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光機所非線性物理前沿理論研究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2021-01-15 騰訊網

雷射在非線性介質中的傳播和基於新型雷射場的非線性調控是當前非線性物理研究的兩大前沿方向。通過改變色散、衍射和非線性特性,可有效調控波在非線性介質中的傳播特性,也為研究其中的新現象和物理效應開闢了新途徑。相比凝聚態和固體物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為研究諸多非線性現象提供了更為乾淨和高度可控的媒介,如平均場近似下的亮、暗孤子和多體物理。為了獲得穩定的孤子解,通常採用三種方法:由相向傳播的雷射束形成的光晶格(線性調控),費希巴赫共振產生的非線性調控,以及通過雷射實現綴飾原子自旋態產生的自旋軌道耦合效應。

今年初,西安光機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阿秒科學技術研究方向曾健華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青促會會員)團隊在上述兩大非線性物理前沿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系列創新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子刊《Communications Physics》和3篇中科院二區物理期刊上(《Annalen der Physik》、《Frontiers of Physics》、《Commun. Nonlinear Sci. Numer. Simulat.》)。

上世紀六十年代雷射誕生不久之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Townes在其奠基性理論文章中指出「雷射在二維自聚焦非線性介質中難以實現穩定傳播,會發生臨界塌縮」,後人稱此現象為「Townes孤子」。之後,克服雷射傳播的臨界塌縮現象是物理以及其它領域科學家孜孜以求的目標。非線性光學領域通常採用的方法是引入線性周期勢(如光子晶體)和競爭自聚焦三階-自散焦五階非線性,然而通過調節光場的衍射和三五階競爭非線性來克服塌縮現象仍處於研究萌芽階段。曾健華團隊在此前非線性調控研究 [Phys. Rev. A 85, 023824 (2012); Phys. Rev. E 85, 047601 (2012), 86, 036607 (2012), 88, 025201 (2013), 95, 052214 (2017) ],和近期線性-非線性調控研究[Adv. Photonics 1, 046004 (2019); Opt. Lett. 44, 1206 (2019), 44, 2661 (2019); Non. Dynamics 98, 985(2019) ]的基礎上,通過結合線性周期勢和競爭三五階非線性特性,理論研究了雷射在分數衍射介質中的傳播特性,發現了三類局域於能帶中且能穩定傳播的二維局域孤子解,包括基模、帶隙渦旋和類截斷非線性布洛赫波(孤子簇),從而克服了二維自聚焦介質中的臨界塌縮現象。2020年1月該結果《Preventing critical collapse of higher-order solitons by tailoring unconventional optical diffraction and nonlinearities》發表在Nature子刊《Communications Physics》上(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5-020-0291-9)。

圖1. 二維空間中的渦旋帯隙孤子(四模束縛態)的俯視結構圖(上行)、相位圖(中行)及其特徵值(下行)。[ Commun. Phys. 3, 26 (2020)]

上述工作第一作者為西安光機所和國科大17級博士生曾亮維;至此曾亮維同學已經以第一作者發表6篇學術論文(含 Adv. Photonics, Non. Dynamics, JOSA-B各1篇和Opt. Lett. 2篇)。

同時,針對雷射在純非線性飽和介質中同步調控光衍射和自聚焦非線性這一尚未研究的科學問題,今年該團隊的理論研究結果《1D Solitons in Saturable Nonlinear Media with Space Fractional Derivatives》發表在《Annalen der Physik》(https://doi.org/10.1002/andp.201900385)上。文章首次採用純非線性調控方法研究了衍射可調控的飽和非線性介質中雷射的傳播特性,發現在三階或五階自聚焦非線性作用下,均存在穩定的基模孤子和高階結構(同相位雙峰結構和反相位偶極子);首次找到局域於非線性晶格單周期內的穩定偶極孤子模。同時,題目為《Self-trapped spatially localized states in combined linear-nonlinear periodic potentials》的理論工作結果發表在《Frontiers of Physics》(https://doi.org/10.1007/s11467-019-0930-3)。文章通過線性-非線性調控手段,研究了一維和二維自聚焦非線性光學或物質波介質中的局域波特性,發現了兩類自捕獲空間局域帶隙模(帶隙孤子和截斷非線性布洛赫波)。研究亮點是可以克服上面提到的二維自聚焦存在的臨界塌縮現象,空間局域模的穩定性同時具有線性和非線性周期勢獨特的優勢。這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均為博士研究生石金城。

圖2. 飽和非線性介質中局域於非線性晶格單周期內的一維偶極孤子(上圖)及其傳播動力學(下圖)。[Annalen der Physik 532, 190085(2020)]

圖3. 耦合線性-非線性周期勢中的二維截斷非線性布洛赫波立體圖(上行)、俯視圖(中行)及其動力學演化圖(下行)。[Front. Phys. 15, 12607(2020)]

此外,在含自旋-軌道耦合效應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純非線性調控方面,團隊的研究成果《One-dimensional localized modes of spin-orbit-coupled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with spatially periodic modulated atom-atom interactions: Nonlinear lattices》發表在《Commun. Nonlinear Sci. Numer. Simulat.》(https://doi.org/10.1016/j.cnsns.2020.105217)。文章首次在雙分量自旋-軌道耦合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中引入非線性空間周期性調控手段,從理論和計算方面研究了兩類局域模:基本孤子和孤子對(偶極子和雙峰孤子)的存在和穩定情況,探討了系統化學勢、自旋軌道耦合和原子相互作用強度對局域模的影響,發現只有當原子相互作用和凝聚體相互作用都為自聚焦時才存在穩定解。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陳俊波。

圖4.具有空間周期性調製原子-原子相互作用的自旋-軌道耦合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在不同交叉相互作用(a,b)和自旋-軌道耦合係數(c,d)下的一維基態模形狀。自旋向上(a,c)和自旋向下組分波函數(b,d)。[Commun. Nonlinear Sci. Numer. Simulat. 85, 105217(2020)]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支持。(瞬態室 供稿)

▼▼▼

圖文| 瞬態室

編輯| 王天鑫

校對| 張賡堯

審核| 秦偉譽

版權聲明

相關焦點

  • 西安光機所前沿光子學理論研究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曾健華副研究員阿秒科學技術研究團隊在前沿光子學的線性和非線性調控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Photonics》、《Optics Letters》、《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等光學期刊上。
  • 西安光機所前沿光子學理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基於新型雷射場結構的光場調控是當前光學與光子學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光場調控主要分為線性調控(如調控色散和衍射、角動量、自旋軌道耦合)和非線性調控(調控介質的非線性特性,如非線性光子晶體)兩種手段。  近期,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阿秒科學技術研究方向副研究員曾建華團隊在前沿光子學的線性和非線性調控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Photonics、Optics Letters、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
  • 西安光機所玻璃與異質材料超快雷射微焊接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西安光機所光子製造中心賀斌副研究員團隊採用超快雷射在玻璃材料與金屬合金、單晶矽等異質材料微焊接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玻璃材料超快雷射微焊接原理圖超快雷射玻璃微焊接技術是基於超快雷射能量非線性吸收機制,使異種材料在結合界面微小尺度範圍內等離子體化後再重構實現連接的精密焊接技術。
  • 西安光機所基於介質超表面的光學角動量復用/解復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西安光機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光學與光子集成課題組在基於介質超表面(metasurface)的光學角動量復用/解復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基於光子自旋霍爾效應並採用離軸技術,實現了10通道的光學角動量復用/解復用,對大容量光通信應用有重要意義。
  • 西安光機所在納米可控手性光場產生方面取得進展
    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姚保利團隊在納米可控手性光場產生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Nanoscale。手性指的是一種物體在二維平面內無法通過任何平移和旋轉而與其鏡像重合的不對稱性,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和生命體中。手性分子通常以左手(左旋)和右手(右旋)形式成對出現,稱之為手性異構體或對映體。
  • 【光物理前沿6】超快光學研究前沿
    飛秒雷射所能提供的超高功率及所能產生的超連續譜大大提高了泵浦探測技術的能力,擴展了它的應用範圍。泵浦探測技術是超快光學對於物理、化學、信息、材料及生物學基礎研究手段提升的重大貢獻。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及天津大學率先在國內開展了染料雷射器產生飛秒脈衝的研究。
  • 上海光機所等在隨機相位散射光的相干性與渦旋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光機所等在隨機相位散射光的相干性與渦旋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7-15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非線性光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光渦旋在光學信息處理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一種信息載體,它提高了信道容量,並且引入了不同於極化、強度、相位和路徑的新自由度。非線性光學中通過引入方位角調製渦旋孤子(azimuthons),為編碼和加密光學信息提供新的自由度。方位角調製渦旋孤子,攜帶軌道角動量,可以在傳播過程中以穩定的角速度旋轉。
  • 物理所透射電鏡非線性效應可應用性研究取得進展
    物理所透射電鏡非線性效應可應用性研究取得進展 2017-10-25 物理研究所 【字體:高分辨電子顯微像包含線性成像信息、非線性成像信息,而已有的像襯理論通常以線性信息為研究對象,難以滿足定量化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對非線性信息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在以往研究中,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軟物質物理實驗室常雲傑等結合透射交叉係數理論和贗弱相位物體近似理論,獲得了衍射圖中線性信息和非線性信息的解析表達式,並提出線性、非線性分離的方法。
  • 上海光機所等在中紅外新波段強場分子物理研究中取得進展
    強場物理是當代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前沿領域,而強光場中原子分子的電離機制研究是該領域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可調諧中紅外新波段強場超快雷射的出現與迅速發展,促使強場光電離研究深入到隧穿電離甚至深隧穿電離的參數空間,從而將已有數十年歷史的強場原子分子物理研究領域推進到一個嶄新階段。
  • 光子集成多光子糾纏量子態以及片上光頻梳研究獲重要進展
    該工作是西安光機所繼片上並行預報(Heraled)單光子源(Optics Express, 22, 6536, 2014)和片上交叉偏振糾纏光子對(Nature Communications, 6, 8236, 2015
  • 西安光機所在自由曲面光學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自由曲面被廣泛認為是一種革命性光學成像技術,是目前國際光學設計領域的研究熱點,NASA將其列為「Cutting Edge Technology
  • 西安光機所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西安光機所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2019-02-21 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字體:生物結構在不同尺度、不同維度和不同部位的觀察與形態分析,為科學研究結果提供最直接的證據,在眾多學科領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技術已經在生物學領域有了廣泛的應用,並推動著生物學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但是已有的技術與研究工具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對大樣品進行三維成像時數據量大且耗時,高解析度與大成像視場難以同時滿足,樣品自然色彩難以獲取等。
  •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實現光子製造技術裝備0到1的突破
    中新網西安11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 以雷射為「刀」對特定材料根據需要進行「精雕細刻」的光子製造技術,被稱為未來先進位造領域的主導性、革命性技術,中國在這方面的科技進展備受關注。來自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的最新消息說,該所立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率先開展的光子製造技術研究,通過多年持續科研攻關,已實現光子製造技術及裝備從0到1的突破。
  •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6-23 理論物理研究所 【字體: 中 小】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慶國等在伴隨原初黑洞形成而產生的誘導引力波的理論研究和觀測數據分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南開大學在非線性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開大學陳志剛教授、許京軍教授領導的課題組與克羅埃西亞Zagreb大學Hrvoje Buljan教授的課題組合作研究,在非線性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基於一維SSH拓撲光子晶格,實驗和理論上研究了光與拓撲光學微結構的非線性相互作用,發現了非線性導致的體態模式向拓撲界面態模式的耦合,並構建出了普適的非線性模式耦合的理論框架。
  • 2019陝西中科院西安光機所招聘特別研究助理公告
    一、研究所簡介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簡稱:西安光機所)創建於1962年,是中國科學院在西北地區的研究所之一。現有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重點實驗室在內的共29個研究單元,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基礎光學、空間光學、光電工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瞬態光學與光子學理論與技術、空間光學遙感技術、幹涉光譜成像理論與技術、光電信息技術等。
  • 福建物構所非線性光學原子響應理論研究取得進展
    非線性光學(NLO)材料是重要的無機光電信息功能材料之一。早期陰離子基團理論曾引領了NLO領域的發展,面對新材料、新體系和新問題,亟需在此基礎上,突破原有理論框架,從基本原理出發,研究NLO效應的起源。
  • 上海光機所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取得進展
    上海光機所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取得進展 2020-10-16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科學網—高非線性石英光子晶體光纖研製取得進展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高非線性石英光子晶體光纖研製取得進展超連續譜是一種具有超寬的光譜和高度方向性的高亮度寬帶光源,在生物醫學、超快光譜學、光纖通信、高分辨成像、傳感技術等方面有著重要應用。 高非線性石英光子晶體光纖由多圈尺寸在波長量級的空氣微孔包圍細小的纖芯構成,其結構精細複雜,拉制工藝難度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