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子學與熱能科學中心彈性波自旋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2020-11-22 同濟大學新聞網

聲子學與熱能科學中心彈性波自旋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8-10-16  瀏覽:

      近日,我校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聲子學與熱能科學中心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PNAS》上發表了關於彈性波自旋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彈性波中的自旋本質屬性。博士生龍洋為論文第一作者,任捷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陳鴻教授為論文合作者。
      160年前,赫爾曼•馮•亥姆霍茲發布了他著名的場分解定理,揭示了任意矢量場一定可以分解成無散的橫波場和無旋的縱波場。然而,過去一直以來,人們認為只有電磁波或類似電磁波的彈性橫波才能擁有自旋;而對於彈性縱波聲學縱波,其並不具備攜帶自旋角動量的能力。而在這項工作中,同濟聲子中心的團隊挑戰並刷新了人們對於彈性波自旋的認識,證明了彈性縱波能夠攜帶自旋角動量。同時非常重要的是,這裡還存在一種新的自旋角動量形式,即縱波橫波雜化產生的雜化自旋角動量(見圖1)。因此,彈性波的自旋,不僅含有來自縱波和橫波各自的自旋,還要考慮來自兩者雜化耦合產生的自旋貢獻。 同時,該項研究發現,彈性波中的自旋角動量與彈性波動量表現出強烈的依賴關係,體現了彈性波潛在的自旋軌道耦合關係。通過利用拓撲物理學對該耦合關係進行詳細論述,該項研究成功解釋了多種和彈性波自旋有關的現象: 彈性波的自旋霍爾效應和類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見圖2)。

     

     任捷教授表示,該項理論工作雖然是基於彈性波來展示其物理現象,但正如文中所說,結論並不局限於彈性波系統,可以推廣到任意矢量波系統中的自旋性質。
      自旋作為現代物理中的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揭示了許多物理現象中的內在運作本質,並且能和各種複雜的物理過程相聯繫,進而擴大人們對基礎物理過程的認識。在微觀世界中,除了被廣泛討論的能量守恆和動量守恆,角動量守恆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基於角動量守恆,半導體器件中的各個組件可以通過以自旋為主的傳播通道進行遠距離耦合作用。因此,對作為自旋傳播載體的彈性波和電磁波來說,揭露和探討它們的自旋性質越來越重要。該成果彌補了彈性波自旋研究的空白,為未來的器件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校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聲子學與熱能科學中心長期致力於以調控聲子行為、熱輸運、彈性波傳播為主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新型器件探索。該中心自成立以來,已在國際頂尖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揭示和闡述了許多複雜聲子熱學現象背後的物理本質,創新性地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聲子器件設計方案。
      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是與《Nature》《Science》齊名,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綜合學科文獻之一。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
      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73/pnas.1808534115     「Intrinsic Spin of Elastic Waves」, Yang Long, Jie Ren, and Hong Chen, PNAS, 115 (40) 9951-9955 (2018).

相關焦點

  • 物理學院任捷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聲自旋傳輸調控研究的...
    9月18日,我校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聲子學與熱能科學中心任捷教授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Realization of Acoustic Spin Transport in Metasurface Waveguides
  • 我校聲子學與熱能科學中心視頻在美國物理學會春季會議上播放
    我校聲子學與熱能科學中心視頻在美國物理學會春季會議上播放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5-03-04  瀏覽:
  • 中科大:實現相干聲子動力學,並且證明了聲子之間的信息傳遞!
    他們在空間分離的機械諧振器中實現了相干聲子操縱,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各種應用的實現需要不同聲子模式之間的相干操作。以前已經報導過相鄰聲子模式之間的相干操作,而空間分離聲子模式之間可控的相干信息傳輸在技術上仍然具有挑戰性。圍繞這一目標,研究人員在之前成果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新裝置。利用石墨烯特殊的電子和力學性質,實現了中心聲子模介導的非相鄰聲子模之間的可調諧強耦合。
  • 環境學院童銀棟等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成果闡述人為活動...
    本站訊(環境學院供稿)2020年5月8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在線發表了關於湖泊中氮磷元素計量平衡與人為活動幹擾影響的研究論文「Improvement in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alters lake nitrogen
  • 李海濤研究組近期在《自然化學生物學》和《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
    發表在《自然化學生物學》上的題為《應用蛋白微陣列技術研發Spindlin1小分子抑制劑》(Developing spindlin1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by using protein microarrays)的論文,通過構建組蛋白閱讀器結構域蛋白晶片,並結合基於結構的構效關係演化
  • 頂級學術期刊PNAS發表本源量子與中科大合作成果
    相關研究成果以Coherent phonon dynamics in spatially separated graphene mechanical resonators為題,發表在3月2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同濟聲子科學家實現超表面波導管的聲自旋輸運
    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聲子學中心的任捷教授團隊,利用聲學超表面構造了具有非對稱反射邊界的聲學波導,實現了具有非零聲自旋角動量的波導模式。研究成果於2020年9月18日以「Realization of acoustic spin transport in metasurface waveguides」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
  • :同濟聲子科學家實現超表面波導管的聲自旋輸運
    近日,同濟大學任捷課題組提出了一種非對稱波導管,可以實現非零的聲自旋,並具有自旋動量鎖定效應,從而實現波的自旋選擇性輸運。這一工作,加深了對於縱波系統自旋角動量的認知,並為聲波傳輸的控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聲子學中心的任捷教授團隊,利用聲學超表面構造了具有非對稱反射邊界的聲學波導,實現了具有非零聲自旋角動量的波導模式。
  • 石大張軍教授團隊新成果在《PNAS》上發表!
    USA(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級博士生李力文為第一作者,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後鍾傑為共同第一作者。張軍教授、徐加放教授、Joseph S. Francisco教授和曾曉成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第一署名單位。
  • 清華經管學院李宏彬等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論文
    清華經管學院李宏彬等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論文闡釋空氣汙染對預期壽命的影響  清華新聞網7月9日電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C.V.Starr講席教授李宏彬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支持下,與三位中外學者——北京大學的陳玉宇、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Ebenstein和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Greenstone合作,對空氣汙染對於人類健康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控中心高福院士等中國研究人員本周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2020-07-01 17:47:00來源:FX168 【H1N1流感毒株正在變異,專家稱尚未構成大流行病實際風險】由中國疾控中心高福院士等中國研究人員本周發表在
  • 物理學院毛有東課題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人源蛋白酶體...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定量生物學中心「青年千人」研究員毛有東課題組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解析了近原子解析度蛋白酶體三維結構,闡釋了其在降解多肽過程中的動力學調控的結構機理。蛋白質的降解調控是極其重要的生物學過程,在細胞分裂和分化、先天性免疫、適應性免疫、基因表達調控以及蛋白毒性響應等重要的生物過程中發揮關鍵調控作用。
  • 我校光子學與聲子學團隊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光學...
    我校光子學與聲子學團隊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光學近場調控研究重要進展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
  • 科學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換主編
    Inder Verma (圖片來源:Salk Institute)據《科學》網站消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選出新一任主編,來自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索爾克生物科學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學家Inder Verma當選。
  • 深圳大學袁小聰團隊在自旋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成果
    近日,深圳大學袁小聰教授團隊的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在自旋光子學領域取得了重要原創成果,於2月1日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文章
  • 薛雷課題組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為相關腫瘤的...
    薛雷課題組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為相關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策略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20-11-23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揭示肝上皮細胞調節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新...
    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南卡羅萊納醫科大學(MUSC)的肝病研究團隊揭示了肝臟上皮細胞調節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的新機制,研究表明,表明β-arrestin2(β-Arr2)作為激活eNOS的支架蛋白,會導致NO合成增加。  當肝損傷時,上皮細胞中β-Arr2的表達水平降低,導致NO合成中斷和門靜脈高壓升高。
  • 《國家科學院院刊》獨特發稿方式引學界爭議—資訊—科學網
    內圈跑道上的美國院士《國家科學院院刊》獨特發稿方式引學界爭議這兩種渠道是在PNAS發表論文的唯一方式,直到1995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化學家Nicholas Cozzarelli擔任PNAS總編輯時,這種情況才得以改變。他引入了「直接提交」方式,操作過程更加接近其他期刊。在該方式中,論文必須首先經過一名編委的初審,然後被分配到一位獨立的編輯那裡並組織同行評議,這位編輯可以是院士或者客座編輯。
  • 曲阜師大曹博教授在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發表最新科研成果
    曲阜師大新聞中心訊近日,曲阜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曹博教授團隊與麻省理工學院、武漢大學等單位合作,在DNA表觀遺傳學研究方向取得突破性進展,分別發表於著名國際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和《Proc. Natl. Acad.