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模式生物流式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2021-01-16 生物谷

 

模式生物是生命科學研究中的理想研究材料,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依賴於模式動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斑馬魚、線蟲、渦蟲等為代表的微小模式動物,在基於生命體活體表徵的疾病模型藥物篩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利用微小型模式動物開展科學研究過程中主要以手工分揀篩選和利用傳統顯微鏡進行局部成像為主,不僅工作量大而且數據採集效率低下,無法實現大規模實時分析,無法有效發揮微小模式動物的自身優勢,更無法適應中大規模遺傳/藥物篩選需求。因此,生命科學領域需要一套基於大顆粒成像的流式分析與分選系統,來進行高效率的微小模式生物的成像及分選。

在中國科學院儀器裝備研製項目的支持下,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潘巍峻研究員提出需求和應用方向,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李輝課題組開發了一套針對斑馬魚等微小模式動物高速成像及分選系統。類似於流式細胞儀對細胞進行檢測與成像,該系統實現對100微米~2mm的微小模式生物流過微流道時的高通量自動成像。系統採用片層光照明和高速的線陣CCD相機,成像速度可以達到每秒10到15胚胎,比國外類似成像設備成像速度提高10倍以上。

針對採集到的大量斑馬魚胚胎圖像,該研究進一步開發了圖像分割及識別的軟體算法。可以使用自動識別出未破膜的斑馬魚胚胎和已破膜的斑馬魚胚胎,並可根據識別的結構自動進行胚胎死亡/存活的判讀,以及胚胎形態特徵的自動分析。

該設備的開發將滿足並推動微小型模式動物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大規模應用,加速相關領域研究進展和基於表型篩選的新型藥物研發進程。相關工作發表在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上。 (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默克Amnis量化成像流式細胞儀在納米藥物研究中的應用
    從2005年開始,Amnis量化成像流式分析儀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化學、藥物研發、血液、免疫、微生物、海洋、腫瘤、寄生蟲、幹細胞、毒理、病毒等各個領域。隨著ImageStream高速顯微成像流式細胞技術的發展成熟,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開始將這種革命性的技術手段運用到自身的研究領域,並發表了大量有影響力的論文。圖1.
  • Amnis量化成像流式細胞儀在血液學研究中的應用
    成像流式細胞術可以在一個儀器上產生以上所有結果,從而為白血病的診斷和研究開闢了新的工具。Lizz Grimwade等人[1]嘗試利用Amnis®量化成像流式技術,根據 PML蛋白分布的模式的不同,對正常細胞和APML
  • 共軛聚合物設計與生物醫藥研究獲進展
    近幾年來共軛聚合物在細胞與動物水平的螢光成像以及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也獲得了高度關注。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科技部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共軛聚合物設計與生物醫藥應用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癌症相關基因啟動子上甲基化的變化是癌症早期診斷的一種有潛力的生物標記。
  • 2013年生命科學儀器盤點:流式細胞儀,成像設備新產品
    外媒預測,在細胞生物學技術發展的推動下,細胞發現服務、基本的細胞生物學試劑、流式細胞儀、transfection and electroporation、媒介和血清、顯微鏡、細胞培養設備、全細胞分析,細胞和組織、成像設備將產生最大的市場規模和技術進展。而流式細胞和成像技術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裡已經發生了技術上的飛躍。本文將最近一年來流式細胞儀和成像領域推出的新產品新技術集中展示給廣大用戶。
  • 西安光機所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西安光機所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2019-02-21 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字體:   在第一篇題為Large-scale 3D imaging of insects with natural color 的文章中,研究人員實現了大尺寸昆蟲自然色三維高解析度定量成像。經過億萬年的進化,生物結構非常複雜與精巧,並承載了多樣的功能和迷人的景象。
  • 超分辨光鏡-電鏡關聯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他們發展了第一個常規電鏡制樣後保持螢光的光轉化螢光蛋白,首次實現了Epon後固定的同層超薄樣品的超分辨光鏡-電鏡關聯成像,極大地促進了超分辨光鏡和電鏡成像領域的發展,有望在生物學中廣泛應用。蛋白質等分子在細胞中的特定位置組裝成蛋白質機器進而發揮生物學功能,因此研究蛋白質等分子在細胞中的精確定位對於揭示蛋白質機器的組裝和分子機制至關重要。
  • 基於高內涵顯微成像流式細胞儀的免疫學研究方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99627.htmAmnis公司ImageStream高內涵顯微成像流式細胞儀結合螢光顯微鏡和流式細胞儀的優點,可在快速分析大量細胞的同時獲得每個細胞的圖像,進行客觀定量的分析。
  • 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獲進展
    單細胞技術因有望揭示「細胞功能異質性機制」這一生命科學的本質問題,從而解析各種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的分子基礎,是當前生物醫學的研究熱點和重點方向。單細胞技術在測序方面取得了進展;由於該技術具有無須標記、非侵入性、可同時展示胞內代謝物(組)特徵等優點,逐漸得到學界關注。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納米材料生物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國科學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陳春英研究組與納米材料研究室唐智勇研究組合作,在以秀麗線蟲為模型研究納米材料生物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的Nano Letters 雜誌上(2011, 11: 3174-3183)。
  • 流式細胞儀大顯身手 高通量納米材料生物毒性檢測技術取得進展
    因此,發展快速、高通量的生物檢測手段對納米毒性的快速安全評估極為重要。流式細胞術是毒理學檢測的常用技術,具有高通量、快速、準確的特點。但由於團聚的納米材料在尺寸上同細菌相近,嚴重幹擾檢測結果,使得流式細胞術難以運用於納米材料對細菌的毒性評估。
  • 單分子實時成像和表徵研究獲進展
    ,通過活細胞單分子成像,在轉化生長因子受體聚集狀態和激活模式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2009年106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目前,生物體系中的單分子研究尤其是活細胞中單個生物分子動態行為的原位實時探測,已成為單分子技術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前沿方向。
  • 超高分辨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基於單分子定位的超高解析度顯微成像技術(例如PALM、STORM、directSTORM等)已達10 nm左右的光學解析度。然而,要獲得超高解析度圖像,需要較長的採集時間(1-30分鐘),而樣品漂移(通常1 nm/s)會對此產生影響。
  • 華東理工大學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前沿應用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郭志前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的前沿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化學科學》和《配位化學評論》。
  • 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鄭煒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中取得系列進展。第一項研究工作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費鵬團隊合作完成,開發出基於多幀重構提高雙光子成像軸向解析度的方法。與傳統雙光子成像相比,該方法對成像軸向解析度和信噪比均提升超過3倍。
  • BD在首屆全國細胞分析學術年會上發布FACSLyric(TM)流式細胞儀
    FACSLyricTM流式細胞儀不僅在分析速度、解析度、分析準確性等多個領域大大提升,同時可以實現實驗模板及分析模板互傳,室間數據報告互認,首次開啟了用「同一個標準」管理多個下級實驗室模式的大門,推動中國實驗室醫聯體的構建從夢想走進現實。
  • 中國科大在單分子拉曼成像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提出掃描拉曼埃分辨...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組與羅毅研究組,在單分子拉曼成像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將空間解析度推向新極限,實現了埃級單化學鍵分辨的分子內各種振動模式的實空間成像,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分子化學結構重構技術掃描拉曼埃分辨顯微術(Scanning Raman Picoscopy,SRP)。
  • 李萬萬研究員團隊在液相生物晶片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萬萬研究員團隊在液相生物晶片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Precisely Encoded Barcodes Using Tetrapod CdSe/CdS Quantum Dots with a Large Stokes Shift for Multiplexed
  • 上海高研院等在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單細胞技術因有望揭示「細胞功能異質性機制」這一生命科學的本質問題,從而解析各種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的分子基礎,是當前生物醫學的研究熱點和重點方向。單細胞技術在測序方面取得了進展;由於該技術具有無須標記、非侵入性、可同時展示胞內代謝物(組)特徵等優點,逐漸得到學界關注。
  • 福建物構所稀土上轉換螢光生物標記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與傳統的分子螢光標記材料(如螢光染料)相比,稀土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不僅化學穩定性高、螢光壽命長、潛在生物毒性低,而且由於採用近紅外光源激發具有較大的光穿透深度、無生物組織自螢光以及對生物組織幾乎無損傷等顯著優點,在螢光生物檢測和成像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李輝:深耕計算光學顯微成像 打造生命科學研究「利器」
    在四五年的時間裡,我們搭建了兩套結構光照明顯微成像設備,適用於不同的生物學應用環境和需求。我們與眾多分子與細胞生物學以及病理學領域的研究專家合作,為解決生物醫學重大問題提供了幫助。」依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多個人才類項目,李輝帶領研發團隊研發的結構光照明超分辨顯微鏡取得了一系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