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教師在紅細胞骨架超分辨成像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2021-01-08 南開大學新聞網

      南開新聞網訊  紅細胞是人血液中數量最多的一種細胞,主要負責氧氣和二氧化碳的運輸,保障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紅細胞呈現特有的雙凹圓餅狀形態並具有極強的變形性和穩定性,保證其在120天壽命中往返動靜脈上百萬次,行程約480km循環過程中不斷承受大血管中的流體剪切力和比自己直徑還小的毛細血管擠壓力而不破損。紅細胞雖已被人類認知300多年,但是諸多的機制仍尚不清楚,如細胞形態、變形性與細胞骨架的關係等。近日,我校物理科學學院、泰達應用物理研究院潘雷霆副教授與合作者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Ke Xu教授基於超分辨光學成像技術在紅細胞骨架結構與特性研究方面獲重要進展,相關結果以「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Reveals the Native Ultrastructure of the Erythrocyte Cytoskeleton」為題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 Reports》。

      紅細胞骨架是由血影蛋白和連接複合體等蛋白交替編織構成,呈二維三角網格狀結構。雖然細胞骨架基本組成和結構已經被勾勒出來,但是諸多細節仍不清楚,如代表性結構參數兩個連接複合體之間的距離,即血影蛋白的長度一直存在爭議:基於三角網格模型,利用血影蛋白的密度和分子量理論計算出血影蛋白長度約為76 nm(Biophys. J., 1982, 39: 273);基於負染電鏡成像發現連接複合體之間血影蛋白長度約為200 nm(PNAS, 1985, 82: 6153);基於快速冷凍深度蝕刻電鏡成像技術測得連接複合體之間長度約為60 nm(Cytoskeleton, 1991, 19: 227);基於冷凍電子斷層掃描成像術觀察得到連接複合體之間血影蛋白長度約為46 nm(Biophys. J., 2011, 101: 2341)。

      上述電鏡成像的解析度雖然很高,但是制樣步驟繁瑣,且樣品處理過程存在固有缺陷,如需乾燥、脫膜,無法獲得真實、完整的細胞結構信息,可能存在實驗假象。光學顯微成像具有無損、可視放大觀察樣品等特點,但由於光波的衍射效應,使得普通遠場成像系統存在約半波長的橫向解析度極限(對於可見光~200 nm),無法有效觀測納米尺度的結構。但這一限制在本世紀被超高分辨光學顯微成像技術打破,解析度輕鬆達到了百納米以下,極大增強了光顯微鏡在細胞微納結構與功能方面的研究能力。2014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Eric Betzig、Stefan Hell及William Moerner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發展超高分辨光學顯微鏡」上的貢獻。

      近日,潘雷霆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Ke Xu教授合作,基於隨機光學重構超分辨成像技術(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 STORM)在近無損生理條件下研究了紅細胞骨架結構特性。該工作首先發展了一種血紅蛋白背景螢光去除及紅細胞平鋪貼壁方法,實現對骨架網絡上的血影蛋白、內收蛋白等六種蛋白的單色和雙色STORM超分辨成像。再利用最近距離法、二維自相干分析法和二維互相關分析法,並結合理論建模,證明在近無損生理狀態下連接複合體之間的距離即血影蛋白長度約為80 nm,而不是前人利用電鏡觀察得到的200 nm、46 nm或60nm。此外,發現在細胞膜完整的情況下每種蛋白超分辨圖像中往往存在~200 nm空洞結構,分析認為紅細胞骨架體系處於動態的結合和解離狀態,且血影蛋白長度具有彈簧伸縮屬性,藉以實現極強的變形性。相關結果可為揭示紅細胞極強變形性的內在機制提供了新的實驗支撐,也為理解血影蛋白相關的細胞骨架的構建提供新的啟示。

      本文第一作者是潘雷霆副教授,通訊作者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Ke Xu教授,南開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等項目資助。(物理學院供稿)

      論文連結:http://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17)31959-9

相關焦點

  • 南開團隊在細胞中間纖維骨架超分辨成像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近日,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潘雷霆副教授、許京軍教授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Ke Xu教授團隊基於超分辨光學成像技術在細胞中間纖維骨架動力學變化特性方面研究獲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封底(Back Cover)論文形式發表在國際知名綜合類學術期刊《Advanced Science》(IF:15.804),題為「Hypotonic stress induces fast, reversible degradation
  • 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在酶激活型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光致變色螢光探針策略實現生物標誌物超分辨成像」為題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前期研究中,研究團隊通過構建螺吡喃—萘醯亞胺光控螢光染料體系,實現了肝癌細胞的靶向光控螢光成像,進而通過結合人血清白蛋白構建了光控探針/蛋白質複合物,提升了探針的雙螢光發射性能,實現了肝癌細胞的靶向雙螢光循環成像。
  • 無極子誘導的強光熱非線性及光刻結構的超分辨定位成像
    近日,暨南大學光子技術研究院納米光子及器件團隊與國立臺灣大學合作在全電介質超表面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研究發現利用亞波長矽結構所支持的光學anapole模態,可以獲得比體態矽高3到4個數量級的光熱非線性。基於此機制,他們提出了一種高效動態的全光調控方式,實現了對納米矽盤光散射響應接近100%的調製幅度。
  • 我國學者在活細胞超分辨成像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國家實驗室生物醫學光子學功能實驗室張玉慧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對細胞穿膜肽的研究,利用其運載能力將不能透膜的螢光染料及特異性識別基團攜帶進入活細胞,突破以往光激活螢光化學探針中螢光染料及識別基團本身需要透膜的限制,為活細胞超分辨成像化學探針的構建提供了一種新策略。
  • 稿件速遞|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
    致力於光學超分辨成像技術的研究,發展了一系列新型超分辨技術。2015年當選美國光學學會資深會員,和中國光學學會生物醫學光學分會常務委員。2016年獲得中國光學重要成果獎。2018年獲得北京市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已授權美國專利3項,中國專利8項,編輯專著2部。多次被OSA和SPIE組織的國際會議邀請作大會邀請報告。張昊博士,南方科技大學研究助理教授。2017年獲得北京大學-美國喬治亞理工-埃默裡大學三校聯合博士學位,導師為席鵬教授。
  • 新一代螢光顯微鏡可輕鬆實現超分辨成像
    近年來,隨著活細胞體系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的發展,膜蛋白單分子研究,特別是受體動力學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單分子研究領域中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超分辨成像技術因其能夠突破光學衍射極限,而比傳統光學顯微鏡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高的定位精度。
  • 超分辨光鏡-電鏡關聯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他們發展了第一個常規電鏡制樣後保持螢光的光轉化螢光蛋白,首次實現了Epon後固定的同層超薄樣品的超分辨光鏡-電鏡關聯成像,極大地促進了超分辨光鏡和電鏡成像領域的發展,有望在生物學中廣泛應用。蛋白質等分子在細胞中的特定位置組裝成蛋白質機器進而發揮生物學功能,因此研究蛋白質等分子在細胞中的精確定位對於揭示蛋白質機器的組裝和分子機制至關重要。
  • 突破傳統光學衍射極限:新一代Nanoimager可輕鬆實現超分辨螢光成像
    近年來,隨著活細胞體系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的發展,膜蛋白單分子研究,特別是受體動力學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單分子研究領域中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超分辨成像技術因其能夠突破光學衍射極限,而比傳統光學顯微鏡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高的定位精度。
  • 浙大科學家提出三維光學超分辨成像新方法
    近日,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旭教授和匡翠方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新穎的光學成像技術——多角度幹涉顯微鏡(MAIM),實現了對生物體內活細胞的多色、長時程、高速和三維超分辨成像,為微管、內質網、線粒體和細胞膜等亞細胞器的生物動力學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工具。這項研究發表在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
  • 南開大學癌症幹細胞相關研究獲突破
    原標題:南開大學癌症幹細胞相關研究獲突破 日前從南開大學獲悉,南開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藥學院教授陳悅團隊首次實現了抗癌天然產物防風草內酯(Ovatodiolide)骨架的高效化學合成,並實驗確證了該類化合物可選擇性殺滅肝癌幹細胞,具有藥物開發潛力。
  • 「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14屆,旨在宣傳我國重大基礎研究科學進展,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開展基礎研究科普宣傳,促進公眾理解、關心和支持基礎研究,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在科技界深具影響。
  • 陳黎明教授聯合中科院專家首次實現超分辨的X射線鬼成像
    X光透射成像/CT作為非侵入式的診斷方式,是目前醫學領域最重要的臨床檢測手段,也在此次新冠肺炎的疫情抗擊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由於電離效應X射線對於蛋白質、細胞等會造成相當程度的輻射損傷,據國際放射學會研究報告,每年X射線的醫學診斷就會導致相當數量的癌症和白血病患者,因此如何降低診斷所需的劑量至關重要。
  • 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成像揭露細胞器相互作用全景
    其中,光學衍射層析成像模態首次實現了活細胞內線粒體、脂滴、核膜、染色體、內質網及溶酶體等多種亞細胞結構的同時高速三維成像。在雙模態系統對活細胞的觀察中,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亞細胞結構,命名為「黑色液泡小體」,並對其在細胞代謝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這一雙模態成像方法在細胞生物學研究及生物醫學成像領域有著廣泛應用前景。
  • 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的臨床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腫瘤治療方式是影響病人五年生存率的重要因素。而當前腫瘤治療的主要手段依然是手術切除。精準、有效的腫瘤切除成為提高患者五年生存率的關鍵。 新興的光學分子影像技術為圖像引導手術治療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 中科院「超分辨光學顯微鏡」項目通過驗收
    孫自法 攝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所長唐玉國研究員介紹說,該所通過「超分辨光學顯微鏡」項目研製的超分辨顯微鏡及核心部件,已經在中外多家研究機構使用並已取得部分成果。其中,中科院動物所利用高端光學顯微鏡觀察發育生物學中的基本現象,研究潛在調控機制;中科院藥物所應用高端光學顯微鏡觀察藥物胞內靶向定位和輸送,加速創新性新藥研發;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和美國史丹福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等專業實驗室利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進行信息識別、行為控制等腦科學核心問題的研究以及動物在體成像實驗,獲得高分辨實時神經元活動成像數據。
  • 南開-山東師範大學聯合團隊揭示血管新生的秘密
    2020年,周軍教授領銜的南開大學-山東師範大學聯合研究團隊在Science Bulletin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A cilium-independent role for intraflagellar transport 88 in regulating angiogenesis
  • 潘雷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超分辨光學成像小談
    本人2009年有幸參與一個973項目申報,內容就是發展超分辨光學成像研究蛋白質組學,但是最終沒有成功,不過對超分辨光學成像知識略知一二了。1.「趕超」遠場解析度的方法有個途徑:遠場超分辨光學成像(此次諾貝爾化學獎);近場超分辨光學成像。這兩種超分辨的思維與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 超快光學與光譜成像技術團隊
    團隊面向環境、生命科學的應用需求,圍繞超快雷射科學,結合太赫茲科技和微結構材料,開展極端時空尺度下的大氣汙染光譜監測、太赫茲無損檢測、生物醫學光譜成像等方面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研究
  • 【Light在線】問答實錄:超分辨成像與單細胞分選技術
    STED能否實現組織或者活體成像?答:理論上無極限,受限於樣本材料的大小。實際一般可實現30nm左右,主要用於細胞成像,也有用於老鼠腦的研究。2.問:上轉換納米顆粒的效率比較低,在應用於超分辨成像時發光會不會比較弱,單個顆粒的亮度是多少,與螢光染料相比呢?能否更好的應用於生物超分辨成像中?答:可以提高參雜濃度來提升亮度,上轉化材料抗淬滅性好,一般能亮更久,在生物成像中就可以做長時間STED成像。22.
  • 活細胞超分辨PAINT成像揭示皮牛級別細胞牽引力
    活細胞超分辨PAINT成像揭示皮牛級別細胞牽引力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7 16:00:43 埃默裡大學Khalid Salaita研究小組取得一項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