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點學院李培寧教授暢談「近場光學顯微成像」

2021-01-20 大學生公共項目實驗室

 9月16日晚上7:00,由光電信息國家試點學院主辦、學院大學生公共項目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承辦的第18期「光電學子創新、創業大講堂」系列專題講座順利舉行。

 來自我校光電信息學院和兄弟院系50餘位本科生、研究生一起聆聽了試點學院李培寧教授帶來的精彩講座——「個人求學與科研情況介紹與交流」。實驗室鄧前松老師參會交流,實驗室學管會主任集成1802班劉暢同學主持了報告會。

 在主持人作了簡短的介紹之後,李培寧教授首先與大家分享了自己近十年的歐洲(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博士與西班牙CIC nanogune 研究中心博士後)求學與研究經歷,並給出了當前中美新「冷戰」與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大背景下赴歐洲留學的寶貴意見與建議。隨後,他從 「近場光學顯微成像」原理與起源講起,梳理了他當前的主要研究領域——近場光學顯微成像基礎理論與典型應用。接下來,他向現場參會師生們詳細介紹了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散射式(s-SNOM)近場光學顯微鏡。他指出,這種基於探針與被測物相互作用的散射光顯微成像原理的近場光學顯微鏡以其具備獨特的高解析度被廣泛應用於許多領域,是觀察微觀世界的有力工具,能夠幫助科研人員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微觀結構。例如,使用近場光學顯微鏡觀察納米尺度的載流子濃度分布,可以得出十分直觀而高精度的結果。此外,近場光學顯微鏡還在觀察二維材料的材料特性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

 緊接著,李老師重點說明了下一步課題組的主要研究目標即進一步提高散射式(s-SNOM)近場光學顯微鏡解析度。目前該技術已經能達到10nm級別的成像,課題組已經在相關領域進行了一些研究並取得了一些成果,下一步希望研究在極端(小於10nm)的尺度上實現寬光譜的成像,並嘗試在小於10nm尺度上實現光場的調控,從而推動新儀器、新材料與新器件的開發。

現場互動交流環節中,大家踴躍發言,提問涉及到本科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出國深造的學校和專業、本科生如何入門導師課題組工作、本科生加入導師團隊後的具體工作安排、希望繼續深造的高年級學生進入課題組後如何能迅速發表論文以及如果希望進入光電研究階段,除了必修課程以外還需要補充什麼知識等牽涉到出國深造、讀研與就業前景方面的問題。李老師都給予了耐心細緻地回答,與大家進行了愉快的互動交流。

講座最後,實驗室鄧前松老師高度讚賞了李培寧教授的精彩演講,並對他表示了誠摯的感謝,還邀請他在適當的時候到實驗室指導交流。交流會結束後,同學們對李老師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廣闊的專業視野與堅忍不拔的科學探索精神印象深刻,稱讚他是一位學識淵博、平易近人的好導師。大家紛紛表示受益匪淺並建議實驗室後期多舉辦類似的技術含量高、信息量大的交流講座。

  據悉,大學生公共項目實驗室作為試點學院「協同育人」的前沿陣地,成立七年多來,一直致力於積極推進課內光電核心課程模擬仿真創新實訓及課外行業、企業光電創新創業實踐交流活動,努力貫徹試點學院「基於課程、面向群體、強化數理、突出實踐、項目驅動、協同育人」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相關焦點

  • 掃描近場光學顯微技術(SNOM)書寫的發展史詩
    「掃描近場光學顯微技術」 最早由科學研究工作者Edward Hutchinson Synge提出。因此,對於sub-um的納米材料檢測成像時,傳統近場光學顯微鏡只能採用有限波長範圍的可見光,且難以獲得高清圖像信息。在中紅外領域,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對納米結構幾乎沒有用武之地。
  • 自旋太赫茲源近場超分辨鬼成像顯微術
    Nature子刊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發表論文,他們利用一種新穎的高效薄膜太赫茲源——自旋太赫茲源(Spintronicterahertz emitter, 簡稱STE),結合計算鬼成像技術,設計並驗證了一種超衍射分辨的太赫茲顯微儀(GHOSTEAM),可以對近場目標實現微米量級的太赫茲波空間分辨。
  • 華中科技大學超高分辨掃描近場光學顯微成像和光譜系統採購項目...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華中科技大學超高分辨掃描近場光學顯微成像和光譜系統採購項目 > 品目 貨物/通用設備/儀器儀表/光學儀器/其他光學儀器 採購單位 華中科技大學 行政區域 武漢市 公告時間
  • ...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最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 詳解2014 諾貝爾化學獎:超越光學顯微成像極限
    ▲在常規光學顯微鏡中,可以區分線粒體的輪廓,但其解析度卻無法超越0.2微米。光學顯微成像技術向納米尺度的邁進血紅細胞,細菌,酵母菌以及遊動的精子。當17世紀的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這些活生生的生物現象時,一個嶄新的世界在他們的眼前打開了。這就是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的誕生。
  • 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
    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最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 國內首套真空太赫茲波段近場光學顯微系統在電子科技大學太赫茲...
    2018年6月,應電子科技大學太赫茲中心對真空環境下進行太赫茲近場光學研究的需求,QD中國工程師配合德國neaspec公司立即展開積極響應並為客戶量身定製了首套真空太赫茲波段近場光學顯微系統(HV-THz-neaSNOM),並已成功安裝。
  • 李輝:深耕計算光學顯微成像 打造生命科學研究「利器」
    但是常規「所見即所得」的顯微鏡,無法滿足幾十納米尺度的精細細胞結構觀測以及大量顯微成像圖像中的數據提取要求。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簡稱「蘇州醫工所」)研究員李輝和他的團隊聚焦計算光學顯微成像技術與系統,從新的角度設計光學成像系統,結合數字圖像處理和強大的計算能力,顯著提升了成像的分辨能力和圖像信息獲取效率,輸出自主研製的儀器設備,為生物學研究專家提供稱手的「武器」。
  • 哈工大:新型生物光學顯微成像技術 ATM 獲重要進展
    IT之家7月18日消息 據哈爾濱工業大學官方發布,物理學院王健副教授在最新一期國際光學權威期刊《光學》(Optica)上以 「艾裡光束層析成像顯微鏡」(Airy-beam Tomographic Microscopy)為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種基於艾裡光場的新型無掃描、高分辨、三維顯微成像技術 ATM,並成功應用於生物細胞成像
  • 高分辨顯微成像:偏振可控多焦點超構透鏡
    撰稿 | 楊大海(哈爾濱工業大學 博士生)在光學成像領域,偏振顯微成像和偏振螢光激發是兩種非常重要的技術手段。而這其中的偏振顯微成像可以揭示光學各向異性,偏振成像被廣泛地應用於表徵材料的結構,用於鑑別病理組織,以及手性藥物的識別等。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近日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
  • 高分辨顯微成像:偏振可控多焦點超構透鏡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撰稿 | 楊大海(哈爾濱工業大學 博士生)在光學成像領域,偏振顯微成像和偏振螢光激發是兩種非常重要的技術手段。而這其中的偏振顯微成像可以揭示光學各向異性,偏振成像被廣泛地應用於表徵材料的結構,用於鑑別病理組織,以及手性藥物的識別等。這些特殊的功能都是常規成像無法做到的,所以生物工作者和醫學工作者對偏光顯微鏡是情有獨鐘的。圖1.光學成像STED應用圖源: Laser Photonics Rev. 10, No. 1, 2016.
  • 聚焦| 散射式近場光學技術開創者-Fritz Keilmann教授 訪問中國...
    Fritz Keilmann教授任職於德國慕尼黑大學(Ludwigs-Maximilians-Universität),主要從事紅外納米顯微和光譜研究,自本世紀初起與Rainer Hillenbrand(現任教於西班牙nanoGUNE研究中心)等學生研究並實現了散射式近場光學顯微鏡的開發和搭建工作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元素檢測界的「全能偵探」|雷射共焦LIBS顯微成像系統
    撰稿人|黃偉華; 賀春景; 趙維謙; 邱麗榮封面故事《光學學報》40卷第24期黃偉華; 賀春景; 趙維謙; 邱麗榮; 雷射共焦LIBS顯微成像系統的研製[J]. 光學學報, 2020, 40(24): 2430002.
  • 攻克納米級超分辨顯微成像 甬企永新光學捧回國家科學技術獎
    剛剛,從北京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傳來好消息,憑藉多年技術攻關,由浙江大學牽頭,民企寧波永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作為第二完成單位申報的《超分辨光學微納顯微成像技術》項目喜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毛磊在領獎現場「高解析度顯微鏡是生命科學研究的關鍵裝備和工具,也是我國亟待攻克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
  • 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簡介
    主要類別3.1 寬場螢光顯微鏡最常見的螢光顯微成像技術就是傳統的寬場螢光顯微鏡,但它只能對事先切片的樣品進行成像,不具備光學切片能力,對於厚度大於2微米的三維樣品,寬場照明會使得整個樣品體積內的螢光標記發射螢光,這些離焦光會遮掩焦面上的細節從而極大降低了對比度。
  • 三十年來重大突破:光學轉化效率提高2個數量級,近場光學納米顯微鏡實現無透鏡針尖增強拉曼成像!
    提出了一種兩步走納米聚焦新思路,在大部分可見光區將光學轉化效率提升2個數量級。2. 設計了首例光纖耦合納米線近場光學掃描探針,光激發和信號收集都通過探針實現,無透鏡系統,不需要調光路,大大簡化了高分辨納米光學成像的儀器和操作。3.
  •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顯微拉曼偏振成像光譜儀採購項目公開招標公告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顯微拉曼偏振成像光譜儀採購項目 品目 貨物/通用設備/儀器儀表/光學儀器/其他光學儀器 採購單位 中山大學 行政區域 廣東省 公告時間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