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 | 中子單像素成像的實現

2020-11-17 中科院物理所

中子成像利用中子的高穿透性和對輕元素靈敏等特性在無損檢測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意義。隨著中國散裂中子源、中國先進研究堆等大科學裝置的建成,中子成像有望在我國眾多領域的研究與應用發揮重要的作用。但大型中子源機時緊張且不具有移動性,限制了其廣泛的應用。而對於緊湊型中子源,其強度又難以在可接受的時間範圍內使用傳統中子成像的方法得到高空間分辨的二維圖像。另外,利用散裂中子源的脈衝時間特徵,時間飛行(time-of-flight,ToF)成像模式可以進行波長分辨,但這對中子源強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緊湊型中子源也就更不具備該能力。因此,獨創一種利用較低強度、可移動式的脈衝中子源進行空間和時間分辨成像的方法,成為中子成像眾多實際應用的關鍵。

單像素成像技術,是通過使用沒有空間分辨能力的探測器進行物理信號的採樣,需要將大量在空間上進行調製的不同波場,按時間順序投射到目標物體以獲取空間分辨,進而重建出高空間解析度的圖像。目前該方法已在可見光和X射線波段實現。然而,工業應用和生物醫學等領域希望使用較弱的中子源實現高質量的中子成像,由此催生了單像素中子鬼成像技術的巨大需求。

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吳令安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陳黎明教授(原物理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梁天驕研究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探索出一種用於真實物體的單像素中子成像的新方法。通過深矽刻蝕和填充高中子吸收截面的粉末的方式製作了中子調製器件,使得中子束穿過調製器件後在空間上的分布具有預設置的漲落,然後再照射在成像對象上,利用不具有空間分辨能力的單像素探測器收集信號,最後將該信號和預設置的調製圖案通過強度關聯還原出成像物體的像,空間解析度達到100μm。此外,研究團隊還結合飛行時間成像模式,使成像的波長(能量)解析度達到0.4% (@1 Å),並且每幀圖案僅需1000左右的中子計數。上述實驗在中國(東莞)散裂中子源20號束線完成,與現有的中子透射成像相比,該方法成本低、裝置簡單,不僅適用於較低強度的緊湊型中子源,而且在上述兩方面更加適用於諸如可移動式的雷射驅動脈衝中子源,在工業應用、材料科學和生物學上將具有非常重大的應用前景。

相關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於《Science Bulletin》(IF=9.511),共同第一作者為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生何雨航、黃禕禕和高能所曾智蓉。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先導專項、民用空間項目和科學挑戰計劃項目的資助。

文章連結:https://authors.elsevier.com/sd/article/S2095-9273(20)30626-5

圖一、中子單像素成像實驗方案。插圖是三維光學顯微鏡記錄的典型調製模式。

圖二、歸一化桶探測器信號和重建圖像。(a) 桶探測器記錄的每一幀中子束線強度;上圖為束線波動,下面兩個線分別為加了字母N和條紋的束線強度;(b) 物體N;(c)、(d) 常規GI和卷積神經網絡(CNN)分別從1024次採樣中獲取的物體N和圖像。(e) 條紋物體;(f)、(g) 常規GI和CNN分別從512次採樣中獲取的條紋圖像。

編輯:aloysius

相關焦點

  • 中子鬼成像首次實現
    此外,研究團隊還結合飛行時間成像模式,使成像的波長(能量)解析度可達到0.4%,並且每幀圖案僅需1000左右的中子計數。上述實驗在中國散裂中子源20號束線完成,與現有的中子透射成像相比,該方法成本低、裝置簡單,不僅適用於較低強度的緊湊型中子源,而且在上述兩方面更加適用於諸如可移動式的雷射驅動脈衝中子源,在工業應用、材料科學和生物學上將具有非常重大的應用前景。
  • 科研人員實現中子鬼成像
    該方法通過深矽刻蝕和填充高中子吸收截麵粉末的方式製作出中子調製器件,使中子束穿過調製器件後在空間上的分布具有預設置的漲落;照射在成像對象上,利用不具有空間分辨能力的單像素探測器收集信號;將該信號和預設置的調製圖案通過強度關聯還原出成像物體的像,空間解析度達到100微米。此外,研究人員還結合飛行時間成像模式,使成像的波長(能量)解析度可達0.4%(@1Å),且每幀圖案僅需1000左右的中子計數。
  • 盤點:紅外成像系統進展
    無論是顯微紅外光譜儀或是紅外成像系統,使用者最關心的還是儀器的性能指標,也就是顯微模式下紅外光譜的信噪比及空間解析度,另外,如何從紅外光譜圖像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也是大家所關心的,下面將綜合這幾點,介紹紅外成像系統的進展。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最近,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高分辨化學識別與成像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右上圖為分子拉曼光譜,右下圖為拉曼成像圖和強度分布曲線。 該研究工作是在科技部、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下完成的,是該研究團隊繼2005年實現單分子磁性調控(文章發表在《科學》雜誌上)後在單分子科學領域取得的又一項重大進展。
  • 其次,量子成像可以實現非相干光源的相干成像
    除了基於糾纏光子對的符合計數成像和基於熱光場的強度關聯成像之外,另一個與量子成像密不可分的概念是單像素成像,又稱計算關聯成像。2008年,Shapiro從理論上證實了量子成像中閒置光一路的信息可以通過對光場的計算得出,因此並不是量子成像所必須的,該理論的可行性隨後得以證實。
  • 中國科大在單分子拉曼成像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提出掃描拉曼埃分辨...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組與羅毅研究組,在單分子拉曼成像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將空間解析度推向新極限,實現了埃級單化學鍵分辨的分子內各種振動模式的實空間成像,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分子化學結構重構技術掃描拉曼埃分辨顯微術(Scanning Raman Picoscopy,SRP)。
  • 行業視角|同濟大學在衍射光學元件實現輕薄計算成像取得進展
    近日,光學領域頂級期刊《Optica》發表了相關文章,該項目由同濟大學和史丹福大學共同合作,同濟大學頓雄博士為第一作者,文章展示了在衍射光學元件實現輕薄計算成像取得進展。當前光學成像系統都基於折射光學元件構建,為了實現高性能成像,通常需要複雜的光學鏡頭,導致系統長度長、重量重。
  • 中子成像譜儀技術交流會在高能所東莞分部召開
    中子成像譜儀技術交流會在高能所東莞分部召開 2017-11-20 高能物理研究所 【字體:來自高能所、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中山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等多位中子成像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副經理陳元柏帶領與會專家參觀了散裂中子源。  本次會議就脈衝中子源成像譜儀設計、冷中子顯微鏡、中子聚焦光學、中子成像探測器等多個關鍵技術進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討,初步形成了未來中子成像譜儀建造思路。
  • 數位相機的成像原理、顯示屏尺寸、像素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來自月亮的你3,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數位相機的成像原理、顯示屏尺寸、像素的介紹。數位相機的成像原理是怎樣的?數位相機的成像原理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光耦合器件(CCD、CMOS)接收光學鏡頭傳遞來的影像,經ADC轉換成數位訊號後存儲於存儲器中。
  • 利用CCD相機實現中紅外成像
    ,被廣泛應用在生物醫學組織成像、工業陶瓷檢測、材料檢測、礦物感測和環境監測等等。圖1:中紅外雷射脈衝(圖源:scitechdaily)然而,雖然中紅外感應光源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該方法用CCD相機實現了中紅外成像,在使用每像素僅幾個毫微微焦耳的皮秒脈衝能量的情況下,在100毫秒的曝光時間獲得了廣域中紅外圖像。
  • 中國散裂中子源極化中子技術研討會召開
    本次會議是在中國舉辦的第二屆極化中子領域的國際會議,採用線上線下會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旨在邀請國內外極化中子領域頂尖專家,為他們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共同探討極化中子在中子源上的應用,同時向國際專家展示東莞市的科研創新環境,是頂尖人才集聚交流合作、進行學術研討交流的高端平臺。
  • 計算光譜成像的前沿進展簡介
    從成像的時間維度來看,高光譜成像主要存在兩種方式:(1)基於掃描的方法(多次曝光):通過犧牲時間來掃描得到靜止的光譜圖像;(2)計算成像方法(可以實現單次曝光條件的高光譜成像):通過計算重建調製後的光譜數據以獲取動態的高光譜視頻。
  • HINEG中子照相:實現高精度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殘芯檢測
    為了解決該問題,FDS鳳麟核能團隊發明了陣列射流耦合強剪切場的高效散熱技術,成功實現了高效散熱,使裝置HINEG實現中子的持續穩定產生。 中子照相(技術) 中子照相監測技術是利用發射散角很小的均勻的準直中子束垂直穿透需要檢測的物體來進行檢測的方法。
  • 不是像素越大成像越好 手機攝像頭原理解析
    在感光度方面,在夜間和高感光度下拍攝時,成像效果相對較好。手機攝像頭的成像原理物體的光進入系統,穿過鏡頭,然後到達圖像傳感器。光子撞擊傳感器以產生可移動電荷,這是內部光電效應,收集可移動電荷以形成電信號。由於處理器無法識別電荷信號,因此需要轉換數位訊號。
  • 能譜CT在冠狀動脈成像中的應用進展
    ;②通過測量X線在物體中的吸收來成像,這種衰減能夠客觀反映X線的能量;③物體對X線的吸收通過光電效應與康普頓效應完成,二者共同決定物質的衰減曲線;③任何物質均有對應的衰減曲線,可選擇2種相應比例基物質的組合來表達一個未知物質對X線的吸收,醫學上常應用碘與水進行成像組合及物質分離,通過計算碘與水的吸收曲線特性,得出相應特定水平的單能量圖像。
  • Pointcloud基於矽光子平臺研發通用型FMCW 3D成像平臺
    ,可以成為一種通用型3D成像平臺。然而,由於難以為每個像素提供電子和光子連接,以前的系統基本被限制在20像素以下。本研究展示了首款由512(32 x 16)像素組成的大尺寸相干探測器陣列,以及該陣列在3D成像系統中的運行情況。
  • 單分子實時成像和表徵研究獲進展
    細胞膜上綠色螢光蛋白標記TGF-βII型受體的單分子圖像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實驗室研究人員近期與清華大學生物系合作,通過活細胞單分子成像,在轉化生長因子受體聚集狀態和激活模式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2009年106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PNAS:單分子成像:結構生物學的未來
    新技術的出現,將對結構生物學的發展帶了跨越式的進展。傳統的結構解析方法是X光衍射和核磁共振成像(NMR)。X光衍射(X-ray),通過高能的X光轟擊生物大分子的晶體,可以獲得電子密度的信號,從而可以構建出大分子的三維坐標,可以解析相對較大的分子構象。
  • 陳黎明教授聯合中科院專家首次實現超分辨的X射線鬼成像
    而自1895年倫琴發現X射線以來,成像的方法並沒有根本上的改變,都是採用直接投影到面探測器,通過累計帶有物體信息的光子來展現出一定灰度分布的技術,因此這種方式的成像效率很低,不僅難以大幅度地降低成像所需劑量,而且解析度受光源尺寸及探測設備分辨力的限制,成為制約傳統成像方法的兩大相互牽制的瓶頸問題。
  • 基於真正單像素探測器的非相干X光「鬼」成像首次實現
    而自1895年倫琴發現X射線以來,成像的方法並沒有根本上的改變,都是採用直接投影到面探測器,通過累計帶有物體信息的光子來展現出一定灰度分布的技術,因此這種方式的成像效率很低,不僅難以大幅度地降低成像所需劑量,而且解析度受光源尺寸及探測設備分辨力的限制,成為制約傳統成像方法的兩大相互牽制的瓶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