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獲進展

2020-11-17 中科院之聲

板塊俯衝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在地球淺部(<200 km),不同俯衝帶的地震學探測均揭示出明顯的俯衝板片上、下界面(Kawakatsu and Watada,2007;Kawakatsu et al. 2009;Stern et al. 2015),即俯衝板片與周圍地幔物質存在顯著的地震波速度不連續面。在俯衝板片的上界面,板片大量脫水,與超鎂鐵質地幔巖反應形成含水礦物(如蛇紋石),增強俯衝板塊與上覆地幔楔之間的速度對比,從而形成地震學中觀測到的地震不連續面(Kawakatsu and Watada,2007)。儘管多數水會在150-200 km的深度從洋殼中釋放出來,但在冷的俯衝環境下,水還可通過儲存在硬柱石(lawsonite)和高密度含水鎂矽酸鹽(DHMSs)等礦物,或者以含羥基(OH)的名義無水礦物(NAMs)形式進入地幔更深處(Iwamori,2007;鄭永飛等,2016)。俯衝板片的下部界面,即大洋巖石圈與下伏軟流圈之間的邊界,也可能表現為明顯的速度不連續面(Kawakatsu et al. 2009;Stern et al. 2015)。例如,Kawakatsu et al.(2009)在日本島下方,觀測到了延伸至200 km深度的俯衝太平洋板片的下界面。俯衝板片下界面的成因,可能與下伏軟流圈頂部的高含水量和部分熔融有關,對了解俯衝的巖石圈與下伏軟流圈之間的解耦、板塊運動動力學等具有重要意義。然而,200 km以下的俯衝板片界面目前仍未較好地刻畫,是否清晰可辨仍缺乏較明確的結論。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王新、研究員陳棋福和李娟等,與美國萊斯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地球觀測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等合作,對西北太平洋俯衝帶下方的俯衝板片精細結構展開探測研究(圖1)。該研究在410-660 km深的地幔過渡帶內探測到兩個尖銳且略傾斜的地震波速度不連續面,與研究區域的全波形層析成像結果以及深源地震的分布吻合較好,認為它們分別代表俯衝的太平洋板片高速體的上界面和下界面(圖2)。通過多頻段接收函數波形模擬,並結合巖石高溫高壓實驗和地球動力學研究結果,研究團隊認為俯衝板片的上界面與俯衝板片的莫霍面(洋殼、洋幔界面)相關,而在地幔過渡帶含水情況下,俯衝板片下側軟流圈的部分熔融則導致板片的下界面清晰可辨(圖3)。

大洋俯衝帶研究是地球科學領域的前沿、熱點及難點。近年來,淺部俯衝板片界面的探測已取得較大進展,但仍缺乏俯衝板片在深部的形態結構研究,特別是板片界面在深部的探測,導致難以較為全面地認識俯衝過程。該研究較以往研究更加深入地幔,在地幔過渡帶內觀測到明顯的俯衝板片界面,揭示俯衝板片的層狀組分結構和板片下側的高含水量。

相關研究成果以Distinct slab interfaces imaged within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為題,發表在Nature Geoscience上。研究工作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地球內部運行機制與表層響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西太平洋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計劃的「西北太平洋俯衝板片形態與巖漿響應活動的地震精細成像」重點支持項目等的資助。

圖1.西北太平洋俯衝帶構造簡圖。彩色方塊代表該研究中用到的地震臺站(紫色表示研究團隊布設的NECsaids寬頻帶流動地震臺陣,藍色表示NECESSArray流動地震臺陣,橙色為國家固定臺站)。彩色圓圈表示深源地震,黑色虛線表示太平洋俯衝板片等深線

圖2.地幔過渡帶中觀測到明顯的俯衝板片上、下界面。(a-b)全波形層析成像(Tao et al., 2018)結果,其中紅色代表低速異常,藍色代表高速異常。灰色圓圈表示深源地震,黑色等值線代表與俯衝板片相關的速度異常。(c-d)接收函數共反射點疊加剖面,其中紅色代表低速到高速(從淺到深)的跳變,藍色代表高速到低速(從淺到深)的跳變。該研究在地幔過渡帶中觀測到明顯的俯衝板片高速體的上、下界面分別用X1、X2標示。剖面位置見圖1

圖3.俯衝板片界面形成機制解譯。(a)西北太平洋俯衝帶與俯衝板片相關的地震學觀測概覽。(b)地幔過渡帶深處(約410 km到660 km深度)的俯衝板片界面形成機制卡通示意圖。(c)典型地幔巖的S波速度結構

來源: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Nature Geoscience:地幔過渡帶中俯衝板片界面成像
    王新等-NG:地幔過渡帶中俯衝板片界面成像俯衝板片在俯衝過程中與周圍地幔物質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上發生強烈且複雜的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了解板片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相關過程的關鍵,然而200 km以下的俯衝板片界面是否清晰可辨仍然缺乏明確的結論。本研究在西北太平洋俯衝地區的地幔過渡帶內觀察到兩個尖銳且略微傾斜的地震波速度不連續面,分別代表了俯衝的太平洋板片高速體的上界面和下界面。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地幔過渡帶中俯衝板片界面成像
    該研究在410–660 km深的地幔過渡帶內探測到兩個尖銳且略傾斜的地震波速度不連續面,與研究區域的全波形層析成像結果以及深源地震的分布吻合較好,認為它們分別代表了俯衝的太平洋板片高速體的上界面和下界面(圖2)。
  • 地質地球所利用ScS多次波研究日本海及其鄰近區域地幔過渡帶結構獲...
    地幔過渡帶是指地下410-km和660-km不連續面(間斷面)之間的地幔部分,是聯繫上下地幔的紐帶。俯衝的海洋巖石圈和地幔過渡帶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地球動力學研究的一個關鍵問題。通過對410-km和660-km間斷面深度的探測,可以為了解地幔溫壓條件、物質組分、巖石圈深俯衝等地球深部動力學問題提供重要途徑。
  • Nature Geoscience:地幔過渡帶中俯衝板片界面成像
  • 研究發現中國東部上地幔是一巨大的再循環碳庫
    最近,中國地球化學家李曙光院士領導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研究團隊利用鎂同位素示蹤全球深部碳循環獲得重要進展,發現西太平洋板塊俯衝將大量的沉積碳酸鹽帶入中國東部上下地幔過渡帶,使中國東部上地幔形成一個巨大的碳庫,且該碳庫第四紀以來處於向大氣釋放大二氧化碳的高峰期。
  •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玄武質熔體被大量抽取之後,古老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密度小於下伏的軟流圈,因此,它能夠像船一樣長期「漂浮」在軟流圈之上。克拉通的巖石圈地幔具有機械抵抗力(Arndt et al., 2009),能夠防止由於地幔對流而造成的破壞,因而能夠長期存在。古老克拉通的巖石圈地幔是如何形成的?儘管科學家們針對這一問題開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目前對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成因的認識仍然存在明顯的分歧。
  • NREE:地球深部地幔彈性性質的實驗進展
    現在地震觀測的數據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精確,而更大的挑戰是如何很好地解釋這些觀測數據,例如對於地幔中存在的一系列異常(如大型低剪切波速省、過渡帶的波速異常和地幔中部廣泛存在的散射體等,圖1)仍然缺乏合理的解釋,這主要是由於我們對地幔中可能存在的礦物在高溫高壓下的彈性性質缺乏足夠的理解。
  • 研究地球深部取得新進展:全球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地幔間斷面測定的影響
    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大洋巖石圈結構地震成像研究團隊助理研究員周勇、研究員徐敏,聯合南方科技大學陳曉非院士,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教授David A. Yuen,關於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基於PP前驅波的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Journal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周勇助理研究員為該論文第一及通訊作者。
  • 這下,地幔 混合對流模式有了「實錘」
    近日,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倪四道等研究人員經過長期研究,發現了地幔混合對流的重要證據,為揭示地球深部秘密提供了新線索。地幔的厚度達2800多千米,其質量約佔地球總質量的67%。根據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又可把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地幔在大約410千米、660千米的深度有兩個界面,410千米以淺的部分是上地幔,660千米以深的部分為下地幔,410千米與660千米之間的部分稱為地幔過渡帶。眾所周知,地球存在板塊運動。「板塊運動是地幔運動在地表的表現形式。
  • 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的臨床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諾貝爾獎獲得者錢永健等學者進行了眾多研究,試圖在活體上用螢光成像方法「點亮」腫瘤,解決腫瘤標識的問題,開啟了光學分子影像技術在手術導航領域應用的先河。同時,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如何將螢光成像技術用於解決臨床問題,但一直面臨諸多挑戰。
  • 研究提出從地震噪聲提取微弱體波信號探測下地幔散射體的方法
    下地幔佔地球體積近60%,在各種尺度上都表現出強烈的不均勻性。對下地幔不均勻體特別是小尺度散射體的分布、形態和性質的研究,可以為認識地球深部物質組成及相變、地幔流變性、地幔對流尺度、地幔混合效率等提供重要制約。傳統研究方法主要有S-P轉換波法和反射前驅波法。
  • 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地幔楔,太平洋板塊造成的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百家號獨家內容在地震的多發時期,作為地震頻繁區域的日本又發布了新的研究成果,日本海下存在強而橫向運動的非均勻性地震能量轉移狀態,根據研究發現,俯衝板塊表現出更高的速度和溝槽平行運行撞擊,太平洋板塊上方的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大地幔楔。
  • 施一公等獲100萬獎勵
    近年來領導LHCb國際合作中國組在強子譜研究上得到重要成果。2015年首次發現五夸克粒子, 被評選為當年物理學領域的重大進展. 2017年發現雙粲重子, 成果入選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1996年獲中國科學院理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新型手性配體和催化劑的設計合成、不對稱催化反應、手性藥物和生理活性化合物的高效高選擇性合成研究。獲獎項目介紹馮小明及其團隊突破傳統、原創性地創製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柔性手性雙氮氧配體和催化劑, 被公認為一類優勢手性配體和催化劑.
  • 科學家研究地震波成像發現印度大陸俯衝板片撕裂
    在青藏高原中南部發育了一系列南北走向的裂谷(地塹),近年來的研究根據裂谷空間分布特徵、火山巖成分、地震波走時和剪切波分裂,推測印度大陸俯衝板片在青藏高原下方撕裂,然而一直缺乏直接的深部觀測證據。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殼幔結構探測學科組博士後劉震與合作導師田小波等利用課題組在青藏高原中部布設的兩個寬頻帶流動臺陣(圖1)記錄的天然遠震事件的波形記錄,提取了S波接收函數,並通過大量接收函數的共轉換點疊加成像獲得了高原中部巖石圈底界面的起伏形態(圖2)。
  • 中科院取得新進展
    美日科學家模擬研究稱,再過2.5億年,地球很可能將會再次引來一塊新的超大陸:阿美西亞大陸。屆時亞洲將連接美洲,加勒比海和北冰洋將消失。一直以來,研究者們認為深部地幔柱上湧是驅動超大陸裂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 地幔橄欖巖捕虜體研究獲新進展
    造山帶之下的巖石圈地幔性質、結構和演化是俯衝-碰撞造山-造山後伸展等地質過程的重要記錄。
  • 地幔以下或藏巨大水庫:超出地面海洋總和
    ■探索  科學家發現地幔下有個巨大水庫,認為它可能比地球上所有海洋的總和還大。加拿大研究人員說,對一種罕見礦物的分析表明,在地下400到600公裡的地幔深處有個巨大水庫。  這和有150年歷史的小說《地心之旅》遙相呼應。法國科幻小說先驅儒勒-凡爾納在這部小說中說,在地球深處有一片茫茫大海。加拿大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說,證明地下隱藏著一個巨大水庫的證據來自一種叫尖晶橄欖石的親水礦物,而這種礦物來自地幔上下兩層間所謂的過渡帶。
  • 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地殼和上地幔研究中獲重要發現
    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地殼和上地幔研究中獲重要發現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1-10 20:09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決心」號1月10日電(記者 張建松)在全球板塊構造理論的研究中,南極大陸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 南開教師在紅細胞骨架超分辨成像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近日,我校物理科學學院、泰達應用物理研究院潘雷霆副教授與合作者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Ke Xu教授基於超分辨光學成像技術在紅細胞骨架結構與特性研究方面獲重要進展,相關結果以「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Reveals the Native Ultrastructure of the Erythrocyte Cytoskeleton」為題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 Re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