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紅外成像系統進展

2020-11-23 儀器信息網

  隨著檢測器和數據處理系統的發展,傅立葉變換顯微紅外光譜技術在短短的二十幾年間從單純的顯微鏡與紅外光譜聯用,發展到了紅外成像系統。

  將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中的紅外光束引入顯微鏡光路,可以獲得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微小尺寸樣品的光學影像及相應成分的紅外光譜信息。由於紅外光的波長較長,紅外顯微鏡的空間解析度一般在6um左右。若採用單點檢測器收集紅外光譜,則為傅立葉變換顯微紅外光譜儀;若採用陣列檢測器收集紅外光譜,則為傅立葉變換紅外成像系統。紅外圖像系統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樣品的檢測速度,目前在刑偵學、生物學、醫學、化學、材料科學和礦物學等諸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無論是顯微紅外光譜儀或是紅外成像系統,使用者最關心的還是儀器的性能指標,也就是顯微模式下紅外光譜的信噪比及空間解析度,另外,如何從紅外光譜圖像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也是大家所關心的,下面將綜合這幾點,介紹紅外成像系統的進展。

  一、信噪比

  在紅外顯微鏡和紅外成像系統測試中,通過特殊設計的光學系統將測量光束直徑縮小到微米甚至亞微米量級,從而可測試尺寸非常小的樣品或者是大尺寸樣品中非常小的區域,顯然此時光通量遠遠小於常規紅外光譜儀,若要獲得高的信噪比,對整體光學系統的光路系統要求相應也有很大的很高,通常需要多個光學聚焦鏡(卡塞格林鏡)聯合使用,才能保證紅外光同軸,且能量損失最小,如圖1所示為PerkinElmer公司紅外光譜成像系統中的三卡塞格林鏡光學系統。

  紅外光先從光源到達卡塞格林鏡1,該鏡為聚焦鏡,將光束聚焦,經過樣品,到達卡塞格林鏡2,即物鏡上,在此光路圖中,最重要的卡塞格林鏡為3號鏡,即到達檢測器前,將紅外光譜的信號再次聚焦,保證能量最大。

  高的光通量,才能保證高的信噪比,所以紅外光譜成像系統中三卡塞格林鏡的光路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較高的信噪比。

圖1 PerkinElmer公司紅外圖像系統中的三卡塞格林鏡光學系統

  如前所述,在紅外顯微鏡和紅外成像系統的光通量遠低於常規紅外光譜儀,且掃描速度較快,常規紅外檢測器不能滿足要求,無論是單點還是圖像分析,均需要使用液氮冷卻的MCT檢測器以保證在快速測量時的高信噪比。此處需要說明,雖然測試速度比較慢,但是單點檢測器的信噪比更高、測量光譜範圍更寬。

  紅外成像系統所用檢測器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焦平面陣列檢測器,另一種是線陣列檢測器。焦平面陣列檢測器包括兩類,第一類主要是由紅外顯微鏡和大面積焦平面陣列檢測器(凝視型,以64*64和128*128為主)組成,凝視型同時以步進掃描技術(Step Scan)作支撐;第二類主要是由紅外顯微鏡和小面積焦平面陣列檢測器(非凝視型,以16*16和32*32為主)組成,非凝視型不需要步進掃描技術作支撐,而是採用了快速掃描(Rapid Scan)的技術。由於焦平面陣列檢測器源於美國軍方的技術,美國國防部對此類產品向中國大陸的出口進行了限制,目前仍存在禁運的問題。因此,國內市場上常見的紅外光譜儀器公司如PerkinElmer、Thermo Fisher Scientific、JASCO等則提供雙排跳躍式線陣列檢測器(2*16或2*8)或線陣檢測器(1*16),再結合快速掃描功能,實現紅外光譜成像質量和速度的雙重提高。目前各儀器廠商陣列檢測器的信噪比從150/1~800/1不等。

  二、空間解析度

  空間解析度是指被測試的樣品採用顯微紅外「見到」的最小測試面積。採用紅外顯微光譜儀器的可見光顯微系統對樣品進行觀察,選擇感興趣的測試區域,然後將其劃分成若干個採樣微區,通常將這些採樣微區稱為「像素(pixel)」。像素的尺寸是由儀器測試能力與樣品表徵要求共同決定的。較小的像素尺寸可以提高測試結果的空間解析度,但是光譜信噪比會降低,測量相同面積的區域時所需時間也要增加。

  由於紅外光波長較長,易產生衍射現象,不能像可見顯微鏡將樣品放大至1um甚至更小,一般常規的紅外圖像系統空間解析度極限在6um左右,所獲得的紅外指紋圖譜為6*6um區域的信息集合。

  若要提高紅外光譜成像系統的空間解析度,可以考慮選擇衰減全反射(ATR模式)。由於常規紅外光譜透射或反射成像時物鏡與樣品之間的介質為空氣,而ATR模式中物鏡與樣品之間的折射率更高的內反射晶體為介質,因而光束半徑可以更小,即成像測試時的空間解析度更高。例如,鍺的折射率是空氣的4倍,因此以鍺作為內反射晶體時,ATR模式的空間解析度比常規透射或反射模式高4倍左右。所以,在儀器廠家的宣傳中可見ATR模式空間解析度為1.56um的說法,應特別注意,此時為其名義空間解析度,或稱像素空間解析度,而非實際真正的空間解析度。

  ATR模式包括ATR單點物鏡與ATR成像附件兩種測量方式。如圖2所示,如果使用ATR單點物鏡進行成像分析,每次只能測量與內反射晶體接觸的一個像素,然後使晶體與樣品脫離,移動樣品使內反射晶體接觸下一個像素並進行測量,直到獲得所有像素的光譜。很明顯的問題是,內反射晶體與樣品接觸後很容易被汙染,影響後續像素測試結果的準確性,而且所有像素逐個測量的方式非常耗時。如果使用ATR成像附件,內反射晶體與所測樣品一起固定在樣品臺上,二者之間沒有相對位移,避免了晶體汙染造成的測量誤差。樣品臺同步移動內反射晶體與所測樣品,改變紅外光束在內反射晶體上的入射位置,完成所有像素的測量。由於可以使用陣列檢測器,ATR成像的測試速度也非常快。但是,受到內反射晶體尺寸的影響,ATR成像的測試面積比較小(目前儀器上通常配備的反射晶體的直徑為500um,最大可以定製直徑為2 mm的晶體,但應同時考慮檢測器、軟體等因素)。此外, ATR單點物鏡與ATR成像附件有個共同的問題:該方法只能測量距離內反射晶體表面幾個微米深的樣品部分;在樣品表面與內部不一致時,該方法獲得的一般只是表面信息。

圖2 ATR紅外光譜成像的兩種測量方式。左:ATR單點物鏡;右:ATR成像附件。

  2013年,Neaspec公司推出了nano-FTIR光譜儀,利用其獨有的散射型近場光學技術發展出來的納米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技術,使得納米級化學鑑定和成像成為可能。nano-FTIR光譜儀的工作原理如圖3所示,將一束寬帶中紅外雷射耦合進入近場顯微鏡(NeaSNOM),對原子力顯微鏡(AFM)針尖進行照明, 通過一套包含分束器、參考鏡和探測器在內的傅立葉變換光譜儀對反向散射光分析,即可獲得針尖下方20 nm區域內的紅外光譜,使得紅外光譜成像系統的的空間解析度突破了微米的界限。該類型儀器綜合了AFM的高空間解析度,和FTIR的高化學敏感度,實現了對有機、無機材料的納米級化學分辨。

圖3 Nano-FTIR光譜儀的工作原理

  圖4所示為在不使用任何模型矯正的條件下,nano-FTIR獲得的近場吸收光譜,由圖中可見,其分子指紋特徵與使用傳統FTIR光譜儀獲得的分子指紋特徵吻合度極高,這在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因為研究者可以將nano-FTIR光譜與已經廣泛建立的傳統FTIR光譜資料庫中的數據進行對比,從而實現快速準確的進行納米尺度下的材料化學分析。對化學成分的高敏感度與超高的空間解析度的結合,使得nano-FTIR成為納米分析的獨特工具。

圖4 Nano-FTIR所獲得的光譜圖與傳統紅外光譜圖的比較

  但目前昂貴的價格,較為複雜的操作(需要與AFM聯合使用),以及紅外光譜波段的限制(每次掃描的波數範圍有限),光譜解析度有待提高等,仍是該類儀器需要克服的難題,同時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三、紅外光譜成像的信息提取

  使用合適的信息提取方法,從像素光譜中獲得所需要的信息,是紅外光譜成像技術應用的關鍵。成像所測量的數據為若干個像素的紅外光譜,這些像素具有特定的空間位置,一般用橫坐標和縱坐標來表示。如果按照測量時的空間位置進行排列,像素光譜數據需要表示為一個r*c*n維的矩陣,因此需要使用適當的數據處理方法,對上述矩陣進行降維。若將每張像素光譜均轉換為反映特定信息的單一數值之後,再按照像素的空間位置將這些數值排列成一個r*c維的矩陣,然後以二維或三維圖形表示出來,就得到了反映特定信息的數據採集區域的化學圖像。

  常見的降維手段包括:像素光譜平均強度圖像,該方法可以反映測試區域內樣品數量較多的位置;像素光譜圖像特徵峰強度或面積圖像,該方法可以反映測試區域樣品中特徵官能團的分布情況;使用模式識別方法對像素光譜進行分類,根據像素光譜所屬類別將成像區域分割為不同部分,對各個部分的典型像素光譜進行解析,可以了解一些成分的分布情況等。

  本課題組近期也提出了兩種新的振動光譜成像數據信息提取方法。 「主成分載荷乘積聚類分析-交替最小二乘法」 可用於沒有參考信息時的樣品化學成分非靶向解析; 「偏最小二乘投影-相關係數法」,則主要用於已知目標成分的靶向檢測,對微量成分的識別能力更強。若有興趣可查閱相關文獻,此處不多加描述。

  (撰稿人:清華大學 周群)

  注:文中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讀者參考

相關焦點

  • 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的臨床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諾貝爾獎獲得者錢永健等學者進行了眾多研究,試圖在活體上用螢光成像方法「點亮」腫瘤,解決腫瘤標識的問題,開啟了光學分子影像技術在手術導航領域應用的先河。同時,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如何將螢光成像技術用於解決臨床問題,但一直面臨諸多挑戰。
  • 福祉科普|近紅外腦成像系統
    說到腦成像技術,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或是腦電(EEG)。單拿fMRI來說,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這項技術發展開始,學術領域發表的相關文章便逐年呈指數增長;在應用方面,fMRI更是醫生用於確診病情的關鍵手段之一。而功能性近紅外光譜成像技術(fNIRS)雖然與fMRI和腦電的起源時間相差不大,卻表現得相對低調許多。
  • 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獲進展
    單細胞技術在測序方面取得了進展;由於該技術具有無須標記、非侵入性、可同時展示胞內代謝物(組)特徵等優點,逐漸得到學界關注。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呂軍鴻課題組先後與上海生物信息技術中心、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都醫科大學天壇醫院、濱州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單細胞紅外成像技術的數據處理方法、單細胞表型組、幹細胞異質性等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陸續發布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和Analytical Chemistry上。
  • 紅外熱成像人體溫度監測預警系統方案
        紅外熱成像人體溫度監測預警系統方案    熱成像測溫系統介紹    紅外熱成像技術無需與物體直接接觸,即可測量視場中所有點的溫度,並可將溫度強度轉化成人眼可見的紅外熱圖像。
  • 英飛睿正式發布XSENTRY系列紅外成像全景雷達系統
    打開APP 英飛睿正式發布XSENTRY系列紅外成像全景雷達系統 發表於 2020-06-01 14:27:07 英飛睿(睿創微納全資子公司)正式發布XSENTRY系列紅外成像全景雷達系統,該系統核芯採用紅外熱成像晶片,基於大數據、光電、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科技研發,並融合先進的光學穩像和圖像處理技術,完美實現快速360°廣域實時監控,同時具備智能目標探測、識別和跟蹤功能,實現廣域監測。
  • 紅外熱成像
    打開APP 紅外熱成像 發表於 2020-03-20 16:53:00 智能分析攝像頭熱成像技術是利用高於絕對溫度零下(-273℃)的物體都能輻射紅外線的原理來工作的。
  • 紅外熱成像人體測溫布控系統
    熱成像測溫是通過非接觸方式檢測人體溫度,可以簡捷、安全、直觀、準確的查找、判斷人員是否存在體溫異常現象,迅速採取措施解決防止發熱人員流動。1.2 系統架構圍繞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下的人體測溫預警管控業務建設要求,測溫布控系統提供兩種應用模式。
  • 夜視技術中的微光成像和紅外熱成像技術比較
    始於20世紀50年代的紅外熱成像技術也走過了三代的歷程,它以接收景物自身各部分輻射的紅外線來進行探測,與微光成像技術相比,具有穿透煙塵能力強、可識別偽目標、可晝夜工作等特點。可以說,微光成像技術和紅外熱成像技術已經成為夜視技術的二大砥柱。
  • 赤壁市一批紅外熱成像測溫系統登錄校園!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好轉學生返校復學的腳步也漸漸臨近針對校園人流量大的特點赤壁市在校園安裝了一批紅外熱成像測溫系統這些疫情防控利器的「上崗」>將為學生返校復學把好校園安全第一關3月25日,記者在市實驗小學大門口紅外熱成像測溫點看到,技術員正在對安裝完畢的紅外熱成像測溫系統進行最後調試。
  • 利用CCD相機實現中紅外成像
    >最適宜進行紅外光譜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對於光譜成像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被廣泛應用在生物醫學組織成像、工業陶瓷檢測、材料檢測、礦物感測和環境監測等等。圖1:中紅外雷射脈衝(圖源:scitechdaily)然而,雖然中紅外感應光源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 紅外熱成像原理
    正是由於這個特點,熱紅外成像技術軍事上提供了先進的夜視裝備並為飛機、艦艇和坦克裝上了全天候前視系統。這些系統在海灣戰爭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物體的熱輻射能量的大小,直接和物體表面的溫度相關。  現代的熱成像裝置工作在中紅外區域(波長3~5μm)或遠紅外區域(波長8~12μm)。通過探測物體發出的紅外輻射,熱成像儀產生一個實時的圖像,從而提供一種景物的熱圖像。並將不可見的輻射圖像轉變為人眼可見的、清晰的圖像。熱成像儀非常靈敏,能探測到小於0.1℃的溫差。
  • 紅外熱成像技術及應用方案
    易科泰生態技術公司提供紅外熱成像技術創新應用全面解決方案,所用紅外熱成像儀主要有如下型號:  1.WIC紅外熱像儀  WIC是一款配置靈活的高端科研級測溫型熱成像相機,可配置不同的支架配件組成手持式成像測量、固定式測量監測等,既可用於室內也可用於室外長期監測(需加配型熱成像相機),還可與RGB鏡頭組合組成THERMO-RGB測量系統(需購買易科泰公司專業紅外熱成像與
  • 上篇| 電機五類工作系統,如何進行紅外熱成像檢測?
    目前常用的電機診斷方法有: 電流分析法分析電機的電氣系統 振動分析法分析電機的機械系統、磁路系統 絕緣診斷法測試電機的絕緣系統 溫度診斷法檢測電機的機械系統、磁路系統、散熱系統、電氣系統、絕緣系統 振聲診斷法測試電機的機械系統 油質診斷法測試電機的機械系統然而,並非所有的溫度診斷法都能對電機進行全面的預測性檢測
  • 【中國新聞網】中國成功研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
    【中國新聞網】中國成功研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 2020-05-20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語音播報   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設在該所的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歷經近3年的醫-工交叉深入探索,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
  • 復旦張凡團隊 在近紅外螢光壽命活體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這篇以《螢光壽命工程化的近紅外第二窗口納米顆粒解鎖活體多重成像》(「Lifetime engineered NIR-II nanoparticlesunlock multiplexed in vivo imaging」)為題的論文,提出將近紅外螢光壽命成像技術運用於活體多重檢測當中,有望成為一種全新的腫瘤精準診斷方法。這也是復旦大學通過交叉學科研究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紅外熱成像儀是什麼
    紅外熱成像儀是利用紅外熱成像技術,探測目標物體的紅外輻射,並通過光電轉換、信號處理等手段,將目標物體的溫度分布圖像轉換成視頻圖像的設備。紅外熱成像  我們人眼能夠感受到的可見光波長為:0.38—0.78微米。通常我們將比0.78微米長的電磁波,稱為紅外線。
  • 神經經濟學研究的新工具——近紅外光譜成像系統
    在運用神經科學方法來做經濟學研究的進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核磁共振成像(fMRI),雖然fMRI有較高的時間解析度和空間解析度,是研究腦神經活動的強大工具。但是fMRI在使用時會受到很多限制,尤其是對於環境要求很嚴格,這也就限制了它的應用範圍,降低了它的外部效度。在經濟決策研究中一種新的極具潛力的腦成像工具——功能近紅外光譜成像系統(fNIRS)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華盛昌AI-2031全自動紅外熱成像測溫告警系統即將上市
    華盛昌AI-2031全自動紅外熱成像測溫告警系統即將上市 2020年10月26日 11:40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近日,華盛昌推出『AI-2031全自動紅外熱成像測溫告警系統』新品預告。
  • 黑夜裡的眼睛 論紅外成像和微光成像異同
    在現有的安防技術中,微光和紅外成像是運用最廣的夜視技術。而微光成像主要運用在反恐偵查,部隊作戰的夜視儀中、而紅外夜視成像主要用於監控攝像機的夜間監控較多。當然,二者也有穿插,諸如出現微光監控攝像機和紅外夜視儀等產品。  既然二種夜視技術都很優秀,那他們是否曾有過PK呢?今天我們就來一次觀點大碰撞,對比一下紅外成像和微光成像的區別和各自的優缺點。
  • 廣州醫科大學2020年時間分辨成像模塊 、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
    一、項目編號(或招標編號、政府採購計劃編號、採購計劃備案文號等,如有):   440100-202005-100718-0058   二、項目名稱:廣州醫科大學2020年時間分辨成像模塊 、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設備購置項目   三、中標(成交)信息   1:供應商名稱 鍩海生物科學儀器(上海)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