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旋太赫茲源近場超分辨鬼成像顯微術

2020-11-23 澎湃新聞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

推廣位(非商務)

撰稿 | 陳思潮

01

導讀

近日,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朱禮國研究員、譚為副研究員聯合團隊與國內外多個研究小組合作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子刊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發表論文,他們利用一種新穎的高效薄膜太赫茲源——自旋太赫茲源(Spintronicterahertz emitter, 簡稱STE),結合計算鬼成像技術,設計並驗證了一種超衍射分辨的太赫茲顯微儀(GHOSTEAM),可以對近場目標實現微米量級的太赫茲波空間分辨。

GHOSTEAM在解決傳統太赫茲成像空間解析度不足的同時,可以方便地獲得偏振融合的太赫茲圖像,消除偏振在超分辨成像時的影響;此外,還可以結合飛行時間技術(TOF),實現對三維目標的層析太赫茲成像。利用STE的相關特性,在未來,該技術有望在實時超分辨成像和超寬帶太赫茲成像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02

背景介紹

太赫茲波指頻率介於0.1—10 THz(1 THz = 1012Hz)之間的電磁輻射,處於該頻段的電磁波具有諸如高透性、指紋譜性、非電離的光子能量等特性,在諸如無損檢測、生物探測、腫瘤成像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然而由於太赫茲波波長較長(1 THz~300 μm),受限於衍射極限,傳統太赫茲遠場成像的空間解析度難以突破波長量級,這大大限制了其在微觀領域的應用。

採用近場成像的方法,通過感知與目標作用後的倏逝場,可以打破衍射極限的限制,獲得優于波長數個量級的空間解析度。利用探針式(包括AFM探針、STM探針和微天線探針等)或小孔式太赫茲探測器,在太赫茲波段已經實現了微米級甚至原子尺度的空間解析度。但是上述技術要求探測器緊貼成像目標,然後對目標表面進行逐像素機械掃描,因此存在信噪比(SNR)低(能量利用率低)、對目標存在侵入式影響(金屬緊貼目標)等缺點。

最近的實驗已經證明了,與掃描的方法相比,計算鬼成像技術(Walsh-Hadamard編碼)可以將圖像SNR提高N^1/2倍(N是數字圖像的像素個數)。在鬼成像方案中,被空間編碼的太赫茲圖像在近場與目標發生關聯作用,隨後其總強度(場強度或光強度)被遠場的單像素探測器探測,通過對探測到的一系列強度信號進行關聯計算,最終可重構出目標的太赫茲超分辨圖像。實現太赫茲圖像空間編碼的常規方法是利用光激發空間太赫茲波調製器生成可重構的掩膜。然而根據Bethe小孔衍射理論,在這種空間調製方案中,透過亞波長尺度小孔的太赫茲場強需服從1/a3的規律(a表示掩膜的像素尺寸),使得該方案難以實現精細的超分辨成像。

此外,近年也有研究人員提出可以在電光晶體(比如ZnTe)中編碼飛秒雷射脈衝以直接探測或者產生編碼的太赫茲波,由此突破上述原理限制。但是由於電光晶體厚度在毫米量級,亞波長尺度的空間信息隨著太赫茲波在晶體中傳播會快速地衰減而使最終的圖像解析度被限制在幾十微米的量級。

03

創新研究

在計算鬼成像方案中,圖像解析度直接決定於編碼太赫茲波與成像目標發生關聯作用時的空間精度。如圖1a所示,當結構太赫茲波的編碼單元在亞波長尺度時,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加,編碼精度是顯著降低的。

如前文所述,當將電光晶體作為結構太赫茲波發射源時,由於傳統電光晶體厚度在毫米量級,太赫茲波在產生的同時也會發生明顯的衍射效應,在出射端的結構太赫茲波編碼精度會顯著下降,如圖1b所示。

而自旋太赫茲源(STE)是一種新型納米薄膜材料,它基於鐵磁/非磁(FM/NM)異質結中的自旋效應實現太赫茲脈衝發射,作為實現GHOSTEAM的關鍵,其太赫茲發射效率與傳統毫米級厚度的電光晶體相當,可以提供足夠強的太赫茲信號以保證圖像的動態範圍。而更為重要的是,STE厚度僅在數納米到百納米量級(其中有源區厚度通常小於6納米),可以保證足夠近的近場以獲得微米量級的空間解析度,如圖1c所示。

此外,自旋太赫茲源還具有偏振可調、固態穩定、製備簡單等優點,更重要的是其頻譜寬度可達30THz,性能相比商用電光晶體具有顯著優勢。

圖1 a微米級精度的結構太赫茲波(0.5 THz)在不同傳播距離z的場分布仿真結果。b,c空間編碼的飛秒雷射分別激發電光晶體(b)和自旋太赫茲波發射器STE(c)發射結構太赫茲波示意圖。其中電光晶體厚度約在1 mm量級,太赫茲波在產生的同時會發生明顯的衍射效應,空間精度下降;而STE厚度約在10—100 nm量級,太赫茲波在產生過程中的衍射效應可忽略,其空間精度能達到飛秒雷射的衍射極限。

在本工作中,研究人員提出將STE作為結構太赫茲波發射源,在空間編碼的飛秒雷射激發下發射高空間精度(微米量級)的結構太赫茲脈衝以輻照近場目標(如圖2a所示),再結合計算鬼成像技術,最終實現對目標的超分辨太赫茲顯微鬼成像,實驗獲得的圖像解析度到達6.5 μm(~λ0/100,中心波長λ0= 600 μm,如圖2b所示),較傳統衍射極限提高了兩個數量級,相比採用商用ZnTe晶體源的同類方法提高近一個量級。

另一方面,在太赫茲波超分辨成像時,其偏振態對圖像存在嚴重的影響,而由於STE所輻射的太赫茲電場方向總是與外加磁場垂直,即ETHz⊥B(逆自旋霍爾效應),研究人員通過旋轉外加磁場可以方便地獲得具有正交偏振特性的太赫茲圖像,如圖2c所示,再通過後處理算法便可以消除圖像中的偏振影響,融合後的圖像的在不同方向上的空間信息更加均勻,更能反映目標的形態學特徵,如圖2d所示。

此外,由於GHOSTEAM發射的太赫茲脈衝是相干的,結合飛行時間技術(TOF),他們獲得三維目標在不同深度的圖像信息,實現準近場的太赫茲層析成像。

圖2 a GHOSTEAM的系統示意圖。將STE置於外加磁場中,當空間編碼的飛秒雷射激發STE時可以直接發射線偏振的結構太赫茲脈衝,其偏振方向與外加磁場方向垂直ETHz⊥B(反自旋霍爾效應)。b對太赫茲超分辨圖像的定量分析,解析度達到6.5 μm。c太赫茲波偏振態對超分辨圖像的影響。d偏振融合的圖像。

04

展望

在本工作中,驅動GHOSTEAM採用的是放大級雷射脈衝(1 kHz重頻),其脈衝能量穩定性不足,因而成像時間較長(64 ×64圖像需花費4.5 h)。幸運的是,已有工作證明了STE在高重頻(100 MHz量級)振蕩級雷射的激發下,其頻譜動態範圍可達>60 dB,滿足成像需求。相比之下,振蕩級的脈衝能量穩定性大大優於放大級雷射器,且重頻高出5個量級,經過合理估算,利用振蕩級驅動GHOSTEAM,其成像速度能提高2—3 個數量級。此外,STE在0.1—30 THz頻譜範圍內不存在聲子吸收,因此STE是一種超寬帶的太赫茲源,所輻射的太赫茲脈衝已被證明可覆蓋整個太赫茲頻段,這對推動寬帶太赫茲成像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信息:

相關成果以「 Ghost spintronic THz-emitter-array microscope 」為題發表在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 。

Si-Chao Chen, Zheng Feng, Jiang Li, Wei Tan, Liang-Hui Du,Jianwang Cai, Yuncan Ma, Kang He, Haifeng Ding, Zhao-Hui Zhai, Ze-Ren Li, Cheng-Wei Qiu, Xi-Cheng Zhang & Li-Guo Zhu*,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9, 99 (2020).

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學挑戰專題、四川省傑出青年科技人才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物院院長基金支持。

論文通訊作者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朱禮國研究員;第一作者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培養博士生陳思潮,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馮正副研究員、李江助理研究員、譚為副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合作單位分別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微系統與太赫茲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合作者包括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蔡建旺研究員、南京大學丁海峰教授團隊、新加坡國立大學仇成偉教授、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張希成教授。

論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77-020-0338-4

▶【】

公眾號時間軸改版,很多讀者反饋沒有看到更新的文章,據最新規則,建議:多次進「中國光學」公眾號,閱讀3-5篇文章,成為「常讀」用戶,就能及時收到了。

歡迎課題組投遞成果宣傳稿

轉載/合作/課題組投稿,請加微信:447882024

Banner 區域

往期推薦

走進新刊

開 放 投 稿:Light:Advanced Manufacturing

ISSN 2689-9620

期 刊 網 站:www.light-am.com

敬請期待

新 刊:eLight

ISSN 2662-8643

即 將 隆 重 上 線

這是中國光學發布的第1304篇,如果你覺得有幫助,轉發朋友圈是對我們最大的認可

【長春光機所·Light學術出版中心-期刊導航】

原標題:《自旋太赫茲源近場超分辨鬼成像顯微術》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國內首套真空太赫茲波段近場光學顯微系統在電子科技大學太赫茲...
    2018年6月,應電子科技大學太赫茲中心對真空環境下進行太赫茲近場光學研究的需求,QD中國工程師配合德國neaspec公司立即展開積極響應並為客戶量身定製了首套真空太赫茲波段近場光學顯微系統(HV-THz-neaSNOM),並已成功安裝。
  • 掃描近場光學顯微技術(SNOM)書寫的發展史詩
    「掃描近場光學顯微技術」 最早由科學研究工作者Edward Hutchinson Synge提出。因此,對於sub-um的納米材料檢測成像時,傳統近場光學顯微鏡只能採用有限波長範圍的可見光,且難以獲得高清圖像信息。在中紅外領域,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對納米結構幾乎沒有用武之地。
  • 電子顯微術
    2.1 反射式電子顯微術(Reflection Electron Microscopy,REM)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是利用電子穿透樣品而產生繞射來成像,其圖像是樣品表面在其法線方向的投影,並不帶有表面的訊息。
  • 中國科學家發現聲學中的「雙面神」:超越聲自旋的近場調控
    近場倏逝波聲場是一種常見的波動模式,其波動強度會隨距離增加而指數型下降,呈現出高度的空間局域性。它可以攜帶信息,且具備很高的能量密度,因此在信息傳輸、無線傳能、無損探測、超分辨顯微成像等方向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是這些應用都需要一個前提:對近場波的選擇性調控。 怎樣才能使近場波像遠場波一樣,具有高度可調的方向性和高指向性?
  • 試點學院李培寧教授暢談「近場光學顯微成像」
    在主持人作了簡短的介紹之後,李培寧教授首先與大家分享了自己近十年的歐洲(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博士與西班牙CIC nanogune 研究中心博士後)求學與研究經歷,並給出了當前中美新「冷戰」與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大背景下赴歐洲留學的寶貴意見與建議。隨後,他從 「近場光學顯微成像」原理與起源講起,梳理了他當前的主要研究領域——近場光學顯微成像基礎理論與典型應用。
  • 太赫茲技術發展現狀分析
    同步紅外輻射加速器是有限光譜測量和近場超寬帶顯微鏡的主要光源,而自由電子雷射器主要用於化學、生命科學等領域,如研究稀釋系統或單個分子的紅外光譜。 (二)太赫茲成像探測器 太赫茲成像探測器包括單探測器、陣列和焦平面陣列成像探測器等。
  • 美國RHK Technology公司首套太赫茲近場顯微用Beetle STM系統在...
    之前相關研究表明,通過將皮秒級太赫茲脈衝耦合到金屬納米結構可以實現納米尺度上極度局部的瞬態電場。  近年來太赫茲近場顯微掃描探針系統(THz-STM)已成為當前材料表徵的一種熱門手段,引發了國內外科學家們極大的興趣。
  • 第五屆全國太赫茲學術交流會上,專家呼籲:打造太赫茲國防科技與...
    「作為電子學與光子學的交叉領域,太赫茲技術研究充滿了未知與挑戰。其特有的波、譜性質為新型探測與成像、高速通信、物質特徵分析等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手段,在科學研究、軍事裝備和國民經濟中均呈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成為世界各國爭奪的戰略頻譜資源。」10月15日,吳一戎院士在第五屆全國太赫茲科學技術與應用學術交流會上如是說。
  • 輻射、散射近場測量及近場成像技術
    (4)測量精度及誤差分析輻射近場測量的研究與誤差分析的探討是同時進行的,研究結果表明:輻射近場測量的主要誤差源為18項,大致分為4個方面,即探頭誤差、機械掃描定位誤差、測量系統誤差以及測量環境誤差。對於平面輻射近場測量的誤差分析已經完成,計算機模擬及各項誤差的上界也已給出;柱面、球面輻射近場測量的誤差分析尚未完成[8]。
  • 華中科技大學超高分辨掃描近場光學顯微成像和光譜系統採購項目...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華中科技大學超高分辨掃描近場光學顯微成像和光譜系統採購項目 劉志軒、袁詩、陳文靜(027)84888155,84888156 附件: 附件1 項目報名表.docx 項目概況華中科技大學超高分辨掃描近場光學顯微成像和光譜系統採購項目
  • 聚焦| 散射式近場光學技術開創者-Fritz Keilmann教授 訪問中國...
    Fritz Keilmann教授任職於德國慕尼黑大學(Ludwigs-Maximilians-Universität),主要從事紅外納米顯微和光譜研究,自本世紀初起與Rainer Hillenbrand(現任教於西班牙nanoGUNE研究中心)等學生研究並實現了散射式近場光學顯微鏡的開發和搭建工作
  • 螢光顯微成像技術簡介
    3.2 結構光照明顯微成像技術寬場螢光顯微鏡低對比度的問題可以通過在系統中加入結構光照明調製來解決,如正弦條紋照明裝置,這樣就可以通過算法重建得到光學切片圖像,這種方法結構簡單容易實現且成像速度較快。另一種螢光顯微成像技術是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它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光學切片技術,其系統結構如下圖所示。
  • 5D顯微術 捕捉細胞分裂瞬間
    原標題:5D顯微術 捕捉細胞分裂瞬間  中新網12月1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中研院」應用科學中心助研究員陳壁彰與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貝齊格合作研發「晶格層光顯微術」,全球首創可針對活體細胞進行5D顯微觀察,並降低對於生物樣本的光損害,不但改革了活體光學顯微術,並刊登在國際期刊的《科學(Science)》封面故事。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中國科大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該成果8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近日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
  • 國產廠商首發新品:太赫茲三維層析成像系統
    儀器信息網訊 2020年5月29日上午九點,青源峰達將在抖音平臺發布新產品QT-TO1000太赫茲三維層析成像系統。  青島青源峰達太赫茲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及青島盛瀚色譜技術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公司,致力於太赫茲基礎技術、系統技術和應用技術的研發設計,重點領域為醫學及工業檢測領域。公司成立以來,已發布了QT-TS1000高精度太赫茲時域光譜系統和QT-TS2000快速太赫茲時域光譜系統兩款新產品。
  • 中國科大|將空間解析度推向新極限 提出掃描拉曼埃分辨顯微術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領銜的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組與羅毅研究組,在單分子拉曼成像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將空間解析度推向新極限,實現了埃級單化學鍵分辨的分子內各種振動模式的實空間成像,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分子化學結構重構技術——掃描拉曼埃分辨顯微術(Scanning Raman Picoscopy
  • ...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德國neaspec公司提供的先進近場成像方法(s-SNOM)允許極化波在範德瓦爾斯層或多層異質結構中傳播時被激發和可視化,從而被廣泛應用到範德瓦爾斯材料極化激元的研究中,為研究人員對範德瓦爾斯材料體系中極化激元的激發、傳播、調控等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此外,在由不同的範德瓦爾斯層構成的異質結構中,不同種類的極化激元相互作用,從而可以在原子尺度上實現極化激元的完美控制。
  • 進展 | 相對論雷射驅動太瓦級可調諧太赫茲脈衝源
    太赫茲(THz)輻射在電磁頻譜中位於紅外波和微波之間,由於其單光子能量低和譜「指紋性」等獨特優勢,在材料科學、生物醫療和國防安全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太赫茲輻射源是太赫茲科學發展的基礎和關鍵。目前實驗室報導的太赫茲脈衝源最大峰值功率在吉瓦(109W)水平。
  • 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
    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德國neaspec公司提供的先進近場成像方法(s-SNOM)允許極化波在範德瓦爾斯層或多層異質結構中傳播時被激發和可視化,從而被廣泛應用到範德瓦爾斯材料極化激元的研究中,為研究人員對範德瓦爾斯材料體系中極化激元的激發、傳播、調控等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此外,在由不同的範德瓦爾斯層構成的異質結構中,不同種類的極化激元相互作用,從而可以在原子尺度上實現極化激元的完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