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光譜成像的前沿進展簡介

2021-01-09 網易

2020-12-18 22:02:39 來源: 我是天邊飄過一朵雲

舉報

  
光譜圖像數據是一個立方體,由兩個空間維度和一個光譜維度組成。當前成像系統普遍採用的三色成像(紅綠藍,RGB)只能拍攝三個光譜通道,無法直接從圖像中分析拍攝對象豐富多彩的光譜特徵;而高光譜成像可以拍攝更多的光譜通道(幾百甚至上千個),能為拍攝的場景或物體提供更多的顏色信息,從而可以廣泛應用於環境監測、軍事國防、文物與考古分析、醫學診斷、食品監管和地質探勘等各大領域。
從成像的時間維度來看,高光譜成像主要存在兩種方式:(1)基於掃描的方法(多次曝光):通過犧牲時間來掃描得到靜止的光譜圖像;(2)計算成像方法(可以實現單次曝光條件的高光譜成像):通過計算重建調製後的光譜數據以獲取動態的高光譜視頻。由於高光譜成像具有精準採集、精細分析、精確計算納米級別光譜特徵的特點,可作為科學研究、工程應用強有力的工具,成為當前圖像和視頻處理、計算機視覺和圖形學研究領域的國際前沿熱點之一。

  

  
原理方法

  
1. 基於掃描的方法

該方法歷經點掃描、線掃描以及譜掃描三個發展階段。點掃描方法在每個時刻捕獲單個空間位置的高光譜數據,因此需要大量時間才能獲得一個高光譜數據立方體。線掃描法採用與一個空間方向平行的狹縫孔徑,光譜儀沿另一個方向平移掃描,從而可以通過比點掃描法更快的速度獲得一個高光譜數據立方體。光譜掃描法在成像設備的光路中使用不同波段的窄帶濾光片,拍攝一系列全空間解析度單波段圖像,使用這一系列圖像即可合成一個高光譜數據立方體。還有其他掃描方法,例如傅立葉變換光譜成像方法,該方法通過掃描麥可遜幹涉儀的一個反射鏡,以便在多個光程差(OPD)值(可調濾光片相機的傅立葉域等效)上獲得光譜數據。靈敏式光譜成像四使用衍射光柵將入射光線進行色散,並在光路上引入狹縫掩模來調製光譜。
過去30年,掃描技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例如,謝克納(Schechner)和納亞爾(Nayar)將一個隨空間場景變化的濾波片固定到一臺可移動的照相機上,當相機移動時,它會多次感知場景中的每個像素,每次感知都在不同的光譜波段上。與之前掃描的方法不同,聲光可調濾光片(AOTF)和液晶可調濾光片(LCTF)基於偏振的原理,可以達到非常快的掃描速度。Xu等人採用LCTF和壓縮感知技術實現空譜編碼,提升光譜視頻成像的空譜解析度。除了無源光譜掃描方法(被動照明方法),納亞爾(Nayar)等人提出了主動照明的方法,採用從一個波段掃描到另一個波段的多路照明方案,以實現光譜成像。以上原理方法皆以犧牲時間解析度為代價換取光譜解析度,因此只能拍攝靜態場景下的高光譜數據。由於基於掃描的方法(多次曝光)無法捕獲動態場景下的高光譜數據,因此誕生了計算成像方法(單次曝光)進行高光譜視頻採集(光譜成像由「靜」到「動」的變革)。
2. 計算成像方法
近幾十年來,為了克服基於掃描法的局限性,研究人員發明了多種照式(單次曝光)光譜成像方法。20世紀30-60年代,在天文學中快照式光譜成像通常使用積分場技術(基於反射鏡陣列(IFS-M)、光纖陣列IFS-F)和小透鏡陣列(IFS-L)。之所以這麼命名是因為每次對三維數據立方體像素單獨的測量都是在一個區域(對象)上進行積分而得到的。70年代有學者提出多光譜分束方法,該方法利用多個分束器將入射光分成多個光諧帶。一種原理更簡單的方法---多孔徑濾鏡相機(MAFC)使用一組傳感器陣列,並在每個傳感器前面放置不同的濾波片,以收集全光譜波段的部分波段。在可調階梯成像儀(TEI)中,法布裡-珀羅幹涉儀的成像輸出在一個方向上被稜柵交叉分散,在垂直方向上被階梯狀圖形分散,這就形成了傳感器上同一區域不同光譜窄帶圖像的拼接圖。
大約10多年前,高解析度傳感器的出現極大地提升了光譜圖像空間解析度,使快照式光譜成像走進應用成為了可能。得益於層析醫學成像技術(CT)的啟發,德庫爾(Descour)和德裡亞克(Dereniak)m2提出了一種基於計算斷層的快照式光譜成像方法和系統(CTIS)與醫學CT的原理一致,CTIS可以從一組採集的二維投影中重建一個有空間維度和光譜維度的三維光譜立方體,這些二維投影整合了來自傳感器上不同場景位置的光譜信號。CTIS的主要優點是可以使系統布局非常緊湊,但是主要缺點是難以製造開諾全息(kinoform)透鏡等分散元件和CT重建過程中的丟失錐問題。自該原理方法被提出以來,CTIS不斷圍繞其計算複雜性、校準難度和測量工藝進行改進。儘管可以通過CTS獲取高光譜視頻,但是重建單幀「空-譜」維度為100×100×100的高光譜圖像需要20-30分鐘,這使得當時的計算斷層成像光譜技術不適用於實時的視頻應用。
編碼光圈快照光譜成像(CASSI)是第一個嘗試利用壓縮感知原理進行快照式光譜成像的方法和系統:通過對三維數據立方體的稀疏採樣來重建高光譜圖像,在多尺度小波變換的基礎上假設稀疏度(自然場景的常見屬性),由此在欠定條件下重建光譜的三維數據立方體。基於壓縮感知理論,每一時刻的高光譜立方體數據可以由稀疏的方式先進行低維採樣,而後再進行高精度的光譜重建。根據光譜色散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雙色散元件(DD)CASSI和單色散元件(SD)CASS。壓縮感知光譜成像系統能更加緊湊和靈活地應用於各個領域,並且成本更低。儘管如此,基於編碼光圈的成像方法仍然具有局限性:(1)由於自然場景的稀疏假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重建誤差;(2)重建算法的計算複雜性,例如TwIST、ADMM和HS-字典學習加上稀疏約束的計算重建算法不能令人滿意,並且無法實時對高光譜數據進行重建。為了克服上述缺點,Wang等人,提出了一種基於互補觀測的雙相機成像系統,並提出了將數據與先驗知識相結合的高光譜圖像重建算法。
稜鏡-掩模調製的光譜視頻成像方法和原型系統(PMVIS)以計算成像原理為指導,充分運用稜鏡的色散作用和掩模的稀疏採樣完成光譜視頻實時採集的硬體設計和實現,大幅提升信息獲取的自由度。不同於CTIS和CASSI的原理,PMVIS的一個核心貢獻在於提出了並行光路的思想,破解了高空間和高光譜解析度難以兼得的固有矛盾;通過在系統中增加另外一個RGB相機,得到一路並行的具有高空間解析度的RGB視頻,在原有光路上得到低空間解析度光譜視頻,將光譜視頻的信息疊加在RGB的高空間解析度上,並通過融合處理,最終得到同時具有高空間和高光譜解析度的視頻。
由於光譜解析度是許多機器視覺應用成功與否的核心因素,因此有學者提出了快照式傅立葉變換光譜儀(SHIFT)、多光譜薩尼亞克幹涉儀(MSI)、圖像映射光譜儀(IMS)6和光場光譜儀(LFIS)等,它們的原理都是犧牲空間解析度來換取高光譜解析度。據此,馬納科夫(Manakov)等人提出了一種可重構的相機附件,該相機附件採用物理複製的機制實現全光(plenoptic)成像,將傳感器圖像複製為多個相同的副本並通過不同的濾波片恢復所需的光譜信息。Yang等人發展了一種光譜分辨壓縮超快成像(HCUP)新技術,能以單次曝光成像的模式運行,克服了主動照明的技術局限性,實現了超快光譜成像。
隨著大數據科學和半導體器件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可以單次曝光的計算光譜成像方法。與傳統基於掃描的方法相比,計算成像方法具有兩個顯著的優勢:(1)由於不需要在時間維度上進行掃描,計算成像方法可以獲取動態光譜視頻;(2)可以不使用專門製造的複雜機械結構來構建光譜儀,這在低成本、尺寸要求嚴格的應用中具有很大的潛力。另一方面,計算成像方法也存在局限性:由於自然場景的稀疏性假設,光譜重建誤差不可避免,並且光譜重建算法的計算複雜性高,實時進行高精度的光譜重建仍面臨巨大挑戰。在各種應用領域中,計算成像方法比掃描方法具有更大的便捷性(使用過程和傳統相機一致,不需要掃描),與此同時,計算成像方法和新材料、微納光學技術的發展為未來製作高性能、低造價、智慧型手機攝像頭大小的微型光譜儀鋪平了道路。總體而言,在不同的光譜成像系統中仍存在一些缺陷,這些缺陷需要通過考慮光學原理、壓縮感知理論、機器學習算法和半導體器件製造技術的進一步組合來改進。
在過去的幾年中,基於計算成像原理研製的光譜相機已逐步滿足實際商業應用的需求。隨著半導體器件製造技術的飛速發展,一些新型的光譜成像原理和系統業已初見端倪:微納製造技術可以在晶片上進行波長級別的調製,例如膠體量子點光譜儀(CQD)圓和IMEC的的片上濾波器技術,這些技術的變革已經替代了數百年來一直使用的傳統色散元件(例如稜鏡和光柵)。其中IMEC以緊湊、輕巧和可大規模製造的設計提供了高空間解析度(最高7Mpx)和光譜解析度(150+頻段)。此外,基於諧振亞波長光子結構的超表面技術實現了波前控制和光聚焦的新方法,為新一代光譜成像技術奠定了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成像光譜偏振技術
    為了使我國未來在此領域的理論研究、工程研製和應用方面居世界先進水平,同時考慮到目前國內外尚無系統性的成像光譜偏振技術方面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專著和教材,相關文獻也較少,作者認為很有必要編寫、出版一部成像光譜偏振技術方面的專著,為廣大科學技術工作者、工程技術人員、研究生及相關人員提供一幅成像光譜偏振技術的產生、發展、最新研究動態與前沿領域,以及基礎理論、基本原理、新型方案、工程研製、實驗和應用的畫卷
  • 細分萬物之像,記錄千譜之圖——高光譜成像感知與信息分析
    高光譜遙感具有很強的學科交叉性,其信息處理涉及地學、計算機視覺、人工智慧和高性能計算等。本期專題「高光譜成像感知與信息分析」將分享該領域的專家視角和學術觀點,以高光譜成像獲取、空譜數據融合與質量增強、光譜視覺感知到高光譜圖像分類識別為主線,基本體現本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並考慮從低層光譜視覺到高層光譜視覺信息處理等方面。
  • 中國光譜儀器前沿技術「百花齊放」——2017 中國光譜儀器前沿技術...
    儀器信息網訊 2017年6月29日,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主辦,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為支持單位,《現代科學儀器》編輯部承辦的2017中國光譜儀器前沿技術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近200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此次會議得到了珀金埃爾默、安捷倫、海光儀器、島津、壇墨質檢等多家企業的贊助和支持
  • 前沿光譜技術分享——2020分子光譜會議首日下午乾貨不斷
    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最早開始於1978年,至今已歷時41年,其旨在展示我國光譜及相關領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進展及成果,增進廣大光譜科學工作者和支持光譜事業的同行之間的交流,促進我國光譜事業發展。據悉,本次會議共收到論文摘要近320篇。
  • 高光譜成像光譜儀簡介及其應用概述
    高光譜成像光譜儀將成像技術和光譜技術結合在一起,在探測物體空間特徵的同時並對每個空間像元色散形成幾十個到上百個波段帶寬為10nm左右的連續光譜覆蓋。它以高光譜解析度獲取景物或目標的高光譜圖像。在陸地、大氣、海洋等領域的研究觀測中有廣泛的應用。
  • 2017中國光譜儀器前沿技術學術研討會邀請函及徵文通知
    當前光譜儀器領域的前沿技術和新的應用正在不斷湧現的關鍵時期,我們要不失時機地認真總結光譜儀器發展的成功經驗,展望未來,迎頭趕上,使我國光譜儀器科研和製造技術儘快全面趕上世界水平。為此,定於2017年6月29日至30日,在北京召開「中國光譜儀器前沿技術研討會」。
  • 高光譜成像光譜儀鏡頭的選擇和鏡頭參數計算
    鏡頭是高光譜成像光譜儀的關鍵設備,它的質量(指標)優劣直接影響高光譜成像光譜儀的整機指標,因此,鏡頭的選擇是否恰當關係到高光譜成像光譜儀整機的質量。  1、鏡頭的分類  (1) 以鏡頭安裝分類  所有的高光譜成像光譜儀鏡頭均是螺紋口的,CCD高光譜成像光譜儀的鏡頭安裝有兩種工業標準,即C安裝座和CS安裝座。
  • QD中國邀請您參加4月24日《探索超小型一體化無人機高光譜成像最新...
    [報告簡介]近年來,隨著航空遙感技術精準度和時效性要求的提升,常見的航空相機和多光譜手段已經不能滿足客戶需求,而與無人機飛行器相集成的高光譜成像技術,憑藉其「圖譜合一」的特點成為時下研究的熱點,有效地解決了有人大飛機系統費時費力、精度低的問題,從而方便的完成多頻次、高精度高光譜數據的採集。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右上圖為分子拉曼光譜,右下圖為拉曼成像圖和強度分布曲線。 該研究工作是在科技部、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下完成的,是該研究團隊繼2005年實現單分子磁性調控(文章發表在《科學》雜誌上)後在單分子科學領域取得的又一項重大進展。
  • 2017中國光譜儀器前沿技術學術研討會邀請函及徵文通知(第一輪)
    當前光譜儀器領域的前沿技術和新的應用正在不斷湧現的關鍵時期,我們要不失時機地認真總結光譜儀器發展的成功經驗,展望未來,迎頭趕上,使我國光譜儀器科研和製造技術儘快全面趕上世界水平。為此,定於2017年6月29日至30日,在北京召開「中國光譜儀器前沿技術研討會」。
  • 像素級多模式高光譜智能遙感技術
    報告題目:像素級多模式高光譜智能遙感技術報告時間:2020年10月17日13:30報告地點:君怡酒店一樓會議室(貴賓廳)報告人:胡長虹報告人簡介: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空間二部控制與軟體研究室主任,博士,碩士生導師。
  • 光譜成像:光譜學的未來?
    可攜式光譜儀可以測量350~2500nm的寬光譜範圍,並且可以通過對各種光譜進行計算得出營養指數,這些指數可以反應植物的健康狀況或葉綠素及氮含量等指標。然而,對葉片的小樣本檢測並不能代表整個區域的生長狀況。 標準彩色(RGB)航空照片可以提供整個田野的圖像,但是在健康的植物田地中卻存在葉子變色的區域,此時基於簡單RGB彩色照片的解釋是非常局限的。
  • 2017中國光譜儀器前沿技術學術研討會邀請函(第三輪)
    在現代科學儀器中,光譜儀器佔有較大比重,也是起步較早發展迅速的一類儀器,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發揮了巨大作用。全球光譜分析儀器市場一直呈現持續、穩定增長的趨勢。不少國產原子光譜儀器已達到國外同類儀器水平,基本上滿足了國內科研和經濟建設的需求,有些產品還走出國門步入世界大市場,這在國產科學儀器中首屈一指。
  • 聚焦光譜分析技術前沿「超快光譜」——光譜分析前沿技術論壇(北京...
    儀器信息網訊 2017年5月25日,「光譜分析前沿技術論壇(北京)」在文津國際酒店召開。此次技術論壇由三寶興業科學部主辦,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者聆聽了報告。「光譜分析前沿技術論壇
  • 光電子成像實驗裝置的研製取得新進展
    日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劉玉柱博士領導的雷射光譜項目組與瑞士ETH/Paul Scherrer Institute的分子光譜實驗室在超快光電子成像儀器研製的合作研究取得新進展
  • 前沿熱點丨三維晶片成像
    文章指出,該技術結合了兩種成熟的技術,即X射線斷層成像技術和分層成像技術,使用該技術不需要雕刻或切割晶片,同時也可應用於科學和工程學的其他分支,用於放大具有平面幾何形狀的樣品的三維結構。文章認為,隨著X射線源的不斷增強和計算能力的不斷提高,該技術將成為一種強大的工具,可在合理的成像時間內無損地提高解析度和提供大視場。
  • 北京光譜年會召開 盤點光譜技術新進展
    本次年會的特點之一是,光譜分析專家們結合BCEIA展出的新產品、新技術,詳細盤點了光譜分析儀器及技術的最新進展。鋼鐵研究總院國家鋼鐵材料測試中心賈雲海研究員、北京化工大學袁洪福教授分別主持上、下午的報告會。
  • 光譜成像知多少
    光譜成像技術起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其前身是多光譜遙感成像技術。由於光譜成像具有良好的信息獲取能力,光譜成像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已經發展出多種光譜成像技術,成像光譜儀產品不斷更新換代。色散型光譜成像技術和幹涉型光譜成像技術都是通過推掃或擺掃的方式獲得目標的二維空間信息和一維光譜信息,對平臺的穩定性要求很高,且在同一次曝光中獲取所有譜段的光譜信息。採用濾光片的光譜成像方案,無論是採用多個濾光片並行獲取多個波長的圖像信息,還是採用依次切換濾光片的方式,都需要根據系統的光譜響應來設置合適的曝光時間,從而獲得最大的信噪比。
  • 淺談高光譜成像技術在世界名畫賞析領域的應用
    高光譜圖像是將成像技術和光譜技術相結合的多維信息檢測技術,它能夠同時探測目標的二維幾何空間與一維光譜信息,獲取高光譜解析度的連續、窄波段的圖像數據。高光譜擁有著可捕獲物質的「指紋光譜」這一特性,在文物修復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將介紹一些美國SOC系列文物高光譜成像系統在國外文物保護領域的一些典型應用範例。
  • 多光譜成像技術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魔咖色域,ID:Mycolordo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多光譜成像是多波段光譜圖像獲取、處理、複製、顯示等系列技術的簡稱;通常認為在可見光譜段的多光譜圖像的光譜解析度大於10nm,該解析度能夠以較高的精度擬合或重建自然界中多數目標的輻射光譜或反射光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