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晚上7:00,由光電信息國家試點學院主辦、學院大學生公共項目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承辦的第18期「光電學子創新、創業大講堂」系列專題講座順利舉行。
來自我校光電信息學院和兄弟院系50餘位本科生、研究生一起聆聽了試點學院李培寧教授帶來的精彩講座——「個人求學與科研情況介紹與交流」。實驗室鄧前松老師參會交流,實驗室學管會主任集成1802班劉暢同學主持了報告會。
在主持人作了簡短的介紹之後,李培寧教授首先與大家分享了自己近十年的歐洲(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博士與西班牙CIC nanogune 研究中心博士後)求學與研究經歷,並給出了當前中美新「冷戰」與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大背景下赴歐洲留學的寶貴意見與建議。隨後,他從 「近場光學顯微成像」原理與起源講起,梳理了他當前的主要研究領域——近場光學顯微成像基礎理論與典型應用。接下來,他向現場參會師生們詳細介紹了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散射式(s-SNOM)近場光學顯微鏡。他指出,這種基於探針與被測物相互作用的散射光顯微成像原理的近場光學顯微鏡以其具備獨特的高解析度被廣泛應用於許多領域,是觀察微觀世界的有力工具,能夠幫助科研人員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微觀結構。例如,使用近場光學顯微鏡觀察納米尺度的載流子濃度分布,可以得出十分直觀而高精度的結果。此外,近場光學顯微鏡還在觀察二維材料的材料特性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
緊接著,李老師重點說明了下一步課題組的主要研究目標即進一步提高散射式(s-SNOM)近場光學顯微鏡解析度。目前該技術已經能達到10nm級別的成像,課題組已經在相關領域進行了一些研究並取得了一些成果,下一步希望研究在極端(小於10nm)的尺度上實現寬光譜的成像,並嘗試在小於10nm尺度上實現光場的調控,從而推動新儀器、新材料與新器件的開發。
現場互動交流環節中,大家踴躍發言,提問涉及到本科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出國深造的學校和專業、本科生如何入門導師課題組工作、本科生加入導師團隊後的具體工作安排、希望繼續深造的高年級學生進入課題組後如何能迅速發表論文以及如果希望進入光電研究階段,除了必修課程以外還需要補充什麼知識等牽涉到出國深造、讀研與就業前景方面的問題。李老師都給予了耐心細緻地回答,與大家進行了愉快的互動交流。
講座最後,實驗室鄧前松老師高度讚賞了李培寧教授的精彩演講,並對他表示了誠摯的感謝,還邀請他在適當的時候到實驗室指導交流。交流會結束後,同學們對李老師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廣闊的專業視野與堅忍不拔的科學探索精神印象深刻,稱讚他是一位學識淵博、平易近人的好導師。大家紛紛表示受益匪淺並建議實驗室後期多舉辦類似的技術含量高、信息量大的交流講座。
據悉,大學生公共項目實驗室作為試點學院「協同育人」的前沿陣地,成立七年多來,一直致力於積極推進課內光電核心課程模擬仿真創新實訓及課外行業、企業光電創新創業實踐交流活動,努力貫徹試點學院「基於課程、面向群體、強化數理、突出實踐、項目驅動、協同育人」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