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學所在細胞信號轉導相關蛋白的單分子實時成像和表徵研究方面...
單分子技術是20世紀末迅速發展起來的新技術。目前,生物體系中的單分子研究尤其是活細胞中單個生物分子動態行為的原位實時探測已成為單分子技術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前沿方向。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科技部納米科學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中科院等相關項目的支持下,長期致力於活細胞體系單分子原位、實時成像和表徵方法的研究,建立了可用於細胞信號通路相關膜蛋白受體激活、內吞和配受體結合等研究的活細胞單分子螢光成像和單分子力譜法(J. Phys. Chem.
-
單分子螢光成像概述
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外力作用下研究單分子活動,通常通過原子力顯微鏡(AFM)、光鑷(OT)或磁鑷(MT)將力施加到單個分子上。另一類就是用螢光顯微成像觀察生物系統中單分子活動。 螢光顯微成像是生命科學領域觀察生物體結構的經典方法。
-
酶單分子納米膠囊技術生物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態環境評價與分析研究組研究員盧憲波、陳吉平團隊研發的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SMENs)技術的生物傳感器取得新進展,酶傳感器的熱穩定性、有機溶劑耐受性、酸鹼耐受性、存儲穩定性等核心性能實現質的提高,率先將SMENs技術應用於分析和生物傳感領域。
-
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0.8 nm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現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生物物理所二聚體蛋白螢光標記應用單分子FRET研究獲進展
生物物理所二聚體蛋白螢光標記應用單分子FRET研究獲進展 2017-07-21 生物物理研究所 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smFRET)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構象及動力學機制的重要方法,尤其對於結構生物學手段不易解析的無序蛋白(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單分子FRET技術可通過測量標記的螢光供體與受體染料對之間的距離,分析無序蛋白的結構和構象信息。
-
中科大學子首次實現最高解析度單分子拉曼成像
6月6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重大科研成果,該校科學家日前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6月6日在線發表這項成果。研究由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董振超研究小組完成,博士生張瑞、張堯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謝曉亮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講述單分子水平上的生命
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謝曉亮為廣大師生做了一場題為「單分子水平上的生命:從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到單分子基因組學」的學術報告,他回顧並展望了他在單分子基因組學上的基礎研究和生物醫學應用的探索之路。報告會由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教授主持。
-
大連化物所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技術的生物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態環境評價與分析研究組研究員盧憲波、陳吉平團隊研發的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SMENs)技術的生物傳感器取得新進展,酶傳感器的熱穩定性、有機溶劑耐受性、酸鹼耐受性、存儲穩定性等核心性能實現質的提高,率先將SMENs技術應用於分析和生物傳感領域。
-
【分析】突破濃度限制的單分子FRET成像新方法
單分子螢光技術可以在複雜體系內實時觀測生物分子的動態過程,並揭示隱藏在傳統系綜平均測量中的重要信息,包括生物分子之間的差異性以及反應過程中的瞬時中間態等。基於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的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FRET)已廣泛應用於研究生物大分子的自身構型變化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等動態過程。然而,基於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的單分子FRET技術仍然存在著缺陷和不足。
-
【光明日報】我科學家實現世界最高解析度單分子拉曼成像
6月6日,一項由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的亞納米分辨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的成果正式發布,這一成果把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使人類能夠識別分子內部的結構和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構型。這一成果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董振超研究小組完成的,博士生張瑞、張堯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微小模式生物流式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模式生物是生命科學研究中的理想研究材料,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依賴於模式動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斑馬魚、線蟲、渦蟲等為代表的微小模式動物,在基於生命體活體表徵的疾病模型藥物篩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利用微小型模式動物開展科學研究過程中主要以手工分揀篩選和利用傳統顯微鏡進行局部成像為主,不僅工作量大而且數據採集效率低下,無法實現大規模實時分析,無法有效發揮微小模式動物的自身優勢,更無法適應中大規模遺傳/藥物篩選需求。因此,生命科學領域需要一套基於大顆粒成像的流式分析與分選系統,來進行高效率的微小模式生物的成像及分選。
-
中科大實現世界最高解析度的單分子拉曼成像
《自然》雜誌於6月6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家的一項最新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這項成果由中科大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董振超研究小組完成,博士生張瑞、張堯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合肥研究院生物體內自發性活性氧簇的檢測研究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生物體內自發性活性氧簇的檢測研究獲進展 2016-03-30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螢光探針可以對生物體內的ROS進行成像和可視化,逐漸成為了研究ROS的一種極其有力的工具,但同時對體內多種ROS進行區分和成像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如光譜非覆蓋螢光基團的選擇、不同探針的生物學定位、探針的生物障礙穿透能力以及在生物體內的穩定性等。
-
【科技日報】中國科大實現世界最高解析度單分子拉曼成像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的科學家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於6月6日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世界著名納米光子學專家Atkin教授和Raschke教授在同期雜誌的《新聞與觀點》欄目以《光學光譜探測挺進分子內部》為題撰文評述了這一研究成果。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最近,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高分辨化學識別與成像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這項研究結果突破了光學成像手段中衍射極限的瓶頸,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一個納米以下,對了解微觀世界,特別是微觀催化反應機制、分子納米器件的微觀構造,以及包括DNA測序在內的高分辨生物分子成像,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用價值,也為研究單分子非線性光學和光化學過程開闢了新的途徑。該成果於北京時間6月6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
-
我國實現世界最高解析度單分子拉曼成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科學家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學拉曼成像,將具有化學識別能力的空間成像解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納米。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於6月6日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 《自然》三位審稿人盛讚這項工作「打破了所有的紀錄,是該領域創建以來的最大進展」,「是該領域迄今質量最高的頂級工作,開闢了該領域的一片新天地」,「是一項設計精妙的實驗觀測與理論模擬相結合的意義重大的工作」。 來源:中國科學報
-
七年後又獲進展,英國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中觀察到四螺旋DNA形成
該研究於7月20日發表在《自然化學》上。題為「Single-molecule visualization of DNA G-quadruplex formation in live cells」研究人員使用一種G4特異性螢光探針(SiR-PyPDS),該探針能夠對活細胞中的單個G4結構進行單分子實時檢測。
-
工學院陳匡時課題組發表單分子DNA成像技術的綜述
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陳匡時課題組在《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IF = 6.6)發表綜述文章"Progress and Challenges for Live-cell Imaging of Genomic Loci Using CRISPR-based Platforms",介紹了DNA單分子成像技術的現階段研究進展及面臨的挑戰
-
大連化物所二肽基肽酶-IV生化檢測研究獲進展
利用該探針不僅可實現活細胞及活組織中目標酶的精確定位及實時動態檢測,還可以血液為酶源開展DPP-IV抑制劑的高通量篩選與表徵。 文章連結 大連化物所二肽基肽酶-IV生化檢測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藥用資源開發研究組葛廣波、楊凌團隊研發了一種全新的二肽基肽酶-IV(DPP-IV, CD26)高特異性螢光探針,並將其用於人血及組織中DPP-IV的活性檢測以及活細胞和組織層面的目標酶功能成像研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