計算表明,西秦嶺地區新生代時期的巖石圈厚度至少在120km左右,具有熱力學和化學成分上的層狀結構,並且隨深度的增加,巖石圈的難熔程度增大。白關捕虜體中單斜輝石富集LREE、Ba、Th、U、Pb和Sr,在微量元素配分圖中顯示Hf和Y的負異常;好梯捕虜體中單斜輝石具有較大的微量元素變化範圍和複雜的大離子親石元素分配形式,並具有Ti、Zr和Hf的負異常。這兩個地區的單斜輝石均顯示較大的Ti/Eu和(La/Yb)N比值變化範圍。這些礦物化學特徵表明西秦嶺地區的地幔橄欖巖經歷了矽酸鹽和其後的碳酸鹽交代作用,而碳酸鹽交代作用在白關橄欖巖中更為顯著。西秦嶺出露的新生代碳酸巖與世界範圍內報導的碳酸鹽熔體的對比表明,參與碳酸鹽交代作用的熔體可能是源自深部地幔的與碳酸巖巖漿有關的熔體,並可能有俯衝洋殼的貢獻。

 

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巖石學領域知名刊物《國際礦物學、巖石學與地球化學雜誌》(

Lithos

)(Su et al. Compositionally stratified lithosphere and carbonatite metasomatism recorded in mantle xenoliths from the Western Qinling (Central China). Lithos, 2010,116(1-2): 111-128)。(來源: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石榴石橄欖巖地化性質與其產出環境相關
    圖2 全球克拉通和非克拉通石榴石橄欖巖捕虜體與造山帶石榴石橄欖巖塊體分布圖 石榴石橄欖巖作為來自地球深部的直接樣品,主要以兩種形式產出:克拉通/非克拉通火山巖中的捕虜體和造山帶塊體石榴石橄欖巖不僅可以提供地幔物質的組成信息,還可以通過溫壓計算和年代學研究提供地幔不同深度上的熱狀態和演化歷史,因此一直被作為研究地幔物質組成、性質和演化的重要對象。
  • 【研究進展】GCA: 熔體與橄欖巖反應的高溫高壓實驗研究揭示華北克拉通地幔交代機制
    這些研究表明,拆沉作用以及再循環榴輝巖部分熔融熔體與橄欖巖相互作用造成了巖石圈地幔性質的轉變,並形成晚中生代高鎂巖漿巖。然而,對於熔體-橄欖巖反應(或地幔交代)的深部過程,尚無直接的實驗制約,從而限制人們對一些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現象的深入理解。例如,阜新和鶴壁橄欖巖捕擄體中斜方輝石的富集、魯西和太行山南段橄欖巖捕擄體中的斜方輝石巖脈、漢諾壩橄欖巖捕擄體中的石榴輝石巖脈分別代表了怎樣的地幔交代機制?
  • 橄欖巖熔體反應對巖石圈地幔有改造作用
    然而,大陸巖石圈地幔由於受到熔體(如軟流圈來源的熔體)的改造而變得飽滿和「年輕」,強烈的改造作用甚至能夠造成克拉通的破壞,華北克拉通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雖然大家對華北克拉通破壞過程及其動力學的認識尚有一些分歧,但是,熔體-橄欖巖反應在巖石圈地幔演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儘管不同學者對熔體來源和作用機制持不同看法。
  •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古老的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是在地球演化的早期階段經過殼幔分異事件之後形成的,它們是原始地幔(主要由易熔的二輝橄欖巖組成)經過高程度的部分熔融,大量玄武質熔體被抽取之後殘餘的難熔組分(以難熔的方輝橄欖巖為主),因此,古老的克拉通巖石圈地幔具有明顯富Mg、貧Fe、高度難熔的組成特徵。
  • 俯衝下洋殼在地幔淺部的熔融行為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義剛設計了一系列高溫高壓實驗,揭示了俯衝下洋殼在地幔淺部的熔融行為。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固體地球》。俯衝作用為地球帶來的最深遠效應之一是將地殼物質引入深部地幔。
  • 海洋所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中取得進展,對理解俯衝環境中玻安巖巖漿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方輝橄欖巖的主要礦物為橄欖石和斜方輝石,此前研究認為方輝橄欖巖的巖石成因主要是地幔熔融殘餘和層狀侵入體的堆晶。
  • 海洋所在方輝橄欖巖巖石成因研究方面獲新進展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Lithos在線發表了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玻安巖巖漿演化成因的方輝橄欖巖的最新成果,對理解方輝橄欖巖的巖石成因以及俯衝環境玻安巖巖漿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提出高鎂閃長巖新成因模式
    ,所產生熔體在上升過程中與地幔發生反應。我國華北中生代的高鎂閃長巖具有埃達克巖石的典型元素地球化學特徵(如高Sr低Y等),可能是基性巖石在較高壓力下部分熔融的產物;其中經常發育地幔橄欖巖捕虜體,因此被認為是華北板塊東部在中生代發生下地殼加厚和拆沉的有力證據。華北板塊東部是否曾經存在加厚下地殼的拆沉?這是揭示華北克拉通如何破壞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
  • 熔體-橄欖巖反應導致地幔Zn同位素組成的不均一:義大利阿爾卑斯IVZ橄欖巖的證據
    地幔是Zn的主要儲庫,Zn同位素在地幔地球化學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地幔礦物的Zn含量可以從幾十到幾千ppm,其中矽酸鹽礦物和尖晶石是Zn的主要寄主礦物,而硫化物(~99%為Cu-Fe-Ni-S)幾乎不含Zn。因此,地幔中Zn同位素的地球化學行為主要受控於矽酸鹽礦物和尖晶石。清楚掌握地幔過程中Zn同位素的分餾行為和分餾機制是利用Zn同位素解決地幔問題的前提條件。
  • 科學網—大洋橄欖巖強親鐵元素研究進展
    對於地幔橄欖巖中強親鐵元素的研究可以為地球早期核幔分離及增生過程提供重要的信息和約束。通常認為地核從地幔中發生分離的時候,地幔中的強親鐵元素幾乎全部要被帶入地核。而早期的觀測發現地幔橄欖巖中的強親鐵元素的含量遠高於根據分配係數計算的結果,且配分形式和比值均與球粒隕石相似。這些特徵可以通過後增薄層假說(late-veneer accretion hypothesis)得到很好的解釋。
  • Minerals:俯衝帶地幔古熔融虧損及交代歷史:來自西太平洋Yap海溝橄欖巖的Re-Os同位素證據
    俯衝帶地幔相比大洋地幔具有更複雜的演化歷史,對大洋37航次的橄欖巖研究已表明Yap海溝的弧前地幔經歷過減壓熔融,可能由俯衝初始階段的弧前擴張引起
  • 中國東北軟流圈地幔中的原始橄欖巖質地幔:來自大興安嶺地區新生代玄武巖的地球化學證據
    εHf=10.00~11.25),接近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巖的虧損端元.這些玄武巖具有中等的放射成因Pb同位素組成(206Pb/204Pb=18.37~18.57、207Pb/204Pb=15.52~15.54和208Pb/204Pb=38.24~38.43),在206Pb/204Pb-207Pb/204Pb相關圖上位於4.42~4.45 Ga的地球等時線之間.它們在Sr-Nd-Pb同位素相關圖中均落入地幔柱來源的
  • 部分熔融和熔體滲濾過程中Cu同位素分餾:以Alps造山帶Baldissero和Balmuccia地體橄欖巖為例
    Cu同位素分餾已經被用於研究一系列重要的科學問題,例如:太陽系早期演化、地球核-幔分異、殼慢相互作用、大陸風化、生命演化、熱液活動和斑巖銅礦成因。近期研究揭示,上地幔的Cu同位素組成非常不均一,δ65Cu(相對於國際標樣NIST976)可以從‒0.68‰變化到1.82‰。前人認為如此巨大的Cu同位素組成是由陸殼物質再循環導致。
  • 廣州地化所在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與下地殼重熔改造研究中...
    由玄武巖噴發迅速攜帶至地表的麻粒巖捕虜體反映了下地殼的原位信息,是研究下地殼生長和演化的直接樣品。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博士後魏穎(現工作單位為東華理工大學)、研究員黃小龍等,對道縣中生代玄武巖中的麻粒巖捕虜體(圖1)開展巖石學、地球化學、鋯石年代學及原位Hf–O同位素研究,以期探討華夏地塊中生代巖漿底侵作用與地殼重熔改造過程。
  • 南大西洋深海研究有了新進展
    本報訊 南大西洋中脊與地幔柱相互作用是國際地球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質與成礦作用部重點實驗室在該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刊發於地學知名期刊《地學前緣》。在岡瓦納裂解和南大西洋打開的過程中,該地區諸多位置相對固定的著名地幔柱,如阿森松、聖赫倫那及特裡斯坦地幔柱等,可能與南大西洋中脊系統發生了複雜的洋中脊與地幔柱相互作用。
  • 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獲進展
    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地質學家發現二疊紀物種大滅絕「元兇」新線索
    日前,一項新研究可能觸摸到了其始作俑者的神秘面紗。 二疊紀物種滅絕又稱「大滅絕」(Great Dying),大約發生在 2.5 億年前。那時,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大規模火山噴發導致當時將近 90% 的生命滅絕。
  • 地幔運動是怎麼回事?會形成些什麼物質?
    地幔示意圖  構造  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地震波傳播速度加快的層(莫霍面),巖石圈(巖石圈指地殼和上層地幔頂部)以下稱為軟流層(Asthenosphere),推測軟流層是由於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蛻變放熱,使巖石高溫軟化,並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巖漿(Magma)的發源地
  • 來自於地幔的橄欖巖
    橄欖巖天然金剛石產於金伯利巖中,而金伯利巖則是由橄欖巖變成的,所以說橄欖巖是天然金剛石的基本來源。新鮮的橄欖巖呈橄欖綠色,它在潮溼、溫暖的環境中會被風化而變成土壤。中文名:橄欖巖性 質:超基性巖的一種性 狀:深色粗粒且比較重特 點,富含鐵、鎂等礦  超基性侵入巖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