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光機所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西安光機所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2019-02-21 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218日出版的美國光學學會旗下期刊Optics Express 同時刊登了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姚保利研究組的三篇研究論文。 

  在第一篇題為Large-scale 3D imaging of insects with natural color 的文章中,研究人員實現了大尺寸昆蟲自然色三維高解析度定量成像。經過億萬年的進化,生物結構非常複雜與精巧,並承載了多樣的功能和迷人的景象。生物結構在不同尺度、不同維度和不同部位的觀察與形態分析,為科學研究結果提供最直接的證據,在眾多學科領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技術已經在生物學領域有了廣泛的應用,並推動著生物學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但是已有的技術與研究工具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對大樣品進行三維成像時數據量大且耗時,高解析度與大成像視場難以同時滿足,樣品自然色彩難以獲取等。因此,尋找一種能夠對昆蟲進行快速三維成像,並獲得其高分辨形貌信息和色彩信息的設備,就成了昆蟲分類學家和相關研究領域的迫切需要。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課題組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合作,通過對彩色結構照明光學成像系統和相關算法進行改造升級,克服了已有三維成像方法的缺陷,大大提升了系統的光能利用率和照明均勻性,使得成像系統在高解析度、大尺寸、三維、快速、全彩色和定量分析等六大成像要素上均得到有效提升。該研究對大尺寸昆蟲的高分辨三維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同時為昆蟲結構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在進化生物學、仿生學、分類學、功能形態學、古生物學和工程學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在第二篇題為Real-time optical manipulation of particles through turbid media 的文章中,研究人員主要實現了透過散射介質後對微粒的實時光學微操縱。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了光鑷的發明人Arthur Ashkin在那裡雷射捕獲和操縱微粒是在透明和無散射介質中進行的。而當光學系統中有散射介質存在時,成像目標難以在像面清晰呈現,雷射也難以聚焦成為一個焦點。目前有多種方法來克服散射的影響,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光場調控器件和相應的優化算法對經過散射介質後的光場進行調控。遺傳算法具有收斂速度快、抗噪聲能力強的優勢已經被廣泛應用於散射介質後的光場聚焦和成像,然而遺傳算法在實際應用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隨著優化的進行,其收斂速度逐漸變慢,噪聲對最終聚焦結果影響較大,優化結果受探測器動態範圍限制等。近年來,隨著相關技術的成熟,已有研究者將波前矯正技術和光學捕獲結合,實現利用散射光場對微粒的捕獲,但是此類技術在散射介質後產生的聚焦光場質量不高,而且無法實現在散射介質後特定目標點對微粒的捕獲,也無法在散射介質後沿特定路徑對粒子進行操控,靈活性以及應用場合受到限制。

  為了實現對經過散射介質後光束的高質量聚焦並將其應用於實際,該文提出了一種相間分區域波前校正方法,實現了入射光經過散射介質後單點和多點的重新聚焦將該方法和光鑷技術結合,可以對散射介質後單一粒子和多個粒子的同時捕獲,並且可以實現在散射介質後某一平面內沿特定軌跡對微粒的操縱。與傳統遺傳算法相比,該方法具有收斂速度快、聚焦強度高、對探測器動態範圍需求小的優點,大大提高了光經過散射介質後的聚焦效果,不僅可以應用於光學微操縱,而且可以應用於其它相關領域,為散射介質後的物體成像、深層樣品螢光顯微成像以及散射介質後的光場調控提供了有效手段。

  在第三篇題為Three-dimensional space optimization for near-field ptychography 的文章中,研究人員實現了近場疊層成像術的三維空間優化。疊層成像術Ptychography是一種無透鏡的相干衍射成像技術,擁有大視場、高分辨和定量相位的優勢。通過記錄多幅交疊的衍射圖像,利用交疊區域的數據冗餘和先進的相位恢復算法,能恢復出物體的透射率函數分布、分解相干態以及校準系統誤差。這一無透鏡的成像方法已經成功應用於可見光、電子波段和X射線波段。然而,疊層成像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限制,比如在針對三維厚樣品成像時,其厚度是未知的,傳統成像方法是儘可能減小對樣品每一層的成像厚度,這就增加了成像的層數,而且該方法只適用於連續樣品,對於離散的有著非均勻空間分布的樣品則可能會出現偽影,額外的空白層也會降低圖像質量。

  該文提出一種基於遺傳算法的三維疊層成像算法(GA-3ePIE),可同時優化層數與層距,並且適用於近場三維疊層成像術。相比於遠場,它可以使用更少的圖像重構相同大小的視場,而且對光源相干性以及探測器動態範圍要求更低。通過分析發現,隨著交疊率和採樣率的提升,可恢復層數變多。該算法也能被推廣到X射線及電子波段領域,同時也可以用於其它計算成像技術,如傅裡葉疊層顯微成像術。

  姚保利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新型光學成像及光學微操縱新方法、新技術和新儀器的研究和開發,已在PRLPRAOLOE 等國際期刊上發表200多篇研究論文,授權多項國家發明專利。2013年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並實現了基於數字微鏡器件(DMD)和LED照明的結構光照明顯微成像技術,解析度達到90nm,該成像設備已成功應用於多項生命科學研究之中。研究團隊先後為國內外多所大學研製了多套雷射光鑷微操縱儀,設備性能穩定可靠,獲得用戶的普遍好評。

 

  圖1. 兩種中華虎甲的三維成像結果。(a) 虎甲1的最大值投影圖(4X, NA0.2),其三維成像體積約為18.7 x 9.4 x 7.0 mm3(b) 利用20X, NA0.45物鏡對圖(a)中紅色方框內區域進行成像的最大值投影結果。(c) (b)的三維形貌信息。(d) (c)中藍色曲線所經過的複眼的三維輪廓曲線。(e) 虎甲2的最大值投影(4X, NA0.2),其三維成像體積約為19.5 x 8.3 x 6.6 mm3(f) 利用20X, NA0.45物鏡對圖(e) 中紅色方框內區域進行成像的最大值投影結果。(g) (f)的三維形貌信息。(h) (g)中藍色曲線所經過的複眼的三維輪廓曲線。

 

  圖2. 雷射透過散射介質後對微粒的捕獲和操縱實驗結果。(a)-(e)散射介質後操縱微粒沿矩形軌跡運動;(f)-(j)散射介質後操縱微粒沿圓形軌跡運動(標尺:10μm

 

  圖3. 不同參數下USAF解析度板的強度恢復結果。(a)單層重構結果。(b1-b2)和(c1-c2)不同層距下兩層重構結果。(d1-d3)三層重構結果,包含一層空白層。(e1-e2)和(f1-f2)使用GA-3ePIE算法下的重構結果及放大圖。(g)一張典型的衍射圖。

  2月18日出版的美國光學學會旗下期刊Optics Express 同時刊登了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姚保利研究組的三篇研究論文。 
  在第一篇題為Large-scale 3D imaging of insects with natural color 的文章中,研究人員實現了大尺寸昆蟲自然色三維高解析度定量成像。經過億萬年的進化,生物結構非常複雜與精巧,並承載了多樣的功能和迷人的景象。生物結構在不同尺度、不同維度和不同部位的觀察與形態分析,為科學研究結果提供最直接的證據,在眾多學科領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技術已經在生物學領域有了廣泛的應用,並推動著生物學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但是已有的技術與研究工具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對大樣品進行三維成像時數據量大且耗時,高解析度與大成像視場難以同時滿足,樣品自然色彩難以獲取等。因此,尋找一種能夠對昆蟲進行快速三維成像,並獲得其高分辨形貌信息和色彩信息的設備,就成了昆蟲分類學家和相關研究領域的迫切需要。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課題組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合作,通過對彩色結構照明光學成像系統和相關算法進行改造升級,克服了已有三維成像方法的缺陷,大大提升了系統的光能利用率和照明均勻性,使得成像系統在高解析度、大尺寸、三維、快速、全彩色和定量分析等六大成像要素上均得到有效提升。該研究對大尺寸昆蟲的高分辨三維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同時為昆蟲結構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在進化生物學、仿生學、分類學、功能形態學、古生物學和工程學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在第二篇題為Real-time optical manipulation of particles through turbid media 的文章中,研究人員主要實現了透過散射介質後對微粒的實時光學微操縱。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了光鑷的發明人Arthur Ashkin,在那裡雷射捕獲和操縱微粒是在透明和無散射介質中進行的。而當光學系統中有散射介質存在時,成像目標難以在像面清晰呈現,雷射也難以聚焦成為一個焦點。目前有多種方法來克服散射的影響,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光場調控器件和相應的優化算法對經過散射介質後的光場進行調控。遺傳算法具有收斂速度快、抗噪聲能力強的優勢已經被廣泛應用於散射介質後的光場聚焦和成像,然而遺傳算法在實際應用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隨著優化的進行,其收斂速度逐漸變慢,噪聲對最終聚焦結果影響較大,優化結果受探測器動態範圍限制等。近年來,隨著相關技術的成熟,已有研究者將波前矯正技術和光學捕獲結合,實現利用散射光場對微粒的捕獲,但是此類技術在散射介質後產生的聚焦光場質量不高,而且無法實現在散射介質後特定目標點對微粒的捕獲,也無法在散射介質後沿特定路徑對粒子進行操控,靈活性以及應用場合受到限制。
  為了實現對經過散射介質後光束的高質量聚焦並將其應用於實際,該文提出了一種相間分區域波前校正方法,實現了入射光經過散射介質後單點和多點的重新聚焦。將該方法和光鑷技術結合,可以對散射介質後單一粒子和多個粒子的同時捕獲,並且可以實現在散射介質後某一平面內沿特定軌跡對微粒的操縱。與傳統遺傳算法相比,該方法具有收斂速度快、聚焦強度高、對探測器動態範圍需求小的優點,大大提高了光經過散射介質後的聚焦效果,不僅可以應用於光學微操縱,而且可以應用於其它相關領域,為散射介質後的物體成像、深層樣品螢光顯微成像以及散射介質後的光場調控提供了有效手段。
  在第三篇題為Three-dimensional space optimization for near-field ptychography 的文章中,研究人員實現了近場疊層成像術的三維空間優化。疊層成像術(Ptychography)是一種無透鏡的相干衍射成像技術,擁有大視場、高分辨和定量相位的優勢。通過記錄多幅交疊的衍射圖像,利用交疊區域的數據冗餘和先進的相位恢復算法,能恢復出物體的透射率函數分布、分解相干態以及校準系統誤差。這一無透鏡的成像方法已經成功應用於可見光、電子波段和X射線波段。然而,疊層成像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限制,比如在針對三維厚樣品成像時,其厚度是未知的,傳統成像方法是儘可能減小對樣品每一層的成像厚度,這就增加了成像的層數,而且該方法只適用於連續樣品,對於離散的有著非均勻空間分布的樣品則可能會出現偽影,額外的空白層也會降低圖像質量。
  該文提出一種基於遺傳算法的三維疊層成像算法(GA-3ePIE),可同時優化層數與層距,並且適用於近場三維疊層成像術。相比於遠場,它可以使用更少的圖像重構相同大小的視場,而且對光源相干性以及探測器動態範圍要求更低。通過分析發現,隨著交疊率和採樣率的提升,可恢復層數變多。該算法也能被推廣到X射線及電子波段領域,同時也可以用於其它計算成像技術,如傅立葉疊層顯微成像術。
  姚保利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新型光學成像及光學微操縱新方法、新技術和新儀器的研究和開發,已在PRL、PRA、OL、OE 等國際期刊上發表200多篇研究論文,授權多項國家發明專利。2013年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並實現了基於數字微鏡器件(DMD)和LED照明的結構光照明顯微成像技術,解析度達到90nm,該成像設備已成功應用於多項生命科學研究之中。研究團隊先後為國內外多所大學研製了多套雷射光鑷微操縱儀,設備性能穩定可靠,獲得用戶的普遍好評。
 
  圖1. 兩種中華虎甲的三維成像結果。(a) 虎甲1的最大值投影圖(4X, NA0.2),其三維成像體積約為18.7 x 9.4 x 7.0 mm3。(b) 利用20X, NA0.45物鏡對圖(a)中紅色方框內區域進行成像的最大值投影結果。(c) 圖(b)的三維形貌信息。(d) 圖(c)中藍色曲線所經過的複眼的三維輪廓曲線。(e) 虎甲2的最大值投影(4X, NA0.2),其三維成像體積約為19.5 x 8.3 x 6.6 mm3。(f) 利用20X, NA0.45物鏡對圖(e) 中紅色方框內區域進行成像的最大值投影結果。(g) 圖(f)的三維形貌信息。(h) 圖(g)中藍色曲線所經過的複眼的三維輪廓曲線。
 
  圖2. 雷射透過散射介質後對微粒的捕獲和操縱實驗結果。(a)-(e)散射介質後操縱微粒沿矩形軌跡運動;(f)-(j)散射介質後操縱微粒沿圓形軌跡運動(標尺:10μm)
 
  圖3. 不同參數下USAF解析度板的強度恢復結果。(a)單層重構結果。(b1-b2)和(c1-c2)不同層距下兩層重構結果。(d1-d3)三層重構結果,包含一層空白層。(e1-e2)和(f1-f2)使用GA-3ePIE算法下的重構結果及放大圖。(g)一張典型的衍射圖。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西安光機所在自由曲面光學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自由曲面被廣泛認為是一種革命性光學成像技術,是目前國際光學設計領域的研究熱點,NASA將其列為「Cutting Edge Technology
  • 西安光機所突破用於光學成像的自由曲面技術
    自由曲面被認為是一種革命性光學成像技術,是目前國際光學設計領域的研究熱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其列為「Cutting Edge Technology」,歐洲航天局(ESA)將其列為「Game Changer Technology」,其打破了傳統光學曲面迴轉/平移對稱的局限性,為光學設計人員提供了更多設計自由度,具備大幅提升特別是非對稱光學系統視場、像質、體積等的潛力
  • 西安光機所基於介質超表面的光學角動量復用/解復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西安光機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光學與光子集成課題組在基於介質超表面(metasurface)的光學角動量復用/解復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基於光子自旋霍爾效應並採用離軸技術,實現了10通道的光學角動量復用/解復用,對大容量光通信應用有重要意義。
  • 西安光機所前沿光子學理論研究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基於新型雷射場結構的光場調控是當前光學與光子學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光場調控主要分為線性調控(如調控色散和衍射、角動量、自旋軌道耦合)和非線性調控(調控介質的非線性特性,如非線性光子晶體)兩種手段。  近期,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曾健華副研究員阿秒科學技術研究團隊在前沿光子學的線性和非線性調控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Photonics》、《Optics Letters》、《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等光學期刊上。
  • 西安光機所:「雙目立體視覺」實現巡視區月面立體成像
    西安光機所供圖中新網西安1月11日電 (記者 阿琳娜)11日,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工作正常,在「鵲橋」中繼星支持下順利完成互拍,地面接收圖像清晰完好。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西安光機所)研製的全景相機讓全世界人們看到了五星紅旗隨中國製造的探測器在月球背面閃耀。
  • 西安光機所箭載光學設備助力「胖五」成功復飛
    >  12月27日20時45分,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我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2220秒後,將實踐二十號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發射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作為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的「眼睛」,長徵五號「測量系統攝像裝置」由西安光機所曾承擔「神舟八號
  • 上海光機所X光波段關聯成像技術研究取得突破
    上海光機所X光波段關聯成像技術研究取得突破 2016-09-22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 小】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量子成像研究團隊與上海光源
  • 西安光機所在納米可控手性光場產生方面取得進展
    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姚保利團隊在納米可控手性光場產生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Nanoscale。手性指的是一種物體在二維平面內無法通過任何平移和旋轉而與其鏡像重合的不對稱性,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和生命體中。手性分子通常以左手(左旋)和右手(右旋)形式成對出現,稱之為手性異構體或對映體。
  • 西安光機所先進光學成像研究不斷取得新進展 ——三篇論文同時刊登於《Optics Express》
    目前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技術已經在生物學領域有了廣泛的應用,並推動著生物學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但是已有的技術與研究工具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對大樣品進行三維成像時數據量大且耗時,高解析度與大成像視場難以同時滿足,樣品自然色彩難以獲取等。因此,尋找一種能夠對昆蟲進行快速三維成像,並獲得其高分辨形貌信息和色彩信息的設備,就成為了昆蟲分類學家和相關研究領域的迫切需要。
  • 2019陝西中科院西安光機所招聘特別研究助理公告
    一、研究所簡介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簡稱:西安光機所)創建於1962年,是中國科學院在西北地區的研究所之一。現有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重點實驗室在內的共29個研究單元,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基礎光學、空間光學、光電工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瞬態光學與光子學理論與技術、空間光學遙感技術、幹涉光譜成像理論與技術、光電信息技術等。
  • 西安光機所非線性物理前沿理論研究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雷射在非線性介質中的傳播和基於新型雷射場的非線性調控是當前非線性物理研究的兩大前沿方向。通過改變色散、衍射和非線性特性,可有效調控波在非線性介質中的傳播特性,也為研究其中的新現象和物理效應開闢了新途徑。
  • 上海光機所在雙光子激發的光動力治療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光機所日前發布消息稱,上光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近期在飛秒雷射激發的雙光子光動力治療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利用800nm近紅外一區生物光學窗口的飛秒雷射開展了雙光子螢光顯微成像和活體成像的研究,在實驗室實現了成像導航下的深度腫瘤的診療。
  • 西安光機所玻璃與異質材料超快雷射微焊接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西安光機所光子製造中心賀斌副研究員團隊採用超快雷射在玻璃材料與金屬合金、單晶矽等異質材料微焊接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團隊已經與國內航空航天相關院所達成合作機制,推進該技術的產業化進程。賀斌副研究員自2017年起與德國弗朗霍夫雷射技術研究所(Fraunhofer ILT)微焊接團隊開展合作研究,於2018年底首次提出基於等離子體遷移行為約束的超快雷射玻璃材料微焊接技術,解決了長期以來微焊接工藝對預焊接件表面質量要求過高而無法適應工程實際需求的瓶頸問題。
  • 西安光機所助力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西安光機所副所長謝小平、海洋光學與技術研究室主任吳國俊、光子網絡技術研究室副主任汪偉參加接船儀式,歡迎光機所李鵬勇士凱旋,他參與「奮鬥者」號海試全過程並在此次深潛任務出海保障工作中表現非常出色,保證萬米洋底電視直播順利進行。
  • 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空間雷射與信息技術研究中心提出一種新的方法,讓連續波鈉導星雷射在左右旋圓偏振態之間以拉莫爾頻率周期性切換,實現對鈉原子的磁共振抽運。  大口徑地基望遠鏡是觀測宇宙的有力工具,其高空間解析度的實現依賴於自適應光學系統對大氣湍流引起的成像畸變的實時修正。導引星是自適應光學系統的關鍵部分,廣泛採用的方法是用黃色雷射激發90公裡高空大氣中間層頂自然存在的鈉原子層,鈉原子發光形成人工導引星。導引星的亮度是決定自適應光學性能的重要參數,普遍採用圓偏振雷射以提高回波效率。
  •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公眾科學日給你答案
    西部網訊(記者 李卓然)武林絕學 「火雲掌」、 會「冒煙」的南瓜燈、鐵皮桶裡升起蘑菇雲……今天(5月1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舉行的第十五屆公眾科學日科普活動中,這些貌似科幻電影橋段的黑科技與現場的大小朋友們來了個親密接觸,讓大家在趣味中共享科技的魅力。
  • 西安光機所表面等離子體亞波長光學研究取得進展
    它能夠克服衍射極限,產生許多新穎的光學現象,如負折射、完美稜鏡、隱形等。這些複雜的現象有可能預示著新原理、新理論、新技術。SPPs為發展新型光子器件、寬帶通訊系統、微小光子迴路、數據存儲、顯微鏡、太陽能電池、新型光子傳感器等提供了可能。目前,基於SPPs的亞波長光學成為光學和光子學中發展最為迅速的研究方向之一。
  • 上海光機所光刻機投影物鏡熱效應模型研究取得進展
    光刻機工作過程中,照明系統輸出的光照射到掩模上,未被阻擋的光攜帶掩模圖形信息,經投影物鏡匯聚後形成掩模圖形的光學像。被光學像照射的光刻膠發生光化學反應,從而實現掩模圖形的轉移。  投影物鏡材料吸收光的能量並引起物鏡內部溫度變化的現象稱為投影物鏡熱效應。
  • 西安光機所前沿光子學理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基於新型雷射場結構的光場調控是當前光學與光子學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光場調控主要分為線性調控(如調控色散和衍射、角動量、自旋軌道耦合)和非線性調控(調控介質的非線性特性,如非線性光子晶體)兩種手段。  近期,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阿秒科學技術研究方向副研究員曾建華團隊在前沿光子學的線性和非線性調控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Photonics、Optics Letters、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
  • 物理評論期刊收錄光學10大進展:雷射物理、光譜成像、數據傳輸
    話說中國光學10大進展,作為一個(業餘)的電子科學專業的outsider,今天同大學分享中國光學會發起的「中國光學十大進展」評選活動。「中國光學十大進展」評選活動,每年的評選結果分為「基礎研究類」和「應用研究類」,各選出十項研究。投稿類型候選論文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請在在線投稿時選擇: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