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聲學中的「雙面神」:超越聲自旋的近場調控

2020-11-23 騰訊網

人類對聲現象的研究古已有之。近場倏逝波聲場是一種常見的波動模式,其波動強度會隨距離增加而指數型下降,呈現出高度的空間局域性。它可以攜帶信息,且具備很高的能量密度,因此在信息傳輸、無線傳能、無損探測、超分辨顯微成像等方向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是這些應用都需要一個前提:對近場波的選擇性調控。

怎樣才能使近場波像遠場波一樣,具有高度可調的方向性和高指向性?

對於光學近場波的選擇性調控,已有不少研究工作。但是聲學縱波缺乏電磁橫波豐富的偏振極化自由度,其深亞波長尺度的近場研究受到了諸多限制。對於近場物理中的對稱和拓撲性質,也還缺乏系統性的理解。

最近,同濟大學聲子學與熱能科學中心任捷教授、陳鴻教授課題組和南京大學現代工學院盧明輝教授、陳延峰教授課題組合作,基於南京大學和中科院聲學所許相園博士、鮑明教授課題組聯合研發的矢量聲學探測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 上發表研究論文,在實驗和理論上系統性揭示了近場倏逝波固有的幾何及對稱性質,並提出了實現選擇性近場縱波耦合的方案。同濟大學龍洋博士和南京大學葛浩博士為該文章的並列第一作者。

要實現波的定向輸運,通常要以其類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為基礎,利用不同的自旋角動量或手性,通過自旋動量鎖定而實現定向輸運。該工作提出了比聲自旋(Acoustic spin)更進一步的方案,即Janus源和Huygens源。其中Janus是羅馬神話中的「雙面神」,頭部前後各有一張面孔。顧名思義,Janus源選擇性地只與單側模式耦合,這種性質為近場所獨有。而Huygens源不論遠場近場都是單向選擇耦合,耦合方向垂直於Janus源。

羅馬神話中的「雙面神」雅努斯Janus

如何在近場聲學中實現Janus源和Huygens源呢?在物理學中,對稱性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科學家們發現近場波的動力學特性可以利用具有不同對稱性的三種幾何正交矢量來描述:具有宇稱-時間對稱性的時間平均能流(Poynting vector)J、具有時間反演對稱性的無功功率(Reactive power)R、具有空間反演對稱性的自旋角動量(SAM)s。根據文中的聲輻射理論,聲源可以看作是聲單極子、偶極子和四極子的疊加。所以,上述三種信號源(聲spin源、Janus源和Huygens源)可以由不同的聲單、偶極子組合來實現,並且具有各自不同的對稱性。

(a)倏逝波可以在傳播介質(空氣)和絕緣介質(灰色塊)的界面上傳播。壓力場由彩虹色波表示,速度場由紅色箭頭表示。其近場特性可以由三個矢量物理量表示:時間平均能量流J、無功功率R和聲SAM密度s。(b)三個正交向量:J(黃色)、R(藍色)和s(綠色)在宇稱-時間, 時間反演, 空間反演變換下有不同的對稱性。

接下來,如何在實驗中實現這三種聲源呢?科學家們利用五個環形排列的揚聲器,對每個揚聲器的振幅和相位進行獨立控制,從而實現單偶極子的任意組合,構建出了三種聲信號源。而近場波可以利用兩個相互對立的梳狀表面結構構造。

(a)利用五個揚聲器(單極)來實現不同的聲源。(b)實驗裝置照片。該梳狀鋁結構是一種具有有效負參數的聲學超材料,支持豐富的表面近場聲波模式。

當從系統中間激發普通信號源時,聲音在上下左右四條支路上都會傳輸。但當源具有不同對稱性時,結果大不相同:Janus源選擇性地耦合到單側(上或下表面);Huygens源激發單向(左或右半邊)的表面模態;而聲自旋源則在對角方向上激發。這與理論預測結果吻合得非常好。此外,當不同的源激發時,聲近場波中自旋角動量的對稱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討論和實驗驗證。

Janus源, Huygens源和spin源的近場耦合實驗結果,內部插圖為三種聲源的遠場輻射模式。

任捷教授介紹說:「該合作為近場倏逝波的對稱性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可以指導具有新奇性質的近場波源的定向設計。在未來,我們希望這種方法可以在多個領域獲得應用,包括近場聲音傳感器、用於材料缺陷檢測和微區彈性測試的近場聲顯微鏡、聲音信息和能量的定向耦合輸運、與納米技術結合製造集成納米聲子器件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基於對稱性分析的源設計方法也可以推廣到其它波的研究領域,為各種光學、聲學、聲子學、力學器件的小型化、高效化、集成化提供可能。該項合作研究工作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的資助。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聲學中的「雙面神」
    人類對聲現象的研究古已有之。近場倏逝波聲場是一種常見的波動模式,其波動強度會隨距離增加而指數型下降,呈現出高度的空間局域性。它可以攜帶信息,且具備很高的能量密度,因此在信息傳輸、無線傳能、無損探測、超分辨顯微成像等方向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是這些應用都需要一個前提:對近場波的選擇性調控。
  • 同濟聲子科學家實現超表面波導管的聲自旋輸運
    這種模式具有自旋動量鎖定效應,且具有較強魯棒性和自旋選擇性傳輸的特性。通過調節超表面波導的結構,可以選擇性傳輸特定的聲學自旋模式,顯著降低聲波在彎折波導中傳輸的損耗,並且可以調製聲學自旋模式的相位。這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操控聲波傳輸的方式,展示了自旋角動量在操縱波動體系時所具有的強大潛力。
  • :同濟聲子科學家實現超表面波導管的聲自旋輸運
    近日,同濟大學任捷課題組提出了一種非對稱波導管,可以實現非零的聲自旋,並具有自旋動量鎖定效應,從而實現波的自旋選擇性輸運。這一工作,加深了對於縱波系統自旋角動量的認知,並為聲波傳輸的控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聲子學中心的任捷教授團隊,利用聲學超表面構造了具有非對稱反射邊界的聲學波導,實現了具有非零聲自旋角動量的波導模式。
  • 聲學系統中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在聲子晶體中實現雙重狄拉克點2. 拓撲相變過程演示3. 聲自旋相關的單向聲傳輸4. 受拓撲保護的聲傳輸前面的推文中已經向大家展示過了二維系統中的聲谷霍爾效應以及彈性波超材料中受拓撲保護的邊界態傳輸,本文以南京大學何程老師2016年的文章(C. He, et al.
  • 聲自旋角動量輸運調控新進展
    近年來,基於聲自旋角動量在理論和實驗上的相繼提出,在實際應用中開展聲自旋角動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包括聲學貝塞爾光束的自旋軌道耦合,聲自旋導致的扭矩在聲鑷裡的潛在應用等等。近日,同濟大學聲子中心任捷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利用不同反射相位邊界的非對稱波導管,可以實現非零的聲自旋及其自旋動量耦合,從而實現聲的自旋輸運調控。
  • 我國首次實現聲拓撲絕緣體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拓撲絕緣體近年來引起社會極大關注,其電子能帶結構的拓撲性質使之具有獨特的輸運特徵,有望在自旋電子學、熱電以及量子信息領域獲得應用。但由於聲子縱波偏振為零,空氣聲的拓撲態設計極為困難。    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基於在人工微結構物理和材料(如聲子晶體和光子晶體)方面研究的長期積累,通過實驗驗證了基於聲子晶體偶然簡併的雙重狄拉克點附近能帶反轉構造聲拓撲絕緣體的新機制。其基本原理是:在六角晶格聲子晶體中,C6V的對稱性使其具有兩個二維不可約表示,它為構造四個簡併的贗自旋態提供了基礎。
  • 科學家發現聲波也有自旋
    從天體到基本粒子,自旋都是一個重要的基本物理量。對於基本粒子,攜帶半整數自旋的粒子(比如電子)是費米子,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攜帶整數自旋的粒子(比如光子)是玻色子,遵循玻色-愛因斯坦分布。 我們知道,圓偏振光中有旋轉偏振現象,所以光子(亦或是光波)存在自旋。那麼聲波也有自旋嗎? 聲波是縱波,所以人們普遍認為聲波不具備自旋。但是不久前,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以及中國同濟大學的合作研究團隊(石承志教授、趙榮闊博士、龍洋、楊隋博士、汪遠教授、陳鴻教授、任捷教授以及張翔教授)發現並通過實驗觀測證明,在特定條件下聲波自旋存在。
  • 物理學院任捷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聲自旋傳輸調控研究的...
    物理學院任捷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聲自旋傳輸調控研究的重要進展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9-21  瀏覽:
  • 南開大學在聲學人工微結構前沿物理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佟天驕 記者 喬仁銘)近日,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陳樹琪教授、田建國教授帶領的課題組在物理學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了重要原創性論文成果《Experimental Realization of Type-II Weyl Points and Fermi Arcs in Phononic Crystal》,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聲學第二類外爾點的實驗結果
  • 聲學材料的一個世紀
    該項目發現了聲子晶體等人工帶隙材料中的新效應並研製了一系列新材料和原型器件:發現了聲波在聲子晶體中負折射和雙負折射的新規律,被評為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提出「波矢躍遷」新原理並實現了聲波二極體。《科學》等雜誌對此做了亮點評述;發現了聲波異常透射效應及聲表面倏逝波,拓展了聲波亞波長材料與器件的研究領域。這些發現在這個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為聲功能材料與器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 聲學材料的一個世紀(下篇)
    該項目發現了聲子晶體等人工帶隙材料中的新效應並研製了一系列新材料和原型器件:發現了聲波在聲子晶體中負折射和雙負折射的新規律,被評為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提出「波矢躍遷」新原理並實現了聲波二極體。《科學》等雜誌對此做了亮點評述;發現了聲波異常透射效應及聲表面倏逝波,拓展了聲波亞波長材料與器件的研究領域。這些發現在這個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為聲功能材料與器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 聲子晶體中的聲谷態輸運
    谷自由度,也稱為谷贗自旋,它標記動量空間中分立的能量極值態。能谷態不僅在常規半導體材料中廣泛出現,也存在於當下熱門的二維晶體中,如石墨烯、二硫化鉬等。由於存在巨大的動量差異,谷間電子躍遷很少發生,這使能谷成為描述晶體內電子運動狀態的好參量。如同自旋電子學中的自旋自由度,谷自由度也可視為一種新的信息載體,有望用於未來的新型電子器件中,促成新興的谷電子學。
  • 自旋太赫茲源近場超分辨鬼成像顯微術
    (Spintronicterahertz emitter, 簡稱STE),結合計算鬼成像技術,設計並驗證了一種超衍射分辨的太赫茲顯微儀(GHOSTEAM),可以對近場目標實現微米量級的太赫茲波空間分辨。
  • 聲學使電子躍遷煥然一新
    這種方法使團隊能夠控制電子自旋躍遷(也稱為自旋共振),而通過傳統的磁行為則無法實現。 這一發現對任何希望構建用於移動導航設備中的量子傳感器的人來說都是福音。但是,此類設備仍需要磁場來控制磁場,從而需要龐大的磁性天線來驅動某些自旋躍遷。 現在,Fuchs的小組已經表明,這些過渡可以完全由聲學驅動。
  • 極端光學團隊在強雷射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導讀 北京大學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劉運全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結合高分辨光電子成像技術,對光場調控對強雷射場中光子自旋軌道相互作用進行了開創性研究
  • 物理所發現自旋三重態超導電流產生自旋轉移力矩的實驗證據
    超導體中的庫珀對通常是由一對自旋相反總自旋為零(自旋單態)的電子組成。然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超導-鐵磁界面處可以產生自旋三重態的庫珀對。由於自旋三重態的庫珀對攜帶淨餘磁矩,它們在輸運時會產生一個無能量耗散的自旋極化電流,將會極大地降低自旋電子學器件的能耗。同時,三重態的庫珀對具有的另一特點是對鐵磁體中的交換場不敏感,因而在鐵磁體中具有極長的關聯長度。
  • 從磁場到聲波,電子自旋躍遷驅動新方法
    這種方法使研究小組能夠控制電子自旋躍遷(也稱為自旋共振),這在其他情況下是不可能通過傳統的磁性行為實現的。這一發現對任何希望製造用於移動導航設備的量子傳感器的人來說都是一個福音。然而,這種器件仍然需要一個磁場控制場,因此需要一個巨大的磁性天線來驅動某些自旋躍遷。現在,Fuchs的小組已經證明,這些轉變可以完全由聲學驅動。
  • 聲學材料的一個世紀(下篇)|科學|拓撲|帶隙_網易訂閱
    該項目發現了聲子晶體等人工帶隙材料中的新效應並研製了一系列新材料和原型器件:發現了聲波在聲子晶體中負折射和雙負折射的新規律,被評為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提出「波矢躍遷」新原理並實現了聲波二極體。《科學》等雜誌對此做了亮點評述;發現了聲波異常透射效應及聲表面倏逝波,拓展了聲波亞波長材料與器件的研究領域。這些發現在這個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為聲功能材料與器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 聲子學與熱能科學中心彈性波自旋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近日,我校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聲子學與熱能科學中心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PNAS》上發表了關於彈性波自旋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彈性波中的自旋本質屬性。
  • 重大發現!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100年後,德國物理學家克利青等在研究極低溫度和強磁場中的半導體時發現了量子霍爾效應,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崔琦和美國物理學家勞克林、施特默在更強磁場下研究量子霍爾效應時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幾位物理學家,因在霍爾效應方面取得的重大發現,紛紛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