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透射電鏡非線性效應可應用性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04 中國科學院

物理所透射電鏡非線性效應可應用性研究取得進展

2017-10-25 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是研究微觀結構的有力工具。獲得可解釋的高分辨像,樣品厚度要滿足苛刻的要求-弱相位物體近似。可以選擇在Scherzer欠焦下觀察,但有時不得不在大欠焦下拍攝圖像提高圖像襯度,比如在冷凍電鏡中通常拍攝的離焦量為1-2μm,通過扣除成像過程中的襯度傳遞函數來獲得樣品的投影結構。實際中,很難獲得如此薄的樣品(冷凍電鏡中樣品厚度通常在100nm左右),此時高分辨成像過程中電子束之間會發生強烈的相互作用。高分辨電子顯微像包含線性成像信息、非線性成像信息,而已有的像襯理論通常以線性信息為研究對象,難以滿足定量化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對非線性信息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在以往研究中,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軟物質物理實驗室常雲傑等結合透射交叉係數理論和贗弱相位物體近似理論,獲得了衍射圖中線性信息和非線性信息的解析表達式,並提出線性、非線性分離的方法。對分離後結果的研究發現,晶體厚度增大後,即使在Scherzer欠焦下線性成像也會偏離晶體結構,而非線性信息則更複雜。特殊條件下,非線性信息能夠在某種程度下反映輕原子位置,比如負球差成像(這一現象已在實驗上觀察到)。這表明,可嘗試利用非線性成像所包含的信息用於晶體結構的確定而不是簡單地拋棄。

  此外,透射交叉係數理論(TCC)以及楊氏幹涉條紋實驗表明,非線性信息的信息極限遠高於線性信息的信息極限,在高頻信息中起到主要作用。在球差為零的條件下,S.Van Aert等提出非線性信息的信息極限約是線性信息的倍。研究結果顯示,在通常理論可解釋的線性信息極限之外,仍存在高頻率的結構信息,有可能被用作結構信息的測定,但目前關於利用非線性信息進行結構研究的報導甚少。

  近日,物理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軟物質物理實驗室的科研人員,以AlN為模型使用數值模擬方法,研究了不同厚度不同成像條件下衍射束的相位。研究發現對於普通電鏡成像,當樣品比較薄的時候,信息極限以內的012衍射斑的相位隨著離焦量的變化而變化,但當樣品厚度較厚時相位近似為一個常數,且與物體的結構因子的相位基本一致。通過分離線性和非線性部分發現,當樣品較薄時非線性部分的影響可以忽略,線性部分的相位隨著離焦量的變化而變化;當樣品較厚時,非線性成像的影響佔主導地位,且非線性部分的相位近似為一個常數,接近結構因子。對超出線性信息極限的更高頻的013衍射的研究可以得到類似的結論,且由於頻率更高,013衍射的相位在樣品更薄的時候就趨於常數,即對於高頻的衍射束,其非線性效應在同等樣品厚度下比低頻衍射束更顯著。利用超出線性信息極限的衍射點013的信息進行結構解析,可分開AlN<110>方向投影的Al-N的啞鈴對。也就是說,得益於非線性信息的存在,即使普通的透射電子顯微鏡也可以得到更高解析度的結構信息。雖然部分機理尚不清楚,但提供了新思路,即「變廢為寶」,充分利用不可避免的厚樣品的非線性效應。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Microscopy上。

  研究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科院的支持。

  論文連結

  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是研究微觀結構的有力工具。獲得可解釋的高分辨像,樣品厚度要滿足苛刻的要求-弱相位物體近似。可以選擇在Scherzer欠焦下觀察,但有時不得不在大欠焦下拍攝圖像提高圖像襯度,比如在冷凍電鏡中通常拍攝的離焦量為1-2μm,通過扣除成像過程中的襯度傳遞函數來獲得樣品的投影結構。實際中,很難獲得如此薄的樣品(冷凍電鏡中樣品厚度通常在100nm左右),此時高分辨成像過程中電子束之間會發生強烈的相互作用。高分辨電子顯微像包含線性成像信息、非線性成像信息,而已有的像襯理論通常以線性信息為研究對象,難以滿足定量化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對非線性信息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在以往研究中,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軟物質物理實驗室常雲傑等結合透射交叉係數理論和贗弱相位物體近似理論,獲得了衍射圖中線性信息和非線性信息的解析表達式,並提出線性、非線性分離的方法。對分離後結果的研究發現,晶體厚度增大後,即使在Scherzer欠焦下線性成像也會偏離晶體結構,而非線性信息則更複雜。特殊條件下,非線性信息能夠在某種程度下反映輕原子位置,比如負球差成像(這一現象已在實驗上觀察到)。這表明,可嘗試利用非線性成像所包含的信息用於晶體結構的確定而不是簡單地拋棄。
  此外,透射交叉係數理論(TCC)以及楊氏幹涉條紋實驗表明,非線性信息的信息極限遠高於線性信息的信息極限,在高頻信息中起到主要作用。在球差為零的條件下,S.Van Aert等提出非線性信息的信息極限約是線性信息的倍。研究結果顯示,在通常理論可解釋的線性信息極限之外,仍存在高頻率的結構信息,有可能被用作結構信息的測定,但目前關於利用非線性信息進行結構研究的報導甚少。
  近日,物理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軟物質物理實驗室的科研人員,以AlN為模型使用數值模擬方法,研究了不同厚度不同成像條件下衍射束的相位。研究發現對於普通電鏡成像,當樣品比較薄的時候,信息極限以內的012衍射斑的相位隨著離焦量的變化而變化,但當樣品厚度較厚時相位近似為一個常數,且與物體的結構因子的相位基本一致。通過分離線性和非線性部分發現,當樣品較薄時非線性部分的影響可以忽略,線性部分的相位隨著離焦量的變化而變化;當樣品較厚時,非線性成像的影響佔主導地位,且非線性部分的相位近似為一個常數,接近結構因子。對超出線性信息極限的更高頻的013衍射的研究可以得到類似的結論,且由於頻率更高,013衍射的相位在樣品更薄的時候就趨於常數,即對於高頻的衍射束,其非線性效應在同等樣品厚度下比低頻衍射束更顯著。利用超出線性信息極限的衍射點013的信息進行結構解析,可分開AlN<110>方向投影的Al-N的啞鈴對。也就是說,得益於非線性信息的存在,即使普通的透射電子顯微鏡也可以得到更高解析度的結構信息。雖然部分機理尚不清楚,但提供了新思路,即「變廢為寶」,充分利用不可避免的厚樣品的非線性效應。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Microscopy上。
  研究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科院的支持。
  論文連結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物理所發展原位透射電鏡技術表徵離子輸運動力學過程
    離子輸運是物理、化學和生命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過程,其性質對儲能、催化和阻變存儲等器件性能有重要的影響。在實驗上高分辨表徵離子輸運過程和表界面電化學反應對揭示器件工作機理和開發新型器件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多年來致力於原位透射電鏡-掃描探針聯合技術的開發與納米表徵研究。
  • 物理所在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白雪冬課題組在過去十多年裡,利用自行研發的原位電鏡技術,觀測表徵功能氧化物中氧離子及其傳輸動力學過程,在離子調控結構相變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 JEOL為中科院物理所訂製洛倫茲透射電鏡
    利用電子經過磁場後受洛倫茲力影響路徑偏轉原理,可以在透射電鏡上進行磁疇研究。   常規的透射電鏡勵磁為了實現高分辨,物鏡的勵磁電流很強,即使關閉物鏡,也會有殘餘磁場,影響到磁疇的觀察結果。
  • 【視頻分享】聽專家們講透射電鏡技術與應用
    以前的研究多在真空和常溫下進行,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納米力學研究已經可以在一些氣氛環境以及高溫條件下進行。解德剛副教授在報告中介紹了最新的技術進展,以及解德剛副教授研究單位由此技術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報告視頻連結)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白雪冬報告題目《原位透射電鏡研究進展:從納米操縱到量子調控》原位透射電鏡實驗方法是研究材料性質-結構關係及其調控與動態變化過程的先進手段。
  • 西安光機所非線性物理前沿理論研究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雷射在非線性介質中的傳播和基於新型雷射場的非線性調控是當前非線性物理研究的兩大前沿方向。通過改變色散、衍射和非線性特性,可有效調控波在非線性介質中的傳播特性,也為研究其中的新現象和物理效應開闢了新途徑。
  • 進展|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白雪冬研究員課題組在過去十多年裡,利用自行研發的原位電鏡技術,觀測表徵功能氧化物中氧離子及其傳輸動力學過程,在離子調控結構相變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 物理學院在拓撲絕緣體納米材料的光熱電效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
    物理學院俞大鵬「納米結構與低維物理」研究團隊的青年教師廖志敏副教授帶領研究生在拓撲絕緣體Bi2Se3納米材料製備、量子輸運性質和光熱電性質等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Bi2Se3也是一個很好的熱電材料,在非均勻的光輻照下,會產生光熱電效應。最近,該研究團隊協同創新,與北京大學國際量子材料科學中心孫棟教授、清華大學物理系周樹雲教授(ARPES測量)、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的G. V.
  • 清華材料學院周濟等在人工非線性光學材料方面研究取得突破
    清華材料學院周濟等在人工非線性光學材料方面研究取得突破清華新聞網4月18日電 4月17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周濟教授課題組在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題為「由電磁耦合超構分子產生的人工非線性」(Artificial Nonlinearity Generated
  • 掃描透射電鏡:不僅用好,還要好用—新聞—科學網
    日前,在2019年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及相關分析技術研討會上,一些參會學者表示,希望可以進一步提升電鏡共享資源利用率。 近年來,電子顯微鏡(電鏡)正廣泛應用於半導體、物理、能源、化學、化工、醫療、生物等研究領域,科研人員利用電鏡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也發現了些問題。
  • 南開大學在非線性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開大學陳志剛教授、許京軍教授領導的課題組與克羅埃西亞Zagreb大學Hrvoje Buljan教授的課題組合作研究,在非線性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基於一維SSH拓撲光子拓撲是為了理解量子霍爾效應等基本物理現象而引入的數學概念,成功地解釋了量子霍爾效應,並促進了拓撲絕緣體的發展。當兩種具有不同拓撲不變量的結構拼接在一起時,由於體-邊界的對應原理,會在兩種結構的交界面產生具有魯棒特性單向傳輸的界面態。由於拓撲概念可用來描述能帶結構的性質,這種體-邊界對應關係普遍存在於量子和經典波動系統周期結構中。
  • 物理所電子鐵電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李建奇研究組近幾年來一直致力於電荷有序多鐵材料的微結構與物理性能的關聯研究,在新型電子型鐵電體LuFe2O4 體系電荷有序及自發極化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Phys. Rev. Lett. 98 (2007) 247602; Phys. Rev. B.
  • 大工在低溫等離子體物理基礎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年來,隨著晶圓尺寸和電源驅動頻率的日趨增大,由駐波效應引起的等離子體不均勻性已成為制約半導體工藝設備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引起了工業界及科研界的廣泛關注。近日,我校物理學院、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友年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Michael A. Lieberman教授及美國休斯頓大學Demetre J.
  • 透射電鏡原理
    1.透射電鏡原理--簡介  透射電鏡,即透射電子顯微鏡,通常稱作電子顯微鏡或電鏡,是使用最為廣泛的一類電鏡。透射電鏡是一種高解析度、高放大倍數的顯微鏡,是材料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能提供極微細材料的組織結構、晶體結構和化學成分等方面的信息,它具有較高分辨本領和放大倍數,是觀察和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工具。
  • 我國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由於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在雷射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廣泛應用,設計、合成性能優異的新型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一直是功能材料領域研究的前沿熱點。目前,國內外廣泛採取的設計思路包括在晶體中引入具有共軛平面結構的BO3基團,具有二階姜.泰勒畸變的d0,d10以及含孤對電子的金屬陽離子等。
  • 金屬氟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傳統的紅外晶體AgGaS2和ZnGeP2可用於中紅外波段,但因其損傷閾值較低,限制其實際應用。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通常可實現大的二階非線性光學效應、高的雷射損傷閾值、寬的透光範圍(紫外-中紅外)、適中的雙折射,是一種具有潛力的非線性光學晶體。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非線性光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電子學院等離子體與微波電子學研究所張貽齊展示了在弱非線性波導下可以保證方位角調製渦旋孤子穩定傳播較長的距離,並且對光波導的折射率引入微弱的縱向周期調製可以使得不同方位角調製渦旋孤子之間發生轉換,即實現方位角調製渦旋孤子的光學拉比振蕩,填補了學界關於非線性模式拉比振蕩研究的空白。
  • 非線性光學頻率轉換技術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雷射物理聯合實驗室研究員朱健強、劉德安研究團隊在非線性光學頻率轉換相關技術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 福建物構所金屬氟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傳統的紅外晶體AgGaS2和ZnGeP2可用於中紅外波段,但因其損傷閾值較低,限制其實際應用。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通常可實現大的二階非線性光學效應、高的雷射損傷閾值、寬的透光範圍(紫外-中紅外)、適中的雙折射,是一種具有潛力的非線性光學晶體。
  • 從原理、功能到結構,細數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的區別
    現如今,具有高解析度的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和掃描電鏡(SEM)在材料分析研究中的應用日趨廣泛,已經成為現代實驗室中一種不可或缺的研究晶體結構和化學成分的綜合儀器。透射電子顯微鏡常用於觀察普通顯微鏡不能分辨的細微物質結構,掃描電子顯微鏡主要用於觀察固體表面的形貌。有時,將兩者有機結合可以得到比較全面的材料分析結果。下面將從多方面比較,細數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的區別。
  • 物理所實現單原胞層強磁性鈷氧化物超薄膜
    物理所碩士研究生李思思在其指導下,研究了不同薄膜厚度、不同外延應力作用下LaCoO3薄膜軌道序及自旋態對宏觀磁性的非線性調控效應。這些研究證實了人工設計的微結構可以高效調控鈷離子的自旋態,從而實現鐵磁序與鐵彈序共存和耦合,為實現具有鐵磁性的LaCoO3超薄膜提供了實驗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