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明教授聯合中科院專家首次實現超分辨的X射線鬼成像

2021-01-15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X光透射成像/CT作為非侵入式的診斷方式,是目前醫學領域最重要的臨床檢測手段,也在此次新冠肺炎的疫情抗擊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由於電離效應X射線對於蛋白質、細胞等會造成相當程度的輻射損傷,據國際放射學會研究報告,每年X射線的醫學診斷就會導致相當數量的癌症和白血病患者,因此如何降低診斷所需的劑量至關重要。而自1895年倫琴發現X射線以來,成像的方法並沒有根本上的改變,都是採用直接投影到面探測器,通過累計帶有物體信息的光子來展現出一定灰度分布的技術,因此這種方式的成像效率很低,不僅難以大幅度地降低成像所需劑量,而且解析度受光源尺寸及探測設備分辨力的限制,成為制約傳統成像方法的兩大相互牽制的瓶頸問題。

針對輻射劑量的瓶頸問題,2018年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陳黎明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院吳令安合作,克服了X射線分光的困難,首次利用隨機調製光強度的方法實現了可攜式X光「鬼」成像,這種間接成像方式是基於光場的二階關聯,成像質量取決於探測信號的漲落而非強度的絕對值。以此為基礎,團隊完成了單光子量級的超低劑量成像,成果發表在Optica以後受到了廣泛關注,被Science在深度欄目中報導。該工作也獲評中科院「年度科技創新亮點成果」和ESI高被引論文。在Science的報導中,同領域的專家給予了高度評價:「如果應用於醫學成像領域,這將是一項革命性的進步」。與此同時也對該工作提出希望:「提高成像的解析度與質量,以適應醫學成像的要求」。

     

圖1. (a) 物體的3D示意圖;(b) 金掩模板掃描電鏡圖像;(c) 樣品的X光透射成像圖,曝光時間為5 s;(d) 經過4096次曝光後利用TVAL3算法重構的圖像,對比度/噪聲比(CNR)為0.27;(e) 經過768次曝光後利用CH-MWCNN算法重構的圖像,CNR為2.65。

基於上述實際需求,陳黎明與吳令安再次合作,開啟了解決成像解析度瓶頸問題的探索。近期研究團隊成員利用自主研製的Hadamard金掩模振幅調製板,首次實現了基於真正單像素探測器的非相干X光鬼成像。相比於隨機調製的方案,該方法利用了Hadamard矩陣的正交完備特性,因此即使在稀疏採樣下也能重構出較好的圖像。在此基礎上,通過引入壓縮感知以及卷積神經網絡對原有算法進行了升級,最終利用37 μm源尺寸的X光源,在僅18.75%的採樣率下就得到了10 μm解析度的成像結果,實現了突破源尺寸限制的超分辨成像,足以對癌變組織進行直接判斷,達到了臨床醫學精細成像的解析度要求。

在計算鬼成像的框架下,高性能的算法以及調製板的精細結構保證了超分辨下較好的圖像質量,而更低的採樣率意味著更短的曝光時間以及更低的劑量,因此有望利用該技術進一步降低劑量。整個實驗布局簡單,使用方便,單像素探測器的應用也可極大地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應用該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對放射源的空間相干性和強度的要求,可以大大推進X光鬼成像的實用化進程。

以上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APL Photonics 5, 056102 (2020)。該工作得到了科技部(2017YFA0403301、2017YFB0503301、2018YFB05043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721404、11991073、61975229、61805006、11805266)、中科院(XDB17030500、XDB16010200)有關項目基金的支持。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63/1.5140322

https://doi.org/10.1364/OPTICA.5.000374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359.6383.1452

相關焦點

  • 基於真正單像素探測器的非相干X光「鬼」成像首次實現
    X光透射成像/CT作為非侵入式的診斷方式,是目前醫學領域最重要的臨床檢測手段。但由於電離效應X射線對於蛋白質、細胞等會造成相當程度的輻射損傷,每年X射線的醫學診斷就會導致相當數量的癌症和白血病患者,因此如何降低診斷所需的劑量至關重要。
  • 上海交大陳黎明教授獲2020年度中國物理學會饒毓泰物理獎
    2020年10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陳黎明教授獲2020年度中國物理學會饒毓泰物理獎(光學、聲學與原子分子物理),以表彰他在雷射等離子體電子加速和超快X射線輻射及應用上的重要貢獻。X射線光源具有極高的時空分辨能力,對物質的瞬態結構和超快動力學研究意義重大。
  • 新一代螢光顯微鏡可輕鬆實現超分辨成像
    近年來,隨著活細胞體系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的發展,膜蛋白單分子研究,特別是受體動力學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單分子研究領域中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超分辨成像技術因其能夠突破光學衍射極限,而比傳統光學顯微鏡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高的定位精度。
  • 上海光源與用戶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非相干X射線衍射成像
    目前X射線晶體衍射結構分析手段只能對具有周期性結構的晶體實現原子級的三維顯微結構分析,而X射線相干衍射成像可以實現對非周期性結構物體具有原子級空間分辨能力,然而這種方法卻需要全相干X射線照明,存在較大的局限性。
  • 中科院「超分辨光學顯微鏡」項目通過驗收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科研人員操作研成成功的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 孫自法 攝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所長唐玉國研究員介紹說,該所通過「超分辨光學顯微鏡」項目研製的超分辨顯微鏡及核心部件,已經在中外多家研究機構使用並已取得部分成果。
  • 稿件速遞|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
    導讀近年來,研究者將一系列超分辨成像技術與螢光偏振顯微術結合,實現了納米尺度上乃至單分子水平的螢光偶極子成像。北京大學席鵬副教授課題組總結了已有的螢光偏振成像技術,介紹了最近開發的兩種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技術,比較了各種螢光偏振成像技術的優劣。
  • 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國家蛋白質中心、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以及英國巴斯大學合作
  • 中子鬼成像首次實現
    近日,由中科院高能所梁天驕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陳黎明教授、中科院物理所吳令安研究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探索出一種用於真實物體的單像素中子成像的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於《Science Bulletin》(IF=9.511),共同第一作者為高能所曾智蓉和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生何雨航、黃禕禕。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先導計劃項目、民用空間項目和科學挑戰計劃項目的資助。
  • 我國學者在活細胞超分辨成像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國家實驗室生物醫學光子學功能實驗室張玉慧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對細胞穿膜肽的研究,利用其運載能力將不能透膜的螢光染料及特異性識別基團攜帶進入活細胞,突破以往光激活螢光化學探針中螢光染料及識別基團本身需要透膜的限制,為活細胞超分辨成像化學探針的構建提供了一種新策略。
  • 潘雷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超分辨光學成像小談
    「趕超」遠場解析度的方法有個途徑:遠場超分辨光學成像(此次諾貝爾化學獎);近場超分辨光學成像。這兩種超分辨的思維與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如紫外光、x射線、電子等;其二,提高數值孔徑。若螢光產生過程是多光子吸收過程,則可激發出螢光的光斑區只能是中間的大光強區,此時簡單有效的實現了超分辨螢光成像,最終通過掃描獲得超分辨圖像。該方法優點是激發光源是長波長光,光毒性小,穿透能力強,不過容易造成熱損傷。目前最成功的應用是雙光子掃描螢光顯微鏡(注意不是雙光子掃描共聚焦顯微鏡),主要應用在腦部神經活動研究,因為較好的穿透深度。
  • 突破傳統光學衍射極限:新一代Nanoimager可輕鬆實現超分辨螢光成像
    近年來,隨著活細胞體系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的發展,膜蛋白單分子研究,特別是受體動力學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單分子研究領域中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超分辨成像技術因其能夠突破光學衍射極限,而比傳統光學顯微鏡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高的定位精度。
  • 進展 | 中子單像素成像的實現
    另外,利用散裂中子源的脈衝時間特徵,時間飛行(time-of-flight,ToF)成像模式可以進行波長分辨,但這對中子源強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緊湊型中子源也就更不具備該能力。因此,獨創一種利用較低強度、可移動式的脈衝中子源進行空間和時間分辨成像的方法,成為中子成像眾多實際應用的關鍵。
  • 無極子誘導的強光熱非線性及光刻結構的超分辨定位成像
    基於此機制,他們提出了一種高效動態的全光調控方式,實現了對納米矽盤光散射響應接近100%的調製幅度。研究還發現,利用簡單的掃描雷射共聚焦顯微系統對納米矽盤散射成像,能夠得到具有亞波長特徵尺度的成像光斑,並展示了對亞波長矽結構的精度高達40納米的遠場超分辨定定位成像。
  • 基於NV色心的超分辨量子磁學顯微鏡助力新型磁存儲研究
    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2課題組的光耀、劉藝舟博士、於國強特聘研究員、韓秀峰研究員等人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Gisela Schütz教授團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分校Yaroslav Tserkovnyak教授團隊、蘭州大學彭勇教授團隊合作,利用掃描透射X射線顯微鏡(STXM),對[Pt/Co/IrMn]n交換偏置多層膜結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在室溫零場條件下成功誘導產生
  • 浙大科學家提出三維光學超分辨成像新方法
    近日,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旭教授和匡翠方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新穎的光學成像技術——多角度幹涉顯微鏡(MAIM),實現了對生物體內活細胞的多色、長時程、高速和三維超分辨成像,為微管、內質網、線粒體和細胞膜等亞細胞器的生物動力學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工具。這項研究發表在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
  • 新品成果速遞 | 基於NV色心的超分辨量子磁學顯微鏡助力新型磁存儲...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分校Yaroslav Tserkovnyak教授團隊、蘭州大學彭勇教授團隊合作,利用掃描透射X射線顯微鏡(STXM),對[Pt/Co/IrMn]n交換偏置多層膜結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在室溫零場條件下成功誘導產生100 nm尺寸的斯格明子。
  • 空間中心等提出由X射線成像圖反演磁層頂位形的新方法
    太陽風中的高價重離子和地球大氣逃逸出的中性成分碰撞,發生電荷交換(solar wind charge exchange, SWCX),從而輻射X射線。以此為原理對地球磁層進行X射線成像探測,將有望首次在大尺度上揭示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
  • 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成像揭露細胞器相互作用全景
    ,發展了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SR-FACT)雙模態顯微成像技術,實現了對細胞內細胞器相互作用過程的高速三維全景成像。其中,光學衍射層析成像模態首次實現了活細胞內線粒體、脂滴、核膜、染色體、內質網及溶酶體等多種亞細胞結構的同時高速三維成像。在雙模態系統對活細胞的觀察中,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亞細胞結構,命名為「黑色液泡小體」,並對其在細胞代謝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這一雙模態成像方法在細胞生物學研究及生物醫學成像領域有著廣泛應用前景。
  • 科學家首次實現活細胞RNA標記與無背景成像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楊弋、朱麟勇等教授歷經7年合作研究,在螢光RNA及活細胞RNA成像領域獲突破性進展。他們原創的系列高性能螢光RNA,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不同種類RNA在動物細胞內的螢光標記與無背景成像。11月5日,該成果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螢光蛋白標記技術是蛋白質研究的巨大助力,其研究在2008年曾獲得諾貝爾獎。
  • 科研人員提出由X射線成像圖反演磁層頂位形的新方法
    太陽風中的高價重離子和地球大氣逃逸出的中性成分碰撞,發生電荷交換(solar wind charge exchange, SWCX),從而輻射X射線。以此為原理對地球磁層進行X射線成像探測,將有望首次在大尺度上揭示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在成像探測過程中,視線方向的X射線信號將被疊加,損失掉了一個維度上的信息,因此最終觀測到的二維圖像將無法提供視線方向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