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深耕計算光學顯微成像 打造生命科學研究「利器」

2020-12-04 科學中國人scichi
李輝在實驗室檢查儀器設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取字面釋義,直接說明了「利器」對於成事的重要價值。

在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研究領域,顯微鏡都是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但是常規「所見即所得」的顯微鏡,無法滿足幾十納米尺度的精細細胞結構觀測以及大量顯微成像圖像中的數據提取要求。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簡稱「蘇州醫工所」)研究員李輝和他的團隊聚焦計算光學顯微成像技術與系統,從新的角度設計光學成像系統,結合數字圖像處理和強大的計算能力,顯著提升了成像的分辨能力和圖像信息獲取效率,輸出自主研製的儀器設備,為生物學研究專家提供稱手的「武器」。

一技傍身,轉路儀器研發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畢業後,李輝先後於中國科學院、德國康斯坦茲大學、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和諾特丹大學開展對生物大分子與細胞結構觀測的研究。得益於實驗物理學的背景,面向生物學相關領域的儀器開發一直對他有濃厚的吸引力。「我對光學顯微成像的接觸是從德國開始的,那時候主要是在操縱生物大分子的同時,通過單分子螢光觀察生物大分子的構象變化。」

2013年回國後,不滿足於生物大分子尺度的研究限制,李輝決定上升到細胞層次深化顯微成像技術和儀器研發。他說:「與凝聚態材料不同,生命體的組成從分子、細胞、組織到整個活體,不同層次的結構與功能形態各異。單純的生物大分子代表一個最小生命功能單元,無法反映絢麗的生命過程。」

隨著研究的深入進行,從儀器對活細胞的友好程度以及所體現的時間效率等角度考慮,李輝認為,結構光照明超分辨顯微鏡將會在未來的應用市場中大有用處。「結構光照明超分辨成像是一種典型的計算光學顯微成像方法。在儀器光學和控制上,我們需要解決如何產生高質量的結構光以及同步切換的問題;在計算上,我們需要設計圖像重建算法來實現高保真和高效率的超分辨圖像重建。在四五年的時間裡,我們搭建了兩套結構光照明顯微成像設備,適用於不同的生物學應用環境和需求。我們與眾多分子與細胞生物學以及病理學領域的研究專家合作,為解決生物醫學重大問題提供了幫助。」

依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多個人才類項目,李輝帶領研發團隊研發的結構光照明超分辨顯微鏡取得了一系列突破。2018年9月,蘇州醫工所舉辦了第一屆光學顯微成像培訓班,在全國範圍內選拔30多位學生共同學習最新的顯微成像技術,試用顯微成像儀器。「不同於常見的國外儀器廠商的培訓會,我們所展示的結構光照明超分辨顯微鏡等5套設備皆為自主研發,負責進行這次培訓的人員也就是儀器的研發人員。」在李輝看來,這種設備的集中展示能夠讓國內生命科學領域的專家更好地了解國產儀器的優勢,贏得更多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人士的認可與肯定。

超分辨顯微成像:細緻入微

根據李輝介紹,結構光照明超分辨成像具有非特定螢光標記和寬場採圖等優點,在時間解析度和抑制光漂白方面優勢顯著。而他們目前擁有的DMD結構光照明器和雷射幹涉結構光照明超分辨成像系統,則是根據用戶在成本、精準度等方面不同的需求「定向」研發的。

基於數字微鏡陣列DMD的結構光照明器,用李輝的話來說,是一個設計相對簡單的「照明模塊」。「採用投影式結構光,DMD結構光照明器和傳統共聚焦顯微鏡相比,解析度提高了1.5倍左右,而且視頻拍攝的速度也相對較快,大致可以達到每秒20~50幀,可以精準地捕捉到活細胞內的動態變化。」

李輝還強調,由於「模塊」較小,它可以搭載絕大多數倒置螢光顯微鏡,將其從普通顯微鏡升級為超解析度顯微成像系統,同時具備三維層切成像的能力。「對常規顯微鏡的升級,它能夠實現更加精確的成像效果。目前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等單位試用後取得了很好的成像效果。我們也與知名顯微鏡代理商達成數十套設備的技術開發協議。」

如果把DMD結構光照明器的開發看作李輝研發團隊的「牛刀小試」,那麼解析度、視頻拍攝速度媲美國際領先設備的雷射幹涉結構光照明超分辨成像系統,應該算是他們成熟的代表作。為了達到更好的結構光調製效果,他們對雷射的偏振調控、位圖加載、時序同步等進行了一系列優化改進,建立了高保真的超分辨圖像重建算法等,最終開發了集光源合束模塊、結構光生成模塊、電子學控制系統、超分辨圖像重建算法和軟體等於一體的雷射幹涉結構光照明超分辨顯微鏡。成像速度在512×512像素的視場下可以達到每秒10幀,解析度優於90納米,適用於活細胞內精細結構的動態成像,可廣泛應用於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等研究領域。

與此同時,他還表示會將超分辨成像技術應用於病理分析與診斷中。目前病理診斷常用的光學顯微鏡通常解析度較低,無法在疾病的早期發現亞細胞結構的細微變化,影響診斷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將計算光學顯微成像方法應用於病理診斷,研發具備納米尺度解析度、實時成像以及特異性分子識別能力的成像系統,為病理分析提供融合形態病理學和分子病理學方法的新型研究和診斷工具,期望建立基於染色體和線粒體超分辨成像的癌症早期診斷和分型分級方法。

高通量微流道成像:多多益善

除了超分辨顯微成像,近兩年李輝及其團隊還進入到高通量成像領域,開發了一套微小模式生物高通量成像與分選系統。「目前以斑馬魚等為代表的微小模式動物,由於其體積小、通體透明,非常適合活體成像,可定量分析許多複雜的生理過程,已成為發育生物學研究、大規模遺傳和藥物篩選的『明星生物』。」然而,大規模飼養的微小模式生物在顯微鏡下觀察時需人工揀選,並且只能局部成像,數據採集效率低下,這也讓它們從一定程度上喪失了作為微小模式生物的優勢。

為此,李輝及其團隊開發了一套微小模式生物高速分選及三維成像系統。這套系統一方面基於線陣相機的微流道快速成像進行初級成像與分選,速度可達到每秒10個斑馬魚胚胎;同時採用全自動光片照明來實現高分辨的三維斑馬魚胚胎整體成像,成像速度達到每秒1個胚胎,成像解析度達到1微米。李輝強調:「這樣大規模的圖像數據,對實時的圖像處理和後期的統計分析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也是計算光學顯微成像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樣的高通量成像設備,通過對接已成熟的大規模模式動物、胚胎收穫體系和高通量給藥系統,將實現高通量遺傳及藥物篩選,屆時會對再生生物學、發育生物學、藥物研發等領域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目前,我們將儀器設備投入到部分科研院所和醫院,整體反饋效果良好。以後會從用戶進一步的需求出發,發展定製化的特色服務。」即便設備儀器全面產業化還需要時間,但李輝認為,優良的性能、及時的反饋改進、相對於國外同等設備的經濟適用性,都將成為國產「顯微成像利器」的獨特優勢。

對於自身團隊的發展優勢,李輝也有明確的認知。在他看來,他們是一支融合光學、機械、電子控制、算法軟體和生物學應用的多交叉科研開發團隊,結構合理,且具備強有力的自發積極性和凝聚力。秉承技術開發、應用示範和成果轉化一條龍研究,與積極有效的對外合作相匹配的理念,在未來他們要將光學設計與計算方法結合起來,將生物醫學顯微成像推向「更高(解析度)、更深(成像深度)、更快(成像速度)、更大(視場範圍)」。

課題組成員合影

來源:《科學中國人》2019年08月(上)

相關焦點

  • 攻克納米級超分辨顯微成像 甬企永新光學捧回國家科學技術獎
    顯微鏡製造和顯微觀察技術幫助科學家第一次發現了細菌和微生物,人類生命科學研究及臨床醫學診斷由此邁上發展快車道。近些年,隨著超分辨螢光顯微鏡技術和冷凍電鏡技術的研發,全球超解析度顯微鏡市場迅速拓展,我國相關行業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
  • 詳解2014 諾貝爾化學獎:超越光學顯微成像極限
    ▲在常規光學顯微鏡中,可以區分線粒體的輪廓,但其解析度卻無法超越0.2微米。光學顯微成像技術向納米尺度的邁進血紅細胞,細菌,酵母菌以及遊動的精子。當17世紀的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這些活生生的生物現象時,一個嶄新的世界在他們的眼前打開了。這就是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的誕生。
  • 青年科學家司徒國海:計算光學成像的探索者
    司徒國海在實驗室 鄭瑩瑩 攝中新網上海11月19日電 題:青年科學家司徒國海:計算光學成像的探索者作者 鄭瑩瑩1978年出生的司徒國海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信息光學與光電技術實驗室主任。在中國計算光學和光信息處理領域,他是一名探索者。去年,光學國際重要期刊Optics Letters(《光學快報》)公布了創刊40年引用率最高的百篇論文,其中有一篇中國科學家的文章入榜,那便是司徒國海的一項研究成果。若時間撥回1997年,那時的司徒國海19歲,在廣東省開平市第一中學讀高三,準備報考大學,選擇人生新方向。
  • 西安光機所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結構在不同尺度、不同維度和不同部位的觀察與形態分析,為科學研究結果提供最直接的證據,在眾多學科領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技術已經在生物學領域有了廣泛的應用,並推動著生物學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但是已有的技術與研究工具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對大樣品進行三維成像時數據量大且耗時,高解析度與大成像視場難以同時滿足,樣品自然色彩難以獲取等。
  • 試點學院李培寧教授暢談「近場光學顯微成像」
    在主持人作了簡短的介紹之後,李培寧教授首先與大家分享了自己近十年的歐洲(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博士與西班牙CIC nanogune 研究中心博士後)求學與研究經歷,並給出了當前中美新「冷戰」與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大背景下赴歐洲留學的寶貴意見與建議。隨後,他從 「近場光學顯微成像」原理與起源講起,梳理了他當前的主要研究領域——近場光學顯微成像基礎理論與典型應用。
  • 【直播預告】顯微活體成像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本次講壇的主要話題包括基於光學原理各種顯微成像技術的開發技術研究
  • 浙大科學家提出三維光學超分辨成像新方法
    近日,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旭教授和匡翠方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新穎的光學成像技術——多角度幹涉顯微鏡(MAIM),實現了對生物體內活細胞的多色、長時程、高速和三維超分辨成像,為微管、內質網、線粒體和細胞膜等亞細胞器的生物動力學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工具。這項研究發表在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
  • 「奧林巴斯杯」全國首屆共聚焦顯微成像大賽啟動
    2009年11月1日,以「創新、創意、創造」為主題的「奧林巴斯杯」全國首屆共聚焦顯微鏡成像大賽在北京正式拉開了序幕。本次比賽由科學網主辦,奧林巴斯(中國)有限公司獨家冠名贊助。旨在推動中國科研人員顯微成像技術的不斷提高,促進共聚焦成像技術在前沿科研領域的應用,加強科研人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 電子顯微學在結構材料、功能性材料、生命科學中的應用(三)
    儀器信息網、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聯合報導:10月20日, 2017年中國電子顯微學術年會4個分會場一天的學術報告交流順利舉行:結構材料及缺陷、界面、表面,相變與擴散;能源、環境和信息等功能材料的微結構表徵;生命科學研究;生物電鏡技術。
  • 推動材料學與生命科學發展 記2019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
    2019年12月17日,2019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隆重舉行。本次會議旨在推動北京及周邊省市廣大電子顯微學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進電子顯微學工作者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應用、發展和交流。會議共有200餘人出席、參與。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支持媒體為您帶來全程跟蹤報導。
  • 哈工大:新型生物光學顯微成像技術 ATM 獲重要進展
    IT之家7月18日消息 據哈爾濱工業大學官方發布,物理學院王健副教授在最新一期國際光學權威期刊《光學》(Optica)上以 「艾裡光束層析成像顯微鏡」(Airy-beam Tomographic Microscopy)為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種基於艾裡光場的新型無掃描、高分辨、三維顯微成像技術 ATM,並成功應用於生物細胞成像
  • 金大勇/席鵬/張昊 合力打造光學多維度·超分辨 「街景地圖」 呈現...
    最近,南方科技大學和北京大學金大勇教授和席鵬教授研究團隊近期成功開發了光譜偏振光學斷層成像技術(SPOT),結合親脂探針,從光強、光譜和偏振三個光學維度分別解析脂膜的形態、極性和相位,首次實現了細胞內10種亞細胞器膜的同時成像並對其脂質動力學進行了分析。這一工作剛剛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 北大成像專家解讀2014諾貝爾化學獎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三位獲獎人,打破了光學成像中長期存在的衍射極限,將螢光顯微成像的解析度帶入到「納米時代」,為生命科學研究帶來巨大變化。
  • 高分辨顯微成像:偏振可控多焦點超構透鏡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撰稿 | 楊大海(哈爾濱工業大學 博士生)在光學成像領域,偏振顯微成像和偏振螢光激發是兩種非常重要的技術手段。而這其中的偏振顯微成像可以揭示光學各向異性,偏振成像被廣泛地應用於表徵材料的結構,用於鑑別病理組織,以及手性藥物的識別等。這些特殊的功能都是常規成像無法做到的,所以生物工作者和醫學工作者對偏光顯微鏡是情有獨鐘的。圖1.光學成像STED應用圖源: Laser Photonics Rev. 10, No. 1, 2016.
  • 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獲進展
    單細胞技術因有望揭示「細胞功能異質性機制」這一生命科學的本質問題,從而解析各種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的分子基礎,是當前生物醫學的研究熱點和重點方向。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呂軍鴻課題組先後與上海生物信息技術中心、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都醫科大學天壇醫院、濱州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單細胞紅外成像技術的數據處理方法、單細胞表型組、幹細胞異質性等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陸續發布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和Analytical Chemistry上。
  • 高分辨顯微成像:偏振可控多焦點超構透鏡
    撰稿 | 楊大海(哈爾濱工業大學 博士生)在光學成像領域,偏振顯微成像和偏振螢光激發是兩種非常重要的技術手段。而這其中的偏振顯微成像可以揭示光學各向異性,偏振成像被廣泛地應用於表徵材料的結構,用於鑑別病理組織,以及手性藥物的識別等。
  • 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聚焦生命科學領域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令電子顯微學的生命科學領域相關研究備受矚目。其中,第八分會場「低溫電子顯微鏡表徵分會場」和第九分會場「生命科學顯微成像技術研究分會場」吸引了生命科學領域與會者的熱烈關注。以下為部分精彩報告摘要。
  • 生命之梳:新螢光顯微技術如何造福人類?
    螢光顯微鏡廣泛應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它使得科學家能夠直接觀察細胞內部和細胞周圍的部分化合物。螢光分子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廣波長範圍內將其重新發射。不過,傳統螢光顯微技術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例如:結果難以量化評價,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影響比較顯著等。
  • 陳興課題組開發基於點擊化學的膨脹顯微成像技術
    2020/12/13 信息來源: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編輯:悠然 | 2020年12月7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陳興教授課題組在《自然
  • 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鄭煒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中取得系列進展。第一項研究工作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費鵬團隊合作完成,開發出基於多幀重構提高雙光子成像軸向解析度的方法。與傳統雙光子成像相比,該方法對成像軸向解析度和信噪比均提升超過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